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水墨:中國水墨畫三十年演變的重要特徵

2020-12-03 中國網

文/程瑞

2012年伊始,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和朱屺瞻藝術館共同發起「上海新水墨大展」,該展與30年前批評家黃專與時任廣東美術館館長的王璜生第一次提出「實驗水墨」遙相呼應,實驗水墨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谷文達《風景》

近30年來,雖然業界對此概念還存在分歧,但實驗無疑是最能體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水墨畫演變的重要特徵。

傳統與西方現代的交融 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中國畫界努力尋求中國畫當代發展之路,以水墨為媒材,以具有革命性的表現方式,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實驗水墨運動。批評家魯虹認為,實驗水墨是藝術家將傳統繪畫和西方現代主義元素嫁接而產生的。與傳統水墨畫不同,實驗水墨畫家追求獨立的藝術表達,表現的是一種和當下有關的狀態,其風格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美術批評家殷雙喜在其《實驗水墨的文化意義》一文中對「實驗水墨」的範疇定義更廣,「包括了主觀性很強的變形形象、符號化的圖式、表現性水墨、材料拼貼及部分以水墨材料為主要媒材的觀念性水墨裝置與行為藝術」。而批評家皮道堅在其《實驗水墨回顧展緣起》中則表示,「實驗」一詞包括「表現性水墨」「抽象水墨」「觀念水墨」乃至「水墨裝置」在內的各種現代水墨探索的精神特徵的一種概括。簡言之,實驗水墨只是借用傳統中國畫材料與工具,創作出與傳統水墨畫藝術觀念、表現語言和展現圖示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從而反映出當代人的社會生活。

實驗水墨最為集中地體現了這一時期水墨畫創作的一種共性——實驗性和開拓性。實驗水墨的產生,一方面得益於當時畫家對西方藝術觀念的吸收,希望藉此改變中國畫的面貌;另一方面,臺灣藝術家劉國松,大陸藝術家周韶華、吳冠中大膽的藝術革新思想也影響到當時的水墨畫創作。從實驗水墨誕生之日起,就湧現了眾多表現題材多樣、創作方法豐富的藝術家,他們的探索一直持續至今。

多元化發展的實驗水墨 雖然實驗水墨呈現出多元化的藝術形態,就其本質而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以水墨媒介作為表現觀念的實驗水墨,其主要代表為谷文達、仇德樹、梁銓等人。谷文達的作品以中國水墨畫中的詩書畫印這些元素為畫,通過分解、重組等方式,創造出中國文化符號意味濃厚、具有視覺衝擊力且保留一定傳統因素的水墨畫作品。仇德樹通過「裂變」題材和技法的探索,將宣紙作為表現的內容和手法,同時還利用畫布和丙烯顏料,擴充了媒材的使用範圍,達到對單一水墨形式的解構,向現代水墨的方向轉換。同為採取宣紙作為媒介,梁銓則是採用西方藝術中拼貼的創作方式,以當代的創作觀,體現中國繪畫的圖示。

以水墨材質開拓新的繪畫圖示的實驗水墨,通常將其概括為抽象水墨,其主要代表為劉子健、張羽、閻秉會等人。劉子健90年代對「墨象」進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體現在其作品《逃遁》系列中,使實驗水墨進入一個新的高度。張羽將個性化的符號和強烈的情感糅合在一起,創建了具有東方意象特點的水墨畫,其最為典型的代表為「靈光」系列。

利用水墨作為概念,藉以表達個人藝術觀念。這類實驗水墨實際上只是借用水墨的名義,採用裝置、觀念等當代藝術手法,體現一種藝術觀。如王川、王南溟的裝置藝術。藝術家李華生利用線與線的交錯分割過程中,進行一種修行式的體驗,著名批評家慄憲庭曾將這種創作方式視為通過水墨達到「參禪」的一種方式。

