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上坊改造老地名或消亡 文保志願者收集門牌留鄉愁

2020-12-10 江蘇頻道

導讀:「石麟巷」、「石馬街」、「祈澤街」、「紫霞裡」……昨天,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會員、南京城市記錄者方青松一則微博中的很多老門牌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標誌,更是歷史人文記憶。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和城市的發展,一個個新地名橫空出世,而老地名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其黯然遠去的背影,在某種程度上是歷史的斷裂,也是文化的失落。

「石麟巷」、「石馬街」、「祈澤街」、「紫霞裡」……昨天,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會員、南京城市記錄者方青松一則微博中的很多老門牌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許多老地名也正在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來自南京市民政局地名辦的一份數據是,近10年有200多個老地名從南京地圖上消失。

收集老門牌

有種緊迫與危機感

開車下高速東麒路樞紐,不遠處就是江寧上坊片區。這裡是江寧區打造的「智慧品質新城、國際生活社區」。

這裡的3.92平方公裡核心區正在啟動建設,而住在這裡的老上坊人首先要面臨的就是拆遷。

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會員、南京城市記錄者方青松最近將目光聚焦在了這裡。

有拆遷,自然有建築要倒下,也給了時常探訪古蹟的方青松收集老門牌的機會。

他告訴記者,去年12月,他路過上坊片區,無意中在瓦礫間、一處拆遷沒人的空房子,看到一塊讓他眼睛一亮的東西。走近一看,這塊老門牌藍色的搪瓷部分很亮,而古老的地名讓他很感動。他就用車上的洛陽鏟,把老門牌給撬下來。「地名是最濃縮的城市市井文化,特別能代表南京人的生活歷史。」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保護。門牌比空地名更真實直觀更能讓在此生活過的人記住鄉愁。」

此前,在廢墟瓦礫中翻找老門牌,已成為方青松保護歷史文化的一種生活常態。老門牌後隱藏著太多城市變遷信息,而一旦一個老地方拆遷,收集老門牌更有種緊迫與危機感。

當地不少老地名帶著股「仙氣」

「石麟巷」,「石馬街」,「祈澤街」,「龍昌巷」,「鳳儀巷」,「紫霞裡」,「彩雲裡」,「荷花裡」……昨天,方青松給記者拍來了他半年多來在上坊收集到的老門牌的「全家福」照片。

前面的兩處,很多人會聯想到石刻。確實,江寧上坊拆遷片區陳陵路的一處社區公園內豎立著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的開國皇帝陳霸先「萬安陵」全國文保碑的石刻。

這處石刻如今經過抬升,站立在高高的水泥平臺上,被鋼結構的亭子罩住,再用玻璃圍起來。這種保護旨在避免這些「國保」遭受酸雨的腐蝕和風吹日曬。

陳陵路也有個老地名叫「石馬衝」。方青松說,「石麟巷」的「石麟」就是指南朝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的麒麟石刻。而「石馬街」的「石馬」也是指萬安陵神道上的石刻。

「石馬衝、陳陵路和萬安陵也有關,因為離得特別近。」他擔心,「石麟巷」、「石馬街」可能就沒那麼幸運,要消失了。

至於「祈澤街」也是大有來頭。當今的老南京,知道的或許都不多。但在清代,「祈澤池深」排在金陵四十八景中的第二位。

「祈澤池深」與「祈澤寺」有關,在宋朝張敦頤的《六朝事跡編類》裡提到,祈澤寺建於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即公元423年)。最初有法師在山下搭起茅庵,日夜誦法華經。或許是法師虔誠,引來一位女郎虔誠聽經。法師感到驚訝,問女郎,女郎回答自己是東海龍王的女兒,在江淮水中時,聽到誦經,就來到這裡。這位法師也是有心人,就說山中缺乏水源,龍女能神變,能否開一眼泉。龍女也有善心,過了幾天,風氣雷動,有一清泉在法師誦經的座下湧出。後來,這裡建起了祈澤寺,清泉就在寺前。

