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派尼僧研究_第二期_中國西藏網

2020-12-16 中國西藏網

  [內容摘要]薩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團組織是隨著薩迦派的形成及其影響的逐步擴大漸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從13世紀起,薩迦派尼僧不僅建有自己的僧團組織和專門從事宗教活動的道場,而且曾出現過許多有成就的尼僧和女大師。在教義教規方面也具有自己完整的教法體系和法事儀軌。目前,薩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團組織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藏自治區境內和南亞的印度、尼泊爾等國。位於薩迦縣的仁欽崗尼寺,是國內最有影響、最為著名的薩迦派尼寺,自古以來是薩迦派最主要的尼眾道場。

  [關鍵詞]薩迦派尼僧;教團組織;法事儀軌;分布狀況

  [中國圖書分類號]B9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003(2003)-02-025-11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薩迦」(sa skya)系藏語,意即「灰白土」,該宗派之名,源於薩迦寺名,由於寺院駐地土質呈灰白色而得名。薩迦派曾在藏族社會歷史中產生過很大影響,從13世紀中葉至14世紀中葉掌握西藏地方政教大權近百年,在西藏地方佔據統治地位。而薩迦派尼僧作為薩迦派教法的另一主要載體,對薩迦派的繼承和發展發揮著一定的作用。本文擬依據藏文文獻資料,並結合實地考察就薩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團組織產生的歷史過程、教義教規和現狀等略作如下論述。

  一、薩迦派的形成過程

  薩迦派形成於11世紀,該教派創始人是昆·貢卻傑布(1034~1102年)。相傳,是吐蕃時期的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他從小隨父親釋迦洛追學習寧瑪派教法,長大後赴後藏拉堆地方的木古壠寺,親近藏地大譯師卓彌·釋迦益西(993~1073年)修習新密法。卓彌·釋迦益西給貢卻傑布特別傳授了新密法——「道果法」。之後,貢卻傑布在後藏仲曲河谷邊買了一塊地,於1073年在仲曲河谷的奔波山腳下建立薩迦寺。因為建築寺院的地方土地呈灰白色,該寺遂起名為薩迦寺,即今薩迦北寺。以此為根本道場,創立了薩迦派,並住持薩迦寺廣傳新派密法。薩迦派從貢卻傑布開始其法位就以家族相承襲的形式世代傳承。其中最有名的是史稱之「薩迦五祖」。以下作簡單介紹:

  薩迦派第一祖為貢噶寧布(1092~1158年),他是貢卻傑布的兒子,幼年時期隨父學法,後來廣拜印、藏名師,遍學佛教顯密二宗及「道果法」的全部教法義理和修持儀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道果法」體系,且成為薩迦派的主要教法。貢噶寧布住持薩迦寺達48年之久,他作為一名精通教法的教主贏得眾多弟子。薩迦派的勢力從他開始逐漸興盛,影響日甚一日。可以說,薩迦派是經過貢噶寧布的努力才真正發展起來的。「貢噶寧布自1111年接任住持後,長達四十七年,廣收門徒,傳習『親口寶敕』及『道果法』,使薩迦派的鮮明旗幟顯露光芒,從而得『薩欽』——『薩迦大德』的稱號」。①貢噶寧布不僅使薩迦派教義的體系趨於完整,而且薩迦派的勢力亦向外擴大。因此,後人將貢噶寧布尊稱為「薩欽」,即薩迦派第一大師。可見,貢噶寧布的地位及影響超過其父貢卻傑布。

  第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年),是貢噶寧布的次子,他繼任父業,承擔薩迦寺住持,他博通顯密,尤以注重密宗和嚴守戒律而譽滿當時;而且嫻熟五明學,即聲明學、工巧明學、醫方明學、因明學和內明學,為推動藏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作出過貢獻。

  第三祖扎巴堅贊(1147~1216年),是貢噶寧布的第三子。由於索南孜摩英年早逝,他繼承了哥哥的宗教事業,並為薩迦派的不斷發展盡了自己的職責。

  第四祖貢噶堅贊(1180~1251年),即著名的「薩迦班智達」,他是貢噶寧布的孫子,其父為貝欽奧布。他從小跟隨伯父扎巴堅贊出家學習佛法,23歲時在卡切班欽·釋迦師利處受比丘戒,並從尼泊爾、克什米爾,以及藏地等諸多學者處學得精湛深奧的佛教義理,對佛法具有深刻的認識,特別是他精通大、小五明學,著述頗豐,由此博得「薩迦班智達」的尊稱,意即「薩迦派的大學者」。他曾在一次大型學術辯論中擊敗六位印度學者。六位印度學者折服而從他削髮為僧,拜他為師。從此,名聲大震,遠播印、藏各地區,贏得各界人士的愛戴。而且終其一生未曾破戒,擁有學者及寺院戒律生活的種種優點和美德,在當時名聲最隆。

  因此,薩迦班智達在當時被元朝統治階級看中,成為西藏與元朝中央之間建立密切關係的重要人物,為祖國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1246年,薩迦班智達應元室闊端大汗之邀到達涼州,與闊端大汗共同商定西藏歸順元朝管轄的事項,奠定了元朝對西藏地方進行行政管理的基礎。

  「從十三世紀四十年代起,西藏就已經歸順了蒙古,代表蒙古接受歸順的是蒙古大汗貴由汗的胞弟闊端,代表西藏各地方勢力和蒙古洽談歸順事宜的是薩迦派教主薩班」。②

  「薩班在西涼曾經為闊端治癒一次比較嚴重的病,因此更得到了闊端對他的信任。相傳他在西涼也講授過佛法,在講經時有4個人為他做翻譯,分別把他的話譯為蒙古語、畏兀爾語、漢語和當地的藏語。薩班又曾為蒙古語採用古畏兀爾文的字母創製過一套蒙文字母(40餘字母)」。③進一步加強了藏族與各兄弟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另據載,薩迦班智達在涼州居住期間,王子闊端在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專門為薩迦班智達修建了一座宏偉的寺院。由於該寺院布局巧妙,工藝精絕,有如神幻,故被稱做幻化寺。④薩迦班智達的晚年就是在這座寧靜的寺院中度過的。最後,薩迦班智達由於年邁沒能返回故裡,於1251年在涼州去世,享年72歲。

