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弗裡曼:講一個故事需要多少張照片?

2020-12-19 圖片中國

攝影能講故事麼?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問題似乎不能稱之為問題,因為諸如「圖片故事」或「從照片中看到故事」等說法早已耳熟能詳,乃至成為大家看待攝影,特別是報導攝影的普遍觀點。不過,仔細想來,這個問題又有點難度。照片中的時空是被割裂的,是不連續的,在一個個視覺片段中看到「故事」必須要經過讀者大量「腦補」,沒有前因,沒有後果,沒有連續的畫面,倘若再沒有「腦補」,那麼照片也就只能是一系列瞬間。但是,好的報導攝影絕不單要求攝影師有抓取現實瞬間的能力,也需要作品有帶領觀者進入畫面以外想像空間的特質。從這點來看,攝影師關注用圖片傳達故事,似乎是順理成章之事。

 

2015年,我們邀請了享譽國際的職業攝影家邁克·弗裡曼(Michael Freeman )撰寫專欄「如何用圖片講故事」。這個專欄呈現了弗裡曼對於「攝影能講故事麼?」這個問題的見解,他將通過自己的感悟和職業實踐來向讀者講述如何用照片講述打動人的故事。好的圖片故事僅僅有優秀的影像畫面是不夠的,更需要攝影師前期的構思、規劃與精心製作,也離不開後期編輯和呈現照片的方式。

 

但是,我們並不認為弗裡曼的觀點是對「攝影的敘事屬性」這一問題的標準答案。如果這個專欄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能讓更多人思考「攝影的敘事屬性」,並以此為基礎,創作出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具創造力的作品,或者推動中國攝影理論的研究進展,或將對中國攝影界具有更大作用。

 

最近,「故事性」這個詞悄無聲息地走入了攝影詞彙表。這個詞指的並不是可以追溯到一個世紀以前的傳統「圖片故事」,而是一個常用於評價單幅圖片的新的形容詞。我們經常會遇到某一張極具「故事性」的照片,這種描述常常是一種褒獎,暗示了這是一張內容豐富、飽含深意的照片,同時也彰顯了攝影師在場景中挖掘事件、互動以及表達情感的能力。

 

會講故事的圖片

 

只用一張照片就講一個故事,這的確是個令人欽佩的抱負,但這樣的照片是否存在呢?或者說,我們是否真的有可能創作出這樣的照片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似乎給予過肯定的回答,他曾寫道:「有時候就是有這麼一張獨一無二的照片,它的構圖生動豐滿,內容引人入勝,以至於這單獨的一張照片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然而,之後的半句話體現了布列松對此的現實態度,「但是這可遇而不可求。」在此,我想用我的觀點來反駁這個說法,那就是,哪有「可遇而不可求」這麼容易,而是「根本沒什麼機會啊」。照片當然可以講故事,我將在今年專欄的一系列文章中解釋原因和方法,但若是只用一張照片講述一個意味深長且引人入勝的故事,將會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工作。

 

通常,我們需要花費時間來講述和理解故事,而複雜的情節和出其不意的橋段則更能給故事增光添彩,那些曾經吸引你的小說和電影都是這樣。對於一張照片來說,畫面中的所有內容都在同一時間展現在了觀者眼前,這就很難包含上述這樣有助於提升「故事性」的元素。當然,讓一張照片具有那麼一點點故事性並非完全不可能,但它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足夠複雜的場景,各種各樣的情節正在這裡發生;一個足夠精巧的構圖,條理清晰地引導觀者的眼睛從畫面一處轉向另一處。這的確是個挑戰。

 

不僅如此,拍攝具有故事性的作品還有兩個特殊要求。首先,就像其他各類講故事方式一樣,故事的創作構思必須從一開始便計劃好。舞臺劇不是碰巧這麼演出來的,長篇小說的情節也並非都是突如其來的靈感。具體到攝影,鑑於相機前的事件正在實時發生,這種從頭開始的構思必須非常快速並且目的明確。其次,故事永遠都是講給別人聽的,雖然這是明顯的事實,但並非所有攝影師都能認識到這一點。許多攝影師仍是根據自身感受來進行拍攝,卻忽略了觀者對作品可能的反應。不管怎樣,既然想講故事,就應當更為深思熟慮一些。

