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國家,為何有的國家首腦叫國王,有的卻稱為皇帝?答案揭曉

2020-12-05 閒來說歷史

歐洲是一個神奇的州,領土不大,人口眾多,面積不大,小國林立。傳承很多,封國無數。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歐洲有無數的國王。但是問題來啦,為何歐洲皇帝不多咧?

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歐洲的狀態其實和我們的西周東周類似,都是皇帝(周王)為實際上或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想當年周武王分封天下,建國73,諸侯分公侯伯子男等級而立。其實歐洲國家情況和此類似。某某國王會是皇帝的封爵,某某領主會是國王的封城, 以此類推。

就個人認為,中國社會自秦始皇大一統之後,準確來說就不該叫做封建社會。原因很簡單,封建社會何意思,封建封建-封邦建國。中國大一統王朝,除啦少數幾個分封皇族子弟為封國的奇葩之外,就沒封邦建國這個說法。

而西方則不同,皇帝的概念不論有沒有都深入人心。有點像日本天皇萬事一系,但是又有很大不同。日本天皇大部分時候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通俗說,扯線木偶。而歐洲皇帝,其實在很多時候都是有實權的。

下面我就帶大家看看歐洲皇帝發展脈絡。

我們先明確一點,那就是歐洲皇帝大多數都出自羅馬帝國,極其合法後裔。這也算歐洲所有國家公認的所謂名正言順吧。皇帝一詞其實是拉丁語中「軍事統帥」的意思。 我們偉大的凱撒大帝,就是有皇帝之實,沒有皇帝之名的軍事統帥。

縱觀歷史,歐洲最早的皇帝是羅馬帝國執政官屋大維同學。羅馬作為歐洲古典文明鼎盛時期,在歐洲歷史上有著深刻而深遠的政治影響。影響歐洲數千年。因為羅馬帝國的深遠影響力,在講究家族傳承的歐洲,之後所有的皇冠都應該來自羅馬後裔也就是屋大維的子孫或者親族。

我們都知道羅馬帝國鼎盛很久,可是在強大的國家,如果內部不和諧也避免不了分裂。公元四世紀,悲劇發生,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二個國家,皇帝陛下任性,所以兄弟分家也不算奇怪,西邊的因為首都還是羅馬,就還是以羅馬帝國自居(往往被叫做西羅馬帝國)而東邊的那個則不一樣,因為定都君士坦丁堡(原來的拜佔庭古城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堡)就將國家名字也改了,叫拜佔庭帝國。不過歷史書上還是稱其為東羅馬帝國。

因為皇帝羅馬老陛下的任性,二個兒子分別繼承大統,好好的強大國家一分為二,這就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皇冠也被一分為二。於是歐洲就有了兩個合法皇冠。悲催的西羅馬帝國在5世紀被日耳曼蠻族所滅。(當時德國人祖先確實是蠻族)因為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西歐三個世紀沒人合法繼承皇冠。皇帝之位空缺300多年,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可是在歐洲卻是合理合法的事情。相對西羅馬帝國的悲催命運,拜佔庭帝國就要幸運得多,他們持續千年才在公元15世紀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所以,千年以來拜佔庭帝國才是歐洲唯一合法的皇帝。

作為兄弟國家的西羅馬帝國,則被取代,並且不斷更迭皇帝家族,我們繼續說。西羅馬滅亡300年後,日耳曼人建立的哥特帝國衰敗滅亡,法蘭克人開始崛起,並且一統西歐,公元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大帝(就是撲克牌紅桃k)攻入羅馬,並接受教皇加冕,成為法理上的「羅馬皇帝」,自稱查理大帝,他也就算是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皇冠雖然他不是正統的羅馬後裔。可是歐洲很長時間都是神權至上教皇說拉算。(教皇說你是就是,不是也是)

法蘭克皇帝查理大帝也是個尊重傳統的逗逼。他在去世後,因為有三個兒子,為啦顯示自己的公平,將帝國又一次切割成三個,分給三個兒子繼承。分別是東法蘭克王國(今德國)、中法蘭克王國(今義大利)西法蘭克王國(今法國)其中「中法蘭克王國國王洛泰爾一世」名義上繼承皇帝皇冠,但法蘭克帝國卻很快分崩離析。

