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怪傑辜鴻銘:獲13個博士學位,卻說西方人比東方人更加野蠻

2020-12-21 通史花椒

清末民初之時,是我國傳統思想與西方思想大碰撞、大融合的時期,眾多文人開始學習西方文化,提出「師夷長技」的觀點,大多數擁有新思想、新文化的文人,都對我國某些傳統文化和思想有一定牴觸,將他們認為是一種守舊的思想。

然而,卻有一個怪人似乎和大多數讀書人格格不入,他是一代文學巨匠,博古爍今,學識貫通東西方,但是許多人對他的爭議卻很大,有人將其當作人生偶像,但是也有如胡適這樣的大文人與他做對,被人稱為「清末怪傑」,那麼他究竟怪在哪呢?

第一怪:海外成長,嚮往中國

辜鴻銘出生地並不在中國,而是在南洋馬來西亞半島的檳榔島,他出生於1857年,在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長大。他的祖輩是福建泉州人,之後來到南洋發展,在此定居。那時,父親是橡膠園的總管,而母親則是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從小生活在一個混血的家庭,辜鴻銘從小就能講葡萄牙語、英語以及中文。

1867年,10歲的辜鴻銘被橡膠園的園主帶到了英國,從此,他開始了他的西方求學之旅。14歲,他被送入德國學習,隨後回到英國,被愛丁堡大學錄取,此時的辜鴻銘已經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和希臘文這些語言。用了幾年的時間,他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又到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哲學。僅僅用了14年的時間,他獲得了包括文學、哲學在內的13個博士學位。

1880年,這個年僅24歲就獲得了14個博士學位的天才回到了濱城。而就在第二年,他遇到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人,這個人叫做馬建忠。1881年,與馬建忠交談3日後,他對中國充滿嚮往,並且開始學習中華文化。從此,他開始走上了弘揚中國文化、嘲諷西方文化的道路。

第二怪:別人學洋人,他卻留起了辮子

1885年,從小生長在國外的辜鴻銘終於踏上了祖國大地,被張之洞任命為文秘書,一邊幫助張之洞統籌洋務運動,一邊研究國學。在精研國學一段時間之後,他開始產生了一個與當時洋務派完全不同的想法。他認為,國學能夠拯救中國,認為我國被摒棄的傳統文化,能夠拯救世界,於是他開始留起了辮子,穿起來長袍。

明末清初那段時間,無數愛國文人開始進行各種摒棄救中國,學習洋人的技術,拯救國家的運動,一些傳統文化都被當成中國前進路上的絆腳石,而辜鴻銘的行為,顯然與外界的許多文人格格不入。

不過,雖然他主張中華文化,但是卻也沒有完全將西方的所有東西打下地獄。他一邊弘揚中華文化,將中國的許多著作翻譯成別國語言,傳達中華文化的思想。一邊積極辦學,籌建了國人自主建設和管理的自強學堂(武漢大學的前身)。而且還投身教育,在北京大學當起了教授。

而在當教授的過程中,他就與胡適產生的衝突。當胡適用英文在北京大學演講,宣揚西方文化之時,他卻直言胡適的英文是英國社會底層人的口音,懷有很強的鄙視味道,他認為中華文化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文化。

第三怪:諷刺外國人

許多到外留學的人,對一些外國人也自然有所尊敬,但是他卻完全不同。在遇到一些不講理的外國人時,他會直接「懟回去」。比如在20世紀初時,他代表北洋政府出席一次會議,在酒會上,一位美國人看到身著長袍,留著長辮子的辜鴻銘時,就有點看不起他。於是就故意用撇腳的因為問「like soup?」他只是默默微笑點了一下頭。這位美國人就認為他不懂英文,於是鄙視地看了他一眼。

而後辜鴻銘三臺演講,全程都用地道的英文演講,全場觀眾都為其喝彩。而後,他也故意用撇腳的英文問:「like speech?」(喜歡我的演講嗎),這我讓國人滿臉通紅。

