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石化集團)組織架構將進行大幅調整。11月29日,中石化集團官網公布了上述消息。設立四大業務板塊和調整機構職能是此次改革的主要舉措,但相關變動或暫不影響上市公司財務統計口徑。
具體而言,中石化集團將建立油氣和新能源、煉油和銷售、化工和材料、資本金融和支持等四大業務板塊,並對部門進行更名、職能調整或撤銷。
四大業務板塊將由事業部及所屬企業、集團(股份)公司相關專業公司、企事業單位、科研單位組而成。此前集團總部管理序列下包括油田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油品銷售、資本和金融等五大事業部。
按照改革方案,油田勘探開發事業部及其所屬企業將被納入油氣和新能源板塊;煉油事業部、油品銷售事業部(銷售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屬企業將被納入煉油和銷售板塊;化工事業部及其所屬企業將被納入化工和材料板塊;資本和金融事業部及其所屬企業將納入金融和支持板塊。
原業務板塊將作為子集團(非註冊機構)運行,各事業部被納入其中之後,將不在歸為集團總部管理序列。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在此次業務板塊設置中得以突出。制氫是中石化正著力布局的新能源業務。今年8月26日,上市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層在年中業績會介紹,2018年該公司已擁有制氫能力約300萬噸/年,佔全國總產能約15%左右,居全國首位。另外,公司也正在嘗試建設加氫站,在氫氣液化、燃料電池的質子膜、催化劑等方面進行科研。(參見財新網《中國石化:氫氣年產能達300萬噸 居全國首位》)
在部門調整方面,機關服務局、資本運營部、礦區(社區)管理部將被撤銷,原有職能將調整至其他部門;企業改革管理部與法律部整合為企改和法律部;辦公廳、人事部、審計局、安全監管局等部門進行更名。
經過上述調整,中石化集團總部部門將由30個減少至20個。一位石化行業研究員告訴記者,此次總部機構調整暫時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統計口徑沒有影響。
這是中石化集團自2018年以來第二次就集團組織架構「動刀」。2018年7月,中石化集團總部增設國際合作部、資本和金融事業部。
據中石化官網消息,此次管理體制改革意在構建「總部戰略和資本運營中心、板塊業務運營中心、企業執行中心」的三級治理體系。中石化集團董事長戴厚良在28日的會議稱,要加快推動總部機關轉變職能、提升效率。
央企總部機關職能轉變是國務院國資委(下稱國資委)力推的一項改革工作。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在10月17日的新聞發布會介紹,國資委已開展「總部機關化」問題專項整改工作,該工作著力於改變央企總部的行政化管理方式,精簡、優化管理鏈條和組織體系,從而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的運行機制,使企業對市場反應更加靈敏。
今年6月5日,國資委公布《授權放權清單(2019年版)》(下稱《清單》),明確央企集團在規劃投資與主業管理、產權管理、用人選人、薪酬激勵、重大財務事項五個方面,將獲得來自國資委的35項授權或放權。
但國資委把權力下放給央企集團後,出現了央企集團變成了"小機關",管得太多、太死的問題。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麗莎向財新記者介紹,央企「總部機關化」整改亦與授權放權改革相配套。希望通過人員壓減、處室調整,瘦身健體、簡政放權,把更多權力下放給市場化主體。
11月27日,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在媒體會表示,將繼續深入推進央企「總部機關化」整改工作。因為目前央企機構名稱和人員管理方式的去行政化得到了初步解決,但職能轉變方面的問題還未完全解決。
(文/白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