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房子再好,都別忘掛一「靜心」,心一靜,則煩惱皆消散

2020-12-21 墨品風雅

人到了50歲便是懂天命的時候了,50歲之後已然看盡人世繁華、起起落落,也是歷經滄桑,變得成熟穩重。這時候時候的我們,應當懂得「靜心」而活,才能越活越舒心。

那麼什麼是靜心?對此高僧星雲大師表示:

先有慈悲心,後能進入靜心。什麼是靜心呢?平等心是靜心,廣大心是靜心,菩提心是靜心,寂靜心是靜心。我們在這世間對感情要不執不舍,對五欲要不局不談,對世間要不厭不離,對生死要不迷不懼,如此就可以在靜心中過著美滿的生活。

星雲大師

年過50歲,該放的都放下吧,為自己活一場

年過50歲,倘若是執念太重的話,往往會讓日子越來越累。

這個時候的我們不要有太重的心理負擔,不必去追尋往日的遺憾,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是是非非,或許正是因先前執念太重,所以才會備受困擾呢?

靜心,是換了一種生活方式。

那我們如何做到「靜心」呢?

作家白落梅曾說過:

世人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器,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

靜心,意味著從容、豁達、開朗,以從容不迫的態度過隨遇而安的生活

靜心,便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靜心,便是人生如旅途,我亦是行人;

靜心,便是縱然生澀無味,我亦暢然;

靜心,更是平凡中見光芒,卻精彩萬分。

心一動,世間萬物跟著生氣,紛紛攘攘,無時或了;心一靜,浮現人生復歸平靜,紛爭遁形,勞塵消跡。在悟道人看來,千差萬別仍然歸於平等,動亂顛倒終歸於寂靜。 ——星雲大師

