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為外國文學「導航」

2020-12-06 東方網

以個人閱讀經驗為支撐呈示閱讀狀態下的思考南京譯林出版社正陸續推出一套「世界文學現當代名著」譯叢,與眾不同的是,這些翻譯小說均邀請中國作家充任序作者或導讀者,如池莉為德國小說家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讀》作序,張國擎為美國小說家安妮·泰勒的《思家飯店的晚餐》作序。據悉,該社還計劃約請方方、周大新等加入到該叢書的序作者行列。而在此前,外國文學譯本的序言大都由該領域內的學者專家尤其是譯者「專撰」。

對於這一寫序者身份的變化,筆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是一條雙方都在嘗試的新路。譯林出版社編輯顧愛彬說,這項舉措源於他們對以前外國文學作品序言的一些不滿。他說:專家常偏於將作品作為「研究對象」看待,序言太專業、太多學術術語,面打得不開,而作家寫的序淺顯易讀,既不會去分析文本,也不會闡述太多的歷史背景,容易使讀者接受,給閱讀帶來方便。其次,作家與專門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者思路不同,會從不同的視角闡發新穎的觀點。當然,從宣傳方面來看,作家比圈內人影響力大,出版社也希望藉助他們的號召力宣傳作品,增加書籍銷量。此外,他還談到,出版社這一做法是受了一些作家寫作外國文學評論的啟發,如蘇童評庫弗的《公眾怒火》、遲子健評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周大新評馮內古特的《五號屠場》、殘雪評卡夫卡等,這些多是有切身感受的優秀評論,出版社是借用了這一「以評論做導讀」的形式。

作為序作者,池莉認為,建國以來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序言有不足的地方,即過於專業化、模式化,總是羅列出該書的來龍去脈、作家生平經歷,總愛分析作品的主題思想,相當一段時期內甚至老愛把外國作品納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階級分析,喜歡先入為主地給讀者一個觀念。她覺得序言應該是作序人對作品的把握,是就作序人個人閱讀經驗而言的,序不該給主題,不該定基調,不該有模式、模板,序應該更鮮活、更自由,應該有作序人自己的真知灼見。她說:「每個人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都是由其個人的閱讀經驗支撐的。我的序是我在我的閱讀年齡段對書的見解、感悟,是閱讀狀態下的思考,序的形式內容也是自然生成的,我對《生死朗讀》有感覺,並不覺得由我來寫序有什麼不可以。」

中國作家為外國文學「導航」其實並非始於譯林出版社的「世界文學現當代名著」譯叢,此前便有蘇童、王朔、餘華、莫言等為系列圖書「影響我的10個短篇小說」撰寫導讀等,而其「先導」則是眾說紛紜的餘秋雨為《相約星期二》作序。

對於中國作家為外國文學翻譯作品寫序這一現象,大部分接受採訪的讀者表示,作家作為公眾人物,他們為外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國內讀者尚不熟悉的現當代外國作家的作品作序,是很有號召力的一種做法,無疑會影響自己對書的選擇和理解。作家越是有影響力、號召力,他作序的書被翻閱的機會就越大;相對而言,由普通讀者不熟悉的學者專家作序的圖書,就不太會被讀者注意到。

正在上海書城選購圖書的中專生小張對筆者說,買作家作序的書蠻值的,既可以看到書,又可以看到作家對書的評論。她說,反正書就該做宣傳,就該有序,讓名人來寫,效果會更好。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生沈怡說,她不會花大把時間先翻看內容再去選擇精讀或購買,很多內容好的書因作者無名或宣傳力度小而被忽視,作家寫序可以引起讀者的關注,可以避免好書的被忽視。復旦大學統籌系學生徐幼華認為,作家寫的序言一般來說比專家寫的可讀,更富有新意,讀起來容易產生共鳴,並從中受到啟發。

但也有一些讀者對這種現象表示不滿和憂慮。他們認為這是出版社與作為公眾人物的作家之間的相互炒作,前者是利用名人效應增加圖書的銷量,後者則是利用他人圖書的銷量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復旦大學一文科女生對作家寫序表示反感:「有的書內容一般,名人的序卻把它寫得很好。」作家倘若不負責任,不顧書的質量輕率作序,勢必誤導讀者。在上海書城看書的秦先生認為,作家多半缺乏長期的理論研究積累,評書論書全憑感覺,這也是這類序言最大的缺陷。