而「龍昌巷」,「鳳儀巷」,「紫霞裡」,「彩雲裡」,「荷花裡」的名字更是帶著股「仙氣」,讓人聽後眼前一亮。

老地名消失之快是忽略城市文化肌理

老地名中傳承著文化,甚至是族群血脈和香火的延續,因此通過恰當的方式保護、恢復老地名,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方青松說,希望政府在開發上坊的同時,能留住這些歷史的或者是美好的街巷名。「哪怕是小區內道路或者單元樓的名字,甚至可以作為新開發小區樓盤的名字。」

來自南京市民政局地名辦的一份數據是,近10年有200多個老地名從南京地圖上消失。

無獨有偶,文物保護者高松在南京待的日子裡也在拼命搜集老地名門牌。老地名的消失之快,甚至讓他感到來不及搜集,甚至是「無力生活」,「人都不成樣了,完全走火入魔」。

當時,高松在某建材城當總經理,每天早上4點半左右出發去拆遷工地,到7點多去上班,晚上7點到家上網整理圖片資料等,一直到深夜12點前後才睡覺。「老街巷消失之快,今天去看都好好的,第二天去就沒有了。」

從1994年到2012年高松離開南京,18年裡,高松共搜集了近3000塊老門牌,也親眼目睹了大片承載歷史記憶的老街巷消失。後來,高松多次回南京將收藏的老門牌帶到目前居住的北京,用近20個月的時間親手製作了15個以門牌實物為核心符號的藝術作品,並辦了一場老門牌展覽。

「一個老地名,包含著許多故事或史實,可謂傳統歷史文化的『記憶之鑰』。藉由這把鑰匙,我們可以重新走進歷史。」高松一針見血地說,南京舊城改造中,一些傳統街區在改造舊街巷、打造新景觀等名義下被推土機毫不留情地摧毀,代之以千篇一律的「景觀大道」、「地標建築」、「高尚小區」,其背後,有利益的驅動,更有現代化的浮躁與衝動,而恰恰忽略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傳承、文化肌理與人文魅力。

後期路名申報時會將這些老地名加進去

上坊片區舊城改造管委會有關負責人昨天聽到記者反映的方青松建議後,直誇這個想法很不錯。

他透露,前不久,上坊片區的一份地名初步規劃並不能讓人滿意,很多地名如天佑之類都跟當地的殯葬館有關係,並不是特別好。

他說,「石麟巷」、「石馬街」,都跟南朝石刻有關。而且當地確實有「龍昌巷」、「鳳儀巷」、「紫霞裡」、「彩雲裡」、「荷花裡」這些名字,多是原來的小街巷名。下周,他會讓拆遷部門整理一下,建議後期路名申報時可以把這些老地名加進去。「這些老地名有歷史,也很好聽。」

南京市民政局地名辦副處長譚曉林透露,老地名反映的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脈絡,守護著一片區域內人們的集體鄉愁。在南京,不少新城已經在越來越多地考慮使用老地名,這一特殊地理標識不會輕易被複製,也不會造成重名的困擾。

南京是一座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古城。這座古城,遠來的遊客,可能不光想看到的是仿古建築,還有斑駁的歲月和穿行在老街舊巷中的體驗。

城市改造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新老地名的交替。但是,一個城市,倘若沒有歷史的記憶,跟水泥鋼筋叢林沒什麼兩樣,我們很快就會迷失其中。城市地名的交替千萬不能「失憶」,否則我們又從哪裡去尋覓歷史文化的底蘊,體味城市文化的厚重?