  第五祖是著名的八思巴(1235~1280年),本名叫洛追堅贊。他是薩迦班智達的侄子,也是一位精通各種教法義理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記》記載:「幼而穎悟,長博聞思,學富五明,淹貫三藏」。薩迦班智達去世後,八思巴成為薩迦派的教主和代表西藏地方勢力的重要人物,對於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權起過較大作用。從八思巴開始薩迦派受到元朝中央的冊封和支持,例如,「一二六零年忽必烈當了蒙古大汗,立即封八思巴為國師,賜玉印。一二六四年忽必烈遷都北京,同一年在中央政權設置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事務,又命八思巴以國師的身份,兼管總制院事。一二六五年八思巴回薩迦寺去,一二六八年他奉忽必烈之命創製一種「蒙古新字」,即八思巴蒙文。完成後回北京進獻,忽必烈一面命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這種新字,用以譯寫一切文字,一面加封八思巴為帝師、大寶法王。以後大寶法王成為元、明兩代對西藏佛教領袖人物的最高封號」。⑥

  另據史料記載:

  「八思巴為許多應教化的眾生轉動法輪,為漢地、西夏、蒙古、高麗(朝鮮)、納西、畏兀爾、合申等地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總計達4000多名出家人擔任授戒的堪布。八思巴還派遣其名叫持律師的卻吉貢布的親傳弟子到蠻子地方(今杭州),在一年中擔任堪布剃度947人出家,通過他們又傳出無數比丘僧人,使佛教在各個地區都興盛起來」。

  薩迦派在元朝中央的支持下,由一個地方勢力一躍而成為可以指揮整個藏族地區的統治者,在西藏第一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因而薩迦派在八思巴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薩迦派的勢力因此而遍及整個藏族地區,開始播及蒙古和祖國內地,成為藏傳佛教中最具勢力的宗派。1276年八思巴返回薩迦寺,於1280年在該寺英年早逝,享年46歲。

  在薩迦五祖中薩迦班智達是第一個剃度受戒的比丘,其次為八思巴。藏傳佛教史以此區別,將薩迦五祖中的第一祖貢噶寧布、第二祖索南孜摩、第三祖扎巴堅贊稱做「白衣三祖」;把薩迦班智達和八思巴稱做「紅衣二祖」。他們五位是為薩迦派的發展作出過特殊貢獻的著名人物,在藏傳佛教史上享有盛譽。目前不少寺院中供有薩迦五祖的塑像和唐卡(藏傳佛教捲軸畫),以示敬仰和崇拜。

  通過以上薩迦五祖的簡單介紹,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到薩迦派的歷史進程。當然,薩迦五祖之後,在其家族中仍有許多高僧大德為薩迦派的不斷發展或繼承弘揚發揮過巨大作用。可以說,薩迦昆氏家族中人才輩出。從元朝時起,薩迦派頗得勢力,寺院遍布整個藏區及蒙古、內地。至元末明初,薩迦派在藏地的法王權勢被噶舉派奪取,其勢力逐漸衰落。但薩迦派作為藏傳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在藏地仍具有一定的影響。

  目前,在西藏、青海、四川、雲南藏族地區和歐美一些國家還有不少薩迦派寺院及其眾多信徒。其中在藏族地區最有名的是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薩迦縣境內的薩迦派主寺——薩迦寺(八思巴時期建成),它以藏書之多,俗有「第二敦煌」之美稱。

  二、尼僧教團組織的緣起與薩迦派女上師

  薩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團組織,是隨著薩迦派的形成及其影響的逐步擴大漸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由於匱乏相關的文獻資料,對薩迦派尼僧及其教團組織產生的歷史過程等難以作出詳細的闡述。就此主要依據筆者對當今薩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團組織的實地考察,以及藏文史籍《薩迦世系史》等文獻資料略作以下論述:

  薩迦派尼僧教團組織大約產生於13世紀前半期。據《薩迦世系史》記載: 

  「喇嘛桑察索南堅贊(1184~1239年)的第三位妻子家住阿里貢塘,父親是貢塘之贊普,她名叫拉久澤瑪,生有二女,長女為有名的大師索南本,她修建了覺摩林,建立尼僧教團組織,講聽佛法」。⑥

  這是筆者目前查閱到的有關薩迦派尼僧和尼寺的最早文字記載。「覺摩林」,即「尼眾寺」、「尼眾道場」或「佛母殿」之意。修建「覺摩林」的上師索南本是薩迦派第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的侄女,亦是薩迦派第五祖、元朝帝師八思巴的同父異母的妹妹。由此可知,從13世紀開始薩迦派的尼僧不僅已建有自己的僧團組織和專門從事宗教活動的道場,而且曾出現過許多有成就的尼僧。

  據《薩迦世系史》記載,在薩迦派之薩迦昆氏家族中除了女大師索南本以外,還曾出現過許多像她那樣的薩迦派女大師。諸如:

  1、女大師多德,她是《薩迦世系史》中記載的最早的女大師,父親為薩迦派第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的弟弟喇嘛桑察索南堅贊(1184~1239年),母親為瑪久覺卓(喇嘛桑察索南堅贊的第二位妻子),姐弟二人,她屬長者,弟弟是元朝第二位帝師仁欽堅贊(1238~1279年)。

  2、女大師索南本,是喇嘛桑察索南堅贊的第三位妻子拉久澤瑪的長女。

  3、女大師仁欽迥乃,是喇嘛桑察索南堅贊的第四位妻子覺摩霍堅的女兒。王森先生在其《西藏佛教發展史略》中,將喇嘛桑察索南堅贊的第四位妻子誤列為第五位妻子。

  以上三位女大師是同父異母的姐妹,也是薩迦昆氏家族的第三代人。

  4、女大師貢噶本,父親為薩迦寺的第十任座主達尼欽波桑波貝(1262~1322年),母親是拉久尼瑪仁欽,為達尼欽波桑波貝的第六位妻子。兄妹三人,排行二,是薩迦昆氏家族的第四代孫女。弟弟貢噶勒貝迥乃堅贊貝桑波(1308~1336年)為薩迦昆氏家族都卻拉章的第一任住持。

