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承彬淺談傳統文化之重慶大足寶頂山石刻奇觀

2020-12-21 魯網

  近日,在濟南北園大街(三孔橋附近)548號嘉匯環球廣場3C515室,天珠學者、佛學者、傳統文化學者邱承彬向記者介紹了重慶大足石刻奇觀。

  邱承彬對記者說:「重慶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造像多達幾萬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以佛教造像為主,儒家和道家造像並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大足石刻群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距重慶主城區167公裡。大足石刻群是一處教化眾生積德行善的釋儒道傳統文化場所。」

  邱承彬說:「大足區過去叫大足縣,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正式建縣,因境內有大足川而得名,隸屬於昌州。『大足』有『大足天下,天下大足』之意,也有『知足常樂』之意。」

   

  大足寶頂山石刻碑

   

  大足寶頂山石刻

   

  大足寶頂山石刻佛像(田夢攝影)

   

  大足寶頂山石刻老虎及其它造像

   

  大足寶頂山圓覺洞造像局部

  邱承彬說:「大足寶頂山石刻圓覺洞深十二米,寬九米,高六米,是大佛灣內最大的洞窟造像。在洞壁的兩側整齊地排列著十二尊覺行圓滿的菩薩。在圓覺洞的洞口外側伏臥著一尊雄獅,它在佛教中有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同時也象徵佛說法如獅子吼,能威震四方,讓眾生豁然開朗。獅子在圓覺洞門口有著邪惡不進洞的寓意。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

   

  大足寶頂山石刻圓覺洞門口的石獅子石雕(徐傑攝影)

   

  大足寶頂山石刻牧牛圖局部(邱荊義攝影)

  邱承彬說:「牧牛圖又稱禪宗牧牛圖,是禪宗教育眾生的從煩惱走向清淨的修行方法。禪學者強調體悟自性,認為『心』是絕對的主宰,主張降伏其『心』即能成佛,把牛比喻人心,牧牛人降服牛的過程,就是修行人降服其心的過程。大足寶頂山牧牛圖石刻全長約三十米,它形象的表出現了佛教禪修證悟的過程。牛代表禪修者的心,馴牛的過程即是修行者調服其心並禪悟的過程。全龕造像共分十二組,雕刻了十頭牛和十個人。」

   

  大足寶頂山石刻華嚴三聖雕像(劉彤攝影)

   

  大足寶頂山六道輪迴圖石刻(劉彤攝影)

  邱承彬說:「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天道、人道和阿修羅道稱為三善道;畜牲道、餓鬼道和地獄道稱為三惡道。有情眾生在六道裡面輪迴不止,根據生前所作的業,由業力牽引,作了足夠的善業,可進入三善道,甚至成佛;作了足夠的惡業,會進入三惡道。六道輪迴圖刻的是無常鬼轉動法輪,代表諸事無常,究竟進入哪一道,不是自己說了算的,是生前所作的業決定的,法輪王根據有情生前所作的業,轉動法輪,會把有情轉到哪一道。」

  邱承彬說:「大足石刻寶頂山涅槃佛又叫大足石刻釋迦涅槃聖跡圖,是大足石刻中體魄最宏偉的一尊造像,在寶頂山大佛灣內佔據了最顯赫的位置。涅槃佛像橫臥於佛灣東巖,長達31米,為半身像,其造型比例恰當,體形豐圓壯碩。由於匠師們多採用圓刀雕刻,所以造像各部分的線條顯得較為渾厚柔和,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佛祖涅槃時的安祥之態。」

   

  大足寶頂山石刻釋迦牟尼涅盤聖跡圖與九曲黃河圖

  邱承彬說:「涅槃又譯為般涅槃、波利暱縛男、泥洹、涅槃那,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同涅盤。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而僅有一本住法圓滿而寂靜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即成佛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據《涅槃無名論》載:『無名曰:夫至人空洞無象,而萬物無非我造。會萬物以成己者,其唯聖人乎!何則? 非理不聖,非聖不理,理而為聖者,聖人不異理也。故天帝曰:般若當於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於色中求,亦不離於色中求。又曰:見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效也。所以至人戢(jí)玄機於未兆,藏冥運於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始終通,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涅槃也有分類,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有餘涅槃界和無餘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空、無相與無願。」

