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覺域派產生於公元11世紀,由女密宗大師瑪久拉仲創立,該宗派以自己獨特的教法義理和別具一格的修持方法,成為藏傳佛教中獨樹一幟的宗派。它不僅對藏傳佛教諸宗派產生過深刻的影響,而且曾幾度風靡整個藏區。本文對覺域派的歷史淵源、形成、修行方式、組成形式、教法儀軌和特點,以及該派的創立者瑪久拉仲大師的生平事跡,均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覺域派是公元11世紀產生於西藏的藏傳佛教重要宗派之一,該宗派源於南印度著名僧人帕丹巴桑傑,由藏族著名的女密宗大師瑪久拉仲創立,是藏傳佛教史上惟一由女性創立的一個宗派,這在人類宗教史上尚屬罕見。該宗派以自己獨特的教法義理和別具風格的修持方法,成為藏傳佛教中獨樹一幟的宗派。它不僅對藏傳佛教諸宗派產生過深刻影響,而且曾幾度風靡整個藏區,在藏族社會生活中產生過巨大影響。特別是覺域派的教法儀軌對藏地的尼僧產生著廣泛影響,已成為藏傳佛教各宗派尼僧共同修持的惟一法門。
一、覺域派的歷史淵源
覺域派,其宗派之名是依覺域派教法之宗義而得的。說該宗派以慈悲菩提之心斷自利意念,以空性見斷輪迴流轉之根源,此二和合共同斷除「四魔」,即「我執」,故而立此名。「覺域」在藏文中有兩種書寫方法,即「gcod-yul」和「spyod-yul」,其中「gcod」,藏文字意為「斷」,或「斷滅」;「yul」即「境」,覺域(gcod-yul)意即「斷境」,說該宗派教義能夠斷滅或斷除人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源。後一種寫法「spyod」,字義為「行」;yul(域),字義同上,「spyod-yul」即行菩薩所行持的方便智慧之道,以心識體悟一切皆空之萬物本性,從而達到涅境界,故而又得此名。覺域派雖然有兩種書寫方法,但是其意基本一致,就是以菩提心或慈悲心來斷滅自利心,以般若性空來斷除我執。
覺域派,最早源於南印度僧人帕丹巴桑傑(?—1117年),故此,也有一些藏文史籍將這一宗派作為息解派的一個分支或支派。根據《丹巴桑傑傳》記載,帕丹巴桑傑第四次進藏(也有史籍記載第三次入藏)時,途中與從印度學法返回的雅隆瑪熱賽波相遇,將覺域即能斷教法,諸如《大乘能斷小經義導釋》即提婆論著,《能斷洩障六部》、《教誡親訓十一》及《虛空啟門心識》等,傳給雅隆芒卓地方的瑪熱賽波和享有寧瑪派密宗大成就之稱的交釋迦益希、娘堆的藏巴札欽和札瓊二少年師徒三人。其中《能斷洩障六部》書於文字,《教誡親訓十一》被授密訓。二少年依這些教法修持,獲得驗證,成為二成就瑜伽士。這是覺域派教法最初傳入藏地的情景。
由於帕丹巴桑傑授密訓,覺域教法一時只是在其弟子中單傳或密傳。最早從帕丹巴桑傑受授覺域教法的雅隆瑪熱賽波在他的晚年時,把覺域教法單傳與其近侍寧巴貝熱。帕丹巴桑傑的另一位弟子覺釋迦益希,又將此教法傳授予其侄子覺索南喇嘛。從此,覺域的教法開始在藏區傳播。因這一傳承的相承者多為男性,故又稱做「男傳覺域派系」。
男傳覺域派系的教授,主要以修持、斷除疾病等諸煩惱為宗義,教法類別不多,傳播範圍不廣,故在當時未產生大的影響。
二、女密宗大師瑪久拉仲與覺域派的形成
瑪久拉仲(1049—1144年)是藏傳佛教「後弘期」出現的一位著名的女密宗大師,出生在西藏山南的措美地方,父親名確吉達瓦,為地方領主,母親名隆姆本尖,為闊門富家之女,從小受過教育。其父母親心地善良,為人和善,崇信佛法,廣濟博施,在當地頗受人們尊敬。由於家庭很好的薰陶,瑪久拉仲自幼喜歡習文識字,三歲時能念誦六字真言和聖救度母經咒等。五歲始,從母親與家中供養師札巴溫希處識字和學習語法,八歲時諳熟書中的文字和字義,一日內可誦讀《般若八千領》二遍,其神速和對般若經義不同尋常的理解天才,在當地小有名氣,故譽稱她為「希熱仲美」,即「智慧明炬」。她的名字由原來的仁欽仲美,傳稱為拉吉仲美,即拉西地方的智慧明炬。「瑪久」為尊稱,意即「惟一母親」或「獨尊母親」。