  5、女大師索南本,父親為貢噶勒貝迥乃堅贊貝桑波,母親是拉久貢君嘉姆,為貢噶勒貝迥乃堅贊貝桑波的第一位妻子。她是女大師貢噶本的侄女。為薩迦昆氏家族都卻拉章的第二代人。

  6、女大師索南貝宗,父親為絳央南卡堅贊(1398~1472年),母親為(薩迦本欽楚達哇之女)瑪久貝君嘉姆,姐弟六人,她是長女,系薩迦昆氏家族仁欽崗拉章的第四代人。

  7、女大師卡卓宗,為女大師索南貝宗之妹,是絳央南卡堅贊和瑪久貝君嘉姆的第四個女兒。

  8、女大師切正,父親為南賽堅贊(1360~1408年),母親是瑪久雅卓瑪索南本,為南賽堅贊的第二位妻子。姐弟六人,弟弟是明朝輔教王南卡勒貝堅贊(1399~1444年),女大師切正為次女。

  9、女大師貢噶本,是南賽堅贊利瑪久雅卓瑪索南本的第三個女兒。

  10、女大師拉仁,是南賽堅贊和瑪久雅卓瑪索南本的第四個女兒。

  11、女大師南卡本,是南賽堅贊和瑪久雅卓瑪索南本的第五個女兒。

  以上姊妹四人,系薩迦昆氏家族都卻拉章的第四代人。

  12、女大師卻君普珍,父親為明朝「輔教王」南卡勒貝堅贊,母親是瑪久增瑪吉,為南卡勒貝堅贊的第二位妻子。姐弟八人,女大師卻君普珍為長女,系薩迦昆氏家族都卻拉章的第五代人。

  13、女大師次仁普赤,父親為薩迦派著名的法王、密宗大師貢噶仁欽扎西扎巴堅贊貝桑波,為薩迦派的重振作出過特殊貢獻,母親瑪久索南貝宗嘉姆,為貢噶仁欽扎西扎巴堅贊貝桑波的第一位妻子。姊妹二人,她為長女,受持近事女戒,以法力無邊、醫治各種疾病而著稱。系薩迦昆氏家族都卻拉章的第九代人。

  除以上有記載的薩迦昆氏家族的諸位薩迦派女大師外,還有薩迦昆氏家的著名女喇嘛即上師傑尊白瑪赤勒德堆旺姆和傑尊丹珍旺姆等女活佛。不難想像,薩迦派在統治西藏地區近百年間及其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許多優秀的女大師,遺憾的是筆者尚未得到這方面更詳細的資料,有待今後做進一步考查。

  三、主要尼眾道場仁欽崗尼寺的建立與發展

  在薩迦派尼眾道場中較有影響的是仁欽崗尼寺,它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薩迦縣城以北,奔波山半山腰的一個山岡——仁欽崗上,從古到今是薩迦派尼僧從事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與女眾道場。

  仁欽崗尼眾道場最早形成於14世紀,據藏文史籍《智者喜宴》等記載,仁欽崗始建於薩迦派第五祖八思巴(1235~1280年)時期,由薩迦寺的第二任本欽(大總管)貢噶桑布任薩迦寺本欽期間(1271~1278年)修建。從大元國師、薩迦寺第十任座主(住持)達尼欽波桑波貝的第三子、大元帝師貢噶洛追堅贊(1299~328年)開始仁欽崗被劃分為薩迦寺的四個拉章(即活佛官邸)之一。達尼欽波桑波貝曾娶七妻,其子眾多。他去世後,其子貢噶洛追堅贊把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第七位庶母所生的兄弟們分別分為細脫、仁欽崗、拉康和都卻四個拉章,各自住持、傳法,世代承襲。其中,仁欽崗拉章分給達尼欽波桑波貝的第五個妻子夏魯·瑪久宣努本(也有說她是第六位或第七位妻子)的次子喇嘛絳央敦悅堅贊(1310~1344年)任住持。

  《薩迦世系史》記載:

  「達尼欽波桑波貝的第六個妻子家住夏魯,為舅父貢布貝之女,名叫瑪久宣努本,又名瑪久露傑,生兄弟三人。長子為大元國師貢噶尼瑪,在其父四十八歲時出生,從少年時代精通父輩的所有教法,在仁欽崗八思巴法王之法臺上講說諸多教法,著稱於世,故被元朝迎請為國王的上師,受封國師稱號及賜予水晶印章」。⑦

  因此,大元國師貢噶尼瑪在元朝受任後,其同父異母的兄長貢噶洛追堅贊把仁欽崗拉章分給貢噶尼瑪的大弟弟喇嘛絳央敦悅堅贊做住持。喇嘛絳央敦悅堅贊住持仁欽崗時,在仁欽崗建立比丘僧伽教團組織並引入了許多教法經典。仁欽崗拉章從喇嘛絳央敦悅堅贊以後其法座曾由都卻拉章的喇嘛索南洛追住持。

  14世紀,薩迦派著名高僧仁欽崗拉章的喇嘛丹巴索南堅贊(1312~1375年)在仁欽崗建立了女眾道場,仁欽崗尼寺從此誕生。喇嘛丹巴索南堅贊是大元國師貢噶尼瑪和喇嘛絳央敦悅堅贊的弟弟,為第十二任薩迦寺座主,曾任帕木竹巴大司徒·絳曲堅贊的上師,在他的晚年,還作過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的灌頂師,從他以後薩迦派教法形成兩個支派相沿傳承。

  仁欽崗尼寺從14世紀建立起,一直是薩迦派尼僧的主要道場,在藏族社會生活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薩迦世系史》記載,

