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的卡拉揚 世界還在看他的手勢

2020-12-15 搜狐網

  卡拉揚誕辰100周年紀念音樂會

  4月11日晚上8點

  四川音樂學院大音樂廳

  主曲:《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者:理察·施特勞斯)

  指揮:朱其元

  2008年4月5日,對於全世界愛樂人來說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世界著名音樂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誕辰100周年。

為了紀念卡拉揚百年誕辰,今年奧地利薩爾茨堡復活節的音樂活動將完全以他的生平為主線(卡拉揚出生在薩爾茨堡,和莫扎特是老鄉),一些唱片公司將通過重新發行唱片來慶祝這100周年。卡拉揚的遺孀、生前的第三任妻子埃麗特不得不再次面對媒體的關注,眼淚汪汪地回憶這位已經離開她將近20年的丈夫。「在剛剛失去他的那段時間,我不敢聽任何一場音樂會,很久以後,我還是不忍心聽他的錄音……」

  在中國,不少人是因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而記住了這位眼光銳利的指揮家,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之友」俱樂部將與環球唱片攜手舉辦系列紀念活動,包括講座和圖片展等;在上海,卡拉揚最新紀錄片將在4月首播,上海音樂廳也要舉辦「品鑑卡拉揚」的視聽賞析會;下周五晚上,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將以近百人的空前陣容,演奏卡拉揚生前最愛的、也是極難的一首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傳奇的卡拉揚

  他定下了標準他「指揮」了歐洲

  「指揮真是一種神秘的體驗。進入佳境時,我完全忘記了自己是在做什麼。我的雙手已經過了三十年的訓練,已從我的感覺之中獨立出來了———它們會自發地揮動,音樂如流水般滔滔湧流,直到我完全忘記這是我的手在揮動。」  

——卡拉揚

  「可以這樣說,柏林愛樂之所以成為世界三大頂級交響樂團之一,就是靠卡拉揚一手訓練出來的。」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的客座指揮朱其元教授告訴記者:「他是非常、非常專業的指揮家,他不僅堅守古典音樂的傳統,也以明星般的影響力推行著古典音樂。他不僅是柏林愛樂的指揮家,更是整個歐洲的指揮家,而歐洲是西方古典音樂的發源地。」

  卡拉揚的家庭並非音樂世家,但家人都熱愛音樂。1935年4月,剛滿27歲的卡拉揚便成為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20年後,他便接替去世的富特文格勒,擔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第二年便被任命為終身首席指揮。就連1985年教皇保羅二世的加冕典禮上,也是由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莫扎特的《加冕大彌撒》。1989年7月16日,在排練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時,卡拉揚因心臟病發作逝世,在他的妻子懷裡闔上了雙眼。

  人們敬仰他的才華與驚人的記憶力———據說卡拉揚至少熟悉五十部歌劇的每一處細節,「他能在從熟睡中被喚醒的情況下,立即從五十部歌劇的任何一處開始指揮。」人們評論著他獨裁者般的作風,甚至有人把他稱作自負的神:「排練時,他喜歡坐在音樂廳的第十六排中央,身旁坐滿了他的主要工作副手。他就像一位帝王般,控制著舞臺上排練所有細節的精確進行,不容有一絲差錯。」而他自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工具:「造物主選擇了某些人執行他的命令,為這個醜惡的世界創造美。」

  一位維也納樂評家曾說:「人們去音樂廳並不是為了聽海頓的作品,而是看卡拉揚的指揮。」後來,這位樂評家又半開玩笑地說:「哪怕卡拉揚指揮的不是樂團,而是一套立體聲音響系統,人們也樂意花錢去看。」不過這是事實:有一次卡拉揚原定在維也納樂金色大廳指揮海頓的《創世紀》,後因故不得不取消,改由另一位指揮家指揮,而這一改,就讓音樂廳的座位空了一半。

  一個網友發表於3月29日的點評可以代表一種聲音:「卡拉揚雖然逝去,但他的背影始終清晰,而且隨著歲月的推移,只能是更加清晰。無論音樂演奏技術和錄音技術在卡拉揚身後的近20年有多大的發展,"卡拉揚產品"始終是能夠經受住任何考驗。在大師越來越稀缺的時代,卡拉揚制定並身體力行的標準仍然高不可攀,能夠望其項背的實屬鳳毛麟角。」  