此外,從小接受良好的西方教育的辜鴻銘卻在公眾場合直言:「西方人並不比中國高尚,甚至比東方人更加野蠻,只不過多了機槍和大炮。」當時除了他,沒人敢說這樣的話。

辜鴻銘是當時中國唯一一位在西方長大,學習,但是卻鄙視西方文化的人,然而他仍然受到所有外國人的尊重。當時的西方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但是一定要看辜鴻銘。

相關焦點

  • 【詩詞故事•3】「怪傑」辜鴻銘高唱《愛民歌》
    清末民初有一學貫中西的「怪傑」,他就是辜鴻銘。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湯生,字鴻銘,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 辜鴻銘,精通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一個有思想的俗人!
    他的書被譯成多種歐洲語言,是歐洲大學哲學課程的必讀之物,西方客人更是「競相走訪,敬聆教誨」。不管是毀與譽、捧與謗,辜鴻銘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思想史上,都是一個讓人無法迴避的「文化現象」。01非同尋常的出身辜鴻銘誕生在馬來半島的一個檳榔嶼。
  • 民國奇人辜鴻銘:精通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拖辮子北大上課
    辜鴻銘就是一位奇人,他出身在南洋(現在的馬來西亞),父親是中國人,而母親確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他學貫中西,精通種9語言,獲得過十三個博士學位。最搞笑的是,他到死都不肯剪掉自己的長辮子,在當時以思想解放而著稱的北大上課,可以想見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辜鴻銘還有一個讓人詬病的事情,喜歡小腳女人,還贊成男人納妾,這給民國一些號稱思想解放的新人狂批提供了素材。
  • 清末怪傑辜鴻銘罵人罵出特色,慈禧袁世凱徐世昌,他一個都不放過
    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他擅長罵人,他愛罵人,有人說他保守反動,但是他罵的許多人,要麼懶、要麼笨,要麼人品不端。敢這樣罵人的人,今天已經沒有了。「洋鬼子」對辜鴻銘又敬又怕。
  • 福建近代史上這三位名人,其中一位是西方人來中國必看的,有名氣
    林紓林紓生於1852,卒於1924,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系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室名春覺齋、煙雲樓等,晚稱蠡叟、踐卓翁、六橋補柳翁、春覺齋主人。早年曾從同縣薛錫極讀歐陽修文及杜甫詩。
  • 探訪惠安辜鴻銘紀念室:辜氏族親的兩岸情緣
    >據介紹,辜鴻銘是清末民初的一代文苑精英,以奇人、怪傑而聞名中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和先行者,曾將「四書五經」譯成英文傳播國外,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辜鴻銘英語當年曾被孫中山譽為中國第一,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其身兼十三個博士學位,精通九種外語。據有關資料考證,先祖於清康熙年間從福建惠安縣螺陽鎮上坂村辜厝移居臺灣鹿港,後又移居馬來西亞。辜鴻銘在臺灣的堂侄、海基會原會長辜振甫的太太嚴倬雲女士在回閩尋根時,就曾為惠安螺陽辜氏宗祠題字——脈承惠安。
  • 喝了一肚子洋墨水的保皇派:9門外語+13個博士
    這是何等鶴立雞群的「時尚範兒」啊,真有點讓人忍俊不禁,一看就是前清遺老,滿腹經論的老學究、老古董,但誰能想像得到這文中的主人公曾西裝革履,不但會9門外語,學博中西,還一口拿了國外13個博士學位!他寫的書曾作為國外大學哲學系必讀的參考書,一生著作等身,以極大的熱情和創造性把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給西方世界,在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上居功至偉,以致在西方社會曾流傳這樣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訪辜鴻銘!
  • 辜鴻銘號稱「晚清怪傑」,頑固的守舊派,卻是北京大學著名教授
    當時的蔡元培對學生提出了三點要求:「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明確了學校要培養什麼人的問題。北大是很包容的,這種包容有時候只讓人稱奇。我們先拋開它的學生構成,就說老師隊伍吧,就能對學校的學風有個大致的了解。
  • 【人物】民國大家之辜鴻銘
    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 辜鴻銘:我就是要和胡適對著幹