  女大師次仁普赤居住在仁欽崗時,為人們賜施護身符,醫治疾病,從不復發,享有聲譽⑧

  由此可知,在仁欽崗尼寺還曾出現過諸如女大師次仁普赤等薩迦派著名的尼僧。

  1958年,仁欽崗尼寺被毀。1988年開始由仁欽崗拉章師承的薩迦派活佛絳央洛賽桑布主持重建。國家撥款2萬元,其餘由群眾籌集資金修建,於1992年竣工。建成後的尼眾寺有一座12根柱子的大經堂,以及25間尼眾僧舍等其他建築。大經堂內供奉著薩迦派的主尊印度祖師比哇巴、薩迦五祖、仁欽崗拉章師承的喇嘛絳央洛賽桑布等上師的塑像,以及大藏經等佛法經典和空行母、21尊聖救度母、作明佛母、瑜伽母等本尊神和怙主、吉祥天女等各護法神的塑像。

  仁欽崗尼僧教團組織是以尼寺為基礎,由尼僧和活佛組建而成的。仁欽崗尼寺是該教團組織存在的外部形式和條件,是目前薩迦派尼眾從事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或主要道場。通常仁欽崗尼寺居有23~26名尼僧。她們分別來自西藏自治區的薩迦、拉孜、定日和阿里四地縣。從尼僧來源看,主要以薩迦本地為主,有15名尼僧,佔尼僧總數的半數以上;其次為與薩迦毗鄰的拉孜縣,有7名尼僧,約佔尼僧總數的30%;其餘的尼僧來自定日和阿里兩地縣。尼僧的年齡在21~45歲之間,最小的為21歲,最大的為45歲,均為1988年尼眾道場恢復以後剃度出家的。尼僧中設有一名翁則,即領經師,負責尼寺的法事儀軌。該尼僧教團組織的活佛或上師以仁欽崗拉章及其在康區德格地方的薩迦派屬寺之師承為主,現在的活佛為康區德格地方的薩迦派活佛絳央洛賽桑布,通常不住尼寺。尼寺大經堂內專門設有他的法臺寶座,他時而來尼眾寺主持法事儀軌,舉行佛事活動。

  從目前薩迦派的主要尼眾道場仁欽崗尼僧教團組織的狀況來看,薩迦派尼僧教團組織正處於恢復階段。就仁欽崗尼寺而言,該尼寺作為薩迦派尼僧組織的中心,第一,沒有龐大的宗教載體——尼僧;第二,尼僧中除了一名「翁則」外(截止1997、98年7月筆者考察時)尚未建立藏傳佛教規範的僧職體系和管理制度;第三,尼僧除了進行每日的課誦以外,主要精力仍投入在尼寺的外部形式的建設中。

  四、薩迦派尼僧教團組織的教法、儀軌

  薩迦派尼僧在教義教規方面具有自己完整的教法體系和法事儀軌。就薩迦派而言,其教法義理分顯密兩乘。顯教的內容大體分五大類,即俱舍論、中觀諸論、慈氏諸論、律論、量論等;密乘的內容總攝為「不出寺圍十三金法」,「十三金法」的內容各說不一,依該派說即為《三類可行法》、《三類大紅法》、《三類小紅法》、《無死金剛天女法》、《紅財神法》、《獅面母法》、《黑文殊法》,加上《獅子吼法》又名為「龍者十四金法」。此外還有諸如《密集》、《勝樂輪》、《大威德》、《時輪》、《金剛橛》等無上瑜伽諸本尊的灌頂、傳敕、導引等,以及《帳明王法》、《屍林立法》、《天女法》等各種護法、空行類密法不勝枚舉。其中最精要的法門是依「喜金剛」為本尊修持的生滿或生圓二次第的《道果法》。此法門是薩迦派的基本教法和特殊的不共之法。從薩迦派尼僧修習的教法來看,薩迦派的尼僧一般比較注重實修,其教法義理主要以該派之要法「道果法」為主,併兼修其他教法儀軌。

  《首果法》的內容有:「四正量」、「三境界」、「三相續」、「四耳傳」、「五緣會」、「七要點」,和「防護障礙」等。

  (一)「四正量」就是:「聖教量」、「傳記量」、「師訣量」和「覺受量」。「聖教量」,即如來實語之經教;「傳記量」,即諸論師根據經教結合實際經驗之記載,稱為論藏;「師訣量」,即在修持中要遵循上師密訣指點;「覺受量」,即修行者在實修中的感受和證驗。修道能否有成,主要在於「四正量」中以「師訣量」為轉移,擇師依師最為重要。

  (二)「三境界」,依顯教修持即修六波羅蜜共道,分為三種境界。

  1、不淨境界,指眾生暫時處於業及煩惱輪迴諸趣的不淨世界,引導眾生出離這種境界,指出各種解脫方便,依顯教修心法門有:四耽著、厭離心、出離心、思人身難得、思輪迴諸苦及思業果因緣等,在行持上守持戒律,奉行眾善。然而,此亦僅為大小乘共通之修法。

  2、修證境界,即瑜伽行者處於證得三摩地果位之境界。此又分為共同修證和不共修證。共同修證即為顯教大乘之修慈悲心、菩提心和空性見,斷離輪迴苦根,空性大悲雙運,行持上守持菩提心戒。不共修證即瑜伽行者進入金剛密乘,修深道法門。由於修習各種三摩地則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覺受境界,故必須對教授善為學習,了解其理,才於覺驗起時能立斷疑慮而相續修持。

  3、最極清淨境界,即佛的世界,有不可思議之功德。可以設想我今修無上妙法,將來亦可同樣獲得如是功德,則心能生無量歡喜。

  總之,三境界即從凡夫修證成佛中間經過的三種不同的境界。在三境界中先以波羅蜜多乘淨治相續,才能成為金剛乘之道器。故學密法之前先以顯教奠定道基,這是薩迦派修持法之特點。