正當瑪久拉仲嶄露頭角時,不幸的災難降臨在她身上。她十三歲時母親去世,隨姐姐東措仁欽本,以及從格西阿東座前,修習《般若六波羅蜜多》。十六歲時,她隨姐姐依止札塘十三賢人之一的喇嘛格西札巴學習佛法。不久父親又離開人世。她忍著失去雙親的巨大悲傷,在格西札巴座前,修習廣、中、略三品《般若波羅蜜多》。其獨到之見解,令格西札巴讚嘆道:「你已獲得經藏獨特資識」,並賜施僧衣,設法座,以此供養。二十歲時,姐姐東措仁欽本又突然去世。這一系列的沉痛打擊,更堅定了她對佛法孜孜追求的信念。是年,她遇見以獲得新舊密宗大成就著稱的交頓巴索南喇嘛,又稱喇嘛索南扎巴,在他座前,授受「甚深三昧四灌頂」、「大加持灌頂」和「幻化灌頂」等。其後,瑪久拉仲從夏瑪爾巴修習了《慈氏五論》;從喇嘛白頓巴修習了《大圓滿法》;從喇嘛亞塘巴修習了《大手印法》、《那若六法》、《聖救度母》、《時輪》、《三歌》和密乘四續部《事部》等深奧教法。此時,瑪久拉仲在西藏已有一定的聲譽,她與聶堆的瑪覺絳曲、後藏的香姆嘉塘、拉薩的聶瑪,同稱為藏地著名四空行母,是公元11世紀在西藏產生的四位著名尼僧。其後瑪久拉仲在札塘喇嘛格西札巴座前學法時,與帕丹巴桑傑相遇,帕丹巴桑傑稱讚瑪久拉仲曰:「身具四種大智慧,佛母空行之化身,啟開三摩地之門,降伏眾魔能勝母,拉吉仲美為恭敬。」她從帕丹巴桑傑座前,受授《虛空啟門心識》、《三摩地四灌頂》、《定見親訓》、《能斷洩障六部》、《幻化能斷密訓》等覺域派教法。
二十三歲時,瑪久拉仲前往玉瓊懺經途中,與在大成就頓巴希熱本座前受授《般若經》的七位格西辯經交鋒,她以自己深奧莫測的佛學理論和嚴謹的辯經哲理,力挫群雄,博得敬服,眾僧俯首敬恭,奉香奏樂,設座迎請,聲譽大增。在大成就頓巴希熱本座前,瑪久拉仲修習了《十二因緣》之流轉,還滅等教法。在玉瓊懺經俗家,她與印度班智達陀巴扎亞相遇結為夫妻,生有二子一女(有說三子二女等),次子託寧桑珠是瑪吉拉仲教法的主要繼承者和宏揚者。十五歲時,從帕丹巴桑傑剃度出家為僧,稱丹巴桑傑為如父之丹巴,「帕」意即父,由此丹巴桑傑之名,以帕丹巴桑傑遷流。
三十四歲後,瑪久拉仲離開家庭,再次剃度出家,削髮為尼,並拜謁其尊師索南喇嘛和喇嘛扎巴,從索南喇嘛處受授「帕姆成就五神灌頂」,被賜密名為多傑旺秀瑪,意為「金剛自在女」。其後,赴定日再度拜見帕丹巴桑傑,受授灌頂和多種深湛秘訣與修持法。並依帕丹巴桑傑授記,遊歷一百零八座雪山、「年」(藏族原始神祗之一)地,苦行修持,獲得大成就,成為藏地著名的女密宗大師。
三十七歲時,瑪久拉仲以桑日卡瑪爾的修行洞為根本道場,廣收門徒,傳授自己獨闢蹊徑體悟到的佛教學說和別具特色的密宗修煉方法,隨之創立了獨樹一幟的藏傳佛教覺域派,又稱女傳覺域派。於是,瑪久拉仲的道譽遷流整個藏區,不惑之年的瑪久拉仲就像一棵根植在肥沃土壤裡的參天大樹,以自己獨特的佛學智慧和博學才識,挺拔聳立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雪域龐大的僧眾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女大成就者和密宗大師而名震四方。其教法亦不脛而走,播及整個藏區乃至印度、尼泊爾等國,產生巨大影響。在其傳記中記載:「由於來自尼泊爾的朝拜者絡繹不絕,由此,其(瑪久拉仲)福澤和教法震響印度。印度金剛座的許多班智達聚集便道:佛法的正源在此處(印度),創立了此處前所未聞的大手印覺域教法,將整個尼泊爾攝於其教法之下,這個女子或許是佛母的化身;反則為一個十分可怕的魔女,藏區已被她折服,印度亦開始趨向她。」正如所說,覺域派在當時,是惟一從藏地傳入印度、尼泊爾的藏傳佛教宗派。可見,瑪久拉仲的影響之大。
