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0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四十年前的今日,李小龍在香港猝逝。這位生於美國、成長於香港並揚名世界的一代功夫巨星,以短暫三十二載生命,成為一個偶像,成為聯繫東、西方的文化紐帶,甚至一個神話。「武.藝.人生——李小龍」展覽今(20日)起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開幕,展期至二○一八年。
「你問父親如何影響我?他其實每天都在影響著我。」李小龍之女李香凝(Shannon Li)昨在記者會上說:「父親從來不會隨口說說,而總是身體力行,這也是他最打動我的地方。」
精研武藝 畢生不輟
一九四○年冬,李小龍生於美國舊金山,父親是粵劇名伶李海泉,母親是富商之女。一九四一年春,父母攜僅五個月大的李小龍回港。李小龍在香港長大,直到一九五九年赴美深造,就讀西雅圖愛迪生技術學院和華盛頓大學。
在港十九年間,李小龍參演電影並痴迷武術,十六歲時拜入詠春宗師葉問門下習武,自此精研武藝,畢生不輟。這次展品中,有來自李小龍基金會和其他私人藏家的帆布掛包和彈簧拳靶等習武用具,以及李小龍為構思電影武打場面手繪的人形圖,從中或可窺見其武術哲學發展脈絡。來自加州希爾斯伯勒市的藏家郝也康說自己從小看李小龍電影長大,尤其喜歡那些手繪設計圖,「能見出功夫明星背後有趣的一面」。
因李海泉身份,李家廣結影藝人脈。李小龍不足一歲便參演粵劇電影《金門女》,後因《細路祥》等以童星身份出道。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李小龍陸續參演《苦海明燈》和《人海孤鴻》,演過少爺公子的愛恨離別,甚至在一九五七年公映的《甜姐兒》中與女主角文蘭跳了一段恰恰舞。事源李小龍鍾情恰恰,曾獲全港恰恰舞邀請賽冠軍,也曾在筆記本上細心寫下恰恰舞的二十八款步式,甚至他後來創立的「截拳道」中那些以柔克剛的招式,似也有恰恰舞姿的影子。《甜姐兒》中那段雙人舞,以及李小龍記載恰恰舞步的筆記本,今次均有展出。
二十四歲那年,李小龍擊敗舊金山教頭黃澤民後開始反思傳統武術形式:「有門派就會有隔閡,久而久之,套路就會一成不變。」這次展出的迷你墓碑,便是當時他為表示決意「破舊立新」而請朋友幫手設計的。自此,李小龍逐漸建構起「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武術哲學,突破過往門派桎梏。
展覽設計 水為意象
依此,這次展覽設計理念也建構在「有/無」二元辯證關係上,以「水」為主要意象。展覽藝術總監張世宏說,每人心目中都有不同的李小龍,如何照顧到不同群體的審美傾向,是布展時遇到的最大挑戰。他和工作團隊最終選擇以「水」為關鍵意象,期望突出力量無盡以達至某種「大無」的境界。
生性反叛的李小龍也有靜若處子的時候,像極了水,時而駭浪時而寧靜。他曾在華盛頓大學修讀哲學和心理學,鍾情閱讀及寫作,寫得一手漂亮花體字。讀書時,他曾寫下《漫步華盛頓湖畔》一詩,其中有「低垂的月」等意象,傷感動人。李小龍家中藏書逾兩千本,涵括哲學、宗教和經管等門類。這次展廳一角還原李小龍故居書房模樣,展出部分藏書和手跡,其中不乏羅素的《權力與個體》。
「父親的身份很難界定,他是功夫明星,是演員,是寫作者甚至哲人。」李香凝說:「李小龍長久被人緬懷,因為他的精湛武藝,也因為他身體力行的實幹精神。」
李小龍小檔案
李小龍,本名李振藩(英文名Bruce Lee,一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日),乳名「細鳳」,藝名「李小龍」為《細路祥》作者袁步雲所取。李小龍出生於美國,共五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二。父為粵劇四大名醜之一的李海泉,母為何東爵士之弟何甘棠之女何愛榆。李小龍祖籍中國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身高一七三釐米,體重六十四公斤。他的妻子蓮達.艾米莉(Linda C. Emery)為其誕下兒子李國豪和女兒李香凝。
李小龍年少時在香港九龍生活,於聖芳濟書院畢業。李小龍自幼身體孱弱,其父為增強兒子體質,在兒子七歲時教其練習太極拳,以鍛鍊身體。十六歲時,李小龍到油麻地利達街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蔡李佛、少林拳等。
李小龍首次以男主角身份演出的電影是一九五○年的《細路祥》,此片奠定了他的童星地位。十八歲的李小龍到美國升學,主修哲學,留學期間,他邊開武館授徒邊磨練武術,並客串演出過多部美國電視劇。一九六七年,李小龍在洛杉磯中國城的振藩國術館(Bruce Lee Martial Arts Studio),確立其武道哲學「截拳道」(Jeet Kune Do)之名稱。
一九七○年,李小龍回港。他獲得香港嘉禾電影公司邀請,主演以功夫為題的動作片《唐山大兄》而大獲好評,李小龍知名度驟增。此後他主演了《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及《死亡遊戲》,此五部動作電影震撼中外影壇,李小龍一躍而成國際巨星。
李小龍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日參與演出《死亡遊戲》期間,猝死於丁佩家中,死因至今仍受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