利用水墨作為表現手法,表達當下的生活狀態,在當代水墨人物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例如,劉慶和將自己的生活方式融到畫面中,以新的表現手法和水墨語言形式關照生活。李孝萱將現代都市生活引進水墨領域的畫家,用寫意的方式表現都市景觀,以表現現代都市中人的焦慮、驚恐、荒誕的情緒。近年來,朱振庚、李津等在水墨人物畫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重估實驗美術價值 實驗水墨發展近30年來,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美術評論家劉驍純、郎紹君、皮道堅、黃專、魯虹等人都發表了大量有關實驗水墨的研究與評論文章,並且還舉辦過很多學術展覽,如1998年上海雙年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實驗水墨20年展」、2005年的「實驗水墨回顧展」,充分顯示了其藝術價值所在。理論和展覽的延伸使得實驗水墨成為80年代以來大陸最為重要的藝術現象。批評家劉驍純認為,實驗水墨的發展過程已不是一個理論模式和理性預期,而是一個存在近30年的藝術史現象,並且成為中國當代水墨畫發展的重要參照。

從80年代開始,再到90年代初中國水墨創作的活躍期,直到今天,實驗水墨的這批藝術家仍舊在以各自的方式進行探索。從過去不被承認,到公開展出,再到現在各種類型的回顧展,實驗水墨正顯現出自己蓬勃的生命張力。實驗水墨的影響在於,這些作品不是無邊界的擴散,而是凝聚在水墨這一範圍內,無論形式語言及其方法如何,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水墨世界中,因此才會引發持續的關注和影響來。