四十三歲時,瑪久拉仲的丈夫離開西藏返回印度,把所有的孩子交給瑪久拉仲。從此以後,她一邊傳教布道,一邊還要養育子女,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並把覺域派的所有教法傳授給兒女。所以,瑪久拉仲的子女,除了長子珠巴以外,其他子女均跟隨瑪久拉仲學法修行,是瑪久拉仲覺域派教法的主要繼承者和宏揚者。瑪久拉仲全身心地投入到傳教弘法的事業中,著述立說,撰寫了《般若波羅蜜多覺域派教法理義和秘訣精髓奧義心要》、《般若波羅蜜多秘訣覺域派教理佛經大品》、《精髓品》、《心要品》等許多覺域派重要論典法本,使其教理更加完善和體系化。據《後藏志》記載:「在謝嘎江孜的西南隆那地方,香傑麥,又稱傑麥覺丹來到此地繼承了岡·益西堅贊及其上師恰扎瑪爾波的兩個傳承,他通達息解派教法,並將《四耳傳九部教授》集成文字。這裡有殊勝之聖賢香傑麥的舍利土塔,還有瑪久的一座稱康欽的寺院。」由此可知,瑪久拉仲曾在後藏,即今日喀則江孜一帶建有覺域派道場。
瑪久拉仲一生中培養了許多弟子,遍及整個藏區,其傳記中寫道:「她的徒眾與天共齊,無邊無垠。」特別是她培養了大批尼僧,為提高藏傳佛教尼僧的整體素質和地位起到了巨大作用,進一步推動了藏傳佛教「後弘期」尼僧和尼僧組織的發展。同時她為數以千計的患者醫治疾病,解除人們痛苦,尤其以醫治麻風病,享譽藏區。
瑪久拉仲這位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尊母」或「偉大母親」的藏族出家女性的優秀代表,藏傳佛教的一代女領袖,於公元1144年與世長辭,享年95歲。
瑪久拉仲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超前的思想,獨到的見解和實踐經驗,獨創的一整套宗教理論與修煉方法創立的藏傳佛教覺域派或女傳覺域宗派,不僅對藏傳佛教其他諸宗派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而且對藏族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幾百年來,覺域派教法儀軌在藏族社會生活中仍發揮著一定的作用。瑪久拉仲她本人亦被後人奉為智慧空行母的化身加以崇拜,迄今在藏區的一些寺廟中,仍可親眼目睹為這位傑出女性供奉的塑像、唐卡等,為人們所依止和供養,在藏傳佛教史上享有舉足輕重或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並從她派生出貢日卡卓瑪女活佛轉世體系,迄今相沿不斷。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藏傳佛教覺域派從公元11世紀末形成以後,出現許多傳承,並在廣大藏區興盛流傳,構成覺域派歷史上的「前弘」。但由於此派不注重建寺造廟,不依賴地方勢力,也沒有嚴密的組織與制度,特別是缺乏雄厚的經濟基礎,覺域派的壽命也與希解派一樣,極其短暫,到16世紀末,覺域派作為一個獨立的宗派已不復存在。然而,她作為一個學派,其教義儀軌則被藏傳佛教的其他宗派所吸收,不僅融入各宗派的教理之中,併合流並存弘傳於其他宗派之沒有教別之見的眾信徒中,如在勢力最強的格魯派中,形成「耳傳覺域派傳承」,相沿不斷,且產生一定影響。在上世紀初,覺域派教法又一次風靡雪域高原,被廣大僧俗信徒崇奉信仰,形成覺域派史上的「後弘」,給藏族社會亦帶來一定影響。由此可以說,覺域派是藏傳佛教中擁有僧、俗信徒最多的一個宗派。
