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2020-12-05 李秀筆記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

但是,從易經的發展,文化的延續角度,讀《易經》則一定要深入理解陰陽、五行。在李秀筆記看來,陰陽、五行都是對《易經》的解讀和繼承發展。

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而創作了八卦、《易經》,從這個角度來說,後人在此基礎上對於天文、地理的觀測都能歸入《易經》的研究範疇。

陰陽五行,了不起的天文學研究

陰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我們的眼睛直接可以看到明暗。但是五行,相較而言,就深入得多。因此在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中,很多人支持陰陽,而反對五行。

如果不是專門學習傳統文化,現在很多人對於五行的理解,可能是小時候讀的語文課文閏土,金木水火土五行缺土,又是閏月生的,所以起名為閏土,當然魯迅的這位小時候的玩伴真名叫閏水。其中的閏月、五行,與天象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知名的大學者顧炎武曾經在《日知錄》裡寫過: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顧炎武的這番論述,與魯迅對於閏土名字來歷的說法,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說明在以前,平民老百姓對於天象也都是非常熟悉的。

顧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已經明顯感受到天象觀測的沒落。時至今日隨著科技的發展,大地上夜晚的燈光顯示了一個地域的經濟實力,天空的星也許不如之前明亮,而人們夜晚觀星的時間也少了很多。和今天相比,也許上古時期的星辰更加璀璨奪目。

倘若說陰陽是二分法,四象是四分法,那麼金木水火土就是五分法。在我國古代,有人認為五行是五種物質元素,也有人認為是五種道德行為,即五常。現在的很多書籍則喜歡把五行放到哲學的範疇來研究。李秀筆記對於五行的看法,更多的來自天象研究,而且有精確的數據可以證明五行確實存在,並有著重要的意義價值。

陰陽五行,與天象有著密切的聯繫

眾所周知,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毀了很多的古籍,在我國古代天文學上,其實是有斷層的,在秦之後的古籍,大多從人文的角度來解釋陰陽、五行,而民間則經常將其神秘化。從人文角度講述的五行,大多在講其如何應用,而沒有描述其所以然;而民間的五行,多是神奇的,神秘的。

我們今天,所能搜集到關於五行的古籍,大多斷斷續續,只能從隻言片語間,判斷其與天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下面《黃帝內經·靈樞》裡的通天篇,顯然描述的是天文知識。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靈柩·通天》

還可以確定的是,五行與日月的運行有關。而《黃帝內經》則直接說五運對五星。《史記·天官書》中則寫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降陽,地出陰,陰陽合而生五行。——《刪定易圖序論》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孔穎達

即使按照現代科學,我們也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的道理,但是月亮、行星,對於地球生命的影響仍然在探索中。按照我們現在已知的知識,我們可以推斷的是天體運行的萬有引力、電磁等一定影響著地球上的生命。我們生活在太陽系的地月系統,因此,太陽、月亮,乃至太陽系的幾大行星都可能對生命造成影響。

五星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在我國古代,水星又名辰星;金星又名太白、啟明、長庚星;火星又名熒惑、赤星;木星又名歲星;土星又名鎮星。水星名晨星的原因是時常伴隨太陽而升起;金星則是經常出現在日出、日落之時;火星的顏色如同火球;木星稱之為歲星,則是因為可以用來紀年,每年在天空中運行的距離幾乎恆定;土星名鎮星,是因為每年分別坐鎮28星宿中的一宿。

關於歲星,我國古代認為木星的恆定周期為十二年,《國語》中就有關於歲星的記載:「武王伐殷,歲在鶉火。」

東方木也,執規而治春,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神為熒惑,其日丙丁;中央土地,其神為鎮星,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神為太白,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日壬癸。——《淮南子·天文訓》

在地球上來看,太陽的運行規律除了每天東升西落,還有年運行周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地球上看來,除了上述特點,還有更多的運行規律。比如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五月,土星見於中天。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

現代天文學,水星的公轉周期≈10/41年,金星≈5/8年,火星≈2年,木星≈12年,土星≈30年。五者的最小公倍數為60,也就是說經過六十年,五大行星將回到之前所在的相對位置,而此時,水星轉了246圈,金星轉了96圈,火星轉30圈,木星轉5圈,土星轉2圈。由此數據至少可以說明,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有一個60年的周期。

當代計算的關於五大行星運行周期的精確數據如下,水星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金星公轉周期是224.71地球日,火星公轉周期686.980天,木星公轉周期4332.71 日;土星公轉周期10832.327天。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計算一下,今天高科技下的計算結果與我國古代對於星辰的記載規律可以說是相差無幾,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天文學之發達令人驚嘆,同時也說明,我國古代的天幹地支60年紀年法具有重要價值。