   

  大足寶頂山毗盧道場(田加騰攝影)

  邱承彬說:「大足寶頂山毗盧道場位於大佛灣千手觀音對面崖壁上,是一洞窟,高6.6米、寬11.6米、深4.2米,有學者認為該窟造像很可能為大佛灣的中心。窟前門楣上橫刻『毗盧道場』四個大字,洞窟為佛教密宗主尊毗盧舍那佛說法的場所。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和應化身,毗盧遮那佛是佛的法身像,密宗稱之為大日如來。」

   

  大足寶頂山毗盧道場內的毗盧遮那佛(韓文鵬攝影)

   

  大足寶頂山孔雀大明王石窟(莊克鎧攝影)

  邱承彬說:「孔雀大明王亦稱孔雀明王,漢譯有摩訶摩瑜利羅闍、佛母大孔雀明王等。此尊相傳為毗盧遮那佛或釋迦牟尼佛的等流身。密號為佛母金剛、護世金剛。在密教修法中,以孔雀明王為本尊而修者,稱為孔雀明王經法,又稱孔雀經法,為密教四大法之一。據《孔雀明王經》所載,佛世時,有一位比丘遭毒蛇所螫,不勝其苦。當阿難向釋尊稟告之後,釋尊乃說出一種可供袪除鬼魅、毒害、惡疾的陀羅尼,此即孔雀明王咒。此外,在久遠以前,雪山有一金色大孔雀王,平素持誦該咒甚勤,因此恆得安穩。有一次,由於貪愛逸樂,與眾多孔雀女到遠地山中嬉遊,而未誦該咒,因此為獵人捕捉。他在被縛之時,恢復正念,持誦該咒,終於解脫系縛,得到自由。釋迦牟尼的這些開示,就是孔雀明王及其陀羅尼為世人所知的開始。孔雀明王的四種持物中,蓮華表敬愛,俱緣果表調伏,吉祥果表增益,孔雀尾表息災。白蓮座表攝取慈悲的本誓,青蓮座表降伏之意。孔雀明王具攝取、折伏二德,故有上述二種蓮座。此蓮座謂之為『孔雀座』。」

  邱承彬說:「經變相是大足石刻的主要表現方式之一,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眾生看後定會受益匪淺,從而達到導人向善的目的。大足寶頂山石刻精品還有許多,都是教化眾生行善積德的傳統文化石刻,有機會我將陸續介紹給大家。」

