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水墨的筆墨異化是指筆墨從傳統意義中走出來,在外來文化的影響和多元文化結構的壓力下所進行的被動改變,具體表現在筆墨語言的形式構成和文化意蘊等方面。當代水墨試圖將筆墨的形態從意蘊的包圍中解放出來,使筆墨的語言要素簡化成畫面的構成元素如點、線、塊等。
▲劉明 鵲華春月 180X160cm 紙本水墨 2014年
一、「筆墨」的文化突圍
中國傳統筆墨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形態和意識形態,還是一種文化形態。筆墨的變化與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環境的改變是深度相關的。當面臨著當代的生存環境和多元文化後,筆墨從個體生存體驗出發,追求當代人的精神狀態和情感特徵。可以說,水墨藝術在當代遭遇的困境並不只是形式方面的問題,而是其所代表的傳統內涵如何在當代文化語境下如何表現出時代精神,也就是說當代水墨中筆墨的含義已突破了傳統筆墨的範疇。當代水墨的創作和欣賞不再將人的品性與德操作為相應的衡量標準,而是尊重自我,尊重現實生活,尊重情感,並在西方審美方式的影響和參與下進行著自我語言的表述。當代筆墨已擺脫程式化模式,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向著個體情感的表現性方向轉化。筆墨也正努力地掙脫既定的傳統束縛,從各種可能性中尋求著文化突圍。
1、筆墨的傳統哲學底蘊
不同民族都有各自屬於自己的藝術形式,筆墨是中國藝術在發展演進過程中的獨特創造,是中國式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品味在視覺藝術中的體現,標誌著中國精英文化在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上的高度。「筆墨」作為中國水墨的表達語言,不同時代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和審美旨趣是不同的,但是它具有著超乎尋常的穩定性,有著與傳統文化深厚的「血脈關係」,其根源在於「筆墨」從一開始便是審美主體「心」的產物,為「物之象」「心之跡」。筆墨不僅僅是形而下的技法和物質媒材的展示,更是精神文化的體現,而且其表達含義也隨著「心」的感受和環境變化發生變異與演變。因此,筆墨不僅僅是一種技法,更包涵著一種精神,技法是可以不斷創造的,但精神是永恆的應該被繼承。
從傳統的角度看,用筆和用墨是中國水墨創作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水墨形式系統中最生動、最富有特殊性和最能體現畫家情感意趣的重要構成因素,同時也是中國繪畫民族風格和民族文化傳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用筆講求頓挫、轉折、方圓、粗細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和神態。用墨講求幹、溼、濃、淡、合理調配,生動地表現出不同物象,在白色宣紙上產生色彩豐富的畫面效果,呈現出無窮的韻味,使其充分達到陰陽和諧的美妙境界。當代水墨的提出則徹底打開了一個新的水墨實驗空間,水墨畫創作朝向多元化的發展,使得以水墨為媒材的多種形式的作品不斷湧現,無論藝術批評界如何評價,各種形式的探索一直都在進行,一直都在受到關注。
▲劉明 秋山修道 35X139cm 紙本水墨 2012年
2、筆墨的「解放」
筆墨的解放是指筆墨無論從表現媒材、表現形式、表現對象、表現效果、表現心理等各方面都與傳統筆墨有了很大的不同。當代的筆墨表現改變了傳統的方式實現了情感表達的直觀性和主動性,拋棄用筆的講究,在無筆的的規範之外和抽象的形式組合下,以色彩、造型、構圖抵消傳統書法用筆式的「筆墨」。在換位、異化過程中,把「筆墨」等轉化成視覺符號任意地使用,然後再做一種脫離了「寫」的意義的「筆墨」運動,在丟棄「筆墨」的同時,力求建構新的水墨形式。特別是青年一代的水墨藝術家已不再迷戀於傳統大師的描摹和簡單的繼承,而是用筆墨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生存體驗。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雖然對「筆墨」的見解不盡相同,但其價值意義和筆墨標準無人否定。因此當代水墨的創作中雖然筆墨的形態各異,但仍然立足傳統和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自然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寫神,並以謝赫六法之氣韻生動為統攬全局的標準。
二、色對墨的顛覆與依賴
在傳統中國水墨藝術中,筆墨是精神核心,在筆墨中,墨是承載文化意蘊的語言因素,且一直秉承重墨輕色的觀念。從唐朝甚至更早時期開始,中國水墨畫逐漸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水墨至上成為民族繪畫審美的共同特點,色彩逐漸成為繪畫中的附屬地位,僅僅是整個畫面表現的點綴和裝飾,這幾乎成為中國繪畫發展過程中長期不可更改的原理法則。但是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在西方色彩語言的啟發和感染下,當代水墨衝破了傳統水墨發展的瓶頸和窘境,讓傳統筆墨的優勢與當代色彩表現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劉明 七裡牧歌 139X70cm 紙本水墨 2015年