    他學貫中西,人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等9種語言,據說曾獲13個博士學位。他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學以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他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的逆行者,以至於上個世紀初,西方一直流行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 國學泰鬥辜鴻銘,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卻留著辮子、宣揚封建陋習?
    有著&34;之稱的辜鴻銘,精通9種語言,頂著13個博士頭銜,翻譯了四書,將國學精粹介紹到西方。他創作出《春秋大義》、《中國札記》等國學名著,堪稱國學史上的泰鬥級人物,但是卻因為個人作風和喜好而被世人詬病不已,他也因此被稱為&34;。
  • 小熬漿糊:才傾天下  謗譽一身——辜鴻銘在武漢
    這是個才氣沖天的人——辜氏通曉9種語言,擁有國外文、史、哲、工等學科領域13個博士頭銜,學界認其為清末民初精通西方語言、文化、科學,兼及漢學的中國第一人。西方有學者說辜鴻銘腦袋裡裝的書比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還多幾冊。林語堂認為在中國人中,辜鴻銘的英語「二百年來未見其右」,孫中山說國內三個半英語人才,辜列第一。
  • 民國大師辜鴻銘:納妾合理的9個理由
    父親給一個英國人看管橡膠園,相當於大管家,家境不錯,這個英國老闆叫布朗,跟辜鴻銘的父親關係很好。 辜鴻銘家庭算是很富有了,布朗在馬來西亞住不習慣,想回蘇格蘭,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就希望辜父將兒子過繼給自己,自己帶他回去受西方教育。 辜鴻銘父親同意了,此時辜鴻銘才十歲。
  • 民國奇人辜鴻銘,不隨大流守住真性情,留著一條搞笑的辮子
    這時代不乏胡適,魯迅等接受新思想的才子們,也不缺辜鴻銘這樣的儒學奇人。作為一名留過洋的國學大師,他精通九種語言,有著13個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向外國人宣傳中華傳統文化,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當時西方辜鴻銘是一個很有地位,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但是其人之所以奇是因為即使他接受到了國外的先進教育。
  • 文化怪才辜鴻銘的奇葩論
    1915年,在新文化運動中心的北大校園內,人們經常可以看見一位身著前清服飾,腦後拖著一條細細的小辮子的人,行走在校園裡,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這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文化怪才辜鴻銘。據說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語等9種語言,獲得過13個博士學位,是那個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東方文化的第一人。他熱衷於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產生了重大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故宮三大殿,不可以不看辜鴻銘。
  • 辜鴻銘論「大人有三待」
    ——《張文襄幕府紀聞.大人有三待》辜鴻銘 辜鴻銘(1857-1928),字湯生,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祖籍福建省惠安縣。對於自己的經歷,辜鴻銘自己貼切地總結為「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交在北大」。辜鴻銘學博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文、哲、理、神等13個博士學位,1901年,清廷曾以"遊學專門"名譽賜他為"文科進士"。1913年,和泰戈爾一起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 JK羅琳獲榮譽博士學位、西方繪畫史名作被指是贗品
    《哈利·波特》作者獲榮譽博士學位  據新華社電《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因多年資助多發性硬化病的醫學研究,6日被英國阿伯丁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羅琳說,這個學位對她來說意義特殊。1990年,羅琳的母親因多發性硬化病逝世,時年45歲。
  • 純樸與厚道永遠不過時: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要義解讀
    慚愧的是筆者至今未讀《中國人的精神》,看到的是網際網路上的文字片段,因而不能也沒有打算對該書做評價,只就引起心靈共鳴的某一處文字談些個人不無片面的看法,想我一個整天為塵世俗務忙碌的人還能關心如此象牙塔裡的雅事,應該多少給一些自我讚許吧!  書歸正傳,還是說辜鴻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