目前,覺域派的部分教法儀軌與瑪久拉仲的一些重要著述,以及各高僧的著述,諸如格魯派的格魯耳傳覺域教法傳承的各種經典、法王仁瓊多傑的著述等重要經典,仍在藏傳佛教格魯派和寧瑪派及各宗派中合流並存,繼續傳播,尤其是在藏區民間和廣大藏族尼僧中廣為流傳。
今日在藏區流傳的這些覺域派教法論著或經典,不僅是研究藏傳佛教覺域派教法義理和儀軌的珍貴資料,而且也是目前國內僅存的藏傳佛教覺域派的重要遺產。
三、覺域派尼僧及其別具一格的修行方式
覺域派從公元11世紀末形成以後,其教法在廣大藏區流傳。尤其是女密宗大師瑪久拉仲的道譽及其覺域派別具一格的教法儀軌和修行方式,吸引了無數女眾。覺域派法門一時成為廣大尼僧最熱衷的一種法門。
據藏文史料記載,瑪久拉仲一生攝收的弟子難以計數,且出現了許多得道者。其中瑪久拉仲最著名的弟子有:八名心傳弟子,八名等同的弟子和二十一位大成就弟子。八名心傳弟子:即瑪久拉仲之子嘉瓦東珠、東代阿格旺秀、卓代嘉威迥乃、克貢曲吉僧格四弟子,萊隆之卓查堅乃、崗巴爾澤中之謝尖貝堅、隆達多查本堅、澎域娘姆索南堅四女弟子。八名與瑪久拉仲等同的弟子:即感知與其等同的弟子塔波榮之傑麥嘎嚴、識悟與其等同的弟子拉堆帕朱之普寧多傑僧格、加持與其等同的弟子羌莫底寧巴讓壤,禁戒與其等同的弟子桑耶之多瓦桑太、技能與其等同的弟子洛扎旦旭之秀波什爾本、慈悲與其等同的弟子澎域之格典僧格、神通和幻術與其等同的弟子麥卓嘉貢赫敦、利樂與其等同的弟子貢布傑增斯隆。其中,八名心傳弟子中四名是女弟子,二十一位大成就弟子中,十八位弟子為尼眾。
瑪久拉仲的這些著名女弟子,在修持和傳播覺域派教法的過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傳承支系,在廣大藏區廣泛流布。如瑪久拉仲的心傳女弟子紫達爾瑪,形成了自己傳承,並培養了納木措哇木覺多傑、貝卡覺巴等著名弟子。其中,納木措哇木覺多傑的著名弟子法王仁瓊多傑,從納木措哇木覺多傑學得覺域派教法,且撰文論著,又形成了「汝巴」即「牧人」覺域支派,從中又派生出「乃多」覺域支派和「嘉切」即「大護佑」覺域支派等許多傳承支系,在藏區產生一定的影響。
瑪久拉仲的四位著名心傳女弟子,她們所傳的覺域派教法,形成了「母傳伏藏」傳承,在藏區廣泛傳播。尤其在康區(今川、滇、青部分藏區)廣泛流傳。
覺域派的尼僧,除了在女密宗大師瑪久拉仲的女弟子中產生了許多著名的尼僧和尼僧大師外,在瑪久拉仲的子孫中,亦出現了許多著名尼僧,如瑪久拉仲之女拉堅、孫女崗巴莫延等。瑪久拉仲之女拉堅從母親得法後,又形成了以傳授靜、猛覺法,以及靜、猛和合覺法等諸教法的覺域派遠傳傳承,這一傳承又分生出若干傳承支派,最負盛名的有嘉塘巴三木丹沃賽傳出的「嘉塘覺派」,是覺域派的一個有影響的支派。
瑪久拉仲孫女崗巴莫延,即瑪久拉仲的次子託寧桑珠之女,是託寧桑珠「無與倫比」的女弟子。她從其父親座前得法後,收徒傳法,弘揚覺域派,著稱於世。
此外,瑪久拉仲的次子託寧桑珠傳承的支系,即「雪山黑帽」傳承支系,也產生了很多覺域派尼僧。其中,託寧桑珠的著名弟子「二十一位男女親傳弟子」、「十八位成就女弟子」,多為女眾。
由此可知,在藏傳佛教覺域派中,曾出現過許多著名尼僧,她們是覺域派教授或教法儀軌的主要繼承者和廣泛傳播者,為弘揚覺域派教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覺域派的教法儀軌,仍然主要由藏傳佛教各宗派的尼僧修持和傳布,她們為繼承和保護覺域派法門,做出了積極貢獻。
