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談畫:當代水墨的筆墨異化

2020-09-05 劉明山水畫

當代水墨的筆墨異化是指筆墨從傳統意義中走出來,在外來文化的影響和多元文化結構的壓力下所進行的被動改變,具體表現在筆墨語言的形式構成和文化意蘊等方面。當代水墨試圖將筆墨的形態從意蘊的包圍中解放出來,使筆墨的語言要素簡化成畫面的構成元素如點、線、塊等。


▲劉明 鵲華春月 180X160cm 紙本水墨 2014年


一、「筆墨」的文化突圍

中國傳統筆墨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形態和意識形態,還是一種文化形態。筆墨的變化與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環境的改變是深度相關的。當面臨著當代的生存環境和多元文化後,筆墨從個體生存體驗出發,追求當代人的精神狀態和情感特徵。可以說,水墨藝術在當代遭遇的困境並不只是形式方面的問題,而是其所代表的傳統內涵如何在當代文化語境下如何表現出時代精神,也就是說當代水墨中筆墨的含義已突破了傳統筆墨的範疇。當代水墨的創作和欣賞不再將人的品性與德操作為相應的衡量標準,而是尊重自我,尊重現實生活,尊重情感,並在西方審美方式的影響和參與下進行著自我語言的表述。當代筆墨已擺脫程式化模式,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向著個體情感的表現性方向轉化。筆墨也正努力地掙脫既定的傳統束縛,從各種可能性中尋求著文化突圍。


1、筆墨的傳統哲學底蘊

不同民族都有各自屬於自己的藝術形式,筆墨是中國藝術在發展演進過程中的獨特創造,是中國式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品味在視覺藝術中的體現,標誌著中國精英文化在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上的高度。「筆墨」作為中國水墨的表達語言,不同時代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和審美旨趣是不同的,但是它具有著超乎尋常的穩定性,有著與傳統文化深厚的「血脈關係」,其根源在於「筆墨」從一開始便是審美主體「心」的產物,為「物之象」「心之跡」。筆墨不僅僅是形而下的技法和物質媒材的展示,更是精神文化的體現,而且其表達含義也隨著「心」的感受和環境變化發生變異與演變。因此,筆墨不僅僅是一種技法,更包涵著一種精神,技法是可以不斷創造的,但精神是永恆的應該被繼承。


從傳統的角度看,用筆和用墨是中國水墨創作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水墨形式系統中最生動、最富有特殊性和最能體現畫家情感意趣的重要構成因素,同時也是中國繪畫民族風格和民族文化傳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用筆講求頓挫、轉折、方圓、粗細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和神態。用墨講求幹、溼、濃、淡、合理調配,生動地表現出不同物象,在白色宣紙上產生色彩豐富的畫面效果,呈現出無窮的韻味,使其充分達到陰陽和諧的美妙境界。當代水墨的提出則徹底打開了一個新的水墨實驗空間,水墨畫創作朝向多元化的發展,使得以水墨為媒材的多種形式的作品不斷湧現,無論藝術批評界如何評價,各種形式的探索一直都在進行,一直都在受到關注。


▲劉明 秋山修道 35X139cm 紙本水墨 2012年


2、筆墨的「解放」

筆墨的解放是指筆墨無論從表現媒材、表現形式、表現對象、表現效果、表現心理等各方面都與傳統筆墨有了很大的不同。當代的筆墨表現改變了傳統的方式實現了情感表達的直觀性和主動性,拋棄用筆的講究,在無筆的的規範之外和抽象的形式組合下,以色彩、造型、構圖抵消傳統書法用筆式的「筆墨」。在換位、異化過程中,把「筆墨」等轉化成視覺符號任意地使用,然後再做一種脫離了「寫」的意義的「筆墨」運動,在丟棄「筆墨」的同時,力求建構新的水墨形式。特別是青年一代的水墨藝術家已不再迷戀於傳統大師的描摹和簡單的繼承,而是用筆墨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生存體驗。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雖然對「筆墨」的見解不盡相同,但其價值意義和筆墨標準無人否定。因此當代水墨的創作中雖然筆墨的形態各異,但仍然立足傳統和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自然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寫神,並以謝赫六法之氣韻生動為統攬全局的標準。


