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劉心武大放厥詞單挑紅學界

2020-12-06 南方新聞網

  作家劉心武的出現,為今年的紅學熱,澆上了一把油。他在中央電視臺十套《百家講壇》上陸續錄播了18集《揭秘〈紅樓夢〉》系列講座》,隨後又出版了系列圖書,在國內主流紅學研究專家的一片質疑和不屑聲中,收視率暴漲,圖書銷量節節升高。

  劉心武的觀點奇異詭譎。罵他的人多,支持他的人也不在少數。在一個網站上關於「你如何看待紅學界與劉心武之間的這場論爭?」中持「支持劉心武,人人都有研究紅學的自由」的有76.27%,「鬧劇,這是一種炒作」佔17.8%,認為「紅學家們的說法很對,劉心武在誤讀」的則只有5.93%.劉心武10年研究《紅樓夢》的觀點是,解讀《紅樓夢》應從秦可卿入手,並把自己的研究稱為「秦學」。

  大眾為何選擇劉心武?

  事實上,《百家講壇》所邀請的並非只有劉心武一位研究紅學的。在去年底的《紅樓六家談》系列裡,央視邀請了原曹雪芹研究會會長胡德平、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蔡義江、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研究員呂啟祥、遼寧師範大學教授梁歸智、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周思源等數位紅學名家。但是,真正形成新聞事件,引起大眾關注、談論的,基本上還是劉心武。

  學者馮其庸接受採訪時,認為劉心武之所以會這麼熱,媒體不無關係,央視的宣傳效果很重要。蔡義江認為,劉心武的講座娛樂性強。劉心武本身是一個著名作家,講得又新奇,故事迷離有趣,所以觀眾喜歡。他很警惕學術的娛樂化傾向:「現在的觀眾對娛樂很看重。甚至把學術與娛樂之間的界限模糊了,還以為娛樂給學術帶來了新的空氣。其實這是一種傷害。」

  問題是,十多年前,劉心武就寫了小說《秦可卿之死》,關於秦可卿的基本觀點那時已體現,影響不算大;而今天,他的說法上了中央電視臺這個權威媒體,而《百家講壇》又正好是一個學術的節目,他把小說換成了學術,大眾便很快相信了,影響相當大。許多普遍百姓當真就認定,秦可卿就是前太子之女,《紅樓夢》談的就是清宮秘史了。蔡義江談到前幾年,「霍國玲的《紅樓解夢》也談了一段宮廷秘史,在很多高校作了講座。在北大講的時候,學生們聽得如痴如醉。他們的老師都不好意思了,只好解釋:這些學生,對文學都很好奇,可對清史剛好不太了解。」

  簡而言之,劉心武迅速奪得大眾的心,與他的作家身份、學術外衣、八卦視角、通俗表達都有直接而密切的關係。

  馮其庸則直言:對於是否「誤導」這個問題也不用太緊張。劉心武說了一段「清宮秘史」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就像霍國玲《紅樓解夢》也曾經轟動一時一樣,但後來人們慢慢發現是錯的,那個潮流也就過去了。「等待時間的考驗吧」。

  紅學界圍毆劉心武?

  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胡文彬在媒體上發言,批評劉心武「你在家怎麼猜謎都可以,寫出著作也可以,問題是你不能把猜謎的結論拿到中央電視臺上宣傳」;學者吳祚來曾在文章《從劉心武包二奶看知識分子的墮落》中,批評劉心武把紅學變成包二奶一樣病態的精神寄託方式。這些難免過激的言論,一下子點燃了之前對劉心武批評的星星之火。外間看來,就出現了一種學界「圍毆劉心武」的奇觀。

  有趣的是,學術界很少批評劉心武具體的觀點,而是主要批評其治學方式以及誤導觀眾這一點上。不管劉心武如何強調自己是進行「文本細讀」和「原型研究」,他的這種研究方法基本被認定為屬於「新索隱派」。馮其庸的態度可謂是一個代表:「研究應該有規範,既然叫做紅學,學就要講究規範。既然有考證,證在哪裡?都是需要規範的。我們是不贊成他這種隨便說的,主要是對年輕人造成影響不好。」

  捍衛劉心武說話的權利?