  (三)「三相續」,即依密乘修持,提出的三相續。所謂三相續,指從輪迴到涅槃皆為一心相續之所攝。三相續,即1、因相續;2、道相續;3、果相續。肯定中尚有佛性,眾生的因地與佛的果地無有分別,因(基)、道、果是三者無二別,故金剛乘以三相續作為導引。在因續中灌以能成熟道之灌頂,使成修法之器,在此有四大灌頂;道續中授以生圓二次第解脫道之方便;在果續中成熟三身現證佛的身智種種功德。終生既然是因佛,佛與眾生平等不二,故在因位應輪迴涅槃不二見。道位修習與四灌深道相聯繫之成熟道和解脫道的各種教授,淨治五蘊四大種之煩惱,果位即現證五身五智之功德。故道果法門之因(基)、道、果:即眾生是佛,是因;修離戲見和生圓二次第,是道;證五身五智,是果。

  (四)「四耳傳」,指從凡夫要修到佛位,全仗歷代祖師的口耳相承之教授,故稱做「四耳傳」。「四耳傳」,即1、灌頂之河不絕;2、加持之傳承不絕;3、教授次第無誤;4、以虔誠盈滿自心。

  1、灌頂之河不絕。指人壇場進行灌頂,授三昧耶戒,開示見宗,傳授教敕。所謂灌頂之河不絕,即在因、道、果三時中,上師不斷授受灌頂,弟子不斷授受灌頂,使灌頂之河不絕。薩迦派認為授受灌頂是一切功德之源和道之根本。因此極重戒律,就授受灌頂有三律儀,在密乘中尤其注重三昧耶戒,對此有許多詳密的戒規。

  在開示見宗方面,指開示該派的最高之見,即輪迴涅槃無別見,或真俗無別見。薩迦派認為見中最勝者為中觀見,但中觀見亦分為兩種,一種是諸法由諦實空,即緣起無自性空,名為空性;一種是由四邊戲論空,即不住斷、常、有、無四邊,名離戲空性,屬於後一種見。薩迦派認為空性見僅解脫生死輪迴,不能即生即身現證三身,故須有離戲見,證樂空雙運,才能獲得成就。在教敕方面,即修生圓二次第。密乘既認含藏因續,即是佛性,故因位身心之中一切佛功德皆本自含藏,修習只不過是掃除障礙顯露真性而已。即修煉自心以為道用,以正見除心垢障。用風脈、明點修法除身垢障,即依身緣起和合為道。所以提出脈、字、風、界等輪和三界集,即通過圓滿次第修風脈法,拙火燃滴,掌握命勤,淨治垢障,生四喜智,證樂空雙運。

  2、加持之傳承不絕,指與尊聖金剛無我母之加持等教誡相關的各種加持。依此主要分為四際:

  (1)修煉密法之際,修持靜慮因支,前導思力斷絕疑惑,善識耳傳、密傳等諸傳承法義,於諸事相及上師之軌範儀則亦不錯亂而嫻熟,則得傳承加持不絕。

  (2)驗證覺受之際,即知之依此修習,但若不修持則不生驗覺,故為自性不具足四耳傳。因此,依此修習,尚無生起三、五、十五種驗覺前之修持,稱做驗證覺受之際。

  (3)加持攝受之際,即依此修習,修持之宮殿四方,集聚心風空行十佛及佛母,其所有心風加持攝受於我,積聚中脈,無二之智慧由內自然生起,故名加持攝受之際。

  (4)修得成就之際,指依次現起或證得有寂無別,即輪迴涅槃、諦實非有、法性平等、無二無別等宗輪,故名修得成就之際。

  3、教授次第無誤,可區分為二:

  (1)依教授義理為主,所詮之次第不誤,即依次無誤而正確指點,從尚未擇師、授受灌頂,到尚未傳授經教、教敕間之次第。

  (2)依言傳經驗為主,能詮之次第不誤,即各種驗覺證悟,自本性依次第而無誤相續生起。

  4、以虔誠盈滿自心,即如是各種驗覺證悟自本性生起之時,對上師、神佛、教授生起彼緣無法動心之虔誠或敬信。如若彼等與四量和合,虔誠盈滿之自心,即為驗覺量,依憑彼等成為他三量。

  (五)「五緣會」,即一切諸法,皆由緣生起,由修密乘要門,內心外境緣起會合,能生各種成熟道相。⑨「五緣會」分別為:

  1、外緣會,即依外境而起,如產生風回⑩和各種外界粗境。[11]

  2、內緣會,即從身而起,身中字脈宮內風心聚散,初有自身即佛身之感。

  3、密緣會,因字脈而成,了語即是密咒,或於出世間道中界甘露輪等現成四壇城。

  4、真如緣會,從界甘露而起,就悟心為智,即是真如,達到初地以上外相,出現明點。

  5、究竟緣會,即從風生,一切皆是無二智相,達到究竟,又身輪為外,脈輪為內,脈字即密,界甘露輪即真如,藏智風輪即究竟。前二輪會為世間道,後三緣會為出世間道,依次配合顯教的五道十地,密教的十三地半而至成佛。

  (六)「七要點」,就是在修持過程中出現的七大關鍵性之境相。薩迦派認為,對此應能加以識別。「七要點」分別為:

  1、三界集,三界集配合七無止向,可分三種人:有宿緣者是自然而集;具誠信者由加持力集;能精勤者由勤奮力集。有宿緣者則出現無止向的成熟,風無止向的回逆,脈無止向的分離,甘露無止向的凝聚,拙火無止向的燃燒,由此而生之有漏神通無止向的出現,無漏神通也無止向的出現。此七種配合三種人共為21種。若善知此三界集,則可於此等處斷除一切增益損減之過。

  2、三心住,即風回逆時心住;自我加持時心住;所依雙融一定時心住。上述三種人無論何種,皆出現業風回逆等相,於是由心驗相和身驗相出現不可思議之三摩地。此等出現或由風回等相之最親近因[12]所致,或由宿緣因所致,應善於分辨。

