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卷捲毛 看電影雜誌
2020年夏天,在備受推崇的「少女感」主流審美中,30個風格迥異的30+姐姐們在舞臺盡情綻放。
「三十而立,三十而勵,三十而驪」,《乘風破浪的姐姐》紅了。因為它直擊當下女性的年齡焦慮痛點。
不再是趙雷《三十歲的女人》中所唱的「三十歲身材還沒有走形的女人」,「三十歲了光芒和激情已被歲月打磨」,而是30歲的風姿,40歲的張揚,50歲的沉澱。
爆款綜藝,或者說真人秀,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變得愈加無可取代。通過「觀看」別人的生活,讓我們可以暫時逃離當下的現實。
從《乘風破浪的姐姐》,到播了四季的慢綜藝《嚮往的生活》;從前年夏天的《創造101》到去年夏天《樂隊的夏天》。
關聯著當下的熱門話題和人際壓力,又能提供一方靈魂小憩之地。爆款的真人秀節目,從來都有其成為爆款之必然。
「三十而立」,要說的話,國綜的發展也不過30年。而真人秀節目之興起,得追溯到2005年。
▼
2005年夏天,是被狂熱粉絲點燃的一個夏天。
在湖南衛視演播大廳裡,持續了半年之久的選秀比賽落下帷幕,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以獲百萬票數囊括前三。年輕的超級女聲們從素人到偶像,從此火遍中國。
當年《超級女聲》的火爆程度從收視率就能證明。平均收視率8.54%,決賽期間創造了11%的收視率,這對破一就幹得好的當下電視綜藝來說,是難以想像的盛況。
05年開創了國內真人秀節目的巔峰,它幾乎完全顛覆了以往人們對電視綜藝的預期。
不再只是被動地觀看與接收,觀眾同樣可以參與、互動、投票,甚至自己決定偶像的誕生,而偶像又來自於普通人。
這些借鑑自《美國偶像》的節目模式,讓國內觀眾第一次參與到全民造星的狂熱運動中來。
人們內心深處獨特的情緒與體驗被激發了。
05年第二屆《超級女聲》的火爆成功,是前有《超級男聲》和更早的真人秀試水做鋪墊的。
今天,看到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扎著丸子頭,唱著《大碗寬面》戲曲片段的張含韻。很多人大概還能記起那個在第一屆「超女」中唱著「酸酸甜甜」的國民妹妹。
當年15歲的女孩已經「三十而立」了。和她同一屆出來的是冠軍安又琪和亞軍王媞,很遙遠而模糊的名字。
而再往前,2000年前後,國內也曾做過模仿美國《倖存者》形式的野外生存節目。同樣地把選手送到野外,通過生存對決贏取獎金,當時廣東臺做了一個,上海臺做了一個,兩檔節目卻因為水土不服通通慘敗。
還沒那個土壤時,真人秀也並不是對著國外節目照貓畫個虎就能成功的。
直到《超級女聲》時,打造節目的製作人龍丹妮從「選美男人」的概念開始試水,這方小範圍成功,才有了後來更火爆的「超女」。
龍丹妮
也是這一年之後,草根選秀節目在國內突然遍地開花。
《我型我秀》《快樂男聲》《加油!好男兒》《絕對唱響》同類型節目層出不窮,而造成的審美疲勞和選手荒,也讓選秀類節目在06年的波峰之後,直接跌到了谷底。
下一次,要直到2010年,兩檔新節目的橫空出世,將真人秀重新帶回視野。
▼
2010年往前兩年,馮小剛執導的電影[非誠勿擾]票房飄紅,還讓葛優在電影裡體驗又吐槽了一把相親之不靠譜。
結果,第二年,同名相親節目登陸江蘇衛視。
男嘉賓們通過簡短的視頻和言語向臺上24位女性迅速展示自己,通過「爆燈」「留燈」等形式證明心動與否和完成速成配對。
不再是一對一,《非誠勿擾》的走紅很有些把相親形式無限擴大化和娛樂化到極致的成果。
總之,很成功。即便是作秀。
「寧願坐在寶馬裡哭,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這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嘉賓言論一時間在社會廣為傳播,引發巨大爭議的同時,更反向帶紅了節目。
一時間,誰能跟誰牽手成功反倒變得不重要了,時不時冒出的勁爆話題和爭議嘉賓成了節目最大的引爆點。
同年,另一個成功的真人秀節目是東方衛視推出的《中國達人秀》。
如果說《非誠勿擾》走紅靠「黑紅言論」,那「達人秀」走紅靠的就是「賣慘」的人設和故事。
買了《英國達人秀》的版權,卻沒走英國版重才藝的風格。打動觀眾或許有很多方法,而「達人秀」用的是最直接的那種,才藝表演之前,一定要挖掘煽情故事。