相關焦點

  • 邱承彬遊記之重慶大足寶頂山石刻奇觀
    作者:邱承彬   大足石刻群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境內,距重慶主城區約167公裡。從大足區汽車客運站旁乘坐公交205路,終點站就是大足寶頂山石刻景區,車票3元。重慶大足石刻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中國四大石窟齊名。大足石刻群是一處教化眾生積德行善的釋儒道傳統文化場所。   大足區過去叫大足縣,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正式建縣,因境內有大足川而得名,隸屬於昌州。大足有「大足天下,天下大足」之意,也有「知足常樂」之意。
  • 邱承彬遊記之雲南昆明圓通寺奇觀二
    昆明圓通寺有九龍壁、二龍戲珠石刻、菩提大道、圓通勝景牌坊、普度含識石刻、蓮花石刻、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銅佛殿、普光明殿等景點。  九龍壁、二龍戲珠石刻、菩提大道、圓通勝景牌坊、普度含識石刻、蓮花石刻、天王殿等在2017-08-18 10:32魯網《邱承彬遊記之雲南昆明圓通寺奇觀一》介紹。
  • 邱承彬遊記之山東濰坊青州宋城奇觀
    (參照邱承彬《解密天珠》一書,2016-10-21 11:19 魯網《邱承彬淺談尼泊爾藍毗尼奇觀》、2015-02-02 14:00魯網《邱承彬淺談日月天珠與釋迦牟尼頂骨舍利寶石》、2015-03-05 16:04魯網《邱承彬淺談法輪天珠奇石》、2017-04-05 10:46魯網《邱承彬遊記之甘肅蘭州五泉山奇觀》、2015-03-20 15:35魯網《邱承彬淺談天下第一眼天珠奇石》、2017-06
  • 邱承彬遊記之雲南昆明金殿奇觀二
    (2017-06-21 10:43魯網《邱承彬遊記之山東威海華夏城奇觀四》、2017-07-18 15:20魯網《邱承彬遊記之山東濰坊青州宋城奇觀》)  昆明金殿景區三豐殿有張三丰石刻像、三清殿、慈航殿、太乙殿等。
  • 邱承彬淺談傳統文化之山西平遙古城文廟奇觀
    魯網4月1日訊 近日,在濟南北園大街(三孔橋附近)548號嘉匯環球廣場3C515室,天珠學者、佛學者、傳統文化學者邱承彬向記者介紹了山西平遙古城文廟奇觀。  邱承彬說:「文廟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廟建築,又稱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孔廟等,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是儒教徒活動的場所。」
  • 重慶對大足石刻寶頂山萬歲樓實施搶險維修
    新華網重慶6月13日電(記者張琴)重慶大足石刻寶頂山萬歲樓搶險維修工程日前開始實施。   記者從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獲悉,由於年代久遠,大足石刻寶頂山萬歲樓建築出現屋面局部筒瓦破損,椽子、封簷板、連簷條腐朽,局部木構件被蟲蝕等病害。
  • 重慶大足石刻寶頂山孔雀明王龕造像工程開工
    重慶大足石刻寶頂山孔雀明王龕造像工程開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3日 22:20 來源: 來源:新華網>新華網重慶4月21日專電(記者 張琴)在完成了現場勘察、方案設計等前期工作之後,重慶大足石刻寶頂山孔雀明王龕造像保養維護工程日前正式開始實施。
  • 邱承彬遊記之雲南昆明海源寺奇觀一
    摘自(2016-08-30 10:17魯網《邱承彬淺談黑龍江五大連池市鍾靈禪寺奇觀》、2016-12-21 12:40魯網《邱承彬談河南商丘清涼寺奇觀》、2017-05-03 10:31魯網《邱承彬遊記之山東淄博周村千佛寺奇觀》、2017-03-17 15:23魯網《邱承彬遊記之山東濟南千佛山奇觀三》、2017-06-13 11:20魯網《邱承彬遊記之山東淄博普照寺奇觀》等)
  • 邱承彬遊記雲南麗江古城普賢寺奇觀三
    (參照邱承彬《解密天珠》一書、2017-02-27 10:00魯網《邱承彬遊記之河南鎮平菩提寺奇觀》、2017-03-17 15:23魯網《邱承彬遊記之山東濟南千佛山奇觀三》、2017-04-05 10:46魯網《邱承彬遊記之甘肅蘭州五泉山奇觀》、2017-05-17 09:55《邱承彬遊記之山東德州齊河定慧寺奇觀》、2017-05-03 10:31魯網《邱承彬遊記之山東淄博周村千佛寺奇觀》、2016
  • 重慶大足石刻
    帶著多年前《話說長江》裡虹雲、陳鐸娓娓的訴說,帶著對大足石刻魂牽夢縈的嚮往。大足石刻開鑿於唐、五代、宋及明清時期,中國自唐以後很少再開鑿石窟,因此大足石刻代表了9-13世紀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大足北山石刻觀音造像居多,又有「觀音造像博物館」之稱。
  • 邱承彬遊記之雲南昆明石林奇觀一
    由於昆明石林景區景點較多,故用魯網《邱承彬遊記之雲南昆明石林奇觀一》、魯網《邱承彬遊記之雲南昆明石林奇觀二》、魯網《邱承彬遊記之雲南昆明石林奇觀三》、魯網《邱承彬遊記之雲南昆明石林奇觀四》、魯網《邱承彬遊記之雲南昆明石林奇觀五》、2017-08-22 13:00魯網《邱承彬的詩〈石林頌〉》六篇文章解讀。
  • 邱承彬遊記:雲南保山太保山玉佛寺奇觀三