 

想用一張照片講故事,有一個辦法就是拍攝「眾生相(tableau)」。「tableau」這個詞源自法文,曾是古典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尤在基督教、佛教、印度教等宗教藝術中佔有重要地位。典型的「眾生相」作品有荷蘭畫家耶羅尼米斯·博斯的三聯畫《人間樂園》,柬埔寨吳哥窟描繪印度梵文史詩《羅摩衍那》的精緻浮雕,以及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們大多規模龐大、內容紛繁,使得人們不得不依照特定的順序來觀賞和研究。雖然在攝影領域拍攝「眾生相」的攝影師較少,但這一類作品也自有其特色。加拿大攝影師傑夫·沃爾(Jeff Wall)、美國攝影師格裡高利·克魯德森和中國攝影師王慶松都是用相機表現「眾生相」的藝術家。他們的共同點是,照片尺寸非常大,更適合在牆上展示,而非印刷品。這些攝影師為了構建場景煞費苦心。其中,王慶松的作品更加關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生存狀態。他經常以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為參考,比如2000年的作品《老慄夜宴圖》就是王慶松對五代時顧閎中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地模仿和創新詮釋。但「眾生相」畢竟是一種非常特別且高度依賴計劃與組織的影像,更傾向於一種藝術性創作,大多數時候,攝影仍然是在不可預知性中尋求突破。

 

攝影有別於其他藝術形式的特點在於,它通常更加致力於反映現實世界而非作者本人的幻想。比起「眾生相」,對於那些著眼現實的攝影作品,每張照片中可以納入多少故事內容呢?以我的一組攝影作品為例:在中國的雲南大理,洱海上的漁民正利用鸕鷀(一種擅長潛水捕魚的鳥類)捕魚。你可以在這張照片中讀到很多的信息,鸕鷀的脖子被漁夫纏住,以至於雖然它捉到了魚,卻沒辦法吞咽,漁夫則會在完成當天的捕魚工作後再給鸕鷀餵食,如果早早餵飽了鸕鷀,它們就會失掉捕魚的興趣。

 

一張照片是否可以講述得更多呢?也許可以,當然,前提是我們需要的畫面恰好出現(或是攝影師有意「策劃」這樣的畫面)。以剛才的照片為例,如果遠處有另一條漁船,其中的鸕鷀也恰好在捉魚,可能會更好一些。但僅限於此還遠遠不夠。作為對比,當我們取消單張圖片的限制,並按照有數十年來傳統的圖片故事模式來對待漁夫和鸕鷀的題材時,會發生什麼呢?我們知道,在這一模式下,編輯需要在攝影師拍攝的大量圖片中選取部分(也許是很小一部分)來構建故事,而被選取的每一張照片都是整個故事的某一片段。接下來的示例講述的是日本漁夫利用鸕鷀捕魚的故事,由於篇幅限制,我們只能精選一些圖片,呈現日本鸕鷀捕魚文化中各種不同側面。由於人工養殖的鸕鷀無法被訓練成捕魚能手,因此日本漁夫必須捕捉野生鸕鷀來協助捕魚,這一切入點給整個故事開了個好頭。在日本,擁有捕捉野生鸕鷀執照的人只有一位,這組照片也理所當然地始於他和他的捕捉技能。之後,畫面切換到了日本岐阜縣,我們則看到了服務於日本皇室的鸕鷀漁夫的生活。在這樣的圖片故事中,編輯使用的照片越多,故事的細節就會越豐富,情節也會越豐滿。

圖片故事的發展歷程

 

