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薩特:存在先於本質,生命全無意義

2020-12-05 騰訊網

法國文學家薩特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存在先於本質,生命全無意義。

這句話應該怎麼去理解呢?

這句話是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首先我們要了解「存在」的意思是什麼?

存在可以分為: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薩特認為人的存在是一種特定的狀態,與其他事物是不同的。人的存在是「存在先於本質」而物的存在是「本質先於存在」。

存在的意思大致可以理解為客觀的存在。

物的存在方式,薩特稱之為是「自在」,用中文解釋可以大致理解為自然而然的存在的狀態。一般的物體是不存在主觀能動性的,它的存在是早就被規定好了的。就比如汽車製造出來功能和意義是為何運輸和行駛;冰箱製造出來的功能和意義是冷凍和保鮮;抽油煙機製造出來的功能和意義是抽取油煙。他們的功能和意義是既定的,不會自主的去發生什麼變化。而大自然也是遵循著其變化規律,晝夜交替、四季變化,春去秋來,花開花落,不會隨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去發生變化,不存在主觀能動性。

而人的存在,被稱為是「自為」,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也就是人的意識的存在。人不同於物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於其擁有主觀能動性,人不是由別人或者上帝來確定自己的本質的,能夠自由的選擇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造就自己的本質。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職業,成為老師,成為程式設計師,成為詩人,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熱愛,音樂、旅遊、繪畫、遊戲。會被周遭的事物影響而擁有無限的變化,所以不像物體的必然性,人擁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

而本質的意思,大概就是說事物內在的規律和原理。

一個事物的存在方式、存在形態,是由事物的本質去決定的。例如說一棵樹的種子,它最後終究會成長為一棵樹,而不會成為一棵草。即便是可能會因為土壤、光照、降水等原因有所差異,但是品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而人也是如此,可能會因為營養差異,成長環境差異而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但是終究不會長成一條狗。這些都是動植物體內的基因庫決定的,這個就是其本質。

但是人不同於物的一點在於,人不但擁有物質,還擁有精神。但是人的精神可以說是沒有本質的,因為本質是早就被設定好了的,而人的精神擁有無限可能,會因為出生、環境、教育、親戚朋友而發生改變,消費觀、審美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甚至於同一個環境下的兩個人的三觀都並非是一致的。這個就是人的精神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

而存在先於本質,生命全無意義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人剛出生的時候是空白的,不存在本質,所以他本身是沒有意義的,生命全無意義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生命沒有意義而是應該理解為生命本來是沒有意義的。而因為人類的認知和主觀能動力,用自己自由的意志和行為,為生命賦予意義。

因此,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他本身是沒有存在的意義的,但是需要人們自己去認知,去追求他的意義,每個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都不一樣。有的人想要改變世界,並為此努力,這個是他生命的意義;有的人想要老婆孩子熱炕頭,平平淡淡過一生,這個是他生命的意義;有的人想要照亮別人,成為一名志願者為人民服務,這是他生命的意義;有的人想要保家衛國,守衛自己的家庭和祖國,成為一名軍人駐守邊疆,這是他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本無高下,只要你認為是這條路是正確的,有價值的,並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

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無論是否有輪迴,那都不是你了。所以選擇自己要走的路,選擇自己想做的事,去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去儘自己該盡的義務。無憾的人生未必是最有價值的人生,無愧的人生才是無悔的人生。