五行,以正天時。——《管子·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書.洪範》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孔子家語·五帝》

今天,也有很多學者證明了太陽視運動的5特徵點周期,這樣的天文周期,顯然與五行、五運以及河圖十數圖有著前因後果的關係。上述內容,就是五行的大致來歷。這些內容在傳統文化裡,大多論述簡單明了,並沒有更多的更加詳細的論證。

古人對於五行的大篇幅論證,都放在了五行的應用中。比如五行與人體相關,對應五臟,與四季相關,與人的道德相關,對應仁義禮智信等等。一方面,這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是非常注重實用的,五行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境界,那就是天人合一。

五行,實現「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無論陰陽,還是五行學說,最終的目標都是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達到一種人與天的默契統一。在李秀筆記看來,古人的這種追求幾乎達到了一種極致。與我們今天所推崇的西方文化對大自然的索取不同,傳統文化提倡借鑑,提倡有效的利用資源,尊重自然,無論對人,對待自然都採用一種友善,尊重的態度。

當然,我們可以認為古代生產力低下,人類才對自然充滿敬畏之心。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們仍然應該心存敬畏才對。因為,心存敬畏,才可能嚴於律己,才可能追求更好的生活。無可否認,時至今日,人類在大自然面前,也已然是渺小的。因此,我們人類才會制定規則,要求人們遵守規則,因為只有遵守規則,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有限制條件的,自然也不例外。

若想在大自然中獲得自由,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大自然的規則。而五行,就是祖先日積月累,用他們的智慧留給我們的重要的自然規則。懂得木火土金水五個抽象概念的相生相剋,相互滋養,相互制約,就能夠更加深入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都是相互聯繫的,運動變化發展的,應用陰陽學說、五行運化在醫學領域,能夠讓一個人更加健康快樂的生活。

