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
水墨作為一種繪畫媒材在中國畫創作中被廣泛運用。水墨畫的人文沉澱使得水墨這種媒材的內在屬性發生根本的變化。在當代繪畫中,採用水墨作為表達語言不僅是對水墨媒材的進一步開發,同時也是對水墨文化的一種傳承。水墨畫的主要特徵即是水墨作為一種獨立的語言體系能夠表達出創作者的審美思想和獨特的個性風格。尤其是在當代中國畫的發展中,水墨作為獨立的語言體系被賦予了新的觀念,畫家表達的方式也隨著時代發展變得更為寬泛。當代有一批優秀的畫家在水墨畫的繼承和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李樹即是其中的代表。
(李樹 竹石添韻)
水墨畫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形象性。當水墨與宣紙接觸的一剎那,水墨畫的形象便成為畫家胸中積澱的爆發。水墨畫的形象性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具體的表現出來,其一,描繪對象力求形象生動,能夠給人以完整的審美體現。能在觀賞之中得到一個完整的形象。其二,這種形象性還要結合繪畫媒材的特質來表現。李樹將這一特徵發揮到了極致,將水墨的媒材特質在創作過程中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李樹 西江月桃花漫)
從水墨畫的產生和發展歷程來看,始終與文學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水墨畫的背後透露出中國獨有的文化氣質。李樹的水墨畫在意境塑造方面獨具匠心,他通常將自己的感情、思想寓於筆下的山水花鳥等物象之中。意境是水墨畫的基本特徵,同時也正是因為這一特徵才使得水墨畫耐人尋味,意趣盎然。李樹作品中的意境與詩詞意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得益於他長期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染和薰陶。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實踐,李樹的水墨畫在意境渲染方面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李樹 龍山之春)
意象性是水墨畫的另一基本特徵。從水墨畫的本質來看它是創作者表達思想和情感的一種藝術載體,沒有胸中積澱難以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畫家首先需要醞釀出一個完整的意象,然後將這種意象與具體的自然物象有機結合起來。這種結合越是完美越能代表畫家的藝術水平,也就越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同當意象被畫家灌注於水墨之間時,水墨和宣紙的結合也便具有了統攝的靈魂。因此,意象是水墨畫中的核心內容,失去了意象水墨畫便失去了審美價值。
(李樹 紫氣東來)
一幅繪畫作品如果純粹地對事物進行客觀描繪,那麼水平必然遠不及照相機。水墨畫的優勢在於表達客觀事物的意象美。蘇東坡曾有題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清代石濤題詩亦有:「名山許遊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變幻神奇懵懂間,不似似之當下拜。」這說明了不應該單純地追求形似或神似,而是應該將兩者結合,以形似為前提,神似為目的,才能達到形神兼備,作品才能呈現出意境之美。
(李樹 荷香墨趣)
李樹的水墨畫裡有一種無法描述的靈性。這種靈性不是純粹的超凡脫俗,而是沉浸於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心靈之境。他在創作中致力於發揚傳統圖式背後的人文精神和語言魅力,以更直接可感的空間意向,表達出了豐富多樣的內心世界。
(李樹 黃山松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