  3、三覺受,即身覺受,風回於身,出現跳躍奔跑;心覺受,扼著字脈關要,產生喜樂悲傷等貪嗔現象;夢覺受,扼著風要,夢中出現身輕如奔馬之相。若非要門攝持之三種覺受則為病相,若按規修習,知為風心聚散所起之徵相,則皆成三摩地之相。

  4、三暖相,即妄念已去生暖;界聚合生暖;明點燃集生暖。此皆由風脈緣會聚和與不和之關係。

  5、三引道,即初界集時由拙火引道;中界集時由界甘露引道;後界集時由字脈引道。由於引導方法不同可以在主觀的心理上或生理上和客觀的外界上產生種種異相。

  6、三集合,三界集界限以三喻明之。初集如冬風,中集如春風,混集如夏風,這些主要是由風脈聚合所產生之相,行者要認識皆是出現三摩地之相,無生疑慮。

  7、三緣生,即風回之緣生;見相之緣生;夢中之緣生。皆由字、脈、風、界之關係。總之,三緣生皆系由身脈、脈字、積甘露、風等所生,皆自身本具,並非觀待外界之因緣。

  (七)「防護障礙」,即清除、防止內心和外境所起之魔難和災障。

  以上簡單介紹了「道果法」的內容。[13]總之,道果法以基、道、果為次第,認為「基(因)、道、果三者無別,基即是道,道即是果,即基時分不體識佛性被客塵所障蔽,由道時分淨治而斷於惑,體識自性,故名之為果。所以說基(因)、道、果三者無別」。[14]

  就是說基、道、果三者相互包含,基,即根基、本體、自身;道,即修持途徑;果,即證佛果。每個人本體自身有佛性,一時被煩惱和所知二障遮蔽染汙未能體識,在道位修持中對治除垢,清淨垢障,認識心性,則圓滿三身而成佛。因此,修持「道果法」對薩迦派尼僧是非常重要的。

  薩迦派尼僧除了修持「道果法」,還舉行各種法事儀軌。就仁欽崗尼寺而言,該尼僧教團組織每日要進行「早晚課誦」,每月要舉行「空行母修持儀軌」,每年要舉行薩迦派的各種供養儀軌等,這些都是尼寺固定的宗教活動。

  「早晚課誦」,是尼寺定時念經、持咒、禮佛和梵唄歌贊等的一種法事。尼僧通過這種固定的念誦儀軌來祈望獲得功德和護佑。

  「早晚課誦」的主要內容如下:

  (1)《薩迦五祖贊偈》;(2)《四曼陀羅如願》;(3)《恩師「絳央」三者祈願》;(4)《文殊菩薩正言》;(5)《入菩薩行願品》;(6)《聖救度母修持精要》;(7)《大自在瑜伽師比哇巴贊偈》;(8)《聖救度母贊偈》,等等。「早晚課誦」每天早、晚各進行一次。早課,每日清晨七時開始。晚課,每日傍晚七時開始。「早晚課誦」,全寺尼僧齊集在大經堂共同持誦念修,由尼寺的領經師主持。

  每月舉行的「空行母修持儀軌」,在藏曆每月初十和二十五日兩天進行。主要修持「那若空行母修持法」。這一密法的開山祖是印度大成就者底洛巴的親傳弟子大成就者那若巴,11世紀藏傳佛教噶舉派始祖瑪爾巴依止大班智達那若巴授受此法,開始傳入藏區,被各宗派吸納。此密法是以「那若空行母」為無上密本尊而加以修持的。「那若空行母修持法」作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噶舉派和薩迦派尼僧修持的密法,在藏區具有極其廣泛的影響。

  每月舉行的「空行母修持儀軌」,由全寺尼僧集中在大經堂內共同修持。該修持儀軌以定時念持經咒,以及供養、禮拜那若空行母本尊為主,成為仁欽崗尼僧教團組織密法修持的重要內容。

  仁欽崗尼眾道場除了每日、每月的法事儀軌,每年要舉行以下內容的修持儀軌:

  藏曆7月8日~18日,舉行「薩迦派金剛橛修持會供儀軌」。這是一種薩迦派的金剛橛密法修持法,主要在薩迦派行者中傳承。而且薩迦派的金剛橛修持會供已形成專門的法舞,時至今日仍在薩迦派各大寺院中舉行。

  藏曆9月8日~14日,舉行「喜金剛修持供養儀軌」。「喜金剛」是薩迦派殊勝不共之法——「道果法」中依止的重要本尊。「喜金剛修持供養儀軌」就是以供養喜金剛本尊、修持「道果法」生圓二次第法門的一種儀軌。

  藏曆11月23日~12月1日,舉行「薩迦派大靈品修持儀軌」。這是依喜金剛本尊修持的一種供施儀軌。靈品,又稱靈器,即供
施用的替代品,用彩線繞成或用糌粑捏成動物、房屋、日用品等各種摹擬物,用以供養諸神的靈器,稱做「上供靈器」,而用以供養或布施諸鬼的靈器,稱做「下施靈器」。薩迦派主寺——薩迦寺在舉行「薩迦派大靈品修持儀軌」時要跳法舞,供施儀軌極其隆重。薩迦派尼寺舉行「薩迦派大靈品修持儀軌」時不跳法舞,這或許是藏傳佛教尼眾寺院不具備跳法舞之條件的緣故吧!

