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華西醫院消化內鏡中心,裝載了華西最新消化內鏡AI技術模型的硬體設備,完成了對實際病例的首次判定公開演示:在黃志寅醫生的操作下,消化內鏡檢查正在順利的進行,隨著內鏡鏡頭的移動,患者消化道的視頻影像在屏幕上不斷變化,而與視頻畫面相對應的各種提示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是一個消化道腫瘤患者,AI設備準確地發現了病變,包括一個肉眼很容易錯過的微小息肉。
華西醫院消化科主任唐承薇介紹,這臺設備不僅僅對息肉病變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同時,對消化道新生物(高傾向於惡性腫瘤的病變)、靜脈曲張等多種內鏡下病變能做出實時、準確、快速的識別判定,這標誌著消化內鏡AI技術邁出了本地化、設備化的關鍵一步。AI技術在硬體系統的支持下,對實時消化內鏡視頻流的高速分析、判定,華西的AI醫療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華西醫院唐承薇團隊演示消化內鏡AI硬體設備
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惡性病變在我國發病率很高,對於消化道的惡性病變,早期發現則有著很好的治癒機會,然而,早期病變往往因沒有症狀而被忽視,患者在出現症狀後就診時,大多已到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療時間。內鏡檢查是消化道惡性疾病早期發現的必要手段,雖然消化內鏡在我國已經普及,但由於醫生資源分布不均等多方面原因,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惡性病變的早診早治的情況並不普及。消化內鏡AI技術能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能幫助醫生快速完成診斷。
唐承薇補充:「在消化內鏡領域,AI技術的準確性僅僅是讓計算機像專家一樣『會看病』,本次消化內鏡AI本地化硬體的問世,實現了計算機像臨床專家一樣實時診斷。對經驗不足的醫生來講,相當於為他配備了一位華西專家級臨床診斷導師;而對於人流量極大的醫院來說,高精度的輔助診斷AI設備極大地提升了醫院的診療效率,為今後的分級診療提供了有力保障。」
華西醫院消化內鏡AI項目的臨床專家團隊由消化科專家唐承薇教授統領,聯合研發機構——希氏異構公司的AI技術團隊則由國際一線的人工智慧科學家吳韌帶隊,該AI技術團隊不僅在模型訓練方面有著很強的優勢,同時在AI硬體方面表現出眾。此次華西展示的本地化運行AI模型硬體同時具備高速運算能力、小型化,併兼顧其經濟性,訓練樣本全部來自華西醫院。一個月前,吳韌剛剛發布了他們最新研發的一款AI晶片,該晶片在功耗和運算能力綜合指標上領先於以往的同類晶片,這款晶片明年有望在與華西的聯合研發設備上使用,屆時,相應的硬體設備將會更加小型化和低功耗。
今年上半年,華西醫院與希氏異構醫療科技公司成立了由醫療機構深度參與的醫學AI研發機構——華西-希氏醫學人工智慧研發中心,在消化內鏡、病理、CT、MRI、超聲領域開展研發工作,並於今年7月末對外公布了該聯合研發平臺在消化內鏡領域的AI技術成果,該成果被認為處於國際領先地位。距前次技術進展公布僅僅三個月餘,華西醫院再次在硬體技術上實現突破,顯示出了華西在消化內鏡AI領域的研發速度和成果。
希氏異構負責人宋捷介紹設備關鍵技術(右一)
聯合研究方——希氏異構公司負責人宋捷介紹,本項目在7月末公布的技術能實現AI對消化內鏡下多種類疾病圖片的準確識別,而這種識別面對臨床上每秒鐘幾十幀的內鏡下視頻流,實時地對視頻圖像做出判定、提示,視頻僅有毫秒級的延時,這預示著相應技術應用於臨床設備領域的可行性。
據了解,華西醫院有望在明年推出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相關AI設備化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