覺域派的尼僧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修行方式。覺域派修持的《喜金剛二品經》云:「獨樹或於荒冢間,非人之宅或夜間,偏僻靜地荒野處,修行最為美妙也。」又云:「捨身以作行布施,外在之行清淨行。」這裡指明了在何處修行,如何修行。覺域派特別強調在荒山野林、雪山深處、墳場墓地等荒無人煙的偏僻地方修煉苦行。覺域派認為在荒無人煙的空寂地獨自一人靜心修行,可斷滅對於一切外在事物所持有的貪戀之心,斷除對客觀存在所持的「執著」。也就是說,只要安住於無念可生的虛空間,即自我解脫空性之中,「我執」便自然斷除,非人之地或煞地也隨其能以明智攝受。因此,覺域派的尼僧十分注重在野外苦行。
覺域派尼僧的修行地,一般是按照上師授受的覺域派教授之內容和上師的教誡來選擇而決定的。如覺域派的「一百零八眼泉水修持法」,就是在一百零八眼泉水旁,修持的一種法門;「一百零八『年』(藏族原始神祗之一)地」修持法,必須要在一百零八個煞地修持。又如覺域派的「以飼施身」修持法,是以墳場墓地為修行地,夜間在屍林曠野修持的一種法門。諸如此類的法門,在覺域派教法中有許多。由此緣故,覺域派的尼僧一生沒有固定的修行場所,她們以洞穴、廢墟、雪山、老林、墓地為修行地,遊方各地,風餐露宿,以苦行為重。這也是覺域派尼僧的修行方式不同於其他各宗派尼僧的修行方式之原因所在。
四、覺域派尼僧教團的組織形式
覺域派是藏傳佛教宗派中惟一不注重建寺造廟的一個宗派,它主要以修行為重。因而,覺域派尼僧教團的組織形式別具一格。覺域派認為建寺造廟,住寺傳法,雖然有功德,但住寺行善一百天之功德,遠遠比不上在荒山煞地修持七天施身供養、修慈悲心之功德。如果一個人慾想在今生獲得果位,必須一生修持苦行。這樣才能認識一切有為,即世間一切事物均為無常,從而不留戀於今生之事物,並通過修持「無我」之本性,斷除「我執」。
正因為如此,覺域派的尼僧教團組織也獨具風格,有別於藏傳佛教其他諸宗派的尼僧組織。它的組織形式,不是以寺院為基礎,而是以尼僧所依止的上師為中心和上師的修行地為外在形式或基本條件而建立起來的。因為覺域派的尼僧教團組織,不像藏傳佛教其他諸宗派的尼僧教團組織那樣,有自己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或道場,並以此為基礎構成尼僧教團組織。故此,覺域派的尼僧教團組織形式非常簡單,由上師和尼僧構成,即以上師為中心,組成一個群體組織。歷史上,覺域派的尼僧最著名的活動場所有瑪久拉仲創建的根本道場桑日卡爾瑪(zangs-ri-skhar-dmar)和後藏康欽(khams-chen)。桑日卡爾瑪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桑日縣東的一個山崗上,寺廟為上下二層。一層供奉著釋迦牟尼、宗喀巴大師師徒三人雕像及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等,二層為大殿,主要供奉的是以瑪久拉仲為中心的覺域派高僧大德雕像。瑪久拉仲的修行洞中,供奉著她的雕像、神鞋等,修行洞內有一個洞中之洞,稱之為「十萬歡樂大殿」,是瑪久拉仲的秘密修行洞,相傳裡面是一個有108個柱子的大殿。這座由瑪久拉仲於公元1086年親自創立的覺域派根本道場,在經歷幾百年風風雨雨的今天,雖然時過境遷,已不再單純地傳播覺域派教法,但是它在傳播格魯派、噶舉派教法的同時,卻以它那規模不大、亦並不宏偉壯觀的寺廟建築或外在形式,向世人展示著覺域派精神的存在。