富有的卡拉揚

  買私人飛機,眼睛都不眨一下

  「我喜歡看鳥兒翱翔,我喜歡它們翱翔中表現出的和諧之美,我相信從翱翔中它們也得到了歡樂。我曾想過,下輩子我也許會變只鷹。」———卡拉揚

  雖然古典音樂是如此高雅,但它同時也和財富緊緊關聯。很多著名音樂家財產豐厚。其中以卡拉揚的財富最為驚人。

  卡拉揚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作為大師級指揮家的年薪及應邀演出收入,二是錄製唱片的收入。他知道自己的身價,對自認應得的報酬從不含糊,1955年初,剛到柏林愛樂不久的卡拉揚就提出條件:要保證他及他所邀請的獨奏家拿到全歐洲最豐厚的待遇!他後來還不斷要求漲薪,直到1973年每場演出費達到1萬馬克(約合5萬元人民幣)時才停止。

  然而如果與錄製唱片的收入比,他的豐厚年薪幾乎顯得微不足道。卡拉揚一生錄製唱片多達900種左右,每張都有不菲的提成。比如他在1962年灌制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膠木唱片,15年內賣出120萬張,每張可獲零售價10%的版稅。如今,他生前錄製的唱片至少有一半仍在DG、DECCA、RCA、EMI等大公司的品牌下銷售,版稅權益可一直維持到他逝世後70年。加上他先後在多個歐洲樂團的兼職收入,如1956年兼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最終造就了這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錢、最令人羨慕的音樂家」。

  難怪卡拉揚的一大愛好是開飛機,凡是有新機型被他看中,便會買進,眼睛都不眨一下。據說有一次音樂會上,中場休息時,卡拉揚和同樣擁有飛行駕照和私人飛機的索尼公司總執行長大賀典雄聊天,卡拉揚說自己又買了一架新的噴氣式飛機,而大賀則說這款飛機不是最佳款式。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下次兩人見面,卡拉揚已經將那架新飛機賣掉,換了大賀所說的更新款飛機……

  1989年卡拉揚去世後,根據遺囑可以判定,他的財產至少有5億馬克(約合25億人民幣)!這筆巨大的財富引來了不少詬病,甚至有人認為卡拉揚破壞了音樂界原有的經濟生態,導致今天古典音樂的逐漸衰敗。不過他的遺孀埃麗特,至今仍住在奧地利阿尼夫的一個小莊園裡,過著簡樸的田園生活。

(責任編輯:Michelle)

