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是一個神奇的州,領土不大,人口眾多,面積不大,小國林立。傳承很多,封國無數。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歐洲有無數的國王。但是問題來啦,為何歐洲皇帝不多咧?
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歐洲的狀態其實和我們的西周東周類似,都是皇帝(周王)為實際上或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想當年周武王分封天下,建國73,諸侯分公侯伯子男等級而立。其實歐洲國家情況和此類似。某某國王會是皇帝的封爵,某某領主會是國王的封城, 以此類推。
就個人認為,中國社會自秦始皇大一統之後,準確來說就不該叫做封建社會。原因很簡單,封建社會何意思,封建封建-封邦建國。中國大一統王朝,除啦少數幾個分封皇族子弟為封國的奇葩之外,就沒封邦建國這個說法。
而西方則不同,皇帝的概念不論有沒有都深入人心。有點像日本天皇萬事一系,但是又有很大不同。日本天皇大部分時候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通俗說,扯線木偶。而歐洲皇帝,其實在很多時候都是有實權的。
下面我就帶大家看看歐洲皇帝發展脈絡。
我們先明確一點,那就是歐洲皇帝大多數都出自羅馬帝國,極其合法後裔。這也算歐洲所有國家公認的所謂名正言順吧。皇帝一詞其實是拉丁語中「軍事統帥」的意思。 我們偉大的凱撒大帝,就是有皇帝之實,沒有皇帝之名的軍事統帥。
縱觀歷史,歐洲最早的皇帝是羅馬帝國執政官屋大維同學。羅馬作為歐洲古典文明鼎盛時期,在歐洲歷史上有著深刻而深遠的政治影響。影響歐洲數千年。因為羅馬帝國的深遠影響力,在講究家族傳承的歐洲,之後所有的皇冠都應該來自羅馬後裔也就是屋大維的子孫或者親族。
我們都知道羅馬帝國鼎盛很久,可是在強大的國家,如果內部不和諧也避免不了分裂。公元四世紀,悲劇發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二個國家,皇帝陛下任性,所以兄弟分家也不算奇怪,西邊的因為首都還是羅馬,就還是以羅馬帝國自居(往往被叫做西羅馬帝國)而東邊的那個則不一樣,因為定都君士坦丁堡(原來的拜佔庭古城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堡)就將國家名字也改了,叫拜佔庭帝國。不過歷史書上還是稱其為東羅馬帝國。
因為皇帝羅馬老陛下的任性,二個兒子分別繼承大統,好好的強大國家一分為二,這就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皇冠也被一分為二。於是歐洲就有了兩個合法皇冠。悲催的西羅馬帝國在5世紀被日耳曼蠻族所滅。(當時德國人祖先確實是蠻族)因為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西歐三個世紀沒人合法繼承皇冠。皇帝之位空缺300多年,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可是在歐洲卻是合理合法的事情。相對西羅馬帝國的悲催命運,拜佔庭帝國就要幸運得多,他們持續千年才在公元15世紀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所以,千年以來拜佔庭帝國才是歐洲唯一合法的皇帝。
作為兄弟國家的西羅馬帝國,則被取代,並且不斷更迭皇帝家族,我們繼續說。西羅馬滅亡300年後,日耳曼人建立的哥特帝國衰敗滅亡,法蘭克人開始崛起,並且一統西歐,公元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大帝(就是撲克牌紅桃k)攻入羅馬,並接受教皇加冕,成為法理上的「羅馬皇帝」,自稱查理大帝,他也就算是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皇冠雖然他不是正統的羅馬後裔。可是歐洲很長時間都是神權至上教皇說拉算。(教皇說你是就是,不是也是)
法蘭克皇帝查理大帝也是個尊重傳統的逗逼。他在去世後,因為有三個兒子,為啦顯示自己的公平,將帝國又一次切割成三個,分給三個兒子繼承。分別是東法蘭克王國(今德國)、中法蘭克王國(今義大利)西法蘭克王國(今法國)其中「中法蘭克王國國王洛泰爾一世」名義上繼承皇帝皇冠,但法蘭克帝國卻很快分崩離析。
於是西羅馬帝國皇冠又開始顛沛流離。公元11世紀,德意志就是原東法蘭克王國統治者薩克森王朝的「奧託大帝」幫教皇「約翰十二世」趕跑了侵略者。約翰十二世教皇就基於感激之情,為「奧託大帝」做加冕儀式。奧託大帝成為羅馬人的皇帝。