於是西羅馬帝國皇冠又開始顛沛流離。公元11世紀,德意志就是原東法蘭克王國統治者薩克森王朝的「奧託大帝」幫教皇「約翰十二世」趕跑了侵略者。約翰十二世教皇就基於感激之情,為「奧託大帝」做加冕儀式。奧託大帝成為羅馬人的皇帝。

這也是後來德意志地區保有皇冠直到近代的歷史淵源。奧託大帝的後人,腓特烈一世繼承皇位後,為啦和東羅馬帝國比正統,就做啦個逗逼事情,將國名改為「神聖羅馬帝國」。意思是我比你神聖,我比你高級。(神聖羅馬帝國,簡稱神羅。)由此以後,皇冠就留在了德意志地區,腓特烈家族極其後人就成啦名義上的歐洲共主,其他人不能稱為皇帝,東羅馬帝國除外。

持續數百年後,13世紀開始事情又起啦變化,神聖神羅馬帝國開始實行選帝侯制度,由七個選帝侯選舉皇帝。選帝侯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七大家族,根據實力輪流坐莊。其實我也不明白,這個制度除啦加深分裂有何意義可言。當得上的皇帝位置坐不穩,當不上的不甘心就背後使壞。從選帝侯開始實行,皇帝一職業,大多數時候都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把持。哈布斯堡家族可謂是歐洲最尊貴的皇室家族(外號歐洲祖母,血親後裔遍布歐洲皇室各國:這是另外的故事)

時間到啦拿破崙時代,一代天驕,矮子皇帝拿破崙同學做啦一回另類。在他最鼎盛的時期,他冒天下之大不韙,將神聖的羅馬教皇召喚到巴黎自己的皇宮,命令他將自己加冕為皇帝。稱自己為「法蘭西人的皇帝」,以區別羅馬人的皇帝。當時作為法蘭西人不知該如何自豪啊。

不僅如此,他還在擊敗奧地利之後,取消了奧地利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冠。(深諳君無二天,民無二主之道理)

可惜拿破崙法蘭西帝國就如曇花一現。在拿破崙於滑盧鐵一戰最終失敗後,哈布斯堡家族還是拿回啦自己的皇冠,稱奧地利皇帝。值得拿破崙欣慰的是,後來拿破崙的侄子,在拿破崙加冕基礎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繼承拿破崙的皇冠。

之前一直說西羅馬帝國皇冠變遷,現在回到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相對運氣不錯,國家持續啦一千多年,算是歐洲最長壽帝國。不過在長壽的國家也有滅亡那一天。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入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人的鐵蹄踏遍拜佔庭帝國,也踢翻啦傳承近千年的東羅馬帝國皇冠。

皇冠雖然用處不大,但是眼紅的人還是很多。這不剛剛空出就被人搶,野心勃勃的俄羅斯認,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他們以同為東正教徒為藉口。俄羅斯帝國前身莫斯科大公國開始宣稱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繼承人」

並將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名不正言不順的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皇冠。沙皇之名由此開始。其實俄羅斯人,在西歐人那裡,一直被稱作蠻族,這也是他們迫切想搶皇冠的主要原因之一。往自己臉上貼金。

以上就是歐洲皇冠的意義,傳承還有皇冠及皇帝變遷歷史。歐洲歷史就是國王常有皇帝不常有,國王是皇帝屬臣,皇帝是名義上歐洲共主。

既然說到這裡啦,我在補充分享一點冷門知識吧。

在歐洲一直走三個半皇帝的說法,東西羅馬帝國,極其傳承者是二個,特立獨行的拿破崙極其家族是一個,還有半個屬於日不落帝國英國。其實吧作為島國,英國一直都和羅馬關係,皇冠一直和英國無緣。他也沒理由去爭。但是沒理由爭不代表不想要。

