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之時,是我國傳統思想與西方思想大碰撞、大融合的時期,眾多文人開始學習西方文化,提出「師夷長技」的觀點,大多數擁有新思想、新文化的文人,都對我國某些傳統文化和思想有一定牴觸,將他們認為是一種守舊的思想。
然而,卻有一個怪人似乎和大多數讀書人格格不入,他是一代文學巨匠,博古爍今,學識貫通東西方,但是許多人對他的爭議卻很大,有人將其當作人生偶像,但是也有如胡適這樣的大文人與他做對,被人稱為「清末怪傑」,那麼他究竟怪在哪呢?
第一怪:海外成長,嚮往中國
辜鴻銘出生地並不在中國,而是在南洋馬來西亞半島的檳榔島,他出生於1857年,在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長大。他的祖輩是福建泉州人,之後來到南洋發展,在此定居。那時,父親是橡膠園的總管,而母親則是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從小生活在一個混血的家庭,辜鴻銘從小就能講葡萄牙語、英語以及中文。
1867年,10歲的辜鴻銘被橡膠園的園主帶到了英國,從此,他開始了他的西方求學之旅。14歲,他被送入德國學習,隨後回到英國,被愛丁堡大學錄取,此時的辜鴻銘已經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和希臘文這些語言。用了幾年的時間,他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之後又到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哲學。僅僅用了14年的時間,他獲得了包括文學、哲學在內的13個博士學位。
1880年,這個年僅24歲就獲得了14個博士學位的天才回到了濱城。而就在第二年,他遇到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人,這個人叫做馬建忠。1881年,與馬建忠交談3日後,他對中國充滿嚮往,並且開始學習中華文化。從此,他開始走上了弘揚中國文化、嘲諷西方文化的道路。
第二怪:別人學洋人,他卻留起了辮子
1885年,從小生長在國外的辜鴻銘終於踏上了祖國大地,被張之洞任命為文秘書,一邊幫助張之洞統籌洋務運動,一邊研究國學。在精研國學一段時間之後,他開始產生了一個與當時洋務派完全不同的想法。他認為,國學能夠拯救中國,認為我國被摒棄的傳統文化,能夠拯救世界,於是他開始留起了辮子,穿起來長袍。
明末清初那段時間,無數愛國文人開始進行各種摒棄救中國,學習洋人的技術,拯救國家的運動,一些傳統文化都被當成中國前進路上的絆腳石,而辜鴻銘的行為,顯然與外界的許多文人格格不入。
不過,雖然他主張中華文化,但是卻也沒有完全將西方的所有東西打下地獄。他一邊弘揚中華文化,將中國的許多著作翻譯成別國語言,傳達中華文化的思想。一邊積極辦學,籌建了國人自主建設和管理的自強學堂(武漢大學的前身)。而且還投身教育,在北京大學當起了教授。
而在當教授的過程中,他就與胡適產生的衝突。當胡適用英文在北京大學演講,宣揚西方文化之時,他卻直言胡適的英文是英國社會底層人的口音,懷有很強的鄙視味道,他認為中華文化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文化。
第三怪:諷刺外國人
許多到外留學的人,對一些外國人也自然有所尊敬,但是他卻完全不同。在遇到一些不講理的外國人時,他會直接「懟回去」。比如在20世紀初時,他代表北洋政府出席一次會議,在酒會上,一位美國人看到身著長袍,留著長辮子的辜鴻銘時,就有點看不起他。於是就故意用撇腳的因為問「like soup?」他只是默默微笑點了一下頭。這位美國人就認為他不懂英文,於是鄙視地看了他一眼。
而後辜鴻銘三臺演講,全程都用地道的英文演講,全場觀眾都為其喝彩。而後,他也故意用撇腳的英文問:「like speech?」(喜歡我的演講嗎),這我讓國人滿臉通紅。
此外,從小接受良好的西方教育的辜鴻銘卻在公眾場合直言:「西方人並不比中國高尚,甚至比東方人更加野蠻,只不過多了機槍和大炮。」當時除了他,沒人敢說這樣的話。
辜鴻銘是當時中國唯一一位在西方長大,學習,但是卻鄙視西方文化的人,然而他仍然受到所有外國人的尊重。當時的西方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但是一定要看辜鴻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