一開始,新聞照片只是用來輔助文字的,但漸漸地,媒體編輯們開始意識到用照片可以更全面地報導整個事件的方方面面。這種新的報導方式使編輯們擁有了更多素材,也讓「用影像講故事」的想法變為現實。最初,編輯們只是把照片簡單地排列在版面上,這種做法在20世紀初的《倫敦新聞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等雜誌上屢見不鮮,並成為了圖片故事最初的模式。到了1920年代,德國的雜誌編輯們開創性地利用更多頁數來展現一組圖片故事,版面多了,照片也放得更大,讀者也可以從中領略到更多的故事細節。在1928到1929年間,歐洲兩家最大的圖片雜誌《柏林畫報》(Berliner llustrirte Zeitung)和《慕尼黑新聞畫報》(Münchner Illustrierte Presse)都開始試驗利用更新穎的版式用圖片故事進行深度報導。《慕尼黑新聞畫報》當時的編輯斯蒂凡·洛倫特後來也成為圖片雜誌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並於1938年在英國創建了《圖片郵報》(Picture Post)。1936年,美國的《生活》(LIFE magazine)雜誌在出版商亨利·盧斯(Henry Luce)的率領下重新創刊,其發行量最高曾達到850萬份,這也讓它毫無懸念地成為了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圖片雜誌。與此同時,《生活》雜誌也成為了攝影新聞報導最主要的載體之一。盧斯經營《生活》雜誌的核心信念就是:照片不僅僅是文本的圖解,它完全可以講述自己的故事。

 

以1920年代末為起點,在之後大約40年的時間裡,攝影報導便一直在雜誌中處於主流地位,與此同時,雜誌也在不斷完善用影像講述故事的機制。雜誌編輯們為了圖片故事付出了巨大努力,時至今日,儘管圖片雜誌的全盛時代已成往事,攝影師們卻仍可以從歷史中獲益良多。

 

如何講好故事

 

從圖片雜誌出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圖片故事擁有一套基本的敘事結構,並且,這個結構是固定的。這套結構可以簡單地總結為:開篇、主體和尾聲,以及穿插其中、形式多變的關鍵鏡頭(Key Shot)。關鍵鏡頭是一組圖片故事中最令人難忘、最具震撼力的幾張作品,它具有不可預知的特性,往往是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的意外收穫。圖片故事的開篇也十分重要,因為它需要擔負起在短時間內吸引讀者注意力、並促使讀者繼續看下去的任務。攝影師必須在籌劃拍攝的時候就對開篇有一個特別的構思,這種構思不一定是成體系的,但一定是吸引眼球、並且與故事主旨密切相關的。給圖片故事開個好頭其實並不簡單,因為一張優質的開篇照片是無法在故事主體中再次使用的。圖片故事的主體在整個結構中扮演敘述者的角色,根據不同的題材,故事主體也有長有短。圖片故事的尾聲通常也應當是一張足夠有力的照片,這會讓整個故事看上去既完整又回味無窮。仍然以鸕鷀捕魚的題材舉例,由於篇幅限制,在精選出的幾十張照片中,我選擇了最能講述完整故事的8張照片來展現捕魚的經過。