在英國將印度變成自己殖民地後,英國國王就將自己的稱呼改為「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們算半個皇帝。這樣奧地利皇帝,法蘭西皇帝,俄羅斯皇帝和英國的印度皇帝就組成了歐洲歷史上皇帝最多的時候,三個半皇帝。直到後來普魯士王國統一北德意志地區,擊敗法國並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帝,奪取法國皇冠,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聯合組成奧匈帝國。

歐洲的三個半皇帝變成了德意志皇帝、奧匈帝國皇帝、俄羅斯皇帝和英國印度皇帝。一部歐洲皇帝史,大半都和羅馬有關。有趣有趣。

屋大維,同學,你是歐洲皇帝之祖。沒你哪來這麼多有趣事情啊,感謝你!!

相關焦點

  • 歐洲國家的君主為何都是國王,而不是皇帝?這裡面隱藏著大學問
    把國王跟皇帝的概念放到歐洲歷史,只要稍微讀過歐洲歷史就知道,歐洲國家的君主都是稱呼國王,比如英國國王、西班牙國王、荷蘭國王、挪威國王、比利時國王等等,是沒有英國皇帝、西班牙皇帝、荷蘭皇帝、挪威皇帝、比利時皇帝這樣的稱呼的。
  • 戴蒙德:為什麼有的國家富裕,有的國家貧窮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薛丁格的貓先生」為什麼有的國家富裕有的國家貧窮文/戴蒙德「摘要歐洲殖民擴張主義者還發現了一些熱帶國家,這些國家沒有稠密的原住民人口作為開發的勞動力,也沒有豐富的資源可供開發;並且這裡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對於到這裡定居的歐洲人勉強還算健康——諸如哥斯大黎加。在那些擁有足夠的可供歐洲殖民者剝削的原住民的熱帶國家裡,歐洲殖民者並沒有把大量歐洲人移民過來,成為獨立農民;這些少量的殖民者變成了統治群體:政府官員、士兵、牧師和商人,靠榨取原住民的財富和勞動力獲利。
  • 為什麼有的皇帝稱孤 有的皇帝稱朕 有的皇帝又稱寡人
    同樣是皇帝,為何有的自稱孤,有的自稱朕,有的又自稱寡人呢?孤、朕、寡人,有何不同之處?寡人的說法,在歷史上出現得最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寡人的說法就出現了。《左傳》上說:「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這裡有一個故事。宋穆公得了重病,即將去世。他在死之前把大司馬孔父嘉召集過來,當著他的把王位傳給哥哥的兒子與夷,這就是後來的宋殤公。
  • 英國貴族情迷美國姑娘:有的社交名媛,有的搭上國王,有的參政議政...
    原標題:英國貴族情迷美國姑娘:有的社交名媛,有的搭上國王,有的參政議政,有的力保「唐頓莊園」 20世紀,幾百名美國千金千裡迢迢地嫁給了英國貴族… 她們有的是離過婚的少婦,有的是知書達理的姑娘,還有的是充滿野心的女人…
  • 聯邦制、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含義
    在現在的國家結構中,單一制與聯邦制是主要形式。單一制國家是指由若干不享有獨立主權的一般行政區域單位組成的統一主權國家。實行單一制政體組織形式的國家強調的是國家權力向中央政府集中和對重大事件實行集權決策,地方政府的權力相對較小。現在屬於單一制的國家有:中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  聯邦制是若干個行政單位聯合組成的統一國家。
  • 摩納哥是歐洲的一個小國家,為何一國之君不叫國王,叫親王
    歐洲是現代科技和民主制度的起源,歐洲國家也是今天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體系的締造者。不過歐洲在歷史上也經歷了上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歐洲的版圖雖然不大,不過王國可不少,其中就有小國摩納哥。 摩納哥的土地面積在世界上排名倒數第二,也就比袖珍國梵蒂岡大了一些而已。
  • 帝國、王國、公國、蘇丹國、沙皇國等國家有何區別?在於國家元首
    隨著世界歷史發展,帝國被賦予廣義概念,只要國力強大、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就可以稱為帝國,即使君主稱號不是皇帝,分別有阿拉伯帝國、葡萄牙帝國、西班牙帝國、奧斯曼帝國、大英帝國等等。王國是國王統治的國家。在歐洲歷史很長時間,除了個別國家是皇帝統治的帝國,其餘國家都是國王統治的王國,例如英格蘭王國、法蘭西王國、西班牙王國、葡萄牙王國、瑞典王國、荷蘭王國等等,這些國家的國家元首都是國王。在歐洲的王國當中,有些已經不存在,例如法蘭西王國,已經變成了今天的法蘭西共和國,有些至今還是王國,例如瑞典王國,至今還是瑞典王國,是瑞典國王統治的王國。