圖:pixabay圖庫

文:悠然布衣

相關焦點

  • 基於薩特「存在先於本質」的思想
    薩特自由觀的「存在先於本質」薩特是西方現代著名哲學家,法國存在主義的傑出代表。在哲學史上,薩特的哲學通常被稱為自由主義哲學。在整個薩特哲學體系中,人的存在與自由個體的存在是薩特哲學最重要的主題,事實上薩特的自由主義哲學顯然不同於他之前的人道主義哲學,他不是從抽象的人文主義中主張人的存在和目的,而是把人的自由作為最高的價值。薩特自由源於責任限度的哲學思想,形成於存在主義的基礎上。薩特自由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是「存在先於本質」。
  • 人是自己的上帝——哲學家薩特:存在先於本質
    20世紀著名哲學家薩特的哲學論文《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Existentialism is a Humanism)來源於1945年10月29日在巴黎所作的一次公開演講的講稿修訂而成,當中一句「存在先於本質」的名言更是膾炙人口,流傳頗廣。究竟應該如何理解這句名言?
  • 薩特:存在先於本質
    對人類來說,聯繫和關涉是生活全部意義的來源,因為心靈本身幾乎什麼都不是,它的意義只來自於它的對某物的關涉性和從屬性的意向和趨勢,就像胡塞爾所說:「所有的意識都是從屬於某物的意識」。也就是說,人的心靈或者意識都是因為與事物和事件發生聯繫從而有了意義,孤立的心靈只是一片空白,它本身即是存在也不存在意義。
  • 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到底該如何理解?
    至於這裡所謂的『存在先於本質』是什麼意義?這話的意思就是說,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場,後來才說明自身。假如說人,在存在主義者看來是不可能給予定義的話,這是因為人之初,是空無所有,只在後來人要變成某種東西,於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所以說,世間並無人類本性,因為世間並無設定人類本性的上帝。人,不僅是他自己所設想的人,而且還是他投入存在以後,自己所志願變成的人。
  • 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存在主義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為什麼一個哲學家,能夠受到明星般的擁戴,當然這有很多時代因素,比如經過二戰洗禮後西方世界精神急需拯救,但不可否認的是,薩特用一種更加通俗的方式,將一種更加實用的哲學推薦給了大眾。讓諸多迷茫於生活選擇題中的戰後一代青年,仿佛找到了人生明燈。那麼薩特所堅持的存在主義到底是什麼?對當今世界的我們,又有何意義?
  • 薩特|存在先於本質,我可以成為我想成為的那個人,就是我自己
    這樣這把刀在被製造出來之前,就被賦予了某種「意義」,一種「目的」。我們把這種「意義」、「目的」稱為刀的「本質」,這個本質就在這把刀存在之前就已經有了,即刀的本質先於存在。那麼人呢?>雖然在西方哲學史上有很多哲學家都是無神論者,但這都不排除他們相信人類生而存在一種「本性」,「我們都具有相同的本質,我們的本質先於我們的個別具體的或歷史的存在。」
  • 生命對宇宙的意義是什麼?
    「存在先於本質,生命全無意義。」法國著名的文學家薩特的名言。那天地球突然消失,人類滅亡不存在了,宇宙還存在嗎?從現在人的認知上看,是存在的。我們理解的生命,如果只是人類的話,那麼人類生命的存在對宇宙來說,毫無意義!
  • 坤鵬論:存在主義第一原則——存在先於本質
    二、他喜歡融哲學於小說或戲劇中另外,就像坤鵬論在《薩特——用生命寫作,我寫作故我存在!》講到的,《存在與虛無》這本哲學著作非常晦澀難懂,讀過並讀完的人很少。但是,就是在這篇演講中,他提出了自己對存在主義基本原則的經典表述——存在先於本質。也就是說,存在主義的表現就是存在先於本質。薩特認為,我們不能用描述人造物那樣的方式來解釋人的本性。人造物,是本質先於存在的。
  • 坤鵬論:存在主義第一原則——存在先於本質
    「存在先於本質」的著名公式,它甚至是整個存在主義的第一公式。》的最大貢獻並不在於發明了什麼,而是薩特對自克爾凱郭爾以來的哲學家關於存在的思考作了系統地整理。——用生命寫作,我寫作故我存在!》,先要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然後才能用什麼概念來說明它。
  • 生命的追問 | 生命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編者按:與哲學、心理學等其它學科不同,東方文化中的「意識」和「生命」同義,而生命正是表示主體存在的意識,生命的本質就是意識。目前的心理學只揭示了意識最淺表的部分奧秘,而瑜伽和東西方一切生命修證體系都已對意識作了最深入最全面的探索。對意識內涵的理解是正確認識其它事物的前提條件。
  • 薩特存在主義的積極意義