相關焦點

  • 劉子建:實驗水墨領域的一面旗幟
    1983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深圳大學美術系教授,中國新水墨畫院副院長,中國國家畫院都市水墨研究院研究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深圳畫院籤約畫家。劉子建是中國實驗水墨畫的代表性畫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抽象水墨畫的創作,他的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對1990年代以來的中國畫現代化進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中國水墨畫的特徵體現古典美
    中國水墨畫是中國漢族特色較強的一種繪畫藝術形式,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是國畫的代表,藉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繪畫工具和材料(毛筆、宣紙和墨),能夠體現出古典美,且非常注重色的層次變化,表現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繪畫,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水墨畫的特徵吧。
  • 什麼樣的水墨畫可以被稱為當代水墨?
    什麼樣的水墨畫可以被稱為當代水墨?在近三十年的繼承和變革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各種不同的水墨形式:現代水墨、實驗水墨、都市水墨、表現水墨等等。這些形式或概念基於不同的立足點,內涵與外延也有著較大的差異。例如「現代水墨」,就是一個極其寬泛的概念。它在面對傳統水墨時,主要體現的是一種風格學上的內涵,一般來說特指一種新的藝術語言或者水墨樣式。
  • 彭朝丨閒論現代水墨與實驗水墨
    閒論現代水墨與實驗水墨 文/彭朝今日中國繪畫之主旨有二,一者傳統繪畫之現代化,二者現代藝術之中國化。從藝術史的角度而言,當下現代水墨與實驗水墨的主要命題,其使命無外乎以上兩者。純粹意義上的西方模式的現代藝術,由中國人創作的所謂模式固化了的現代藝術,到底算不算中國繪畫的現代化?新文人畫運動之後20年,中國畫是在保留傳統水墨技法概念上的進步,還是退回到了士大夫階層的技法戲謔?附庸的風雅與固化的套路,無一求變的千篇一律,究竟算是傳統筆墨的創新還是退步?各大高校裡的莘莘學子們,布局精細,技法精緻的參展創作,有多少加山又造和橫山大觀的影子?
  • 試論水墨畫在當代的崛起、演進、論爭、意義
    摘要:水墨畫在今日的盛景和亂象,來自於兩條不同的演進大線,一是從實驗水墨到現代水墨到水墨畫,二是從文人畫到中國畫到水墨畫。兩條演進之線,一是從西方到中國,一是傳統到現代,整個水墨畫言說、差異、爭論,都來自於這兩條大線各自的關聯與糾葛,和來自於這兩條大線的並置和絞纏。如何認識這一現象以及這一現象後面的意義,對於水墨畫的實踐和理論,都是重要的。
  • 劉明談畫:當代水墨的筆墨異化
    從傳統的角度看,用筆和用墨是中國水墨創作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水墨形式系統中最生動、最富有特殊性和最能體現畫家情感意趣的重要構成因素,同時也是中國繪畫民族風格和民族文化傳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當代水墨的提出則徹底打開了一個新的水墨實驗空間,水墨畫創作朝向多元化的發展,使得以水墨為媒材的多種形式的作品不斷湧現,無論藝術批評界如何評價,各種形式的探索一直都在進行,一直都在受到關注。
  • 中國水墨精神
    原標題:中國水墨精神  ◆ 許德民   水墨最純粹的藝術形式就是抽象水墨。水墨藝術天生就具有抽象的風骨和氣質。中國水墨實驗三十年,在視覺形式、技法、觀念上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突破永無止境。突破的方向,還是作品的視覺形式和風格,道路只能是材料和技巧。很多人崇拜觀念,尤其是社會觀念。
  • 水墨中國 香港回歸二十年的文化尋根
    1948年移居香港並有著深厚傳統水墨根基的呂壽琨,於60年代首倡水墨畫運動,他認為「水墨畫,就是使用水墨表現自我的一種繪畫」,既是國際現代藝術,亦是中國現代藝術。呂壽琨的現代水墨畫理念,不僅將傳統中國畫的「筆墨」還給水墨媒材本身,而且賦予了這種載體以多重的文化內涵。曾在臺灣創立「五月畫會」推導現代水墨運動的劉國松,於1971年始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 意境竹子水墨畫圖片欣賞
    意境竹子水墨畫圖片欣賞 竹子水墨畫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古人常以竹子來代表自己高尚的品德,固有節氣之說法,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竹子水墨畫圖片欣賞和一些關於竹子水墨畫的故事。
  • 雅昌專稿 | 魯虹的《中國當代水墨1978-1999》:從「邊緣」到「新傳統」的當代水墨
    第一章「1978-1984:水墨畫醞釀變革」即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至1984年,而且側重介紹了吳冠中、周思聰、周韶華等幾位中國畫家在創作上的探索以及相關的理論對後來水墨創新的興起所產生的作用。第二章「1985-1989:水墨畫面臨急變」即從85新潮開始談到了水墨的變化。這時候不僅是表現型水墨嶄露頭角,抽象型水墨和超現實型水墨也出現了,此外,借鑑民間畫風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特點。