「斷臂鋼琴家」劉偉、「孔雀哥哥」姜仁瑞、「鴨脖夫婦」周彥峰和許娜,通過不斷推出「感動中國」版名人。達人秀現場整個成了一「誰的故事更能打動人」賽場。
這兩檔節目的成功,讓「秀」變得更重要,一種被設計過的戲劇性超越了真實本身,充斥了真人秀舞臺。
不過,也是從《中國達人秀》開始,引進類綜藝開始增多,直至成為主流。
2012年,浙江衛視聯手燦星製作,向《荷蘭之聲》版權方支付了節目模式費,隨後推出了《中國好聲音》。
不再像以往的選秀節目一樣注重海選,選手的準入門檻和專業度開始提高了。而導師,在這檔節目成為了更重要的角色。
「好聲音」重新定義了走紅模式,把那英、汪峰、劉歡、庾澄慶等導師捧到了華語樂壇領軍者的高度。
這之後,國產真人秀正式迎來了「模式引進」的熱潮。
歐美的真人秀比日韓早,日韓比中國早。從2013年,湖南衛視引進韓國MBC電視臺親子戶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開始,韓流模式開始大範圍被引入。
主打名人帶娃日常,走溫情、萌娃和紀實流,《爸爸去哪兒》在2013年開始數量大爆發的一眾新綜藝中殺出,引發了全民曬娃的熱潮。
在這檔節目之前,國內的真人秀大多還是棚內節目,按照臺本流程,按照預定設計。而《爸爸去哪兒》把鏡頭帶到了戶外,通過40多臺攝像機幾乎無處不在地記錄下明星父子三天兩夜裡的相處細節。
真實性、原生態、日常感,而多鏡頭還能營造出一種偷窺情境,這些都讓《爸爸去哪兒》很能打動女性觀眾。
韓流模式的引入,就此成為國內綜藝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到2015年,一年所誕生的綜藝數量,已經超過了前面20年總數的兩倍。
▼
孩子過早的曝光在大眾視野,究竟是不是好事?在主打娛樂性和親子關係之外,《爸爸去哪兒》這類親子節目也很容易引發道德爭議。
可能與此有關,所以很快,親子類節目也就漸漸淡出了大眾視野。
取而代之的,是同樣來自韓國模式的《奔跑吧兄弟》。戶外類競技真人秀節目開始興起。
浙江衛視有《奔跑吧兄弟》,東方衛視就有《極限挑戰》。前者誕生了李晨、鄧超、陳赫等人的「跑男團」,後者就有孫紅雷、黃磊、黃渤等人的「極限男人幫」。
2019年末,藝人高以翔因為參加錄製夜間競技類節目,導致心源性猝死而倒在了錄製現場,引發熱議。
成為了這些年來競技類真人秀節目高度發達、亂象叢生的犧牲品之一。
高以翔
而今,《奔跑吧兄弟》已經來到了第八季,而《極限挑戰》也已經是第六季。在更新換代快速的真人秀市場,它們開創了自己的「綜N代」時代,確實有其厲害之處。
但在很大程度上,到了今天,它們也很難重現昔日輝煌。即使請流量明星、搞笑藝人前來助陣,也很難抵擋一季不如一季,逐漸無人問津的命運。
很簡單,審美疲勞了。
比起追求競速的競技類,主打慢節奏、體驗人生的「慢綜藝」顯然更符合當下市場。
比如「慢綜藝」代表《嚮往的生活》
而另一方面,人們不愛看戶外競技類節目了,卻開始喜歡男團女團的偶像養成。
2016年,隨著韓國M-net《Produce 101》開播,國內粉絲經濟也逐漸走向成熟,男團女團節目開始蔚然成風。
2018年誕生了韓流模式的《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分別掀起了男團、女團選秀的熱潮。之後,《明日之子》《青春有你》《以團之名》偶像養成類步入全盛時代。
包括時下最熱的《乘風破浪的姐姐》,30+的姐姐們也要成團,同樣是偶像養成類的變體。
不再是18歲人人一個模樣的幼齡少女,姐姐們年齡不同,風格各異,也能建立起超越模板的女團。
這個概念一出來,本身就足夠激動人心。節目的火爆也是必然。
我們為什麼愛看真人秀?節目的狂歡是另一個層面的「超現實」。
十幾年來真人秀之浮沉,它們總是關聯著當下,同時又肩負著帶人短暫逃離之重任。
參考資料:
[1]內地真人秀節目23年變遷史,今日網事,2014.5.19
[2]國產真人秀的艱難上位史,傳媒圈,2015.7.22
[3]電視綜藝節目12年曆程大盤點,綜藝,2017.11.23
[4]韓國綜藝進化史映射出的中國現狀,2015.5.15
[5]中國選秀節目發展簡史大盤點,壹娛觀察,2018.3.16
[6]從《正大綜藝》到《乘風破浪的姐姐》,30年1236部國綜,你看過多少?新浪,2020.6.28
原標題:《從「姐姐」說說真人秀節目之變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