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石麟巷」、「石馬街」、「祈澤街」、「紫霞裡」……昨天,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會員、南京城市記錄者方青松一則微博中的很多老門牌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標誌,更是歷史人文記憶。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和城市的發展,一個個新地名橫空出世,而老地名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其黯然遠去的背影,在某種程度上是歷史的斷裂,也是文化的失落。
「石麟巷」、「石馬街」、「祈澤街」、「紫霞裡」……昨天,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會員、南京城市記錄者方青松一則微博中的很多老門牌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許多老地名也正在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來自南京市民政局地名辦的一份數據是,近10年有200多個老地名從南京地圖上消失。
收集老門牌
有種緊迫與危機感
開車下高速東麒路樞紐,不遠處就是江寧上坊片區。這裡是江寧區打造的「智慧品質新城、國際生活社區」。
這裡的3.92平方公裡核心區正在啟動建設,而住在這裡的老上坊人首先要面臨的就是拆遷。
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會員、南京城市記錄者方青松最近將目光聚焦在了這裡。
有拆遷,自然有建築要倒下,也給了時常探訪古蹟的方青松收集老門牌的機會。
他告訴記者,去年12月,他路過上坊片區,無意中在瓦礫間、一處拆遷沒人的空房子,看到一塊讓他眼睛一亮的東西。走近一看,這塊老門牌藍色的搪瓷部分很亮,而古老的地名讓他很感動。他就用車上的洛陽鏟,把老門牌給撬下來。「地名是最濃縮的城市市井文化,特別能代表南京人的生活歷史。」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保護。門牌比空地名更真實直觀更能讓在此生活過的人記住鄉愁。」
此前,在廢墟瓦礫中翻找老門牌,已成為方青松保護歷史文化的一種生活常態。老門牌後隱藏著太多城市變遷信息,而一旦一個老地方拆遷,收集老門牌更有種緊迫與危機感。
當地不少老地名帶著股「仙氣」
「石麟巷」,「石馬街」,「祈澤街」,「龍昌巷」,「鳳儀巷」,「紫霞裡」,「彩雲裡」,「荷花裡」……昨天,方青松給記者拍來了他半年多來在上坊收集到的老門牌的「全家福」照片。
前面的兩處,很多人會聯想到石刻。確實,江寧上坊拆遷片區陳陵路的一處社區公園內豎立著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的開國皇帝陳霸先「萬安陵」全國文保碑的石刻。
這處石刻如今經過抬升,站立在高高的水泥平臺上,被鋼結構的亭子罩住,再用玻璃圍起來。這種保護旨在避免這些「國保」遭受酸雨的腐蝕和風吹日曬。
陳陵路也有個老地名叫「石馬衝」。方青松說,「石麟巷」的「石麟」就是指南朝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的麒麟石刻。而「石馬街」的「石馬」也是指萬安陵神道上的石刻。
「石馬衝、陳陵路和萬安陵也有關,因為離得特別近。」他擔心,「石麟巷」、「石馬街」可能就沒那麼幸運,要消失了。
至於「祈澤街」也是大有來頭。當今的老南京,知道的或許都不多。但在清代,「祈澤池深」排在金陵四十八景中的第二位。
「祈澤池深」與「祈澤寺」有關,在宋朝張敦頤的《六朝事跡編類》裡提到,祈澤寺建於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即公元423年)。最初有法師在山下搭起茅庵,日夜誦法華經。或許是法師虔誠,引來一位女郎虔誠聽經。法師感到驚訝,問女郎,女郎回答自己是東海龍王的女兒,在江淮水中時,聽到誦經,就來到這裡。這位法師也是有心人,就說山中缺乏水源,龍女能神變,能否開一眼泉。龍女也有善心,過了幾天,風氣雷動,有一清泉在法師誦經的座下湧出。後來,這裡建起了祈澤寺,清泉就在寺前。
而「龍昌巷」,「鳳儀巷」,「紫霞裡」,「彩雲裡」,「荷花裡」的名字更是帶著股「仙氣」,讓人聽後眼前一亮。
老地名消失之快是忽略城市文化肌理
老地名中傳承著文化,甚至是族群血脈和香火的延續,因此通過恰當的方式保護、恢復老地名,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方青松說,希望政府在開發上坊的同時,能留住這些歷史的或者是美好的街巷名。「哪怕是小區內道路或者單元樓的名字,甚至可以作為新開發小區樓盤的名字。」
來自南京市民政局地名辦的一份數據是,近10年有200多個老地名從南京地圖上消失。
無獨有偶,文物保護者高松在南京待的日子裡也在拼命搜集老地名門牌。老地名的消失之快,甚至讓他感到來不及搜集,甚至是「無力生活」,「人都不成樣了,完全走火入魔」。
當時,高松在某建材城當總經理,每天早上4點半左右出發去拆遷工地,到7點多去上班,晚上7點到家上網整理圖片資料等,一直到深夜12點前後才睡覺。「老街巷消失之快,今天去看都好好的,第二天去就沒有了。」
從1994年到2012年高松離開南京,18年裡,高松共搜集了近3000塊老門牌,也親眼目睹了大片承載歷史記憶的老街巷消失。後來,高松多次回南京將收藏的老門牌帶到目前居住的北京,用近20個月的時間親手製作了15個以門牌實物為核心符號的藝術作品,並辦了一場老門牌展覽。
「一個老地名,包含著許多故事或史實,可謂傳統歷史文化的『記憶之鑰』。藉由這把鑰匙,我們可以重新走進歷史。」高松一針見血地說,南京舊城改造中,一些傳統街區在改造舊街巷、打造新景觀等名義下被推土機毫不留情地摧毀,代之以千篇一律的「景觀大道」、「地標建築」、「高尚小區」,其背後,有利益的驅動,更有現代化的浮躁與衝動,而恰恰忽略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傳承、文化肌理與人文魅力。
後期路名申報時會將這些老地名加進去
上坊片區舊城改造管委會有關負責人昨天聽到記者反映的方青松建議後,直誇這個想法很不錯。
他透露,前不久,上坊片區的一份地名初步規劃並不能讓人滿意,很多地名如天佑之類都跟當地的殯葬館有關係,並不是特別好。
他說,「石麟巷」、「石馬街」,都跟南朝石刻有關。而且當地確實有「龍昌巷」、「鳳儀巷」、「紫霞裡」、「彩雲裡」、「荷花裡」這些名字,多是原來的小街巷名。下周,他會讓拆遷部門整理一下,建議後期路名申報時可以把這些老地名加進去。「這些老地名有歷史,也很好聽。」
南京市民政局地名辦副處長譚曉林透露,老地名反映的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脈絡,守護著一片區域內人們的集體鄉愁。在南京,不少新城已經在越來越多地考慮使用老地名,這一特殊地理標識不會輕易被複製,也不會造成重名的困擾。
南京是一座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古城。這座古城,遠來的遊客,可能不光想看到的是仿古建築,還有斑駁的歲月和穿行在老街舊巷中的體驗。
城市改造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新老地名的交替。但是,一個城市,倘若沒有歷史的記憶,跟水泥鋼筋叢林沒什麼兩樣,我們很快就會迷失其中。城市地名的交替千萬不能「失憶」,否則我們又從哪裡去尋覓歷史文化的底蘊,體味城市文化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