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還是圍著故宮說,故宮的後面是景山, 景山所在地原本是永定河故道,永定河改道後逐漸成為土丘,金代大定十九年,金章宗將這裡建為皇家苑囿,稱北苑,元世祖忽必烈時這裡是皇家後苑,名青山,明初朝廷曾在景山堆煤,以防元朝殘部圍困北京引起燃料短缺,所以又稱煤山,永樂興建紫禁城時將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堆積於此,砌成一座高大的土山,叫萬歲山,也是大內的鎮山,清順治十二年(1655),改名為景山。
景山
景山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就是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軍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縊死於萬歲山東麓一株老槐樹上,如今那裡有塊碑,名為明思宗殉國處,清軍入關後,為籠絡人心,將此槐樹稱為「罪槐」,用鐵鏈鎖住,並規定清室皇族成員路過此地都要下馬步行。民國17年(1928年),景山被闢為公園,景山現在的建築群包括:綺望樓、山脊五亭、壽皇殿、永恩殿、觀德殿和關帝廟等。
景山路線圖
從南門買票進入景山公園(門票2元)後首先看到的就是綺望樓,它依山而築,樓閣三楹,清代乾隆時在樓東南側建有八旗子弟學校(已無存),綺望樓就是當時建的,用以供奉孔子牌位。
綺望樓
綺望樓後就是景山,由五座山峰組成,高43米,東、西、北三面砌有爬山磴道。山頂五亭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中峰為萬春亭,它的西側是輯芳亭,東側是觀妙亭;兩亭外側還有兩座圓形、重簷藍琉璃瓦亭,西為富覽亭,東名周賞亭。
富覽亭
那個時候每座亭內都設有銅鑄佛像一尊,統叫五位神,也有代表甘、辛、苦、酸、鹹的五味神之稱,1900年八國聯軍掠走四尊、砸毀了萬春亭中的毗盧遮那佛,如今萬春亭中的毗盧遮那佛是修復的了,其他四個亭子則空空如也。
輯芳亭
萬春亭也是俯瞰故宮的最佳地點,也是景山內遊客最多的地方,周賞亭下就是明思宗殉國處,原樹早已枯死伐除,現存槐樹為重新栽種。往前走是壽皇亭,金、元時期就有建築,明代在原建築的基礎上修建了壽皇亭,崇禎末年,皇帝曾在壽皇亭中觀看臣子射箭,清代原建築損壞未修,1956年,在原址重修了壽皇亭。
景山
景山北面是壽皇殿,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就有了,明代的壽皇殿分四進,為明朝皇帝遊玩和練習射箭的場所。順治皇帝曾停靈於壽皇殿。雍正年間,雍正皇帝將康熙帝的畫像供奉於壽皇殿,從此壽皇殿正式成為了祭祀祖先的神御殿。
壽皇殿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認為明代壽皇殿的位置與北京城中軸線不重合,規模又低於同種功能的圓明園安佑宮,不能體現對祖先的尊重,於是將明代壽皇殿建築拆除(當時,乾隆皇帝正在將雍和宮改建為藏傳佛教寺院,為了避免浪費,於是把本應拆除的明代壽皇殿最後的三座閣樓整體遷建到雍和宮),移建到壽皇殿至景山正北面,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九舉牌坊
乾隆十五年(1750年)新的壽皇殿完成,乾隆下令將之前供奉在其他地方的清帝畫像都移到壽皇殿,並規定以後故去的皇帝、后妃御容像及印璽,都要供奉於壽皇殿中,成為定製。
壽皇殿
壽皇殿內部安置有大龍櫃,櫃內收藏著清代皇帝、后妃的各類畫像。每年正月初一、清明、中元、霜降、冬至、萬壽、除夕七個節令,清代皇室都要在壽皇殿舉行盛大的祭祖儀式。
九舉牌坊
壽皇殿是一處單獨的院落,門口是三座九舉牌坊,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目的是裝飾壽皇殿。三座牌坊皆為四柱三間九樓式結構,黃琉璃筒瓦廡殿頂,皆為,通面寬約16米,牌樓上繪有墨線金龍枋心旋子彩畫,雕有各種鎦金的龍鳳圖案,寓意富貴吉祥。
九舉牌坊