  • 賈雷德·戴蒙德:為什麼有的國家富,有的窮?該如何「科學地」回答
    第一章探討一個對經濟學家具有學術意義而對於所有地球上的居民都具有巨大實際意義的問題:為什麼一些國家富裕,而另一些國家貧窮?自然實驗顯示,這一問題的答案一部分在於地理:在對世界各地的不同國家——除了地理位置其他方面都相當的國家——進行對比後證明,不但接近赤道的熱帶國家相比於溫帶地區國家貧窮,內陸國家相比於沿海和有可通航的河流的國家也要貧窮。
  • 古代歐洲貴族為何對寡婦情有獨鍾?連國王都搶著娶,這是為何?
    然而,古代歐洲的貴族卻對寡婦情有獨鍾,甚至連國王都偏愛寡婦。這一點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會這樣呢?難道寡婦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有年輕姑娘給不了的感覺?今天,筆者要以布列塔尼的安娜為例,給大家說道說道。但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法國國王知道了她的想法後,很快破壞了她的想法,甚至出動了很多兵力攻擊布列塔尼。這兩個國家碰在一起,肯定是法國必贏。於是,戰敗後的布列塔尼被迫籤了條約,條約中的內容指出:安娜必須要嫁給法國國王,不能嫁給奧地利貴族。作為回報,布列塔尼會擁有自治權,法國不會幹預。
  • 為什麼有的皇帝自稱「寡人」,有的自稱「朕」,有的自稱「孤」
    近年來,出現了很多的古裝影視劇,很多人都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有的皇帝自稱為「寡人」,有的叫「朕」,還有的叫「孤」,這其中有什麼不同和含義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些這三個稱呼的意義。《左傳》中寫到:「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這是宋穆公的一句話,但是宋穆公病危,在臨死前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之子與夷,也就是後來的宋殤公,他將大司馬孔父嘉叫到了自己的身邊,對他說了上面的那句話,意思就是請他好好輔佐與夷,自己就是死了也無悔。
  • 同為歐洲大國的德國與法國,為何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同道歧途?
    人們不難發現,與1661年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相比,德國的最終統一是在1871年威廉一世繼任德意志國皇帝,晚了法國210年,如果從瓦盧瓦王朝的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算起,則晚了三個世紀。同為歐洲大國的德法,民族成分相對單一的德意志為何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落後於多民族的法蘭西?
  • 從撲克牌看歐洲王室總能千年傳承?而中國的皇帝很少能傳三百年?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歐洲的王朝很少更迭,而中國的王朝很少超過300年?"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在不足2132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22人。如果算上未在位,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則一共495人。
  • 皇帝為何有的是太祖有的是高祖,有什麼區別,有兩人為何與眾不同
    廟號是古代特有的一種習慣,皇帝死後要被供奉到廟中,而廟號就是對他的稱呼。這種習慣最早是源自於商朝,那時的人們喜歡祭祀,也就慢慢演變出了這種習慣。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皇帝中,有的人被稱之為太祖,有的人被稱之為高祖,那麼廟號和廟號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太祖和高祖的區別其實很簡單,這兩個廟號一般都是給開國第一個皇帝的,就像是宋太祖,唐高祖。一般都是開國皇帝被稱為祖。那麼為什麼又有太祖和高祖的分別。