相關焦點

  • 南京江寧上坊片區將打造智慧新城
    原標題:南京江寧上坊片區將打造智慧新城   新華報業網訊 (記者陳鬱通訊員尚宣)上坊片區3.92平方公裡核心區城市設計已經正式完成,片區整體建設即將全面啟動。揚子晚報記者昨天從江寧上坊片區舊城改造管委會了解到,一座「智慧品質新城、國際生活社區」呼之欲出。
  • 方興地產鎖定南京380萬方舊改項目 江寧上坊醞釀已久
    據可靠人士透露,方興成功鎖定南京江寧區上坊地區中心城改造項目,項目總建築體量高達380萬平方米。醞釀已久根據江寧上坊片區舊城改造管委會提供的資料,江寧上坊片區隸屬於江寧東山副城,是其8個功能分區之一,計劃發展成為以研發、汽車文化、專業商貿、居住功能為主,集研發、汽車主題商務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功能板塊。
  • 江寧上坊規劃居住用地376.5萬㎡ 地鐵10、12號線直達
    本次公示的江寧上坊組團(SEa040)規劃範圍西至繞城公路,東至繞越高速公路,北至規劃緯七路,南至寧杭高速公路,總面積約18.14平方公裡。事實上,江寧上坊組團(SEa040)規劃區位於江寧區域白下區交接區域,規劃用地分屬該兩個區。
  • 江寧新"地王"誕生 中糧23.4億奪江寧上坊宅地
    江寧新"地王"誕生 中糧23.4億奪江寧上坊宅地 經過48輪競拍,中糧地產奪下江寧上坊宅地,樓面價7338元/㎡,這已是中糧在江寧的第三個項目。與此同時,江寧新「地王」也由此誕生。  中糧23.4億奪下上坊宅地 江寧新「地王」誕生  6月27日下午的土地拍賣,國土局一共推出了8幅地塊,江寧上坊G34宅地成為當日的主角。該幅地塊實際出讓面積達14.5萬平方米,出讓起始價為14億。
  • 墓葬、墓室、墓主:上坊孫吳大墓探幽記
    上坊孫吳大墓文保碑圍牆上仿製的燈臺十點,我們終於跨過第二道緊閉的鐵門,邁入園區遺址。工作人員告訴我們,2005年12月22日,江寧科學園道路建設施工隊的機車,一鏟挖到了前墓室的覆頂石,從而使孫吳大墓得見於世。但可惜的是,覆頂石頂部所立的神獸亦被毀,其前須、爪、尾尚留有殘餘刻紋,只此便可見其築造之精美。
  • 南京江寧上坊鎮邁入「2萬+」,最貴的小區均價超過2萬/平
    其中江寧上坊鎮9月二手房參考均價20734元/平,環比8月下降1.32%,同比去年同期下降7.15%。一、上坊鎮二手房房價走勢江寧上坊鎮9月二手房參考均價20734元/平,環比8月下降1.32%,同比去年同期下降7.15%。最近一年中,4個月房價上漲,8個月房價下跌。
  • 《我與老門牌的故事》365-23 綾莊巷
    《我與老門牌的故事》365-23
  • 南朝名將柳世隆之墓在江寧泥塘? 柳氏後人望確認(圖)
    昨天,中華柳氏宗親聯誼會創會會長、中華姓氏大講堂創辦人柳哲來到南京,指認江寧的一處失考墓疑為柳氏先人南朝大將柳世隆的墓碑。記者跟隨他進行了探訪。  昔日古蹟淪為「麥田的守望者」  柳哲從千裡之外趕來尋覓指認的這處失考墓,位於江寧上坊街道泥塘湖西村。穿過一片面積很大的工地,記者跟著柳哲找到了他口中的「泥塘失考墓」。
  • 上坊片區多個項目迎來新進展!涉及學校、交通……
    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發布了《南京江寧上坊組團控制性詳細規劃》。上坊中學(與南師附中江寧分校合作辦學)學區劃分:1.原上坊區域內所屬社區。2.同夏路至湖山路以東,石羊路至天印高中以南,長深高速以西,外港河以北。
  • 瀋陽市文保志願者:記錄文化的公益行者們
    他們就是文保志願者。 大家對瀋陽歷史文化都有一份熱愛,雙腳踏遍了瀋陽及遼寧的大片土地,記錄對象涵蓋了老建築、老物件、歷史文化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等。   我們來到皇姑屯事件博物館。這是一幢青磚老建築。陳赫說,這幢老建築也是我們「拍客」最早發現的。
  • 《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收錄930個地名
    原標題:《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收錄930個地名   記者日前從蘇州市民政局獲悉,經過近兩年的資料收集、推薦表編輯、名錄初選及專家評審,《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正式出爐,首批收錄地名930個。其中自然地理實體地名201個、行政區域地名226個、道路地名303個、紀念地和旅遊地地名200個。
