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認的「經王」,分別是《華嚴經》《法華經》和《楞嚴經》。其中最被推崇的,正是被稱為「經王之王」的《華嚴經》。《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陀悟道後宣說的第一部經典,含攝其全部教法精義,其中直接彰顯了佛陀廣博無盡、圓融無礙的因行果德,堪稱「經中之海」,無所不攝,展現出巍巍壯觀、不可思議的境界。
從今日起開始連載如孝法師關於《華嚴經》的開示,與你共享法喜。
一
佛陀是生命的導師
而非偶像
一
撥去歷史的重重迷霧,讓我們探尋2500年前的釋迦牟尼佛,究竟因為發現了什麼,帶給世界念念不忘的追憶,促使那麼多人追隨他的腳步,效仿他偉大的品格,去探究生命的真相。
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佛法,就會發現佛陀是生命的偉大實踐者,是真理的探索者,他發現了生命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是一位生命的導師,而非偶像。
一
捨棄富貴
苦苦追尋真理的王子
一
佛陀誕生在印度,為釋迦王的太子。太子遊四門,看到生老病死等人間苦患之現象,深刻思考世間的真相。因苦苦探索而不得其解,太子半夜翻牆越城而去,向世間的智者求教,於19歲出家。
佛陀經過六年苦行學習,挑戰自己的意志和身心的極限。因長期禁食,瘦骨嶙峋的他發現當時的印度,眾人只是接近真相,而不明白真相。
在尼連禪河旁邊的菩提樹下,他發無上的誓願:「我若再不成功,無法了脫生死,而到達正覺涅槃的境界,誓不離開此座。」
佛陀於初夜時分入定,中夜時分豁然開朗。發現宇宙的真理,破除一切迷惑的佛陀講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煩惱、妄想、分別不能證得。」這便是佛陀在這神聖的夜晚,因偉大發現得出的由衷感嘆。
一
《華嚴經》的誕生
一
隨後的七個禮拜,佛陀面對菩提樹,分別從不同方位向其行注目禮,表達無盡的感恩。這七天七夜在別人看來,佛陀在全神貫注地向菩提樹表達無上的敬意,實際上從佛陀的內心世界來說,他是在受用真理的光明。
佛陀在菩提樹下,與來自十方世界的無量有情,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分享他所發現的真理的內在美德。佛陀在與諸佛菩薩分享的時候,當下就傳了微妙的法,這個法就是《華嚴經》。當時,聚會中以天龍為主的有情都發了菩提心,將佛陀開示的實相、真理和生命的源頭等內容,結集而成《華嚴經》,藏於龍宮。
一
越過千年時空
《華嚴經》來到中國
一
據《大智度論序》《大智論抄序》中記載,佛入滅後900年龍樹菩薩出世。龍樹菩薩證得神通,在龍宮求得《華嚴經》的傳承,傳到了當時的印度,後由印度傳入西域。
西晉時期,《華嚴經》從西域傳入中國。唐代,武則天求得廣本《華嚴經》,並以國家財力組織了無量的善知識,翻譯出了80卷《華嚴經》,後經唐代五大祖師,華嚴思想得以完整詮釋。從此,我們中國便有了華嚴的傳承。
龍樹菩薩
穿越千年的時空,歷經無量的因緣,《華嚴經》的誕生可謂我們整個宇宙不可思議的一個福報。同樣,《華嚴經》的傳承對於中國人來說,可謂無盡的智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