覺域派尼僧教團組織規模大小,主要取決於上師的道譽。如若上師久負盛名,將會組成一個擁有千、萬尼僧的龐大尼僧教團組織,反之,則規模不大。覺域派的每位尼僧在上師座前授受一定的法門後,便要依照上師的教誡或指點去別處修行。所以覺域派的尼僧組織,既沒有固定的修行處所和一定限額的尼僧人數,也沒有嚴密的組織機構與制度,群體意識比較淡漠。
總之,覺域派的尼僧不追求祗園、精舍,以修行為重,強調在荒山野地獨自修行,認為在荒無人煙的空寂地獨自一人靜修,可斷滅對於一切外在事物持有的貪戀之心,遂斷除對客觀存在所持的「執著」。因此,覺域派一般不建寺造廟,住寺傳法。她們的精力幾乎都用在苦行上,諸如在荒山、屍林的修行。可見,覺域派尼僧的修行方式,有點兒像佛教原始階段僧伽的修行方式。
五、覺域派尼僧修持的教法儀軌及特點
覺域派的教法,主要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宗義,結合大手印覺法修持的一種法門。就是以菩提心或慈悲心來斷滅自利心,以般若性空來斷除我執——人世間一切苦惱的根源。故覺域派的教法,又稱般若波羅蜜多魔之覺域法或大手印覺法。
覺域派的教法,據藏文典籍《宗教源流史》記載:「覺域派教授之實質,乃以般若波羅蜜多隨順密教而修行,此教授源於廣、中、略三品《般若經》,特別是《集經》。其符合眾先賢之觀點。《集經》云:『四因成就菩薩力,四魔難勝亦難動,安住空性不舍眾,依教奉行佛加持。』」其中,四因:即1、安住空性;2、不舍眾;3、依教奉行、4、如來加持者。四因是覺域派教法的四個要點。1、安住空性,是指修空性見;2、不舍眾,是指修慈悲菩提心;3、依教奉行,是指道之根本要依止善知識;4、如來加持者,是指皈依三寶、觀資糧田、行七支曼陀羅供養等。四因中,修空性見,修慈悲菩提心,為覺域派修持之正行;依止善知識,皈依三寶、觀資糧田、行七支曼陀羅供養等為覺域派修持之加行或前行。四魔難勝,即獲得究竟之決量和具足菩提薩善巧之力。就是說此教授具有菩提薩善巧方便修持之摧毀有寂之一切壞損之力,此乃覺域派之究竟果位。
以上是覺域派教法的基本要義,也是覺域派尼僧修持的基本要義。可以說覺域派以廣、中、略三品《般若經》的甚深空性大手印與《喜金剛第二品》等密教相隨順而修持,形成了自己別具風格的教法理論體系和修持方法。
由於覺域派之教法,主要源於廣、中、略三品《般苦》和《集經》等,所以,瑪久拉仲又稱其教法謂「大中觀」。她認為一切法,皆集於心性中,如果能識心性,便可通達一切法性,故謂「大中觀」。瑪久拉仲又稱其教法為「果位正法大圓滿」,她認為攝收世間萬物有寂之一切法,皆成就或圓滿於心性之上。因此,若能識知心性本質之圓滿方法,則為成就一切法義,故謂「大圓滿」。覺域派的最大特點,表現在它的教法儀軌方面。
總之,覺域派認為:該派別的教法更多地具有不同於其他宗派的甚深不共之殊勝善巧教授和教理,是「一切教法之精華,佛法之極頂,顯密教法圓融之殊勝心要,猛驅五毒之妙法,根斷我執之寶刀,公然退轉世間之軍兵,摧毀八萬種魔障之威力,清除四百零四種疾病之妙藥。果位不寄予來時(世),追求此生此身或一生一身即自成佛,這種不同於其他諸宗派的法門,是我瑜伽母正法覺派之特點」。
在覺域派看來,該宗派對待世間萬物的態度和方法有別於其他諸宗派或他人。覺域派認為:由於人們不能認識「我執」之故,特別注重或愛戀個人的享樂、名利、權勢和地位,而且對待給自身利益造成危害的所有人及餓鬼非人等,往往力求於猛咒式咒術等,以忿怒驅逐,退轉厲業—諸魔。而覺域派對待諸魔,即不利於自身的所有人和非人等,則是以慈悲和憐憫之力,將他們召引為眷屬眾。