南牌樓的南、北兩側匾額分別題有「顯承無斁」、「昭格惟馨」四字;西牌樓的東、西側匾額分別題有「舊典時式」、「世德作求」四字;東牌樓的東、西側匾額分別題有「繼序其皇」、「紹聞祗遹」四字,這些字都是乾隆所題。
麒麟
每座牌樓的四個夾柱石上均雕有兩隻神獸,在夾柱石旁的地面上也雕有側臥的八隻神獸,這些長著龍頭、鹿角、牛蹄、獅尾的神獸就是麒麟,寓意世道昌盛、國泰民安。
麒麟
九舉牌樓曾在1947年大修,2007年再次重修,牌樓的梁柱原為金絲楠木柱,重修後才改為混凝土柱。
壽皇殿
牌樓後是磚城門,為牌樓式拱券門三座,黃琉璃瓦廡殿頂,門口有乾隆時期雕鑿的石獅一對,門後是神廚與神庫。
井亭
之後的壽皇門是內院正門,黃琉璃筒瓦歇山頂,又稱戟門,中間為御路,1981年4月10日晚,由於用電不慎引起火災被全部燒毀,現在的是重建的,門外東側原有娑羅樹一株,已經不復存在了。
壽皇殿
門後就是壽皇殿,殿覆黃琉璃筒瓦重簷廡殿頂,繪有和璽彩畫,簷下明間懸滿漢文壽皇殿木匾額,前正中有御路,雕二龍戲珠,壽皇殿前有東西配殿,原本存放正殿祭祀用品及祭祀樂器,如今是展覽室。
御路
壽皇殿在清代時內部靠後分有隔間,常年懸掛、供奉著自康熙帝起始的歷代皇帝肖像,康熙的隔間居中,其餘皇帝隔間依照昭穆在其左右,同堂異室,至清亡時殿內隔間情況為:東起,第一間光緒、第二間鹹豐、第三間嘉慶、第四間雍正、第五間康熙、第六間乾隆、第七間道光、第八間同治,隔間內除有肖像外,還陳列有神龕、牌位、皇帝生前的小部分服飾、珍寶器玩、璽印和佛塔等物。
壽皇殿
壽皇殿內部原本還安置有大龍櫃,櫃內收貯著大批清代帝后妃嬪的各類畫像,這些畫像在清代檔案中,皇帝的被稱為&34;,后妃的被稱為&34;,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法軍佔領壽皇殿,並將該殿作為司令部,殿內的部分繪畫、陳設被他們劫掠而走,這部分被竊物今日仍在海外收藏機構和私人手中。
壽皇殿
1955年,壽皇殿被交由北京少年宮使用,原存神龕、家具等物品移交故宮,殿內被拆改,直到2013年12月31日,壽皇殿建築群才正式回歸景山公園,經歷4年修繕後,2018年壽皇殿才重新開放(需單獨預約),並推出了景山壽皇殿歷史文化展。
壽皇殿
壽皇殿旁有兩朵殿,分別是衍慶殿和綿禧殿,黃琉璃筒瓦歇山調大脊,曾經是藏愛新覺羅族譜玉牒的地方,如今內部不開放。
衍慶殿
綿禧殿
壽皇殿左右各有1座碑亭,黃琉璃筒瓦重簷八角攢尖頂,放有乾隆石碑。
碑亭
壽皇殿東是永思殿、觀德殿,永思殿始建於明代,是繼位皇帝為先帝守靈時休息的地方,歷史上在永思殿曾經多次停放皇帝靈柩,並在這裡進行祭祀活動,永思殿為五大開間,是金絲楠木的建築,後來因為年久失修而殘毀,由於無力修復,於1941年被迫申報拆除,至於永思殿的宮門和前後院的東西配殿仍保持著原狀,只是院牆殘損不齊。
景山
觀德殿始建於萬曆二十八年五月,明清時期,這裡曾是皇帝觀看兒臣射箭之處,自清代乾隆起,便改為停放帝後的靈柩之處。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病逝於乾隆東巡迴京的青雀舫內,乾隆帝悲痛萬分,不僅為富察皇后舉辦了空前的「天下臣民一律為國母故世服喪」的高規格喪儀,並破除先例親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諡號為「孝賢」,還耗費巨資、動用八千餘工匠挪蓋了富察皇后出宮停放棺木的地方——觀德殿,觀德殿建築群為四進院落,還未開放。
景山
觀德殿前是植物園,旁邊是護國忠義廟,始建於明代,原在東門內,坐東朝西,一進院。清乾隆九年(1744年)挪建到觀德殿東,坐北朝南,並進行了擴建,18年修復後才對外開放,前院供奉關帝,後院供奉玄武,玄武殿後還有花園,目前東西配殿為展覽。
景山
景山西北原有興慶閣,在興慶閣左右及南部,曾建有大量教習(藝)房,已毀,曾為北京市少年宮足球場和籃球場,目前在考古發掘;東北的集祥閣和興慶閣一樣,是作為一對皇家糧倉的身份而被建立起來的,採用黃琉璃筒瓦綠剪邊的重樓,四角為攢尖頂,閣中並沒有階梯,目前正在修繕。
景山
目前景山未開放區域就是還在修繕的觀德殿、永思殿、興慶閣和集祥閣了,期待他們早日開放,喜歡就關注我哦,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