很多人浮躁不安,不知道生活目的,就要學會「以靜心對動心」

將「靜心」二字牢牢記住,每當心浮氣躁的時候想一想,千差萬別仍然歸於平等,動亂顛倒終歸於寂靜。

星雲大師手寫 《靜心》 高清複製

心唯有靜下來,才能看清是非,如同水一般,只有靜下來才能看清水底。

靜能生慧,靜能生智,靜能讓生活回歸真實,一顆「靜心」在浮躁的社會中難得可貴。

所以說:房子再好,都別忘掛一「靜心」,心一靜,智慧橫生,則煩惱皆消散。

星雲大師手寫 《靜心》 高清複製

——編輯 芊苑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智慧:人到中年,沉住氣,靜下心,慢慢來
    別再為難自己,人生短短幾十年,保持最好的心情。不羨慕別人輝煌,不喟嘆世態炎涼,用平常的心態,經營最美好的生活。」五十歲左右的年紀,我們將其稱為中年人,人到中年已經不再像那些小年輕一樣,說話咄咄逼人,行事無所顧忌,你的肩膀扛起的不再是清風明月,而是責任與擔當。
  • 房子再大,也別忘擺放一「觀自在」,背後意義非凡,令人靜心
    林清玄提到「平常心」一詞,大家都知曉何意,即是平常看待世間萬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觀自在」一詞卻知曉其意的卻不多,很多人會聯想到觀自在菩薩,有些人將「觀自在」,理解成觀自心、觀自性,把「自在」當成一種感覺來修行,並加以觀照等等其實「觀自在」一詞內涵豐富,很多人了解這三個字後都會將之時常掛在嘴邊來念叨。
  • 星雲大師:房子再氣派,也別忘掛上一「福壽」,多福多壽,好事近
    名滿世界的星雲大師說過:「多福多壽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們每日辛苦奔波、汲汲營營,只不過是為了求得更多的享福,放眼世間的事業,絕大多數和增強身體、延年益壽有關係。」這是星雲大師眼中的「福壽」,在他心裡,「福壽」也是所有人心中的願望。
  • 星雲大師:房子再好,也別忘掛一「福壽」,寓意福氣多多,增喜樂
    而「壽」自然就是指的長壽,這世上沒有哪一個人不希望長壽,都希望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活一個長命百歲。哪怕是當年秦皇漢武以及太宗李世民,都曾痴迷於長生一事,可見這長壽對人們的誘惑力。名滿全球的星雲大師曾經說過:「世間上的福壽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好比花朵的成長過程,首先要有花的種子——因,加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陽光、細心的灌溉照顧等條件——緣,因緣和合具備了,才能孕育出美麗的花朵——果。」
  • 房子再好,也別忘擺放一「和」字,寓意家宅興旺、和睦,十分吉祥
    佛家有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有時候,一個小的物件也能品悟出一番天地,正如家具擺設,要講求風水,不僅在於大的裝修格局,有時擺放一個小物件、裝飾畫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源遠流長几千年,到現在形成了一種「和文化」,被運用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身、持家、管理團隊、為人處世皆離不開「和文化」。
  • 星雲大師:50歲之後,有錢也好,沒錢也罷,都不要再「浪」了
    別再為難自己,人生短短幾十年,保持最好的心情。」五十歲這個年紀,可以說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五十歲之前呢,會拼搏奮鬥,許是為了家人、為了事業、為了生活,但五十歲之後呢,應當鳴金收兵,安穩一些了。所以,在五十歲這個年紀,當懂得2個字:靜心。名滿華夏的星雲大師,就對「靜心」二字十分推崇,他說過:「心一動,世間萬物跟著生起,紛紛攘攘,無時或了;心一靜,浮蕩人生復歸平靜,紛爭遁形,塵勞消跡。」
  • 星雲大師:年過50歲,最好的活法是「靜心」
    所以,在這個年紀,要做好2個字:靜心。禪宗高僧星雲大師就對「靜心」二字非常看重,他說過:「靜心,是對感情要不執不舍,對五欲要不拒不貪,對世間要不厭不求,對生死要不迷不懼。」人到五十歲的時候,哪怕是你的精力還一如年輕時候那麼旺盛,但是你的身體機能也不允許你繼續拼下去了,這時候就要收收心,去去雜念,不要再讓痛苦纏身。
  • 星雲大師:萬般煩惱皆因心動,能夠做到這兩字之人,好運常伴
    眾生百相,有人歡喜有人煩惱,有人好運連連,有人常走背運,人的命運不盡相同,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麼?正如唐朝馬祖道一禪師一生提倡"即心即佛",認為人的煩惱在於心,人的覺悟也是在於心,修行就在於修心。這個故事中的法常領悟了「即心是佛」的道理後,就心靜不動,老師再怎麼改變自己的觀念對他來說,都如這階前的竹影因風搖曳,心中不起一絲漣漪。若是心中浮躁,老師改變了自己的理念,自己就對自己產生質疑,對於人生的對錯產生糾結煩惱,即使自己隱居深山,也不過如常人一般受人間諸苦,何談覺悟?
  • 星雲大師:房子再豪華,也別忘掛一「吉祥」,事事如意增喜樂
    名滿華夏的星雲大師說過:「人對追求「吉祥」的心態,古今皆然,南方人喜歡「喜鵲報喜」,把喜鵲當成吉祥動物,北方人則視烏鴉為吉祥鳥。現在一般社會大眾更歡喜以「龍鳳呈祥」、「龜鶴延年」、「鯉躍龍門」、「一馬當先」來祝福人,這些都是吉祥。」