  而另一個奇觀是:聲援劉心武的作家學者也非常多。他們的態度是: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包括薛湧、朱大可、張閎、邱華棟等,都堅決認同他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紅學界」沒有資格進行「學術圍剿」。同樣在做《紅樓夢》研究的陳林便代表了這種態度:「學者對劉心武的批評是對的,學術必須實證,而他只是一種猜謎。我尊重他的研究,但不同意他的觀點,不過,我仍要捍衛他說話的權利。劉心武通過自己的研究,使大家關注《紅樓夢》,而且是這麼有趣的方式,有何不可?」

  即使是劉心武本人的態度也很可玩味:「我從來不認為自己的研究心得都是對的,更不要求觀眾和讀者認同我,我只是很樂於公布自己的心得」。

  他自謙地說:「你完全不必認同,你應該保持對我觀點的警惕性,以便得出更正確的結論。」他捍衛的只是自己說話的權利,很少去堅持他的觀點。

  在這種指責之下,紅學界反而成了「學霸」,成了理虧的一方。馮其庸不得不說:「他在中央臺講這麼多,有人贊成,有人反對,都是正常的。我們有不同意見,他有權講,我們也有權講,所謂的學術霸權,霸權在哪裡?

  只準他說,不許我們說,這才是霸權。有人贊成他,我們也不會去壓制別人,大家都擺出自己的意見,才是正常的。「蔡義江很委屈地說:」有些媒體把劉心武的觀點炒作成正確的,並且,把紅學界對劉心武的批評意見上綱為『圍毆』,說我們是進行『學術壟斷』。其實,劉心武的這種索隱的方法前人早就走過了,走不通,所謂『叫停』只是一種勸告,不是禁止。我們哪可能禁止誰去讀什麼書,做什麼研究?誰也限制不了誰,誰也壟斷不了誰。「他還告訴我們:」紅樓夢學會不是機關,僅僅是一個民間組織。紅樓學會沒有一分錢,裡面的人也領不到一分錢,我們都是自己拿錢來做研究的,根本不是『國家養著』,過去還有一個秘書的編制,現在連這也取消了。「

  對於劉心武反覆強調自己的民間立場,幾乎每個受訪學者的態度都是:學術研究不分圈內圈外,民間不民間的問題,人人都可分析研究,但要尊重起碼的學術規範。而且,如果他只是個人講,發表意見還好,他又標榜自己是做學術研究,還出來一個「秦學」,那是不是應該遵循學術規範?馮其庸就說:「如果說民間我才是最民間的,我只上過小學五年級,在農村幹過很多年農活,我是出身民間。但研究問題我們就應該討論問題本身,遵循問題本身的規範。不是說他是民間的就可以胡說。」