覺域派注重供養施捨,上至佛法僧三寶,下到六道有情眾生,尤其是那些遭受厄運的男男女女和威脅性命的兇惡、恐怖的餓鬼,及非人等,均以豐盛之資財供養、布施,而且以一種獨特的施捨法,把人體觀想為「食料」,即餓鬼、非人等食料或食飼加以供養和布施,從而斷除「身體」之「我執」。並認為以慈悲和憐憫執受惡魔、非人等,以及從「熱血肉」(覺域派的一種把身體觀想為食料的『施身供養』的修持法或密法。)調伏、教化,並可獲得無上之菩提。
一個人自身積德做利樂有情事業,對覺域派而言,顯得十分重要。覺域派認為,一個人若能為他人做利樂之事業,功德無比,如果通達「般若波羅蜜多」經義而利樂有情,其功德更為無窮。因為一個體大無比的非人可傷害無數個有色和無色之有情,使他們倍受痛苦煩惱,故此,倘若能利樂一個十分惡毒而又力大無比的無色魔鬼,其功德要大大超過利樂一百個有色眾生,這樣不僅可以從惡趣中調伏或教化惡魔,而且使其他有情不受傷害。所以,覺域派提倡修持慈悲心,依此斷除世間一切痛苦煩惱。
覺域派對待疾病和死亡,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態度。覺域派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認識和分別個人死亡,要知道每個人在死亡時,無法或不能帶走世間豐富的資財和身命等現實或客觀事物。如果能分離內外之「我執」,應當不會留戀於世間諸事物,對於個人身命也就會無所戀惜,把一切供施於凡欲求者。因此,對待根除疾病的方法,也便是在「無我」中,以修「內靜慮」根治或驅除病魔的。
覺域派對個人名利、權勢看的非常淡薄,正如瑪久拉仲在她的教法中提出:「將自己的身體不視為享樂、名利和權勢之本,而是把它當作利樂他人之物,施捨於有情眾生或利他事業之中,個人不圖謀青絲稍尖之點點私利,以求獲得定見,從而不分離慈悲、憐憫和菩提之心。這便是『正法覺派』,亦稱『大乘法』,或者又稱作『菩薩大道法』,以及『眾大成就者發源法』和『眾正覺行跡法』。諸如此類的教法,能使眾生有情從世間中解脫……因此,我的大手印覺法,乃大乘法之太陽,驅除世間之黑暗」。
所以,覺域派認為,該宗派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具足或不具足聞慧的徒眾,均可是覺域派的瑜伽行者。
2、覺域派的瑜伽行者,可以獨自一人修行,也可以多人結伴一起修行。
3、覺域派的教法儀軌,既可獨立奉行,亦可與其他教法儀軌合流奉行,有無妙行之助友,均無差別。
4、覺域派的教法義理,適宜於任何根器的徒眾。
5、覺域派的教法義理,不論通曉多少,都具有它的價值功能,多者,功德無量;少者,亦可利他利己。
6、通達覺域派教法的所有徒眾,不論高低、貴賤其神力均大於他人。
藏傳佛教格魯派著名高僧、佛學家土觀·卻吉尼瑪大師,曾用優美的詩詞對覺域派教法作了如下概括:
她已不存在什麼妄想分別,
但為化度有緣而變化遊戲,
隨其所應而示以無量化行,
隨其所欲而賜與殊勝悉地。
如父之師丹巴桑傑著稱於世,
用般若波羅蜜多道之心要,
父續母續之究竟要門,
宣說予無量數的雪域人,
一切成就者的密意精華,
攝集一切法的無上妙藥,
它名為能息眾生苦惱之道,
所有善巧者都同聲讚揚。
契合阿底峽的風規,
參修本自無生的最勝教授,
阿媽萊吉卓瑪的「覺域」法門,
盛哉!這是大乘法要的心髓。
眾多宗派林,宣講「息解」聲,
杜鵑轉歌喉,耳飽餐精英。
在此要說明的是,土觀·卻吉尼瑪大師將覺域派視為息解派的分支。由此可知,藏傳佛教諸宗派都對覺域派法門十分重視。正因為如此,覺域派教法被藏傳佛教其他諸宗派所接受,並在各自的宗派中加以宣揚,使其流芳百世。直到今天,它作為一種宗教學派,仍被藏傳佛教諸宗派的廣大僧尼及在家信眾修持,在藏區廣泛流傳。
(責編: 王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