相關焦點

  • 卡拉揚 世界還在看他的手勢
    卡拉揚誕辰100周年紀念音樂會  4月11日晚上8點  四川音樂學院大音樂廳  主曲:《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作者:理察·施特勞斯)  指揮:朱其元  2008年4月5日,對於全世界愛樂人來說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世界著名音樂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誕辰
  • 說起卡拉揚來北京演出
    在卡拉揚遺孀埃列特的帶領下,舉行了這場簡而又簡的世紀葬禮……如此這般的簡單儀式,是絕對違背一般常理的。然而卡拉揚兒子般的管家佛郎西斯科後來說:「這是大師想要的!」。卡拉揚自幼生在農村,在奧地利一舉成名之後,他便集聚了奢華富有之表象。
  • 「卡拉揚之聲」,何以成為傳奇
    今年是奧地利指揮家卡拉揚逝世30周年。這位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指揮家用獨特的指揮理念締造了「卡拉揚之聲」。  卡拉揚曾面臨兩種藝術風格的激烈碰撞,他既把握了德奧指揮傳統的珍寶,又開啟了新的時代。30年後再聽卡拉揚,「指揮帝王」的神話色彩漸漸消失,他締造的傳奇卻終將不朽。
  • 愛樂十分|「大師不寂寞」卡拉揚的音樂世界(下)
    今天我們繼續走進奧地利指揮家卡拉揚的音樂世界!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卡拉揚在歐洲炙手可熱,風頭無限。他出任了薩爾斯堡音樂節的藝術指導,又率領柏林愛樂樂團訪問日本,還接受聘任,成為了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藝術指導。
  • 卡拉揚的背影
    他職業生涯的起點是德國的烏爾姆和亞琛,一生最輝煌的藝術生涯是執掌德國的柏林愛樂樂團,並將其塑造為世界排名第一的交響樂團。我相信長期以來不少人都把卡拉揚視為「德國指揮家」,特別是他名字裡那個代表德意志貴族地位的「馮」字(von),更容易加深這種誤解。  當然,現在大多數喜歡聽音樂並關注卡拉揚的人,應該都知道他是奧地利薩爾茨堡人了。
  • 卡拉揚版《女武神》將迎亞洲首演 致敬指揮大師卡拉揚
    「卡拉揚可以說是99%的指揮家的偶像,而他對華格納的詮釋更是堪稱典範,有幸在北京國際音樂節指揮1967年卡拉揚版的《女武神》,可以讓香港管弦樂團以及觀眾感受到卡拉揚的存在。」荷蘭指揮家、香港管弦樂團總監梵志登在日前舉行的《女武神》發布會上說。
  • 卡拉揚誕辰100周年 19年後全世界仍在傾聽
    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之友」俱樂部將與環球唱片攜手舉辦紀念大師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據悉,4月5日和4月13日兩天,音樂評論人陳立將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進行題為《走進唱片裡的世界——音樂奇才卡拉揚》的講座,卡拉揚圖片展也將於4月5日至27日期間在音樂廳舉辦。
  • 中國人眼裡的卡拉揚
    2008年是卡拉揚誕辰100周年。世界各國的音樂界對這位德國樂壇的偉大人物的慶祝又進入了一個小高潮。現在這個18歲的男孩已經擁有50多張卡拉揚不同時期灌制的唱片。張殷帆還是一個網上音樂愛好者俱樂部的成員,他們經常在網上交流對卡拉揚作品的理解,或者交換自己的卡拉揚光碟收藏。「卡拉揚之所以被人們記住並尊重,我想主要是他身上散發的男人魅力。」張殷帆如同談論自己的偶像一般談論著這位音樂大師,「他的指揮中透露著一種不容質疑的堅決,同時他又會為一個認真打掃衛生的清潔工的工作而感動。
  • 看50年後復刻的卡拉揚版《女武神》,你才明白他為什麼「偉大」
    當時年近六旬的卡拉揚,精力充沛,要求嚴格,每天的排練時間長達八、九個小時,跟他合作的音樂家總是被高強度的工作弄得精疲力盡。德國媒體質疑他「專制」、「殘酷」、「自我中心」時,他反駁,「要說殘酷,我對自己的要求要多得多。在藝術中沒有努力和緊張,什麼也達不到。誰想跟我一起合作,必須要經得起這種速度。」
  • 卡拉揚:「你們必須讓我一生擁有它」
    ,卡拉揚講到1954年11月富特萬格勒去世後他接手柏林愛樂的情況。此後柏林愛樂的指揮棒流水傳遞,其他樂團類似卡拉揚王朝的傳奇也不會再有。資本旋轉的快速魔術,音樂界在新媒體衝擊下的自保戰略,聽眾莫測的趣味,讓樂團與指揮的不確定性成了唯一的確定性。柏林愛樂此後將不會再有長時間的領主。 但藝術需要漫長打磨,以十年磨劍,或三十年磨劍。
  • 在薩爾茨堡追尋卡拉揚的腳步
    阿尼夫在阿爾卑斯山脈溫特山的山腳下,這裡到處是農田,每天早上打開窗,就會有淡淡的馬糞味道飄入,坐在露臺上,看著不遠處的山脈和看似不遠處的夕陽,你或許就能理解,為什麼卡拉揚後來選擇在這個小鎮上定居了。卡拉揚,世界上被公認最好的音樂家之一,他是薩爾茨堡繼莫扎特之後又一位在這裡出生的重要音樂家。也是因為他,薩爾茨堡音樂節的名氣扶搖直上,他親自指揮了音樂節長達三十餘年。