  從以上仁欽崗尼寺的法事儀軌等宗教活動中,我們對薩迦派的尼僧及尼僧教團組織修習的教法內容和各種佛事儀軌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說薩迦派尼僧和尼僧教團組織的修行方式主要是依據薩迦派的教法義理來念持經咒,梵唄歌贊,供養、禮拜佛、本尊、上師和修持密法的。

  五、薩迦派尼僧與尼寺的分布狀況及特點

  薩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團組織,目前在國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境內,在國外主要分布在南亞的印度、尼泊爾等國。其影響在藏傳佛教尼僧及尼僧組織中不顯著,尼僧的人數較之其他宗派的尼僧所佔比率略小。現依據有關資料將國內外的薩迦派尼寺和尼僧統計列表如下:

  1、分布在國內的薩迦派尼寺與尼僧[15]

 

  2、分布在國外的薩迦派尼寺與尼僧[16]

  以上列表是薩迦派尼寺與尼僧在國內外的分布情況,薩迦派尼寺與尼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境內的日喀則地區和阿里地區,以及拉薩市林周縣。可以說,薩迦派尼寺與尼僧的分布狀況與該地方的教法信仰傳統有一定的關係,它反映了薩迦派在這些地方具有的傳統勢力和影響。

  目前薩迦派尼寺主要有位於薩迦縣的仁欽崗尼寺,以及林周縣斜瑪鄉的達域貢寶拉康和改布鄉的盤德則尼寺。其中最有影響、最為著名的薩迦派尼寺是仁欽崗尼寺,自古以來是薩迦派尼僧最主要的道場。

  筆者統計的薩迦派尼寺與尼僧的數據主要來源於一些文獻資料,與實際情況會有一定的出入,有待進一步的考證。仁欽崗尼寺(截止筆者1998年8月考察時)有26名尼僧,達域貢寶拉康(佛殿)有30名尼僧,盤德則尼寺有45名尼僧。薩迦派尼寺與尼僧之整體勢力在藏傳佛教尼僧及尼寺中不是很強,尼僧的人數較之其他宗派的尼僧要少。 [責任編輯 保羅]

注釋:

①昂旺·貢噶索南:《薩迦世系史》(藏文),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35頁。

②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頁。

③恰白·次旦平措等:《西藏通史——松石寶串》(中),西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頁。

④《青海省情》,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頁。

⑤⑥⑦⑧見注①,第219、235、263、263頁。

⑨道相:指修道已得某次位之徵相,如菩薩從初地以至十地均有不同的證境。

⑩風回:風逆行,由修力而打破生理常規。

[11]外界粗境:指能透視或遠視他方凡塵世界,非能視佛的殊勝世界。

[12]親近因:指修風脈。

[13]道果法的內容主要參考了貝瓦爾·卻美多傑的《藏文文選——薩迦教派史略》和劉立千的《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

[14]貝瓦爾·卻美多傑:《藏文文選——薩迦教派史略》,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頁。