編輯:創劍

相關焦點

  • 一場風波 作家劉心武單挑紅學界
    作家劉心武的出現,為今年的紅學熱,澆上了一把油。他在中央電視臺十套《百家講壇》上陸續錄播了18集《揭秘〈紅樓夢〉》系列講座》,隨後又出版了系列圖書,在國內主流紅學研究專家的一片質疑和不屑聲中,收視率暴漲,圖書銷量節節升高。  劉心武的觀點奇異詭譎。罵他的人多,支持他的人也不在少數。
  • 作家劉心武講紅樓夢的觀點,紅學界一片質疑,有專家說簡直荒唐
    當時,無論是民間草根,還是官方話語,平靜的紅學界似乎在一夜之間被火種點燃,也好像平靜的湖水掀起了巨大的波瀾。2004年年底,中央臺的百家講壇欄目,推出了一檔叫《紅樓6家談》的談話類節目。其中,有國內聞名的6位紅學家被邀請。節目開播以後,波瀾不驚、反響平平。
  • 馬瑞芳:劉心武「秦學」爭議始末
    劉心武用「秦學」講《紅樓夢》引起廣大觀眾看百家講壇的興趣,引起讀者看《紅樓夢》的興趣,也引起紅學界廣泛不滿。媒體大做文章的所謂「紅學家群毆劉心武」熱鬧事兒,從2005年末到2007年初夏,從沒停止過。在劉心武上中央電視臺之前,紅學家李希凡、蔡義江早就跟我聊過劉心武搞「秦學」這事。大意是:作家就是作家。想在紅學研究上標新立異站不住,還是回頭寫小說算了。不過,你們這些當代作家,應該寫屬於自己時代的小說,最好不要對曹雪芹越俎代庖、畫蛇添足。不是有這樣的話?「重要的不是作家敘事哪個時代,而是作家在哪個時代敘事」?
  • 著名作家劉心武攜《劉心武自選集》與河北讀者見面
    劉心武新書分享會會場。記者 商棠 攝長城新媒體10月27日訊(記者 商棠 劉延麗 李麗鈞)從《隆寺的回憶》到《霧鎖南岸》,從《城市美學絮語》到《紅樓心語》,描述現世百態,解讀華語經典;從《鐘鼓樓》《飄窗》到《班主任》,精彩的社會現實,永恆的人文關懷。
  • 「不服老」作家劉心武的敘事探險
    相比其他致力於小說創作的作家,或許劉心武並不算高產,《郵輪碎片》的推出,距離他上一本長篇小說《飄窗》已過去6年。創作之於劉心武,是一件十分隨性的事兒:「我不是專業作家,我是一個退休的老頭,我的身份是退休金領取者。但我從小喜歡寫作,愛好一直持續到今天。」對於劉心武而言,寫作就像搞對象一樣,「緣分到了,靈感來了,自然就開始流動出你的文本,小說也就寫完了」。
  • 「不服老」作家劉心武的敘事探險
    相比其他致力於小說創作的作家,或許劉心武並不算高產,《郵輪碎片》的推出,距離他上一本長篇小說《飄窗》已過去6年。創作之於劉心武,是一件十分隨性的事兒:「我不是專業作家,我是一個退休的老頭,我的身份是退休金領取者。但我從小喜歡寫作,愛好一直持續到今天。」對於劉心武而言,寫作就像搞對象一樣,「緣分到了,靈感來了,自然就開始流動出你的文本,小說也就寫完了」。
  • 暗指馮其庸等紅學專家搞壟斷 周汝昌力挺劉心武
    日前,劉心武《後八十回真故事》在《百家講壇》正式播出,同名圖書同步上市。3月12日,出版方鳳凰聯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博客上更新了一首詩——是由紅學家周汝昌贈予劉心武的一首賀詩。周汝昌在贈詩中寫了「新紅鮮綠倩誰栽/一望荒原事可哀」「也曾一掌思遮日/無奈晴空有九重」這樣的字句。
  • 作家劉心武為著作權再上法庭
    核心提示:著名作家劉心武發現網站擅自將其作品製成電子版上傳出售牟利,遂將北京方正阿帕比技術有限公司訴至法院。該案並不是近年來劉心武遭遇的第一起作品糾紛,2009年,劉心武經歷了「先當被告再當原告」的風波。
  • 劉心武續紅樓夢全球首發 各方熱議斷臂該不該接
    雖然《劉心武續紅樓夢》受到紅學界的一些人士的責難和有意冷處理,但紅學泰鬥周汝昌依舊賦詩二首祝賀,肯定了劉心武不懼指責勇於探佚的精神,稱讚劉心武為「勇士」、「君子」。周汝昌詩句「為芹收佚稿,何論異還同。」是希望國內紅學界與劉心武摒棄前嫌,求同存異。
  • 評作家劉心武的《紅樓夢》「揭秘」
    評作家劉心武的《紅樓夢》「揭秘」  近十年來,以《班主任》一炮打響的當代小說家劉心武也轉向了《紅樓夢》研究,並宣稱開創了「紅學」中又一新學派。劉心武是如何「揭秘」《紅樓夢》的呢?  《紅樓夢》不是密電碼  問題的關鍵在於:劉心武的所謂「原型」,並不是研究者和公眾普遍認同的而是他主觀臆測的「原型」,何況作家在塑造某一形象時「原型」也未必是一個。試問:把秦可卿看作是康熙朝廢太子後裔弘皙之妹,究竟有什麼過硬的史料支撐?其實,只要查閱愛新覺羅宗譜、皇室玉牒以及清代養生堂的有關文獻,這個問題並不難弄清楚。
  • 紅學家劉心武追憶恩師周汝昌:窮其一生為紅樓
    5月31日晚,記者連線紅學家劉心武。在劉心武眼中,周汝昌是一位把一生獻給「紅樓」的老人和學者,「他用肩膀扛著,讓我進入了紅學研究領域」。  記者:周汝昌逝世給紅學界帶來什麼損失?  劉心武:周汝昌先生的去世對紅學界損失非常大 ,他是近代紅學的開拓者,在向讀者推廣紅樓夢方面成績斐然。他的著作,如《紅樓十二層》不但具有學術性,對讀者更可貴的是具有可讀性。
  • 還記得《紅樓夢》在《百家講壇》上的劉心武?他78歲了
    在當代作家中,劉心武不是高產作家,卻足以在文學史上留下印記。20世紀代末,劉心武以短篇小說《班主任》拉開了創傷文學寫作的帷幕;在轉向都市小說寫作之後,《鐘鼓樓》獲得了第二個茅盾文學獎。在多年沒有出版影響力作品之後,《劉心武揭秘》再次引起廣泛關注,以及學術界對其觀點的熱議。在20世紀代末,劉心武嘗試了碎片化寫的小說《郵輪碎片》。