  • 激活歷史記憶 讓地名活起來
    然而,就像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遍布揚州大街小巷的街名、路名、地名等,卻像是一部活的史箋,其承載的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接續的千百年情感傳承,已牢固地與古城嵌為一體,成為古城一個個鮮活的歷史細胞和血脈,永遠相伴相生。安放鄉愁老地名留住了消失的村莊地名是人類變遷的「活化石」,是看得見的鄉愁。
  • 江蘇老地名:鐫刻在大地上的歷史印記
    「江蘇」之名取省內兩座最為重要的城市——江寧(今南京)和蘇州各自名稱中的第一個字而來。  已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中也多次提到江蘇地名。第四期中,主持人給選手們出了一道搶答題:「信陽、運城、高郵、開封四個城市中,哪個城市因承擔信息傳遞職能而得名?」答案正是歷史文化名城高郵。高郵市民政局地名辦的負責人介紹,高郵是全國唯一以「郵」命名的城市。
  • 關於「上坊保障房片區9號地塊辦公樓
    改建租賃住房項目」批前...
    編號:江寧規管批前公示(2018)第039號    廣大市民:    根據《南京市建設工程規劃確認管理規定》要求,現依法對「上坊保障房片區9號地塊辦公樓改建租賃住房項目」進行批前公示,若有異議請書面向我局相關部門反映,反映問題時需預留具體聯繫人及電話聯繫方式。
  • 城市記憶 | 寧波老地名裡的記憶與鄉愁
    地名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記錄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民族的變遷與融合、人類生活環境的發展變化,有著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經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是最能體現一個地方人文底蘊的地理信息。特別是一些老地名,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澱,有事過境遷的煙雨滄桑,是城市變遷的刻痕印記。充滿韻味的老地名,承載的不僅僅是城市的歷史,還承載著無數人的記憶和鄉愁。
  • 門牌展:講述胡同裡舊時光
    原標題:門牌展:講述胡同裡舊時光  原標題:老門牌講述胡同裡舊時光 阿龍,60後的北京土著,痴迷收藏老物件,20年間他走遍大街小巷,一次次從拆遷廢墟中撿起2000多塊北京胡同門牌。轎子胡同、陝西巷、三道柵欄胡同、火藥局二條、東北木吉巷……大大小小的門牌,錯落在青磚灰瓦間,「留住這些已經消失的胡同門牌,就是留住老北京的根兒和魂兒。」阿龍說。   阿龍身著一身長袍馬褂,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我真名姓宋,滿族人,鑲黃旗,祖祖輩輩在雍和宮旁住了300年。
  • 以老地名命名,北京地鐵站為何採用「公主墳」「大瓦窯」等名字?
    每一座車站的命名都是按照國務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及《北京市地名管理辦法》《北京市地名規劃編制導則(試行)》的相關規定,遵從「符合歷史,照顧習慣,體現規劃,好找好記」的命名原則,並注重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由此,命名車站很大限度地採用了許多老地名,甚至是幾近消失的地名。
  • 居民捐出老物件 文化館裡留鄉愁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通訊員李瑩 文/圖)日前,鯉城區江南街道亭店社區「鄉村記憶文化館」正式通過泉州市第二批「鄉村記憶文化」項目驗收,鯉城又添一個留住鄉愁的新平臺。走進亭店社區「鄉村記憶文化館」,130餘平方米的展館裡,陳列著200多件生產、生活的老物件。
  • 余光中訪談(上):《鄉愁》只是我的門牌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這首《鄉愁》在全球華人中流傳甚廣,詩人曾說,這首詩像是他的名片,一方面介紹了他,但另一方面也遮住了他,因為不少讀者只見名片而不見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