相關焦點

  • 還記得那張「大眼睛」女孩的照片嗎?這裡有照片背後的故事
    在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三合中心學校的課堂上,作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工程攝影志願者的他拍下了一個手握鉛筆、抬頭聽講的女孩子的照片,那雙明亮清澈的眼睛又大又黑,撲閃孩童的天真和對知識的渴望,好像會說話一般,擊中了每個看到這張照片的人的心靈,後來被選為了希望工程的標誌,人們親切地稱為「大眼睛」。轉眼三十年過去了,解海龍也沒想到,一次偶然的結緣,改變了幾百萬少年兒童的命運,也改寫了他自己的人生。
  • 黛安娜王妃那張經典睡美人照片背後,有著這麼的一個心痛故事!
    以往她就曾經試過在出席活動時,被拍到睡著了的照片,成為一時佳話。然而,這張經典照片的背後,或許埋葬了一個讓人心痛的故事呢。眾所周知,黛安娜王妃跟查理斯王子第一次見面後,很快就決定交往,而大概一年後兩人就舉行了婚禮,黛安娜正式成為王妃。當時黛安娜王妃只有 20 歲,但查理斯王子已經 32 歲。黛安娜王妃對於皇室婚姻生活充滿著期望,也以為會像童話般幸福。
  • 尋找華清池老照片憶似水年華 講照片背後的故事
    尋找華清池老照片憶似水年華 講照片背後的故事時間:2016-03-14 18:55:22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而同一個地方,不同年代拍攝的照片更會讓人感受到時間所帶來的變遷。從今天(3月14日)開始,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將聯合西安華清宮景區,向大家徵集老照片,講述您與華清宮的點滴故事。    華清池水色青蒼,此目規模越盛唐。位於西安臨潼區的華清宮景區依驪山而建,氣勢宏偉,樓臺館殿,遍布在驪山上下。在春日的映襯下,華清宮景區又彰顯出它別樣的歷史韻味。
  • 10萬張照片背後的秦兵馬俑故事
    原標題:10萬張照片背後的秦兵馬俑故事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蹟,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也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張天柱用20餘年的時間,拍攝了10餘萬張照片,以考古學者的視角,觀察記錄了秦俑、秦陵的考古勘探、發掘、保護、展示,以及館院建設等諸多方面的艱辛歷程和輝煌成就。照片以影像的形式記錄了秦兵馬俑的學術史,是張天柱30年的考古工作親歷記,他用手中的相機向人們講述秦兵馬俑的故事,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 如何用照片講好一個吸引人的故事
    無論你拍攝什麼攝影類型,使用什麼攝影設備和攝影的目的,只有一件事會影響最終結果:在圖片中敘述或創建故事有幾個基本組成部分,你可以通過一張照片講述一個吸引人的故事,拍出具有特殊的照片!如果你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那麼將靈感和想法匯集在一起將很容易。可以從一些簡單基本圖形:查找位置,選擇角色與之相互搭配的一些道具。靈感可能來自你最近讀過的書,喜歡的電影,某人講述的故事,甚至喜歡的照片的心情-請多加鼓勵,因為來源是無限的,需要一個來源來激發創意靈感。
  • 央視《社會記錄》:三百張照片的故事
    他說,他要給我們看300多張照片,這些照片都是他親手拍下的,他想給我們講講照片裡的故事,他說,這些故事他已經不止講過一遍。但他還是很希望在我們的節目裡讓更多的人看到,銘記這些照片,和照片上的故事。  影像:一組照片,路上遇到的李春豔 農民的家景  解說:我問她為什麼這樣急? 她說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搶救,如果晚了可能就來不及了。
  • 毛主席的這張照片讓多少官員看了無地自容?
  • 如何講好故事?荷賽說,新聞報導不再只靠靜止的照片
    於是我趕緊定了當天往返重慶的機票,回家找照片。當時沒票了,只能買頭等艙飛回去,往返大概八千多塊,現在想想蠻肉疼的。當時投的那組《城市縫隙》是拍攝重慶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選擇這一組照片是因為覺得題材和形式都還不錯。最後被調原片的那張照片(如下),估計是被評為從中選出一張放入了單幅的單元之中。這組照片我到現在還在繼續拍攝,但並不專門進行,碰到了就拍兩張。
