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是中國戲曲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講述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超越生死的愛情故事。青春版崑曲《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於2004年4月開始在世界巡演,已經成為一部經典作品。8個小時的劇情,讓人感受頗多。
先談愛情。很喜歡裡面的「但是相思莫相負」這句話,但是覺得用這句話來概述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愛情總有些不大妥帖。柳杜之間耐人尋味的是單相思,由夢引起的單相思。在我看來,這還不是兩情相悅時的「相思」,這是其一。其二,整個故事沒有「相負」的緣由,很完美的結局,完全沒有必要強調「莫相負」。倒是梁山伯和祝英臺、白娘子和許仙、焦仲卿和劉蘭芝這些故事可以給後人「但是相思莫相負」的感慨。還有那句「不在梅邊在柳邊」也不恰當,用在賈寶玉身上還行,用在杜麗娘這兒怎麼都覺得彆扭,不就一個柳夢梅嘛?
再談劇本。《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足以見這部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性。杜麗娘的「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發人深思。其實任何一個領域,不投入進去,怎能知道裡面的樂趣?除卻《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孩,杜麗娘確實是少有的美麗可愛的形象,甚至於林黛玉不也是受了杜麗娘唱詞的啟發有了無限的感慨嗎?當然,相對於紅樓夢中的形象,杜麗娘還是顯得很單薄。杜麗娘很美麗,可惜沒有遇見曹雪芹,不過也該慶幸沒有遇見蘭陵笑笑生。
看青春版《牡丹亭》有兩處感覺不適。一是石道姑的開場白,言語有些淫穢,實在不該上大雅之堂。另一處是冥判,小鬼建議判官將杜麗娘的鬼魂收為後房夫人,幸虧判官公正,杜麗娘得以還陽。想來陰曹地府也不全是公正,生與死都要面對同樣的腐敗與無奈,既然死亡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好好活著吧。
最後說戲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促使我有機會就會聽一點戲。對於崑曲的關注,不是因為它被選進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也不是因為它是「百戲之祖」,而是因為餘秋雨先生說它具有的文學性。現在看《牡丹亭》,覺得很文學,在元代或許也不見得如此。如同現在的流行歌曲,也許幾百年後世人對它的評價跟我們有很大的區別了。
我總以為,各地不同的歷史文化培育的不同劇種,只有演繹了跟當地相同風格的劇目才能有真正的成功。比如京劇,不論《霸王別姬》還是《貴妃醉酒》,總離不開帝王皇宮(不知為何,提起京劇我總能想起慈禧);再比如越劇,南方水多人溫柔,演繹梁祝和紅樓夢都很很好;中原文化古老厚重,豫劇宣傳的必定都是中國文化中最正統的禮義道德,巾幗英雄的花木蘭和穆桂英,盡皆如此。
跟其他劇種一樣,崑曲在現代社會的傳播也受到極大阻礙。除了唱詞難懂外,語言也是一大關。有些蘇州人都聽不懂《牡丹亭》裡的一些念白,就更別說外省外國的觀眾了。若沒有字幕,怕是一點也看不懂了。即便每一句話都有字幕,有些言語還是聽不明白,柳杜二人的韻白還好,石道姑和陳最良的念白,即便看著字幕,也是似懂非懂。所以,要想吸引更多的觀眾,崑曲家們還得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