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文化隻眼)
在頤和園建園270周年和「徽班進京」230周年相逢的日子,一場名為「頤和園·戲遊記」的演出在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驚豔亮相。十三大戲曲院團的20位戲曲名家名角相約古典園林中的古戲樓,唱響京劇、崑曲、漢劇、徽劇、秦腔等11大劇種。
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頤和園與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京劇、崑曲等傳統戲曲藝術「雙遺合璧」,是此次「頤和園·戲遊記」的一大亮點。頤和園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在風格上因襲傳統的帝王園林,同時吸取各地私家園林之精華,是中國傳統造園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的重要代表。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由樣式雷第七代傳人雷廷昌擔綱設計,歷時5年修建完成,不僅是現存院落尺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廷戲樓,也見證了京劇發展成熟的歷史軌跡,是京劇發展史上相當重要的舞臺之一。在這樣的時間節點,將這場「戲曲大會」的地點選在此處,意義自然不同。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項藝術活動,戲曲集音樂、舞蹈、美術、表演藝術、文學、歷史等多種文化元素於一體,下至人潮喧鬧的市井攤肆,上到鼓樂箏鳴的宮廷雅集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近年來,我們看到不少園林開始建構「園林與戲曲」的藝術融合,比如北京園博園舉辦中國戲曲文化周、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中秋戲曲文化活動、蘇州滄浪亭引進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效果和反響都很不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戲曲與園林身上有著極為相似的審美意境,兩者相輔相成、完美融合,給人們帶來更為真實的傳統文化生活的體驗感和沉浸感。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園林與戲曲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有不少經典劇目就是在園林之中敷演的。如以園林及亭臺樓閣為曲名的就有《拜月亭》《牡丹亭》《豔雲亭》《翡翠園》《西園記》等作品,《長生殿》《西廂記》《玉簪記》等經典劇目中,園林也都有跡可循。不僅題材上有關聯,園林也是戲曲表演的理想舞臺之一。戲曲往往需要移步換景,園林藝術便講究移步換景。在園林中演繹戲曲,通過劇目情節的推進、演員表演的烘託與周邊園林環境情景的交融,往往能呈現出戲曲更為深刻的意境之美。與此同時,觀眾和遊人在體味園林意境時,也增加了文學、韻律、音樂等戲曲之美。
今天,雖然劇院已成為城市標配,也成為戲曲藝術的主要表演場所,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鼓勵戲曲更多地走進園林,通過戲曲美與園林美在新時空下的相互激發,讓傳統文化之美加倍釋放,吸引人們更深入地走進傳統之中。
(責編:徐前、朱紅霞)
陽宗海「變形記」 「高原明珠」陽宗海。朱林 攝 深秋時節,沿陽宗海邊的步道走,湖水碧綠清澈,岸綠景美,是周邊居民散步休閒的好去處。 陽宗海,距離雲南昆明36公裡,水域面積31.9平方公裡,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6.17億立方米,是雲南省第三大深水高原…【詳細】
雲南織牢醫保扶貧「兜底網」 減少因病致貧返貧近90萬人 近年來,雲南省印發了健康扶貧30條措施,把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有效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作為脫貧攻堅重要任務,高位推動,持續發力。雲南省醫療保障部門作為新一輪機構改革新成立單位,自2018年組建以來,始終把醫保扶貧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