綜上所述,陰陽五行源於天象研究,卻應用於人類生活,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方法,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相關焦點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 天人合一,忘我境界
    天人感應一般認為是儒家提出來的,是源於源於《尚書·洪範》,而道家經典《易經》上所講,如一個人心性潔淨,那麼就可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儒道兩家都是承認天人感應的。那麼什麼是天人感應呢,剛剛說的《易經》感而遂通,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認為天能干預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天人感應」是指人與自然萬物同類相通,相互感應。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本來於天地萬物為一體,相互溶入生息,只因後天識神分別之故、漸脫離自然。
  • 易經:家和才能萬事興,做到陰陽衝和,乾坤合一,自然能成大事
    「天人合一」是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也代表了自古以來國人所秉承的獨具特色的世界觀,聽起來很大氣,但要清楚地把其中的內涵講出來,卻並非易事。在我國的家庭中,通常都喜歡掛「家以和為貴」幾個字。經商的人,更加是注重「和氣生財」。什麼是和?「和」,最開始源於古老的《易經》。
  • 天人合一、陰陽五行是阻礙中國科學發展的障礙
    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的觀念深入中國人的思想,很多事都會用它來解釋和思考。它代表著中國古代的文化和哲學思想。不僅如此,陰陽五行的學說還限制了人的創新能力,把人的思想禁錮在有限的空間裡。天人合一的理論完全出自道家的思想,認為宇宙與人之間是相互呼應的,這是道家的根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了天人合一就可以把陰陽五行很自然的應用在人體上。
  • 孝道是實現天人合一的途徑
    「天人合一」思想最具特色的一點在於把人道與天道等同,把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合二為一。在《易傳文言》中,提出了著名的「與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易傳·說卦)》中把八卦解釋成為天地父母及其所生6個子女,分別代表中國古人所認為是自然界中8種重要的自然現象。照這樣的理解,包括天地在內的全部自然界,就是一個血肉相連的大家庭。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梯,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
  • 易是什麼丨易經的天人合一
    易經是天人合一的學問,促使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也是精確定位的學問, 達成「新舊接軌,中西定位」的目標。我們常說,「神乎其技」「神通廣大」「神採奕奕」,易經便是這神來之筆。通過「神道」「宗教」,開化民智,達成「神機妙算」效果(相信普遍的中國人都對易經有「可以算命」的認識)。
  • 天人合一,你是得道高人嗎?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有「天地人三才」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如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種思想其實還是源於易經,易經講述天地人以及萬事萬物變化之規律,是諸子百家的思想源泉,為全經之首,清朝時期編寫的《四庫全書》把《易經》編排到經部第一,足以說明其地位。
  • 《易經》入門與天文:一個時間穿越者掌握天象,能確認所在時空嗎
    《易經》入門與天象:一個時間穿越者掌握天象,能確認所在時空嗎有很多朋友諮詢我,如何進行易經的入門學習,《易經》雖然帶有一個「易」字,有容易的內涵在其中,但學易事實上是不易的。當然,對於一個開悟的人來說,可能一點就透,一學就會。《易經》的入門,與天文學(天象)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可以說,古天文學是學易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古代天文曆法也是學習古代傳統文化的敲門磚。
  • 太極拳追求的正是天人合一、陰陽相合的境界,其拳法含剛於柔
    文/歸時方始休【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太極拳追求的正是天人合一、陰陽相合的境界,其拳法含剛於柔小編是個喜歡體育的人,平時沒事也喜歡運動,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下太極方面的知識吧!太極拳系:太極拳的核心思想來自於《易經》的太極說,結合了中醫的吐納和經絡學,形成一種以健身強體、修身養性和技擊對抗的為一體的武術體系。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在武術領域的價值較高。其哲學、醫學、藝術、人文和科學價值同樣都很高。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中國哲學的發生:陰陽、五行、八卦
    成書於商周之際的《易經》,是我國古代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匯聚的一部巨著,被尊稱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自問世起,深刻影響著我國的哲學、史學、文學、宗教、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 《易經》通過「八卦」表達內涵,而八卦又延伸為六十四卦。整個易經學術的核心,就只有這三個詞:陰陽、五行、八卦。
  • 讀《易經》,理解什麼是天人合一
    《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和地,萬物「統」於天。乾,天也。也就是形成一切的宇宙世界。它廣袤無垠,無窮無盡,幽深玄奧,複雜精妙。依照我們當代天文學認為,它應該是一個具有一定規律的、形式多樣的、處在不斷運動的、各大星系和星系團的總成。它們之間應該是相互作用的、普遍聯繫的、不斷發展的、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世界。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家儒、釋、道,都談到了「天人合一」。公元前300年的《郭店楚簡》說:「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意思是說,《周易》是一部講述「天人合一」思想的書。《周易·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就是對「天人合一」境界的具體描述。
  • 天人合一,世界宇宙的最高境界
    這一段記載,通常簡述為「伏羲觀天法地,而作八卦」,是對古代觀象授時的最為古老的記載,同時也說到八卦的起源,以及《易經》與觀象授時的關係。中醫認為,如果我們能一直做到平人平氣,我們將可活到人之天年。黃帝內經天人合一是陰陽平衡的至高境界,《內經》中「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都是「天人合一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全息宇宙觀」的真諦。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人就是人類,就是我們自己。「耳針療法」即源於此。但國人多認為此乃迷信,故此項專利被法國人獲得。此外,源於中醫的「望診」。望診是中醫「四診八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靠望、聞、問、切(切脈,一名號脈)診斷急病,再靠「八綱」來分析病情。
  • 《易經》八卦陰陽五行和人與自然的關係
    《易經》以陰陽為基礎理論,陰和陽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作用。而形成世界萬事萬物,有陽必有陰,沒有任何一種單獨以陰或者單獨以陽而構成的關係。以此為基礎,陰陽之間循環可以不斷的衍生出更多的事物。一致宇宙從無到有,而且形成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
  • 天人合一之道---人為什麼要學習易經漫談
    說不是,是因為他不僅僅是街頭幾個區區「高人」所可以代表的,一旦深入其中,得其個中三昧,則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領悟人生的大道,超脫現實的羈絆,達到萬物與我共生的境界----這絕對不是虛話。要想說說人為什麼需要學學《易經》,就必須首先了解一下《易經》是一本什麼樣子的書。
  • 聊城民居建築內: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中庸、尊卑有分的理念
    傳統民居建築中的自然觀天人合一中國古代社會對自然以及審美關係的認識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礎之上。「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被道家重視,後來經過逐步發展亦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理論。「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對中國傳統居住文化影響深遠,提倡人要尊重自然規律,要把自己的行為統一在自然法則之中,追求人、建築與環境的共融發展。
  • 天人合一——三才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
    全息是萬物互聯的一個重要特徵。宇宙同樣是全息的,人也就是宇宙的一個微縮,與宇宙有著息息相關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所以我們說天地是一個大宇宙,人體是一個小宇宙。我們將易經稱作宇宙建模學,就是源出於此。天人合一的本質那麼,天人合一到底是怎樣一個境界呢?
  • 陰陽五行是不是科學?聽聽專家教授怎麼辯論
    他說,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之前,解釋自然現象都是用神靈,用鬼怪,用巫術,陰陽五行是希望用自然的現象,用樸素的唯物主義來解釋,與以前的裝神弄鬼相比,它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和科學並沒有建立什麼關係。李玉盛教授說,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是思維科學,不是實體科學,它適用於絕對時空和相對時空,兩個不同前提條件下的結論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我認為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