二、色對墨的顛覆與依賴

在傳統中國水墨藝術中,筆墨是精神核心,在筆墨中,墨是承載文化意蘊的語言因素,且一直秉承重墨輕色的觀念。從唐朝甚至更早時期開始,中國水墨畫逐漸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水墨至上成為民族繪畫審美的共同特點,色彩逐漸成為繪畫中的附屬地位,僅僅是整個畫面表現的點綴和裝飾,這幾乎成為中國繪畫發展過程中長期不可更改的原理法則。但是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在西方色彩語言的啟發和感染下,當代水墨衝破了傳統水墨發展的瓶頸和窘境,讓傳統筆墨的優勢與當代色彩表現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劉明 七裡牧歌 139X70cm 紙本水墨 2015年


中國水墨在當代化的過程中,一直學習和借鑑著西方繪畫作品中色彩的運用,大膽地融合西方的色彩元素。嶺南畫派從研究西方和日本美術入手,分析總結中國水墨畫中所缺少的某些形式,在山水、花鳥、走獸等題材上進行表現形式的革新,加入了沒骨畫法、撞水撞粉畫法,並結合日本的某些技法創造出獨特的畫風。當然,中國當代水墨所受的影響並不僅僅局限在外來美術的影響上,中國傳統的工筆重彩、民間美術和古代壁畫也給當代水墨以很大的啟示,在筆墨與色彩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研究和大膽的嘗試和創造,並在色與墨融合的藝術觀念和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當代水墨的筆墨語言從90年代起開始了以色為主、墨為輔的探索來尋求畫面新意境的線索。書法用筆已被放到次要地位,色彩表現技法在某種程度上已取代傳統的勾、皴、染、點,審美追求也以表達人性和人生作為主要目標,這些嘗試是一種以色彩為主的筆墨實驗表達方式。然而,我們在開拓水墨語言的時候,不能讓色彩取代了水墨的主導地位,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找到色與墨表現的契合點。中國水墨畫的墨要突破色彩,中國畫的色彩也要突破墨,從而創造中國水墨的新世界。在筆墨與色彩的融合創新中,色彩的種類也將水彩、丙烯及各種天然顏料也運用到了水墨繪畫的表現中去,使色彩在保持民族特色的範圍內體現出當代特色,在突破傳統的過程中找到色彩與墨融合的完美方法,使中國繪畫充滿著生機和活力。


三、走向開放與多元的當代水墨

1、不斷深化畫家生活中的真實體驗。

在當代社會中傳統水墨失去生存的空間,人們的關注視野已轉向當代社會多元文化環境下的人生存狀態的真實體驗。也就是要求當代水墨畫家更多地關注都市中個體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水墨的題材、表現內容、筆墨內涵、以及形式構成的拓展都取得了很多突破,對於推動傳統筆墨語言的當代化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劉明 青山牧歌 69X46cm 紙本水墨 2015年


2、筆墨成為當代水墨的一種藝術元素

當代文化的多元化必然會影響到藝術語言的表達上,那麼筆墨作為一種傳統繪畫方式也必然要適應當代水墨的變革,從而進行觀念上的改變。因此當代水墨畫家已不再迴避或簡單地否定傳統文化和傳統筆墨,而是積極地從傳統文化和傳統水墨畫的筆墨中吸取營養,繼承和發揚傳統筆墨中的精神精髓。在注重立足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彰顯出當代文化特徵。但他們又不是真正的回歸傳統,而是將傳統文化體系中那些永恆的精神價值以當代的語言方式創造性地轉化出來,並對當下現實人們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這種被重新審視的筆墨擔負著建構中國當代水墨新形態的歷史責任。


3、自我話語空間的營造

隨著互聯資訊時代自我空間的擴大和自由交往,人們大多數時間已處於網絡下的虛擬生存狀態下。因此,對於現實生存狀態的關注是水墨藝術當代化中不可迴避的問題。有些水墨藝術家從自己的生存經驗和體驗出發,結合當下現實情況和視覺判斷,卸掉傳統思維習慣包袱,表現這一虛空的網絡化生存現實。從整體情況看,他們更多地營造和修復自我情感和話語空間,充分享受虛幻帶來的精神遊離。從各種作品中可以體會到藝術家心靈中現實與幻覺的轉換、真實與虛假的茫然、歷史與現實的衝突。在圖像化的表達中折射出當代生存模式下的一些虛弱和痛楚。


