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見有些書法家說:「書法這門藝術,是為少數人服務的,外行看看熱鬧就行了,不要指望他們能欣賞。」
還有些說:「書法的美不是漂亮,太漂亮了,也就有些俗了。」
大體意思就是說:
如果你不喜歡我的書法,我原諒你,因為你不懂;如果你看不到其中的美,我也不能怪你,只怪我寫得過於高大上。
說實話,書法和寫字不一樣,特別是現在的書法作品,已經脫離了原本的實用功能,展現更多的是藝術角度的審美。如果你沒有一定的書法知識儲備,單從橫平豎直這個角度去評價一幅作品好壞的話,就有些過於狹隘了。
不過,歷史上有一些書法家的書法作品,水平高超不用說,關鍵是那種風格欣賞起來沒有太大的難度,誰看誰喜歡。
比如說今天介紹的成親王的行書,老少皆宜,不懂書法的,看一眼也會愛上。
首先,我覺得有必要介紹一下成親王是誰。簡單說吧,他是清代乾隆皇帝的第十一個兒子,本來是有機會繼承乾隆的位子的,只不過由於鍾情於書法藝術,為人處事太過於文藝範,沒被乾隆看好,才錯失了機會。
下圖就是成親王的行書片段,用筆精到,結體大方,瀟灑不失沉穩,漂亮卻不媚俗,造詣頗深,令人嘆為觀止。
成親王的行書之所以有如此的表現力,和他的取法對象分不開。錯失皇位的成親王,在書法方面頗為用功,楷書主要學趙子昂和歐陽詢等先賢名家,特別是趙子昂,對他的書法影響深遠,點畫之間仍能清晰地看到趙子昂的影子。
類似成親王和趙子昂的這種書法,雖說是溫潤大方,但是當代的名家高手借鑑取法的並不多,反而是那些初學書法的愛好者,特別鍾情於這種書風。
為什麼會這樣呢?個人看來,這和當下推崇的書風有很大關係。如果你用心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在各個級別的展覽上,很少出現這種精到且傳統的書法,出盡風頭的,大都是那種風格特異,個性鮮明的作品。
從這個細節就能看出,當下書壇重視個性,如果過於平淡的話,是無法獲得專家的認可的。再說了,類似成親王的這種中規中矩的書風,並不是那麼好學的,非常吃功力,這也許是很多人望而卻步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