  • 8張照片,8個春節故事
    一個春節過去,你的手機裡又存下了多少張捨不得刪掉的照片?覓探這裡收到了一些小夥伴發來的照片,或者關於旅行、或者關於美食、或者關於家人......每一張,都記錄下了自己生活中那些細緻而真切的幸福。這張照片拍攝於出海捕魚前,風吹著漁船拂過礁石,是肉眼可見的寧靜與自在。我喜歡這樣的生活。-by 孤莫尼-
  • 李艾筱《私人物品》:100張黑白人體照片與他們的人生故事
    李艾筱透過這些私人物品看到了每個人的人生片段,見過他們痛徹心扉的哭泣,見過他們不克制的笑容,他們講他們的夢想、愛情、親情、疾病、殘缺和尋找自我的故事。他們很多人把這個拍攝當成了一種紀念,人生中的一個新的開始。李艾筱也從中發現人們太需要一個宣洩口,去傾訴自己的某些經歷,卻常常找不到合適的人。
  • 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你都了解嗎?
    一張照片,是一個見證,我們通過老照片能夠看到歷史的斑駁陸離,看到那一瞬間的的真實印跡,照片或許不像影視那樣生動形象,但是在那個技術落後的年代,用照片記錄生活,記錄將要過去的瞬間是最好的選擇。下面我們來說說這張照片,它有怎樣的故事呢?
  • 世界上著名的4張照片,每張都有一個故事,最後一張你一定見過
    攝影是一門藝術,雖然照片只定格了一瞬間,但是在很多時候那一瞬間卻有著極為深厚的時間背景,於此同時也便賜予了這張照片更為深刻的意義。今天要說的便是堪稱世界上最為著名的4張照片,每張都有一個故事。勝利之吻如果要評選世界上流傳最廣泛,被世人見過最多的一張照片,那麼聞名世界的「勝利之吻」一定是要作為入選之一。這張照片不僅是兩個人的故事,而且擁有著極為深刻的歷史背景。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整整為時6年的世界規模性大戰。
  • 這張刷屏照片背後的故事溫暖又辛酸
    這張刷屏照片背後的故事溫暖又辛酸 2020-07-24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朱正廷最捨不得刪的五張照片,圖5是多少女生的壁紙!
    朱正廷最捨不得刪的五張照片,圖5是多少女生的壁紙!朱正廷,1996年3月18日出生於安徽省,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男子演唱組合NINE PERCENT成員,因長相清新,氣質軟萌,被網友評為人間仙子。嘟嘴的朱正廷可愛到犯規,而且朱正廷適合各種染髮,完全就是漫畫中走出的小王子,圖5是多少女生的壁紙!朱正廷最捨不得刪的五張照片,圖5是多少女生的壁紙!
  • 老師憑什麼被尊重,8張照片告訴你
    六一這天,學生們在老師的組織下過起兒童節,而班主任李程老師的兒子只能在門外,如果不是被值班校長發現並拍下這張照片,孩子需要一直靜靜等到爸爸下班。而在照片拍下前,他已經在教室外等了半小時。,背上的孩子8個月大,拍照片的時間是元宵節。
  • 17 張貌似普通的照片,背後故事卻令人起雞皮疙瘩!
    照片可以將時間凝固,讓後人知曉世界的過往。 不過,對許多照片來說,你必須知道它背後的故事,才能真正感受它的魅力。 以下是 BoredPanda 網站收集的部分案例: 01
  • 這十張照片告訴你,「愛」有多少種含義
    這十張照片告訴你,「愛」有多少種含義 愛就一個字,卻有無數種形式。透過相機的鏡頭,我們會看到它所展現出的不同力量——無論處於何種境地、何種心情,你都能感受到「愛」的存在。
  • 照片講故事|趕青檀寺廟會
    這也算是和青檀寺廟會有關的一個故事吧。這兩張照片都是在青檀寺廟會上拍的。第一張的拍攝時間是1965年4月5日,距今已經整整55年。照片上,後面站著的是我的雙胞胎大姐大哥,當年5歲,前面的是我的二哥,剛剛兩歲。
  • 這10張照片裡的教師故事真感人……
    每天兩趟需要步行30公裡路,他風雨無阻,用最「麻煩」也最讓人尊敬的方式給學生樹立了好榜樣。段老師用腳步詮釋著盡職盡責,「一個孩子都不能少」。第七張照片與時光賽跑的老師,他已退休卻從未「退休」紮根在最貧瘠也是最需要教育的基層,是九旬退休教師葉連平的堅守,也是一群像他一樣的老師的堅守。
  • 這張「恐怖的全家福」刷屏了,照片是真的,故事卻不是
    原微博博主@逸事拾遺 是這樣寫的:這是一個「光榮遵守一胎政策的家庭,一個二十出頭的大學生,一對近五十歲的父母,一個外公,一對爺爺奶奶,一對曾祖父曾祖母,一家八口只一個年輕人。」那麼,這張照片到底是怎麼來的呢?觀察者網找到了它的出處:某媒體2014年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