    (參照邱承彬編著《解密天珠》一書,山東教育出版社、2016-12-23 13:48魯網《邱承彬談河南商丘民權白雲寺奇觀》、2017-02-27 10:00魯網《邱承彬遊記之河南鎮平菩提寺奇觀》、2017-01-03 13:11魯網《邱承彬談河南開封大相國寺奇觀》、2016-12-21 12:40魯網《邱承彬談河南商丘清涼寺奇觀》、2017-03-17 15:23魯網《邱承彬遊記之山東濟南千佛山奇觀三
  • 大足石刻寶頂山臥佛、小佛灣造像保護修繕工程啟動
    當日,重慶大足石刻寶頂山臥佛和小佛灣摩崖造像保護修繕工程正式啟動。寶頂山臥佛,佛半身臥長3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雕半身臥佛造像,具有突出的歷史、藝術、科學、宗教價值。由於臥佛暴露在露天環境中,在千百年自然營力和人為因素等影響下,石刻造像發育了多種病害。此次保護修復堅持保持現狀、最小幹預的原則,注重保持大足石刻寶頂山臥佛、小佛灣造像的原有歷史風貌。
  • 「上朝峨嵋 下朝寶頂」的寶頂山石刻 行走中國之山城重慶(組圖)
    書山小路繼續帶大家行走中國之山城重慶。今天書山小路要帶大家去的地方在重慶大足區,就是「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為唐、五代、宋時所鑿造,明、清兩代亦續有開鑿。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分布於該區西南、西北和東北片區,共23處。較集中的有寶頂山、北山等。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規模最大,造像最精美。
  • 邱承彬遊記之雲南昆明龍王廟奇觀一
    (2017-04-27 14:32魯網《邱承彬遊記之甘肅平涼崆峒山奇觀》、2017-06-21 10:43魯網《邱承彬遊記之山東威海華夏城奇觀四》、2016-01-07 11:32魯網《邱承彬淺談傳統文化之甘肅平涼崆峒山奇觀》、魯網《邱承彬遊記之雲南昆明海源寺奇觀三》等)  風神俗稱風婆,是古代中國神話中的風神之一。
  • 重慶大足寶頂山石刻——「大足石刻世界遺產博覽園」!
    重慶大足寶頂山石刻是大足石刻最傑出的代表,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年間,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
  • [重慶新聞聯播]大足石刻寶頂山大佛灣圓覺洞開始封閉勘察
    [重慶新聞聯播]大足石刻寶頂山大佛灣圓覺洞開始封閉勘察 大足石刻寶頂山大佛灣圓覺洞開始封閉勘察。
  • 大足石刻三大鎮館之寶亮相成都,寶頂山千佛壁首次「露面」
    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綜合報導重慶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也是川渝石窟唐末五代兩宋時期造像的代表。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陳列現場8月16日,由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研究院主辦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展覽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幕。
  • 走進重慶大足石刻景區
    大足石刻景區位於重慶市譽有「石刻之鄉」的大足縣境內,大足在唐代建縣,得名於「大足川」,意為「大豐大足」。大足景區有石刻造像5萬餘尊,從初唐至明清,綿延1200多年,構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其中寶頂,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石刻造像集中體現了大足石刻藝術的總體特徵和文化內涵,也是世界石窟藝術中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間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1998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寶頂山摩崖造像是我國唯一的一處大型佛教密宗造像群。
  • 邱承彬淺談傳統文化之山西忻州五臺山菩薩頂奇觀
    魯網4月7日訊 近日,在濟南北園大街(三孔橋附近)548號嘉匯環球廣場3C515室,天珠學者、佛學者、傳統文化學者邱承彬向記者介紹了山西忻州五臺山菩薩頂奇觀。  邱承彬對記者說:「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和地藏菩薩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他們的道場分別是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和安徽九華山,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山並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並有『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稱,這說明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