相關焦點

  • 著名作家餘華:外國小說受熱捧,中國文學本身也會欣欣向榮
    作為極其暢銷的嚴肅文學創作者,餘華受歡迎的程度遠超一般作家,他走到哪兒,哪兒就被讀者圍得水洩不通。在與泉城讀者的交流中,餘華對自身創作的坦誠剖析,他對文學的精彩論斷,都讓聽者受益。在與學生分享完寫作與閱讀的經歷後,餘華接受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的採訪,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暢談當下生活,還分析了自己的作品《活著》因何受熱捧,並暢聊了當下外國小說閱讀熱等文學現象。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在當下的文學市場上,外國小說非常受歡迎。
  • 外國作家富豪榜裡的日本文學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村上春樹300萬元、名列第五,東野圭吾280萬元、名列第六,黑柳徹子200萬、名列第八……在近日剛剛出爐的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外國作家富豪榜單中,15個上榜者中日本作家佔據了5個席位,除了村上春樹、「懸疑大神」東野圭吾、黑柳徹子這些熟悉的名字外,稻盛和夫、高木直子也登上榜單
  • 小升初語文文學常識作家篇:外國著名作家
    文學常識是小升初考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文學常識的知識點多而分散,且無系統性,複習難度極大。需要我們在平時多積累、多背誦。今天為大家整理的是小學接觸過的古今中外的作家。 外國著名作家   安徒生(1805—1875)——世界著名童話大王。
  • 葉兆言:外國文學這個月亮,確實要比中國的圓
    作為一個中國作家,琢磨緣由,我能有今天,毫無疑問是外國文學催化的結果。可惜只能看翻譯作品,這始終是心裡不大不小的一個疙瘩,因為無法享受閱讀原文,感覺不了原汁原味,想到了就沮喪,就垂頭喪氣。有人說起我的作品,認為中國文學的傳統馬馬虎虎還說得過去,不知道連這點可憐的傳統,其實也是從翻譯的外國文學那裡獲得。
  • 葉兆言:外國文學這個月亮,確實要比中國的圓
    言下之意是中國作家就算是看過幾本外國小說,也都是靠別人的翻譯,二手貨作不了數,不可能領略到歐洲文學的精華。這番話一針見血,戳到了中國作家的痛處和軟肋。根據這個標準,中國現代文學作家中的大師,譬如魯迅,譬如巴金,譬如茅盾,他們創造的成績文學後生必然是不可能逾越的,因為我們不能像他們一樣閱讀外國小說的原文。顧彬的觀點在中國很有市場,雖然理直氣壯,可惜似通非通,隔膜得厲害,難免有蒙人之嫌。
  • 外國文學經典過時了嗎?
    2010年11月10日,由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作家協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外國文學經典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外國文學鑑賞辭典大系》出版座談會」在上海舉行。上海作家協會前主席,著名文藝理論家、96歲高齡的徐中玉教授;著名文藝理論家、92歲高齡的錢穀融教授;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家孫顒先生和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深圳的二十餘位專家學者圍繞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文學鑑賞辭典》叢書,探討了外國文學經典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之間的關係。  《外國文學鑑賞辭典大系》由季羨林、草嬰、夏仲翼、鄭克魯等學界前輩擔任叢書學術顧問。
  • 寶雞作家楊舟平《導航指路》
    國慶期間我去距離家鄉數百裡的一個景區遊覽,去時導航很給力,一路順風把我們導到了目的地,回來時,我們臨時改變行程,想去另外一個小景點,開始時導航語音不斷溫馨提示,一上高速,導航界面的箭頭就不動了,語音也不再提醒了,只斷斷續續地說:「GPS信號弱!」
  • 外國文學研究應強化中國視角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外國文學評論》主編陳眾議對世界文學和「世界文學」進行了區分。「二者有著明顯的不同,前者是客觀存在,而後者加了引號的『世界文學』是一種理性主義式建構,並且已經在跨國資本主義時代遭到瓦解。」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文學聚焦·海外華人作家看中國...
    出色的外文翻譯推動文學走向世界近10年來,莫言、曹文軒、劉慈欣等作家紛紛憑藉其優秀作品在海外斬獲大獎,他們在為中國寫作界帶來榮耀和自豪的同時,也吸引了外國的專業和普通讀者對中國作家作品投以關注的目光,更帶動作家同胞帶著急切的心情要將自己的作品推向世界。
  • 懷念外國文學出版社
