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小浪底看開閘放水,看到激蕩渾濁、噴湧而出、奔流不息的黃河水,不免感嘆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偉大,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放雄邁,然突然靈光一現,感懷於「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精妙與智慧。看似在寫生活瑣事,實則在向我們闡述兩種生活智慧:「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前者是一種人生態度,後者亦是另外一種人生態度。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也沒有孰優孰劣,甚至可能會出現中間灰色的人生態度。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這一段話最早出自《孟子·離婁》,孔子聽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聽後言:「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清濯纓,濁濯足,這本是水給予人們最便利、最直接的恩惠,但孔子卻從這個簡單的事實中,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人生道理: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忠奸善惡、榮辱禍福主要取決於自己。
後世在描寫屈原流放的《漁父》中亦有:「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意思是「滄浪的水如果是清的,可以用來洗我帽纓;滄浪之水如果是渾濁的,可以用來洗我的腳」。滄浪之水清有水清的作用,滄浪之水濁有水濁的作用,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形勢比人強,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能明大勢,識時務,順勢而為,無為而為。滄浪之水的清與濁,皆是它本來應有的形態,都應該坦然接受,清水的時候,洗衣洗臉正衣冠,洗滌心靈,修身養性;濁水的時候,洗腳洗地催人醒,除垢去汙,滌蕩心靈,洗心革面。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個人只要善於調整自己,清世亂世都可為我所用。漁夫站在道家「世俗」的角度,勸屈原要審時度勢,不可太執著於自己的清高潔白的理想,要不然屈原會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的。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言「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果不其然,信奉儒家「不可為而為之」的屈原寧願為了自己清高潔白的理想和抱負而捨生取義,以死直諫,為國捐軀,名垂青史。
正如眾所周知的一些情況,既然有人要一意孤行,為私利肆意妄為,執意決裂,我們不必強求也無法強求,這是陰陽轉換之道的大勢,與其如鯁在喉,患得患失,正中敵人的下懷,還不如做個灑脫的「漁夫」,順勢而為,解決一些自己長期積累的、比較棘手的問題。既然好說歹說,有些人都要胡攪蠻纏,強力制裁,還不如順勢紮好自己的「籬笆院」,鞏固好我們自己的核心利益。「一陰一陽之謂道」,愚人反陰陽,智者轉陰陽,有些問題避無可避,忍無可忍的時候,只能直面,陽的時候固然很好,陰的的時候也不必沮喪,也許正好給了我們看清深層次問題的機會,為順勢解決一些深層次的遺留或隱藏問題提供契機和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