▲劉明 太行牧歌圖 48X180cm 紙本水墨 2013年


四、筆墨精神是當代水墨的底線

「水墨」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獨特形式到底有沒有邊界和底線呢?其實從藝術理論對現實的影響來看,當代水墨都是多元價值理論下的創作探討,是通過引進或選取不同的創作形式或創作媒介來拓展當代水墨的邊界,從而更清楚地看到水墨的臨界或跨界狀態。各種藝術門類都有其本質特徵,其發展和創新都必須限定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也就是說,當代水墨的獨特性決定了其變化和發展及創新的底線,與別的藝術形式相比具有相對明確的邊界,並提醒我們要注意界限的存在,並且不要逾越,一旦越過,其性質就發生了變化。就像京劇如果改變了唱腔、甚至取消京胡伴奏的話,它就完全可能變成了歌劇或者演化成了其它藝術形式而不再是京劇了。水墨藝術在當代發展過程中同樣有自己需要堅持的形式和精神內容,必須控制在既定的範圍之內,這個邊界就是水墨藝術賴以存在的基礎---筆墨。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中國傳統水墨中筆墨不合時宜的外殼,但卻保留了文人傳統的核心----筆墨精神,並作為傳統文化的根脈,生生不息。


▲劉明 鵲華春月 180X160cm 紙本水墨 2014年


當代水墨的筆墨異化是傳統藝術在當代文化下的適應、變革和發展。當代水墨從傳統文化中來,正視了當代文化的多元性,並努力地解決當代人生存體驗的水墨藝術表達問題。這些當代水墨藝術家作為知識分子,其藝術文化立場依然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又更加關注當代人的精神狀態和人文關懷,從而使得中國水墨藝術不斷向前發展。

