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1988年,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經上級批准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由於之前的校名是郭沫若所題,所以學校師生都希望沿用郭體。
對於一所高校而言,取一個什麼樣的名字,無疑是關係到學校發展的大事,而校名由誰來題寫,同樣是體現學校辦校風格、歷史變遷乃至發展理念的「門面工程」。為了圓滿地完成這一「工程」,很多學校在其發展史上,演繹了很多生動的故事。
1955年,第二機械工業部擬籌建一所培養無線電工業技術人才的高等學校,並呈報國務院請求審批。在這份請示報告中,這所大學最初的命名是「成都無線電技術學院」。後來,第二機械工業部在給學校頒發公章時,文為「成都無線電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
1956年春,在第二機械工業部、高等教育部共同召開的學校第二次籌備委員會上,經討論,籌委會副主任陳章、馮秉銓、周玉坤等認為,新校師生是由南京工學院通訊系、交通大學電訊系、華南工學院無線電系合併組成,而校名中的「無線電」不能涵蓋有線電。因此,建議更名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與會者一致同意,並上報審批。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校名經上級批准後,高等教育部給學校頒發了一顆銅質、直徑4釐米的圓形公章。當時,籌委會的同志們都希望毛澤東主席題寫校名。此事請示了中央辦公廳,未果。緊接著,他們又去請第二機械工業部的領導題寫。
此時,時任部長趙爾陸對他們說:「你們去找『翰林院』的人寫吧!」
於是,籌委會主任吳立人聽取郭民邦老師的建議,去請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寫。郭民邦持學校介紹信赴中國科學院院長辦公室,一位女秘書接待了他。郭民邦說,為了鼓勵全體師生向科學進軍,希望郭老在百忙之中為學校題寫校名。這位秘書立刻答應,並囑咐他星期五下午去取。
按約定時間,郭民邦來到中國科學院,郭沫若在裡屋埋頭辦公。女秘書拿了一張印有中國科學院字樣的紅頭信箋,上有毛筆書寫的兩行「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橫排),其中第二排前面畫了一小圈。女秘書告訴他,郭老說用畫了圈的(因為未畫圈的那行,「成」字略小,而「院」字稍大)。
對於郭沫若題寫的校名,籌委會的同志都很滿意,於是趕緊寄往上海,製備教師和學生的校徽。
1956年7月中旬,第三次籌備委員會在成都召開並宣布結束籌備工作。7月15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公章正式啟用。建校初期,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院刊刊頭也是用的郭沫若的題字。
1988年,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經上級批准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由於之前的校名是郭沫若所題,所以學校師生都希望沿用郭體。但是,郭沫若已在1978年去世。
因此,除了原有的「電」和「學」能用,其他幾個字就得另想辦法了,怎麼辦?曾擔任電子科大報編輯部主任的梁夏柏回憶,他們一本本翻看郭沫若發表的書法書籍,特別是1965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手書《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希望從中尋找到能夠匹配的字。
經過仔細查找和選擇,梁夏柏等人覺得郭老手書的毛主席詞《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中的「字」的下面部分「子」,《沁園春·雪》中「問蒼茫大地」的「大」字比較美觀,便臨摹了下來。
但是,怎麼也找不到「科」和「技」字。於是,梁夏柏等人就選擇了《卜算子·詠梅》中「猶有花枝俏」中的「枝」,將「木」字旁修改為提手旁。而「科」字則取自郭先生題字的《中國科學》。
就這樣,終於找齊了「電子科技大學」這六個郭體版的校名字體,並一直使用到現在。
(作者系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中國科學報》 (2019-06-05 第6版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