[15][16]59年前的數據引自《西藏》1986年第2期。

  [作者簡介]德吉卓瑪,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常任研究員、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責編: 張素勤)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獨樹一幟的藏傳佛教覺域派尼僧
    此時,瑪久拉仲在西藏已有一定的聲譽,她與聶堆的瑪覺絳曲、後藏的香姆嘉塘、拉薩的聶瑪,同稱為藏地著名四空行母,是公元11世紀在西藏產生的四位著名尼僧。其後瑪久拉仲在札塘喇嘛格西札巴座前學法時,與帕丹巴桑傑相遇,帕丹巴桑傑稱讚瑪久拉仲曰:「身具四種大智慧,佛母空行之化身,啟開三摩地之門,降伏眾魔能勝母,拉吉仲美為恭敬。」
  • 西藏薩迦人家: "第二敦煌"旁的新"拉日巴"
    因為有著名的薩迦寺,因為統治西藏地方近百年的薩迦政權誕生於此,薩迦早已名聲在外。    「薩迦」藏語意為灰白土,得名於薩迦寺。公元1073年,薩迦派創始人昆·貢覺傑布在今薩迦城北波布日山上一塊「猶如臥象腰間白點般的一塊灰白色土地上」,創建了一座寺廟,後世稱為「薩迦寺」。1246年,薩迦派第四祖薩迦班智達應元朝王子闊端之邀,到達涼州,促成了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 東行_原創_中國西藏網
    這次回西藏,八思巴奠定了薩迦派在西藏宗教格局中重要而特殊地位,從此以後各教派對薩迦派都給以高規格的禮遇。即使五世達賴在一統政教大權時,對薩迦派也沒有更多貶斥,沒有採取對覺囊派徹底改宗、對噶舉派極力打壓的強硬手段。在西藏噶廈政府時代,各教派宗教領袖的座次排位,薩迦法王的座位僅低於達賴、班禪,但要高於格魯派的法臺甘丹赤巴,再下來才是其他教派的宗教領袖。
  • 涼州會盟: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
    早在760多年前,蒙古宗王闊端代表蒙古汗廷與西藏薩加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這塊土地上成功舉行了「涼州會盟」。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使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版圖,成為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兵破涼州  1235年7月,蒙古第二任大汗窩闊臺,在漠北答蘭答八思地方召開忽裡勒臺(最高貴族國務會議),決定出兵進攻南宋。
  • 【老照片背後的故事】「薩迦小法王」請我幫忙拍照
    後來,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國師、帝師,領總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務,封八思巴的弟弟恰那多吉為白蘭王。  1267年,西藏建立薩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權,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薩迦派勢力大增,其寺院及勢力波及到康區和安多各地,對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響。與此同時,薩迦派內部的矛盾亦逐漸發展。1324年,薩迦寺分成細脫、仁欽崗、拉康、都卻4個拉章,各領屬民、土地。
  • 扎什倫布寺前懷古_文史_中國西藏網
    此後,西藏各地歸順蒙古,闊端則委任薩迦的金字使者對西藏進行管理。1260年忽必烈登上皇位,建立統一的元朝,從此,西藏正式成為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薩迦派也開始了對西藏的治理。元朝中央先後封薩迦五祖八思巴為國師、帝師,領總制院和宣政院事,封恰那多吉為白蘭王,「賜給金印、同知左右衙署等,……封他為吐蕃三個卻喀的法律的主宰」,從此薩迦派如日中天,在西藏建立起薩迦巴地方政權。
  • 薩迦班智達告蕃人書 - ::新華網::西藏頻道
    甘肅武威白塔寺遺址   公元1247年西藏宗教領袖
  • 薩迦班智達與涼州會談有何歷史淵源?這個展覽揭曉答案
    公元1247年,薩迦班智達與闊端在今甘肅武威舉行「涼州會談」,發布《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使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成為元朝中央政府治下的一個行政區域。這是西藏地方與祖國關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是蒙藏民族共同為締造祖國和平統一、發展民族團結關係作出的重大貢獻。
  • 史詩研究的第三隻眼_第二期_中國西藏網
    其一,這種口頭詩學理論,實實在在地燭照出我國史詩研究的局限與不足;其二,它關於史詩這樣一種民間創作的記述與採風,即「田野作業」,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鑑的方法,同時對我國民俗文化學的學科建設和史詩《格薩爾》的整理與研究也頗有啟發;其三,是譯者的一些處理,尤其是對於一些特別的表達方式、書名、篇名等的處理上,非常用心,很為讀者著想。
  • 薩迦法王講述-06 | 榮耀的薩迦 喜悅的源泉-八思巴簡介
    八思巴從小聰慧好學,八歲時能向人們講經,加上叔父薩迦班智達給予良好的教育,後來除了在政治上成為一名顯赫的人物外,也是一位精通各種宗教知識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記》記載:「幼而穎悟,長博聞思,學富五明,淹貫三藏」。八思巴10歲左右就跟隨叔父薩迦班智達赴涼州與蒙古汗王談判,幼年時期就開始接觸政治,為以後的政治生涯奠定基礎。
  • 薩迦班智達紀念日
    他是薩迦四祖,也是第六任薩迦·赤津法王。薩班是西藏歷史上最偉大的學者之一,同時享有「西藏三文殊尊」之一的榮譽。他的父親,培珍·偶波 (藏:祥瑞之光)是薩迦·貢噶·寧波(藏:「薩千」是法力高深;「貢噶」是歡喜;「寧波」是精髓)的兒子。他也是索南·澤摩(藏:最高的功德)以及傑尊·札巴·堅贊(藏:「傑尊」是敬稱:尊敬的,至尊,聖;「扎巴」是聞名;「堅贊」是勝利幢)的侄子。
  • 圖像資料與藏學研究_第四期_中國西藏網
    其中,西藏單列了三卷。第二百三十六卷(「輿地」九十七)列西藏全圖六幅,第二百三十七卷(「輿地」九十八)列前藏圖十幅,第三百三十八卷(「輿地」九十九)列後藏圖十八幅。其內容以水為主,按前後藏的不同方位,分列各水的發源、流經、走向。  在清代私人繪製的西藏輿圖中,可以馬揭、盛繩祖的《衛藏圖識》[2],以及松筠的《西招圖說》[3]、黃沛翹的《西藏圖考》[4]為代表作。
  • 吉祥薩迦(精裝畫冊)
    **作者簡介**薩迦·班典頓玉,1965年生於薩迦,1984年在薩迦寺出家,1992年至2010年任薩迦寺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現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西藏自治區佛教協會副會長、日喀則地區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曾就讀於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和北京大學宗教系,是專門修持薩迦密教的金剛上師。
  • 西藏五大派簡介
    格魯派(黃教)  格魯派是西藏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格魯」的意思是「善規」。格魯派傳承的教法以印度大德阿底峽尊者及其弟子所傳承的迦當派教授為基本骨架,深受迦當派清淨學風影響,故常被稱作「新迦當派」。在金剛乘方面,格魯派依循西藏佛教後弘時期翻譯的「新譯密續」(佛所傳授的金剛乘經典稱作「續」Tantra)。
  • 薩迦派哲學思想述要——朱麗霞
    薩迦派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道果論」,而「道果論」的精髓是體現在它的「首應破非福,次則破我執,後除一切見,知此為智者」的修行次第中,薩迦派通過這一修行次第,引導人們由一個凡夫俗子最終成為證得佛果者。「道果論」的特徵是中觀與唯識相結合,並強調在認識事物時「不執有無」。薩迦,藏文為「sa—skya」,意為灰白色的地方,薩迦派因其派在薩迦地方建寺成派而得名。
  • 探索藏傳佛教寺院管理的新模式——從薩迦「模式」看寺院管理向...
    通過對兩種制度下的薩迦寺寺院管理模式的比較研究,本文總結出了「薩迦模式」的寺院管理特點,為新時期藏傳佛教寺院管理工作和藏傳佛教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實踐和理論的參考依據。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既是社會主義社會對我國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各宗教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我國宗教發展的正確方向。  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提出,包含了許多內容,有許多工作要做。如何引導藏傳佛教寺院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相適應」研究課題的重中之重。  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寺院管理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 西藏的宗教_中國人大網
    公元7世紀,佛教先後從中國的中原地區和尼泊爾傳入當時的吐蕃,先是在王公貴族中間流行,後來逐漸推廣到民間。其傳播的過程分為"前宏期"(公元7至9世紀,相當於吐蕃時期)和"後宏期"(公元10至20世紀中葉)。在"後宏期"漫長的過程中,不斷有印度和克什米爾地區的佛教高僧前往青藏高原傳法,同時也吸收和融匯了西藏固有的原始宗教--苯教,形成了屬於大乘佛教的藏語系佛教--藏傳佛教。
  • 【佛教真面目】第二章 傳譯~第四節 復興時代
    馮達庵大阿闍黎 撰第二章 傳譯第四節 復興時代 唐自貞元以後,譯事無聞。武宗破佛,頓呈衰落。宣宗嗣位,雖即取銷亂命,然經典被毀,恢復難期。繼此維持,惟賴教外別傳之禪宗。歷晚唐五代,皆一息僅存。周世宗重加破壞,佛教幾無立足地矣。
  • 智者匯聚之地薩迦,迎來十一世班禪禮佛講經
    中國西藏網訊 薩迦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南約180公裡的薩迦縣境內,寺內保存有大量壁畫、雕像,素有「雪域敦煌」之美名,是西藏著名的藏書和寫經中心。著名的經書牆,由大約8.4萬卷貝葉經書組成,長約60米,高約10米,堪稱世界之最。薩迦寺有著無以數計的宗教、文化與藝術的瑰寶,曾是西藏的政治與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