    心理治療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消除人們內部的糾結,和外部的糾纏,提升能量,從而擔當起自己的命運。從通心理論的角度,可以很好地詮釋這些看來深奧的話。我的點評待逐步完善。——許金聲。)人的存在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我的存在的這個事實比我是誰更加重要。存在先於本質。——許金聲:「存在先於本質」,這是薩特存在主義的基本原理。「存在」是你的實際生活。「本質」是你的生活特性,人格特性。
  • 法國哲學家薩特:人類的生存先於「本質」
    正如存在主義者所說的那樣,如果人類在漫長的生活中沒有預定的本質,那麼我們只能根據我們的實際存在來行動,那麼我們的行為(我們對此負責),則是對它的唯一衡量標準。法國哲學家讓 - 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總結了這一觀點,即人類的生存先於「本質」。
  • 為什麼功夫熊貓中的至高武功秘籍是一本無字書~存在先於本質
    ,而故事中的武學真諦和人生的意義則是一種本質,因此是先有了阿寶的這種行為才有了後面的本質,其它的行為則會得到另一種本質,因此說存在先於本質。              沒有必要找尋所謂的意義      上面說了一大通好像還是很懵,不知道這東西有什麼用,既然存在先於本質或者說存在決定了本質,那麼最為重要的因該是存在而非本質,人總是在追尋一種意義,所謂活著的一個理由,其實你所做的一切行為已經成為一種意義,存在先於本質可以看成是活在當下的一個哲學解釋之一,如果你所尋找的一種意義與你的行為不相符
  • 存在主義是什麼?如何通過存在主義看待存在和本質的關係?
    對西方哲學稍有了解的人一定都知道,傳統的由古典主義衍生而來的西方哲學都認為「本質先於存在」。什麼是本質先於存在呢?比方說,我們要造一把椅子,首先得在心中想像出椅子的樣貌、椅子的結構與椅子的作用,而這些,就屬於椅子的本質;只有在清楚了本質之後,我們才能將椅子真正付諸存在。
  • 坤鵬論:薩特——用生命寫作,我寫作故我存在!
    嚴格意義上講,薩特的存在主義是法國的存在主義。它是存在主義哲學內部的一個獨立的流派。它不同於德國的存在主義哲學,比如:雅斯貝爾斯的哲學。「我發現了我的宗教,對我來說,沒有比書更重要的了……」「我寫作故我存在!」此後一生,書就是薩特心中的上帝,寫作則是如同生命須臾不可分離的第一需要。晚年時,他曾這樣說道:「我的生活是從書本開始的,它無疑也將以書本結束!」
  • 坤鵬論:薩特——用生命寫作,我寫作故我存在
    曾經,存在主義就是薩特,薩特就是存在主義,人人腋下夾一本薩特嚴格意義上講,薩特的存在主義是法國的存在主義。此後一生,書就是薩特心中的上帝,寫作則是如同生命須臾不可分離的第一需要」這兩種存在。你會覺得它既拗口,還那麼故弄玄虛,其實,這是薩特對人的本質的一個總結
  • 遠去的薩特:存在與虛無
    1964年薩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領取,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對中國讀者來說,薩特也是著名的法國現代哲學家,是戰後法國知識界的一面旗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那本厚厚的《存在與虛無》是文藝青年們言必談及的經典。當然,令人永遠津津樂道的,還有他和波伏娃撲朔迷離的情感故事。
  • 哲學家薩特:自欺就是逃避自由,人透過自己的抉擇才能創造出意義
    戰爭結束讓大家鬆了一口氣,也覺得必須把過去留在腦後,正該通盤思考我們的社會該是什麼模樣。經過戰時的恐怖,各式各樣的人都在用哲學家會問的那種問題問自己,好比說:「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神存在嗎?」「我非得一直做別人期待我做的事嗎?」
  • 薩特|「存在主義」一詞意味著什麼?
    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存在兩種類型的存在主義,首先是基督教式的存在主義,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雅斯貝爾斯和加布裡埃爾·馬塞爾,這也包括一批天主教存在主義者;其次是美學上的存在主義,其中我認為最著名的是海德格爾、包括我自己在內的法國的存在主義者。他們的共同點是都主張存在先於本質,或者,如果你喜歡,可以將主體性作為其共同的出發點。那會是什麼意思?
  • 薩特《存在與虛無》
    薩特對哲學發生興趣,是在1923年讀柏格森的《給意識的直接材料》之後,他認為「哲學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認識真理!」雖然薩特的思想一生都在變化,但他始終以「人」做為他的思考焦點。因此薩特把他的存在主義稱作「人學」。在薩特看來,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礎,人之所以比物高貴,正是因為人可以自由地決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