中國水墨在當代化的過程中,一直學習和借鑑著西方繪畫作品中色彩的運用,大膽地融合西方的色彩元素。嶺南畫派從研究西方和日本美術入手,分析總結中國水墨畫中所缺少的某些形式,在山水、花鳥、走獸等題材上進行表現形式的革新,加入了沒骨畫法、撞水撞粉畫法,並結合日本的某些技法創造出獨特的畫風。當然,中國當代水墨所受的影響並不僅僅局限在外來美術的影響上,中國傳統的工筆重彩、民間美術和古代壁畫也給當代水墨以很大的啟示,在筆墨與色彩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研究和大膽的嘗試和創造,並在色與墨融合的藝術觀念和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當代水墨的筆墨語言從90年代起開始了以色為主、墨為輔的探索來尋求畫面新意境的線索。書法用筆已被放到次要地位,色彩表現技法在某種程度上已取代傳統的勾、皴、染、點,審美追求也以表達人性和人生作為主要目標,這些嘗試是一種以色彩為主的筆墨實驗表達方式。然而,我們在開拓水墨語言的時候,不能讓色彩取代了水墨的主導地位,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找到色與墨表現的契合點。中國水墨畫的墨要突破色彩,中國畫的色彩也要突破墨,從而創造中國水墨的新世界。在筆墨與色彩的融合創新中,色彩的種類也將水彩、丙烯及各種天然顏料也運用到了水墨繪畫的表現中去,使色彩在保持民族特色的範圍內體現出當代特色,在突破傳統的過程中找到色彩與墨融合的完美方法,使中國繪畫充滿著生機和活力。
三、走向開放與多元的當代水墨
1、不斷深化畫家生活中的真實體驗。
在當代社會中傳統水墨失去生存的空間,人們的關注視野已轉向當代社會多元文化環境下的人生存狀態的真實體驗。也就是要求當代水墨畫家更多地關注都市中個體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水墨的題材、表現內容、筆墨內涵、以及形式構成的拓展都取得了很多突破,對於推動傳統筆墨語言的當代化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劉明 青山牧歌 69X46cm 紙本水墨 2015年
2、筆墨成為當代水墨的一種藝術元素
當代文化的多元化必然會影響到藝術語言的表達上,那麼筆墨作為一種傳統繪畫方式也必然要適應當代水墨的變革,從而進行觀念上的改變。因此當代水墨畫家已不再迴避或簡單地否定傳統文化和傳統筆墨,而是積極地從傳統文化和傳統水墨畫的筆墨中吸取營養,繼承和發揚傳統筆墨中的精神精髓。在注重立足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彰顯出當代文化特徵。但他們又不是真正的回歸傳統,而是將傳統文化體系中那些永恆的精神價值以當代的語言方式創造性地轉化出來,並對當下現實人們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這種被重新審視的筆墨擔負著建構中國當代水墨新形態的歷史責任。
3、自我話語空間的營造
隨著互聯資訊時代自我空間的擴大和自由交往,人們大多數時間已處於網絡下的虛擬生存狀態下。因此,對於現實生存狀態的關注是水墨藝術當代化中不可迴避的問題。有些水墨藝術家從自己的生存經驗和體驗出發,結合當下現實情況和視覺判斷,卸掉傳統思維習慣包袱,表現這一虛空的網絡化生存現實。從整體情況看,他們更多地營造和修復自我情感和話語空間,充分享受虛幻帶來的精神遊離。從各種作品中可以體會到藝術家心靈中現實與幻覺的轉換、真實與虛假的茫然、歷史與現實的衝突。在圖像化的表達中折射出當代生存模式下的一些虛弱和痛楚。
▲劉明 太行牧歌圖 48X180cm 紙本水墨 2013年
四、筆墨精神是當代水墨的底線
「水墨」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獨特形式到底有沒有邊界和底線呢?其實從藝術理論對現實的影響來看,當代水墨都是多元價值理論下的創作探討,是通過引進或選取不同的創作形式或創作媒介來拓展當代水墨的邊界,從而更清楚地看到水墨的臨界或跨界狀態。各種藝術門類都有其本質特徵,其發展和創新都必須限定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也就是說,當代水墨的獨特性決定了其變化和發展及創新的底線,與別的藝術形式相比具有相對明確的邊界,並提醒我們要注意界限的存在,並且不要逾越,一旦越過,其性質就發生了變化。就像京劇如果改變了唱腔、甚至取消京胡伴奏的話,它就完全可能變成了歌劇或者演化成了其它藝術形式而不再是京劇了。水墨藝術在當代發展過程中同樣有自己需要堅持的形式和精神內容,必須控制在既定的範圍之內,這個邊界就是水墨藝術賴以存在的基礎---筆墨。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中國傳統水墨中筆墨不合時宜的外殼,但卻保留了文人傳統的核心----筆墨精神,並作為傳統文化的根脈,生生不息。
▲劉明 鵲華春月 180X160cm 紙本水墨 2014年
當代水墨的筆墨異化是傳統藝術在當代文化下的適應、變革和發展。當代水墨從傳統文化中來,正視了當代文化的多元性,並努力地解決當代人生存體驗的水墨藝術表達問題。這些當代水墨藝術家作為知識分子,其藝術文化立場依然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又更加關注當代人的精神狀態和人文關懷,從而使得中國水墨藝術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