相關焦點

  • 劉明談畫丨當代水墨山水畫創作的困境
    當代水墨山水畫是基於傳統水墨山水畫在當代發展過程中而逐漸形成的一個藝術概念,它具有兩層涵義:首先是指時間性,「當代」是具有當世、當今的時代意義。其次是指藝術表現的媒介依然是以水墨為主要元素。以上兩點就說明了當代水墨山水畫既要有傳統水墨之內涵,又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氣息。
  • 劉明丨山水畫筆墨語言的當代構建
    當代水墨山水畫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當代人所畫的山水畫,它是基於傳統水墨山水畫在當代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藝術概念。因此,當代水墨山水畫包含著兩層涵義:首先是指時間,「當代」具有當世、當今的意義,也就是我們生活的當下社會。其次是指藝術表現的媒介依然是以水墨為主要元素。
  • 談創作丨用筆墨語言來表達當下真實的社會狀態
    紙本水墨 2018年即使畫出來作品也不像是當代「我」的作品而猶如一個印刷的機器。另一方面,生活中受過傳統薰陶的我們又不會拋棄傳統山水畫中的核心內涵——筆墨精神,否則當代水墨山水畫又會成了「斷線的風箏」。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要表達出當今真實「我」的狀態,用當代的山水畫筆墨語言來表達當下真實的社會狀態。
  • 什麼樣的水墨畫可以被稱為當代水墨?
    什麼樣的水墨畫可以被稱為當代水墨?在近三十年的繼承和變革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各種不同的水墨形式:現代水墨、實驗水墨、都市水墨、表現水墨等等。這些形式或概念基於不同的立足點,內涵與外延也有著較大的差異。例如「現代水墨」,就是一個極其寬泛的概念。它在面對傳統水墨時,主要體現的是一種風格學上的內涵,一般來說特指一種新的藝術語言或者水墨樣式。
  • 劉明||筆墨當隨時代 山水照見心靈
    劉明可謂是當代年青人中非常優秀的畫家。他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刻苦、執著,是他的代名詞。他在自己的藝術創作、學習和為人處世方面皆見真誠。他熱愛生活,喜歡去大自然中感受自然與心靈的碰撞和溝通。他享受著畫山水畫的快感,他的心境與山水畫相符,緣定今生,讓安靜、純淨、意境三者交織互融,變得撲朔迷離,耐人尋味。他通過對技法方面的學習和把握以及到生活中去錘鍊和感悟,讓畫面更加具有時代氣息與文化精神,反映了他對民族文化傳統發自內心的深入研究。
  • 中國當代水墨如何突破?筆墨要過硬,不能把大寫意變成粗製濫造
    如果筆墨工夫不過硬,粗獷成了粗糙,那麼魚目混珠、粗製濫造就會成為大寫意的代名詞了。因懂的人少,大寫意水墨是份吃力不討好的活,這讓不少想幹的畫家無法生存。而以仿古為榮的『傳統派』畫家則活得滋潤,能在古董圈裡走江湖。即使這樣,能畫高級行畫的人也都不多了。
  • 淺談:水墨畫的筆墨及素描
    素描介入水墨人物畫,使研究客觀對象有了物質的把握,但素描中的「黑白」是深淺關係,來源於自然。水墨畫中的「黑白」是筆墨關係,傾於主觀。深淺易於物質的再現。筆墨便於精神的傳達。以筆墨描摹素描的樣式。畫法顯生硬和簡單。失去了水墨畫寫意的精神,也抑制筆墨氣韻的表現。如何發揮素描深研物理再現本質的優點,又不傷害筆墨語言尚義的精神。為我們對素描和筆墨的深入研習和掌握,提出長期研究實踐的課題。
  • 「筆墨延異——中國當代青年水墨藝術展」亮相韓國首爾(組圖)
    原標題:「筆墨延異——中國當代青年水墨藝術展」亮相韓國首爾(組圖) 嘉賓出席畫展剪彩儀式。新華網記者彭茜攝   新華網首爾4月29日電(記者彭茜)「筆墨延異——中國當代青年水墨藝術展」29日在韓國首爾中國文化中心開幕,展出的作品大多由中國「80後」青年藝術家創作,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當代中國的「鮮活」。   本次展覽共展出來自中國內地朱小坤、馬爽、楊社偉、彭博、王衝五位青年藝術家的20幅作品,將持續一個月。
  • 談「萬類由心」與「筆墨當隨時代」:陳愷水墨人物畫
    作品以表現當代都市秀女精神風貌為關注點,多次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大型全國美術作品展並獲獎。並分別於1997年和2002年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兩屆個人作品展,於2009年和2010年在北京財智邦國際藝術會館舉辦《婉窈清韻——陳愷水墨人物畫個人展》,《臥遊溪山——陳愷水墨畫展》,2012年在景德鎮雕塑瓷廠美術館舉辦《青瓷墨韻——陳愷個人藝術展》,2013年在北京798國際藝術中心舉辦《沉醉東風——陳愷水墨作品展》,2015年在北京飯店人民藝術展覽館舉辦《花香無塵——陳愷個人藝術展》,2017
  • 劉明博士畫餘漫談丨如何鑑賞山水畫
    山水畫之所以區別於人物畫和風景畫,就是它存在於一種山水的氣勢和境界在裡面。第一是筆墨。江山醉墨圖 劉明作品既要高古,又要反映當時的時代,整體的給人感覺是生活在當代的一個畫家畫的作品。也就是要反映出他自己的一種審美傾向和當今社會的一種審美傾向。
  • 方增先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怎麼處理質量感和筆墨技法的關係?
    編者按:出版於1973年5月的方增先先生的《怎樣畫水墨人物畫》一書,曾對中國水墨人物畫的發展起著指導性作用,當年學中國畫的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本。時光流逝,經典永恆,今天我們重讀舊文,或許會有新的感受與體會。本報公眾號每周三推出「方增先先生談怎樣畫水墨人物畫」專欄,歡迎持續關注。
