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至9月1日,巴勃羅·畢卡索(1881-1973)作品展「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引爆整個盛夏。
點擊圖片 · 帶你看懂畢卡索
▽
畢卡索(1881-1973),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卡索的作品通常被分為9個時期。時期的名稱尚有爭議,大致是「藍色時期」(1901年~1904年)、「粉紅色時期」(1904年~1906年)、「立體主義時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
畢卡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紀正是屬於畢卡索的世紀。他在這個多變的世紀之始從西班牙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巴黎,開始他一生輝煌藝術的發現之旅。在20世紀,沒有一位藝術家能像畢卡索一樣,畫風多變而人盡皆知。畢卡索的盛名,不僅因他成名甚早和《亞威農的少女們》、《格爾尼卡》等傳世傑作,更因他豐沛的創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層面的藝術作品。畢卡索完成的作品統計約多達六萬到八萬件,在繪畫、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畫、舞臺服裝等造型表現。在畢卡索1973年過世之後,世界各大美術館不斷推出有關他的各類不同性質的回顧展,有關畢卡索的話題不斷,而且常常帶有新的論點,仿佛他還活在人間。
畢卡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
30歲以後畢卡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一,連續和穩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親或可憎,或誠摯或裝假,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卡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定,不要偏見,什麼都不要,又什麼都想要去創造。他在藝術歷程上沒有規律可循,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體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聖的看法,只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
「當你即將死去時,有些事情即使沒有做完也不會有遺憾,只有這樣的事情才能推到明天去做。」
——畢卡索
畢卡索作品欣賞
Boy with a Pipe [1905]
Cat Devouring a Bird [1939]
Child Holding a Dove [1901]
Family of Saltimbanques [1905]
Figures by the Sea (The Kiss) [1931]
Goat's Skull, Bottle, and Candle [1952]
Guitar, Gas-Jet and Bottle [1913]
Harlequin [1918]
La Vie [1903]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Nude [1910]
Nude against a Red Background [1906]
Nude in an Armchair (Seated Woman) [1909]
Nude Woman in a Red Armchair [1932]
Pedro Manach [1901]
Pitcher, Candle and Casserole [1945]
Portrait of Daniel-Henry Kahnweiler [1910]
Portrait of Gertrude Stein [1905-6]
Portrait of Olga [1923]
Seated Bather [1930]
Seated Nude [1909-10]
Self Portrait- 'Yo Picasso'
Self-Portrait with Palette [1906]
Still Life on a Table [1920]
Still Life with Cards, Glasses and a Bottle of Rum- 'Vive la France' [1914-5]
The Artist and his Model [1963]
The Dryad [1908]
The Muse [1935]
The Old Guitarist [1903]
The Rape [1920]
The Sculptor [1931]
The Smoker [1953]
The Three Dancers [1925]
The Tragedy [1903]
Three Dutch Girls [1905]
Three Musicians [1921]
Three Women [1907-8]
Vase of Flowers [1901]
Violin and Grapes [1912]
Weeping Woman [1937]
Woman Asleep in an Armchair (The Dream) [1932]
Woman in a Chemise [1905]
Woman in a Fish Hat [1942]
Woman on the Banks of the Seine, After Courbet [1950]
Woman with a Mandolin [1925]
Women of Algiers, after Delacroix [1955]
《赤足姑娘》,畢卡索在14歲時作品
關於畢卡索(以下來自中國美術館官網)
畢卡索 《亞威農少女》 布面油畫 244x234cm 1907年 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藝術成就: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它自身的形、色構成的世界。它脫胎於塞尚那些描繪浴女的紀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種不同於自然秩序的秩序,組建了一個純繪畫性的結構。標誌著畢卡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畢生致力於繪畫革新,利用西方現代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的成果,並吸收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創造出了很有表現感的藝術語言;極端變形和誇張的藝術手法,在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方面。
畢卡索崇尚立體主義,他的抽象畫主觀表現出的太陽光是螺旋狀照射的,不同於客觀世界的光沿直線傳播。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 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以許多的角度來描寫對象物,將其置於同一個畫面之中,以此來表達對象物最為完整的 形象。作品《格爾尼卡》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 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 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畢卡索 《格爾尼卡》 布面油畫 305.5×782.3cm 1937年 藏於馬德裡索菲亞王妃藝術館
畢卡索作品匯集:http://www.lingganjia.com/view/116861.htm
來源:康國平說
畢卡索專欄課程
三聯中讀 -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聯合出品
《發現畢卡索:開啟現代藝術的奇幻之旅》
點擊試聽
👇
查看課表
上新福利 · 限時5折
99元49元
👇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發現畢卡索》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