    從1979年成立至今,外國文學出版社的歷史長達30年,這正好是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的外國文學出版交流日益繁榮昌盛的30年,它深刻完整地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國文學作品出版的輝煌歷史,為中外文學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
  • 探討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城市書寫
    探討外國文學中的中國城市書寫 2019-12-20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漢譯
    進入新世紀,《哈利·波特》《魔戒》《達·文西密碼》等作品吹響外國通俗文學再度勃興的號角,作為世界文學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對暢銷外國通俗小說的譯介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影響多元。除此之外,西方通俗文學作家還著意提升作品思想性,在一波三折的情節鋪設中探索世道人性等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人生哲理,因此備受影視界青睞,並成為翻譯市場的「香餑餑」。  外國通俗文學漢譯影響多元  首先,我國通俗文學的類型和概念內涵得到了極大拓展。
  • 2012第7屆中國作家富豪榜外國作家富豪榜揭曉
    Jobs賈伯斯走了 捧出「新月」艾薩克森《史蒂夫·賈伯斯傳》獲得500萬元的版稅收入,首進前三去年,英國作家J·K·羅琳在中國內地以900萬元人民幣的版稅收入位列第六屆中國作家富豪榜子榜單——外國作家富豪榜第二位,今年,這位「哈利
  • 網格本「外國文學名著叢書」推出新版
    「推出新版網格本『外國文學名著叢書』是對歷史、傳統和經典的最好的致敬。」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巖日前在人民文學出版社「致敬『網格本』——新版『外國文學名著叢書』首發式」上說。  「外國文學名著叢書」的封面為網格圖案,因而被藏書者稱為「網格本」。
  • 吳巖:傳統科幻文學瀕臨死亡 對中國作家是機會
    2013年3月,世界華人科幻協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巖與加拿大科幻學者共同在美國《科幻研究》雜誌推出了「中國科幻專號」,收錄了10位作家、學者對中國科幻文學的研究成果。近日,吳巖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
  • 作家對鄉土文學不熟悉 中國鄉土文學被冷落
    「五四」運動以來,鄉土文學繁榮了近百年。魯迅是中國鄉土文學的鼻祖,其作品《祝福》《社戲》《孔乙己》《故鄉》《阿Q正傳》等,都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魯迅以雜文見長,但此類作品的時代局限性強。相反,今天當我們重讀他的鄉土散文和小說之後,會發現其更具有生命力。
  • 外國文學在國內普及艱難 或與網絡閱讀習慣有關
    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加冕。此前,派屈克·莫迪亞諾從未出現在獲獎熱門名單中,因此他的獲獎被不少人評論為:是再次沿襲了諾獎一貫的冷門傳統。為什麼諾獎總是爆冷?真的可以簡單以「冷門」來解釋我們的「無知」嗎?  外國文學讀物其實很豐富  派屈克·莫迪亞諾獲獎真的可以稱為爆冷嗎?
  • 新版「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在京首發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記者史競男)新版「外國文學名著叢書」日前在京首發。該叢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巴黎聖母院》《包法利夫人》《格列佛遊記》《堂吉訶德》《浮士德》等100種世界文學名著,將於年內陸續與讀者見面。  據介紹,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51年成立起,就承擔起向中國讀者介紹優秀外國文學作品的重任。
  • 外國文學研究:不要喪失及物性
    ,外國文學研究何為」之問聽起來不由得不讓人哂笑。正如年會開幕式上,福建師大副校長鄭家建教授和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秘書長吳曉都研究員所指出的,黨的十九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賦予了外國文學研究者以使命,外國文學研究具有的學科優勢,使之能夠為促進文化理解、增強文化對話、推動文化交流等方面服務。
  • 眾作家在圖博會為文學走出國門支招
    何建明(左二)、鐵凝(左三)等為中國作家館開館  本報記者吳平攝 昨天,第十七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拉開帷幕。由中國作家協會傾力打造的中國作家館首次亮相圖博會,高洪波、何建明、劉慶邦、張煒、畢飛宇、邱華棟、徐小斌、王曉方等作家群策群力,為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