  • 山水畫家丘挺:筆墨是水墨畫最核心的語言
    山水畫家丘挺:筆墨是水墨畫最核心的語言「水墨」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分:狹義的界定標準是指以水和墨作為媒材。在中國的正統觀念裡,細筆、粗筆、疏體、密體、青綠、淺絳等均包含在水墨丹青系統中。筆墨則是水墨最為核心最基本的語言,也是中國畫家藝術理想的載體。——丘挺作品欣賞丘挺 廣東陸河人。1992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專業。1996年畢業,獲學士學位。
  • 生命的關照與筆墨的逸趣——關於翁志承的水墨畫與新瓷畫
    生命的關照與筆墨的意趣——關於翁志承的水墨畫與新瓷畫文/楊衛翁志承是近幾年嶄露頭角的現代水墨畫家,與老一代水墨畫家不同的是,翁志承這一代水墨畫家的知識更加全面,視野更加開闊,其藝術的關注點也更為現實所謂「都市水墨」,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水墨畫領域的一次革新,它摒棄了傳統水墨畫的清逸幽遠,而是將當代城市生活的內容吸收到畫面中,投以審美的關照。翁志承清楚地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當代人,不可能迴避當代生活。因此,他將都市題材作為自己進入水墨畫創作的「投名狀」,一開始就具有了某種當代意識。
  • 劉明山水畫意蘊評述——葉原
    在劉明的山水畫中,我也清晰地看到了同樣的「得意」的心路歷程,作為一位當代的青年山水畫家,劉明在繼承古聖先賢山水畫之「古意」的同時,以自身之筆墨表現所處時代的精神,最終達到二者兼顧的境地,這絕非一件易事。
  • 當代兒童水墨畫 教學解析與教學策略
    當代兒童水墨畫一直在這兩難的境地中生存與發展,這就是當下的兒童水墨畫教學狀況。出現兩種不好的教學模式,一是兒童水墨畫換成水墨工具的勾線填色兒童畫,作品表現為無筆無墨的毛筆兒童畫,完全沒有水墨的味道與童韻;二是老年氣象濃厚,一味臨摹,筆墨形式原圖照搬古畫,美曰仿古,題材「梅蘭竹菊或一河兩岸」一成不變。畫出的作品老氣橫秋,看了讓人當面搖頭,背面苦笑、嘆氣。這兩種教學現象在我國校內外兒童水墨畫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此教學出產的水墨作品既失去傳統水墨韻味也缺少兒童自有的童趣。
  • 筆流山水墨流情——劉明博士山水畫賞析
    ,在這40多年中,他學畫的時間佔了大半,其餘的時間便是讀書與歷練。劉明山水畫,一直關注傳統與創新的結合,用山水的詩意內美陶冶讀者。他的山水畫,雖然起名和別的畫家有些雷同,如《太行牧歌》《九華秋色》《峽谷雅居》《南山悟道》等,但他的山水畫沒有現世的喧囂、煩躁,畫面中常常給觀者一股文雅、清秀的氣息,這也很像劉明的性格氣質:文質彬彬、一派天性。
  • 彭文斌:新水墨是水墨和當代文化的雙重濾鏡
    ——新浪周末藝術專訪彭文斌  彭文斌:新水墨是水墨和當代文化的雙重濾鏡  周末藝術:您是中國畫專業出身,可否談談您對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體系和程式的理解?  彭文斌: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程式是典型化的、相對固定的筆墨結構。從基礎訓練開始,就有一套固定的基本筆墨形式,是學習者把握中國畫基礎的一個必然途徑。是學習者將藝術的技道推到很高的境地,從無我到有我,再到忘我的過程。同時將學問修養,閱歷思想的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變為自身血液中的東西,這樣才能進入中國畫創作的化境,進入自由抒發性情的境界。
  • 丹青筆墨寄山水:讀周桂南水墨山水畫意趣
    近距離的學習探究,使周桂南對北方水墨山水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借讀書深造之便,與北方水墨山水畫名家進行了交流,受益匪淺。2012年其在讀書期間創作的作品入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創作研究生作品展》。從清華畢業回到武漢後,他又對北方水墨山水畫進行了深入學習、有規律的研究。
  • 生命之境 筆墨之歌——談杜滋齡的水墨人物畫
    生命之境 筆墨之歌——談杜滋齡的水墨人物畫大量描寫雪域高原的作品,既以傳神之筆,畫出藏民質樸堅毅的生命活力;又以造境之美,使對象處於風雪瀰漫陽光普照的環境中,與犛牛、駱駝、狗、馬等生靈相互依存,構築了天人合一、清明靜穆的境界。    杜滋齡水墨人物畫另一個突出特色,是在筆墨與造型關係中,融合南北優長,借鑑山水花鳥畫筆墨,尤其是把黃賓虹山水畫的積墨法成功地引進人物畫,形成了獨特的畫法風格。
  • 當代水墨 | 從"當代"和"水墨"二個方向對當代水墨的思考
    ,也是"化"出來的,甚至是不可重複的,每一幅畫都應是唯一的,都有自然立時性的參與的創化。重修人和自然合諧共在,發揮水墨的自然性是面對霧霾時代人與自然破碎關係重修舊好一種修行方式,並且個人主體性也得到溫潤地維護。水墨,水墨,其實,水性是極為重要的,水為本,筆墨為表現,元以後,尤其董其昌後,筆墨逐漸成為中心,筆墨趣味成為第一,自然性慢慢喪失,所以山水畫只能剩山殘水,發展到今天就喪失了山水之故鄉,只有石子、水泥和沙塵暴、霧霾了。筆精墨妙,妙,是通過自然性,通過天真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