這也是後來德意志地區保有皇冠直到近代的歷史淵源。奧託大帝的後人,腓特烈一世繼承皇位後,為啦和東羅馬帝國比正統,就做啦個逗逼事情,將國名改為「神聖羅馬帝國」。意思是我比你神聖,我比你高級。(神聖羅馬帝國,簡稱神羅。)由此以後,皇冠就留在了德意志地區,腓特烈家族極其後人就成啦名義上的歐洲共主,其他人不能稱為皇帝,東羅馬帝國除外。
持續數百年後,13世紀開始事情又起啦變化,神聖神羅馬帝國開始實行選帝侯制度,由七個選帝侯選舉皇帝。選帝侯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七大家族,根據實力輪流坐莊。其實我也不明白,這個制度除啦加深分裂有何意義可言。當得上的皇帝位置坐不穩,當不上的不甘心就背後使壞。從選帝侯開始實行,皇帝一職業,大多數時候都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把持。哈布斯堡家族可謂是歐洲最尊貴的皇室家族(外號歐洲祖母,血親後裔遍布歐洲皇室各國:這是另外的故事)
時間到啦拿破崙時代,一代天驕,矮子皇帝拿破崙同學做啦一回另類。在他最鼎盛的時期,他冒天下之大不韙,將神聖的羅馬教皇召喚到巴黎自己的皇宮,命令他將自己加冕為皇帝。稱自己為「法蘭西人的皇帝」,以區別羅馬人的皇帝。當時作為法蘭西人不知該如何自豪啊。
不僅如此,他還在擊敗奧地利之後,取消了奧地利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冠。(深諳君無二天,民無二主之道理)
可惜拿破崙法蘭西帝國就如曇花一現。在拿破崙於滑盧鐵一戰最終失敗後,哈布斯堡家族還是拿回啦自己的皇冠,稱奧地利皇帝。值得拿破崙欣慰的是,後來拿破崙的侄子,在拿破崙加冕基礎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繼承拿破崙的皇冠。
之前一直說西羅馬帝國皇冠變遷,現在回到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相對運氣不錯,國家持續啦一千多年,算是歐洲最長壽帝國。不過在長壽的國家也有滅亡那一天。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入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人的鐵蹄踏遍拜佔庭帝國,也踢翻啦傳承近千年的東羅馬帝國皇冠。
皇冠雖然用處不大,但是眼紅的人還是很多。這不剛剛空出就被人搶,野心勃勃的俄羅斯認,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他們以同為東正教徒為藉口。俄羅斯帝國前身莫斯科大公國開始宣稱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繼承人」
並將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名不正言不順的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皇冠。沙皇之名由此開始。其實俄羅斯人,在西歐人那裡,一直被稱作蠻族,這也是他們迫切想搶皇冠的主要原因之一。往自己臉上貼金。
以上就是歐洲皇冠的意義,傳承還有皇冠及皇帝變遷歷史。歐洲歷史就是國王常有皇帝不常有,國王是皇帝屬臣,皇帝是名義上歐洲共主。
既然說到這裡啦,我在補充分享一點冷門知識吧。
在歐洲一直走三個半皇帝的說法,東西羅馬帝國,極其傳承者是二個,特立獨行的拿破崙極其家族是一個,還有半個屬於日不落帝國英國。其實吧作為島國,英國一直都和羅馬關係,皇冠一直和英國無緣。他也沒理由去爭。但是沒理由爭不代表不想要。
在英國將印度變成自己殖民地後,英國國王就將自己的稱呼改為「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們算半個皇帝。這樣奧地利皇帝,法蘭西皇帝,俄羅斯皇帝和英國的印度皇帝就組成了歐洲歷史上皇帝最多的時候,三個半皇帝。直到後來普魯士王國統一北德意志地區,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帝,奪取法國皇冠,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聯合組成奧匈帝國。
歐洲的三個半皇帝變成了德意志皇帝、奧匈帝國皇帝、俄羅斯皇帝和英國印度皇帝。一部歐洲皇帝史,大半都和羅馬有關。有趣有趣。
屋大維,同學,你是歐洲皇帝之祖。沒你哪來這麼多有趣事情啊,感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