  • 心靈之境——李樹水墨畫的藝術特徵
    水墨畫的主要特徵即是水墨作為一種獨立的語言體系能夠表達出創作者的審美思想和獨特的個性風格。尤其是在當代中國畫的發展中,水墨作為獨立的語言體系被賦予了新的觀念,畫家表達的方式也隨著時代發展變得更為寬泛。當代有一批優秀的畫家在水墨畫的繼承和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李樹即是其中的代表。(李樹 竹石添韻)水墨畫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形象性。
  • 水墨馳騁,渲染人生,洋河小學頭塘校區少兒水墨畫成績斐然
    水墨畫,是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也稱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其創作講究「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在人們印象中,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雅興,與現代兒童好像距離有點遠,那麼,頭塘校區是如何將這門傳統藝術,引進現代校園並開出絢爛之花的呢?記者採訪了洋河花園實驗小學頭塘校區負責人、德育主任胡虹老師和本次入圍、獲獎作品的指導老師齊亞宏。
  • 劉子建:事關實驗水墨,立即化身鬥士
    這本書收錄了劉子建與眾多美術評論家的論戰,關於實驗水墨的話題與論爭,劉子建總是堅持了有話要說抑或揭竿而起的姿態。在藝術的觀照上,劉子建絕對是一個固執的人。這是美術界很多人的一個共識。 繼《不是一個人的墨之戰》,一本名為《當代藝術中的劉子建——一個實驗水墨畫家的個案研究》的書,將在下個月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 水墨馳騁, 渲染人生,洋河小學頭塘校區少兒水墨畫成績斐然
    水墨畫,是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也稱國畫,是中國傳統繪畫,其創作講究「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在人們印象中,這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雅興,與現代兒童好像距離有點遠,那麼,頭塘校區是如何將這門傳統藝術,引進現代校園並開出絢爛之花的呢?記者採訪了洋河花園實驗小學頭塘校區負責人、德育主任胡虹老師和本次入圍、獲獎作品的指導老師齊亞宏。
  • 中國水墨畫
    中國水墨畫發展至今水墨畫如果脫離了水墨畫的藝術概念,那麼它可以說是水墨畫衍生出的一種畫種,已不再是水墨畫了。所以,水墨寫意,不是簡單地對物體變變形,變形只是寫意畫的語言結構,要有自己的心聲的符號,獨具一格的畫面處理技巧。
  • 呂壽琨與香港新水墨實驗
    展覽共佔據美術館5層19、20、21三個展廳空間,展出被譽為香港「新水墨運動」先驅者的呂壽琨水墨畫作共計51件,多創作於上世紀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貫穿藝術家畢生藝術發展的主要脈絡,也從側面反映了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香港新水墨實驗和現代水墨藝術的發展。
  • 《藝展中國》王偉水墨畫作品展
    美美與共'就是我們人類在文化文明的過程中最主要的一個認同方式,就像我們展覽中畢卡索的《帶鳥的步兵》這件作品,畢卡索是和平主義者,他在劍上畫了一隻停止飛翔的和平鴿,《帶鳥的步兵》是戰爭與人類和平永遠追求的主題。畢卡索用中國水墨的方式做了探索,他是一個西方藝術家,體現了在實驗過程中他用中國水墨對異域文明的追求。
  • OCAT「水墨鍊金術」展全面回顧谷文達實驗水墨
    「水墨鍊金術」是對中國實驗水墨的一種喻指,旨在強調水墨實驗作為古代文明和當代文明多重元素化合過程的奇特性和不可預知性,也旨在隱喻這一過程周而復始的超度屬性。作為中國當代實驗水墨的奠基者,谷文達的水墨實驗主要圍繞「文字圖像」、「文化語詞」和「生物材料」三項觀念課題展開,涉及到哲學、文化學、語言學、生物學、和藝術史等廣泛的問題領域,這些課題以橫向的「問題」和縱向的「歷史」兩條線索,延伸出「水墨問題」作為全球化當代藝術的有機部分的幾個無法逃避的問題:1)「水墨問題」在後殖民主義哲學、視覺文化學和藝術史研究中的理論價值;2)「水墨問題
  • 中國國粹文化:淺談工筆畫與水墨畫的審美差異
    從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述「近代之畫 ,換爛而求備 ,今人之畫 ,錯亂而無旨」 。可以看出這個時期從色彩豔麗的工筆畫到「錯亂而無旨」不拘成法的大膽創造 ,繪畫處於演變前的探索和無序的時期 ,同時帶來了繪畫技法的新發展。潑墨法、破墨法這些後來水墨畫的主幹技法已經在工筆畫的新發展中出現。書寫感的用筆隋唐時代已發展到一個自覺的高峰。
  • 觀念中的水墨 2008-2019 | 陳孝信:「水墨之變」與「四大訴求」問題討論——水墨問題述要
    在《首屆中國現代藝術大展(1989.1, 中國美術館)上,「新潮水墨」亮相併佔有了一席之地。扉年,老慄帶領幾位「新潮水墨」藝術家赴日舉辦展覽——這應該是它第一次跨出國門。接下來才是「新人文畫」登臺亮相。這裡有必要提一下慄憲庭在1988 年《中國美術報》上發表的一篇短文,標題是《南線北皴》。這個說法很有影響,為「新文人畫」的登臺製造了輿論,同時也把「筆墨分治」的問題提到了桌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