  • 五花八門的首都所在地,甚至有的國家居然沒有首都?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首都所在地,甚至有的國家居然沒有首都?首都的概念相當簡單,它通常是一個國家政府的所在地 ,經常具有某種歷史意義.倫敦 巴黎 羅馬,我們認為這些城市是他們國家不變的基石,然而 儘管大多數國家只有一個固定的首都,也有一些國家並非如此.
  • 為什麼有的國家富,有的窮?該如何「科學地」回答
    在對照實驗中,研究者可以對一個樣品進行操縱(比如往試管中添加化學助劑),而讓另一個相同的樣品保持原樣;隨後,對二者進行對比,從而獲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答案。受操縱的對照實驗是真科學的標誌——至少,根據那些做這類實驗的科學家們(比如化學家們和分子生物學家)的說法是如此。
  • 【微也足道】為何將國家稱為"社稷"?
    在古代,人們往往稱國家為「江山社稷」,江山是以地勢地貌代指國家版圖,那麼社稷又是什麼呢?  《詩經·載芟》序中說:「春籍田而祈社稷也」,是說這首詩是春天播種前向社稷祈禱豐收時唱的歌。《風俗通義》裡解釋社為土地神,說土地太過廣大,人們要感謝土地滋生萬物的恩情,沒有地方可以祭祀,於是就把土堆起來稱為「社」,以其代表土地接受祭祀。《物理記》載:「地者……其神曰祇,亦曰媼……亦名后土。」這裡說,土地神稱為祇,又有說土地神是一位年老的女性,有的地方稱土地神為后土。今天河北等地區信仰后土皇帝,后土皇帝的形象是一位老婦人,與最初的社神形象有一定源淵。
  • 瑞典現存許多古堡,有的是國家的財產,有的是私人擁有的商業場所
    瑞典現存許多古堡,有的是國家的財產,有的是私人擁有的商業場所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瑞典的宮殿、城堡。屬於國王、貴族和國家的建築是構成瑞典建築財富的重要部分。17、18世紀的相對繁榮和這個國家真正或自我感覺的重要性,以及王室貴族建立彰顯其社會地位的住所的需要,這些因素使建築在設計、布置和裝飾方面都超乎尋常。大量現存的王宮和(或)城堡中的兩大傑作是斯德哥爾摩皇家宮殿和皇后島宮。兩座宮殿仍然是國家和君主的重要象徵,宮殿的一些部分是面向公眾開放的。幾百年來,王室在首都的主要居所是三冠堡( Tre Kronor)。
  • 歷代皇帝的特殊稱呼,宋朝叫官家,有的朝代更有趣
    自從《清平樂》播出以後,大家對於劇中一個細節就非常感興趣,那就是裡面對於皇帝的稱呼並非「皇上」、「陛下」之類的,而是稱為「官家」。其實不只是宋朝,不同的時期,對於皇帝的稱呼都有所不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歷代皇帝的特殊稱呼,宋朝叫官家,有的朝代稱呼更有趣。
  • 為何法國和德國君主稱為皇帝,而唯獨俄國君主卻被翻譯成沙皇?
    大家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特有名詞的翻譯是有講究的,以中國為例,我們中國對於非漢文化圈的國家領袖,通常也是按照自己的習慣翻譯的,比如大家都聽過,法國皇帝拿破崙,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等。這些歐洲國家的領袖,我們也翻譯成「皇帝」。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俄國,帝俄時期的俄國領袖,我們一般不翻譯成「皇帝」而是翻譯成「沙皇」。
  • 為何法國和德國君主稱為「皇帝」,而唯獨俄國君主卻被翻譯成「沙皇...
    大家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特有名詞的翻譯是有講究的,以中國為例,我們中國對於非漢文化圈的國家領袖,通常也是按照自己的習慣翻譯的,比如大家都聽過,法國皇帝拿破崙,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等。這些歐洲國家的領袖,我們也翻譯成「皇帝」。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俄國,帝俄時期的俄國領袖,我們一般不翻譯成「皇帝」而是翻譯成「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