  • 星雲大師智慧:人到50歲,還什麼都捨不得扔,你不累嗎?
    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星雲大師對「靜心」的妙用有過這樣的闡述:「人忙心不忙,我們心要安詳。心如果不忙的話,光是體力上的消耗,它休息一下就又恢復了,心養好了,無事不辦。」佛門向來信奉「萬般情緒皆由心生」,他們認為只要做到了「靜心」,那麼人生就會精力旺盛,就可以體會到輕鬆與自在。
  • 星雲大師:家裡再豪華,也別忘掛一「如意」,心想事成,萬事和順
    如意,最早出現於黃帝時期,本是黃帝大戰蚩尤時用的兵器,再後來就成了日常生活中把玩、撓痒痒的工具,大臣們上朝時所持有的芴板,最後逐漸演變成了一個美好、吉祥的詞彙。如,意思為實現、達成;意,意思為夢想、願望。
  • 房子再大,別忘安置一「福壽」,寓意增福添壽,和睦融洽
    享譽全球的星雲大師曾說過:富貴要自己去耕耘,福壽要自己去播種,不知勤奮耕種而冀望有成,猶如守株待兔,終歸幻滅。《六祖壇經》也曾說道:「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祿變禍兆。心好命不好,轉禍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 星雲大師:房子再小,也要掛一「吉祥」,福氣旺,長安康
    世間所有的美好,都值得每一個人去擁有,而這些美好,用2個字就能概括,那就是:吉祥。在古人心目中,吉祥就是好兆頭,是事事如意,是萬事安康,更是好福氣、好運氣。吉祥二字誕生的那一刻起,代表著人們開始懂得趨利避害,追求美好了,並且逐漸形成了一種與吉祥有關的文化。
  • 星雲大師智慧:到了50歲,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很安靜
    每個人的五十歲,都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是需要記住的,那就是在這個年紀,一顆心要靜下來,因為真正厲害的人,都很安靜。梁實秋先生在《中年》一文中寫道:「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回頭看看,一串串的小夥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
  • 星雲大師:房子再好,也要懸掛一「如意」,事事如意,萬事大吉
    現如今,很多人都喜歡在家裡掛一些字畫之類的東西,就比如很多人就喜歡掛「如意」,這自然是希望「如意」二字能給家庭,給家人帶來好運,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如人所願。這也是生活在世間的絕大多數人的心願,試問誰不想平安喜樂,萬事如意呢?
  • 星雲大師智慧:房子再大,莫忘掛一「福壽」,寓意吉祥,多福多壽
    赫赫有名的星雲大師,曾在演講中提到:多福多壽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們每日辛苦奔波、汲汲營營,只不過是為了求得更多的享福,放眼世間的事業,絕大多數和增強身體、延年益壽有關係。星雲大師人人都想擁有「福壽」,可是未必人人都能獲得正所謂「先天自有生天福,未必求仙便成仙」,世人往往會有不勞而獲的想法,即是自己不作為,卻把美好的念頭推給上天
  • 星雲大師:房子再好,也要懸掛一「福壽」,多福多壽,如意吉祥
    人這一輩子,追求的無非就是「福壽」二字,「福」字的寓意非常廣泛,像身體好、有錢花、有好運,這一些都是福氣,而「壽」自然就是指的長壽。星雲大師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在追求「福壽」的道路上,帝王將相也不能夠免俗,秦始皇派徐福出海求仙藥,漢武帝迷信巫蠱之術釀成大禍。唐太宗在起初還在嘲笑秦皇漢武迷信方術,最後卻還是走了人家的老路子,甚至連命都搭在了丹藥上。
  • 星雲大師:如何才能夠讓自己靜心?答案都在這裡了!
    然而,「石中之火,不打不發」,石頭雖可發火,不經敲打,火不出來;雖然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若不修不證,就如同懷中雖有巨寶而不知取用一樣枉然。 日本鈴木大拙在歐洲弘揚禪宗時,有人問他:「釋迦牟尼佛對眾生最後的希望是什麼?」鈴木大拙答道:「釋迦牟尼佛對眾生最後的希望就是:拋棄依賴的心。」人的心常依賴別人,自己不能做主,又常受外界牽引,自己無法把持,這就是萬般煩惱的根源。
  • 星雲大師:一切煩惱的根源都是「貪嗔痴」,用三個字可以化解
    《涅盤經》中談到了「三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何為障?就是指眾生被惑業障蔽,不見正道,不能起善心。說白了,就是因為缺乏智慧,被蒙蔽了雙眼,而學佛就是幫助大家開智慧、開慧眼。現在的很多人,「貪嗔痴」之心太重,因此煩惱障也重。
  • 星雲大師智慧:不管房子好不好,都要掛上一「福壽」,多福多壽
    禪宗高僧星雲大師就對「福壽」二字非常喜歡,他曾說過:「多福多壽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們每日辛苦奔波、汲汲營營,只不過是為了求得更多的享福,放眼世間的事業,絕大多數和增強身體、延年益壽有關係,貴如秦始皇還遣令大臣為他求取長生不死之藥,因此求得大富大貴、長命百歲是世人共同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