  • 作家劉心武:《紅樓夢》的研究是永無止境的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 王志豔)提起《紅樓夢》研究,不得不提及作家劉心武,他將紅學研究與小說、散文、建築評論並稱為自己創作上的四棵樹。最近,他又推出了全五冊百萬字的《劉心武妙品紅樓夢》。年近八十的劉心武精神矍鑠,聊起《紅樓夢》來熱情不減,妙語頻出。對於這套新書的內容特色,他用三個字概括:全、精、新。「這是我研究《紅樓夢》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第一個特點就是『全』。其次,我對以往論述做以修訂,將以往文稿中的疏忽、瑕疵加以改正,做到了『精』;第三個特點是『新』,我加入了一些新的,甚至沒有發表過的內容,比如《獻給少年讀者的閱讀紅樓夢的十個錦囊》。」
  • 劉心武:從未因研究《紅樓夢》而拋棄作家身份
    10月20日,著名作家劉心武攜新書《畫梁春盡落香塵:劉心武妙解紅樓》《一切都還來得及:劉心武經典散文》,做客北京中關村言幾又書店。此次活動由北京新華先鋒出版科技有限公司與言幾又書店聯合舉辦。年逾古稀的劉心武先生精神矍鑠,2個多小時的分享會妙語頻出。話題從此次活動的主題「《紅樓夢》是很好玩的」開始:「這個主題很好,我們沒必要做成專業的學術講座。」
  • 當代作家劉心武及其名作《班主任》
    劉心武,1942年6月生於四川成都,1950年定居北京,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紅學研究家。中學時期熱愛文學的劉心武開始文學創作並發表作品,196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後任中學老師15年;1976年後任北京出版社編輯,參與創刊《十月》並任編輯;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任中國作協理事、《人民文學》雜誌主編等職,是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第五、六、七屆全委會委員,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
  • PK劉心武 周思源:"正解"紅樓炮轟"秦學"
    「劉心武先生一人獨創的『秦學』,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一推就倒,註定要失敗。」昨天,在北京萬聖書園2樓的醒客咖啡廳,68歲的紅學家周思源舉辦了一場小型的讀者交流會,一上來就直指當下紅學論證的熱點。   「最早批評劉心武先生的應該算是我。」
  • 不服老的作家劉心武:一進入寫作狀態就忘了年齡
    日前,劉心武在北京發布最新長篇小說《郵輪碎片》作家劉心武在中國文壇具有特殊影響力。他的《班主任》,開創了「傷痕文學」的創作流派,讓很多人記憶猶新,也不斷出現在各類考試題目中;他的《鐘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他的《揭秘〈紅樓夢〉》掀起一股「紅樓熱潮」。
  • 劉心武說劉心武
    □荊 墨著名作家劉心武因近年來活躍於「紅樓夢學」,被貼上「紅」色標籤。去年的「續紅樓夢」更是引發了軒然大波,各種聲音不絕於耳。新年伊始,劉心武推出了自傳《風雪夜歸正逢時:我是劉心武》(灕江出版社),對各種聲音進行了回應,展現了一位老作家率真而正直的形象。本書是「續紅風波」後,劉心武首次向外界袒露自己的心聲,講述了他文學創作道路上的起起伏伏,坦誠地講述自己不為人知的坎坷人生路,袒露種種不凡的事件背後的凡人心路。
  • 劉心武×邱華棟:民間紅學研究者不是「紅學妖孽」
    7月29日,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系列直播第二十期,我們邀請作家劉心武和邱華棟分享《紅樓夢》成書的前世今生。劉心武,作家、紅學研究家。劉心武認為,其實紅學界有很多資深的紅學家很值得尊重,但他們話語權比較小,聲音很微弱,比如蔡義江、劉世德、胡文彬。蔡義江是搞《紅樓夢》詩詞歌賦研究的專家,他做了大量注釋。雖然他對詩詞歌賦的注釋遭到了一些批評,但是他下很大工夫,所做的事都是對讀者有益的。而在現在的紅學界,他的聲音一句很少出現了。除此之外,大家也很久沒有聽到劉世德的聲音了。
  • 還記得《百家講壇》上揭秘《紅樓夢》的劉心武嗎?他竟然78歲了
    在當代作家中,劉心武是一名不算高產,卻足以在文學史上留下一筆的重要作家。上世紀70年代末,劉心武憑藉短篇小說《班主任》開啟了傷痕文學的寫作大幕;轉向都市小說寫作後,長篇小說《鐘鼓樓》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多年沒有發表有影響力的作品之後,2005年《劉心武揭秘<紅樓夢>》再次引起廣泛關注,以及學術界關於其觀點的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