  • 郎朗:1979,人人都想綁架卡拉揚
    但是我爸跟我說,他當時坐了一天一夜火車,後來買的黃牛票,帶著20多個人從沈空(瀋陽空軍文工團)來到北京來聽這場音樂會。所以雖然我那時候沒出生,但是這個事情當時對我爸都是很大的衝擊。卡拉揚演出照「指揮皇帝」卡拉揚,率領世界級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的歷史性訪華是在10月。這不僅是卡拉揚與柏林愛樂樂團的首次訪華,也是卡拉揚唯一一次訪華演出。
  • 《指揮大師卡拉揚——至臻完美》,紀錄片,2008年
    我明白了,那是戰後這廝被停演以後,EMI的王牌製作人萊格千方百計說服盟軍讓他在錄音室錄製的一部分,因為這並不違反盟軍禁止他公開演出的判決,這個時候,只有萊格清楚音樂家只有在音樂會上風光慢慢逝去的時候,他包裝出來的卡拉揚就是未來世界的錄音之王。
  • 阿巴多昨日去世 他是卡拉揚的接班人
    原標題:阿巴多昨日去世 他是卡拉揚的接班人  音樂界一顆巨星隕落。   昨天,古典樂壇著名指揮、義大利人克勞迪奧·阿巴多去世,享年80歲。這位柏林愛樂的前藝術總監,位列「20世紀十大指揮家」,也曾因「卡拉揚接班人」的身份蜚聲全球。阿巴多錄製的馬勒《第二交響曲》,至今都被認為是最出色的一個版本。
  • 指揮家湯沐海:從卡拉揚身上學到音樂的真諦
    在柏林跟隨指揮大師卡拉揚學習兩年,還曾在美國坦戈伍德音樂中心,在小澤徵爾指導下擔任指揮。曾擔任指揮大師伯恩斯坦的助理。1983年,受卡拉揚之邀,指揮了柏林愛樂樂團的音樂會,從此奠定了他指揮藝術馳騁世界樂壇的基礎。此後,他不僅多次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而且還相繼指揮了許多世界著名樂團。
  • 柏林愛樂卡拉揚學院音樂周來了 攻略看這裡
    ,樂團進入「卡拉揚時代」,成為世界交響樂團之冠。1972年,卡拉揚大師聯同德國工業界重要人士創立柏林愛樂卡拉揚樂隊學院。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樂隊學院,柏林愛樂卡拉揚學院一直致力於幫助音樂學院畢業生通過在柏林愛樂的實踐學習,迅速積累大量樂隊演奏的經驗和知識,成為複合型的樂隊演奏人才。如今,卡拉揚學院樂團以其卓越而又獨特的音樂風格而聞名於世,優秀的畢業生們也遍布全球。
  • 世界著名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
    赫伯特·馮·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偉大的奧地利指揮家。自幼學鋼琴,曾進維也納音樂學校和薩爾茲堡的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他的指揮生涯先從小城烏爾姆開始,1938年被聘為柏林歌劇院的指揮,1947年任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樂友協會管弦樂隊指揮,1949年起兼任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常任指揮,1950年兼任倫敦愛樂樂團常任指揮,1955年起任柏林愛樂樂團的終身常任指揮,1956年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總指導。他是現代最著名的指揮家之一,人們稱他為「歐洲音樂的總指導」。
  • 芬蘭「卡拉揚」攜國際小提琴家 還原奧斯卡最佳配樂
    這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大作不僅讓人們記住了那把經歷了300多年的傳奇小提琴,電影中那從頭到尾久遠延綿、縈嫋纏繞的小提琴樂也徵服了不少觀眾。  28日,記者從浙江杭州大劇院獲悉,來自芬蘭的「卡拉揚」奧科·卡姆與國際著名小提琴家蘿拉·聖約翰將首次攜手杭州愛樂樂團,帶來一場具有濃烈的古典韻味和浪漫主義色彩的《紅色小提琴》音樂會。
  • 卡拉揚與蕭士塔高維奇第十交響曲
    然而,就這部作品的內涵的豐富多面性、感情世界的強烈反差以及音樂語言的深刻有力而言,它對於指揮家、樂團和聽眾都有很高的要求。它屬於那種要求進入它的世界的人必須集中、專注、高度投入的藝術傑作。這場音樂會後,帕裡索託先生在同筆者交談時也說,這部交響曲在他的指揮曲目中佔有非同一般的位置,它的內涵既同產生它的時代緊密相關,又觸及了人類精神中某些永恆的東西。
  • 跟隨卡拉揚學習的難忘歲月
    他有一個只屬於他自己的獨立精神世界,別人平時似乎都接近不了他。然而,我卻有機會得到了這樣一位世界級指揮大師的幫助,真的很幸運。回想當時我跟隨卡拉揚學習的那些日子,歷歷在目,令我心懷感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作為首批中國公派留學生赴德國慕尼黑音樂學院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