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漁父的對話中,滄浪水的清和濁,其實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2020-10-03 小話詩詞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註:濯(zhuó,洗)

這首《滄浪歌》,出自《楚辭·漁父》一文。

《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採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從文體的角度看,在楚辭中,唯有《漁父》篇、《卜居》篇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採用問答體,與後來的漢賦的寫法已比較接近。

屈原滄浪遇漁父古時,漢江有一支流流經沔陽,名曰滄浪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流放之時,遊經滄浪水,在張溝處遇漁父問渡,頗為傷感,漁父唱了一首《滄浪歌》啟發屈原如何面對現實,傳為歷史佳話。

他們兩人的對話,《漁父》篇中有詳盡的記載,兩人通過問答以遣詞寄意: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如果用白話文來理解的他們的對話,大概就是漁父見屈原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便問:「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

屈原答「周圍的人都骯髒只有我乾淨,大家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到:「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髒,何不攪混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斷然地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無比的身體,沾染上汙穢不堪的外物?我寧願跳到湘江裡,葬身在江魚腹中。怎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灰塵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口中唱到:「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

文學家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說漢賦是「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在文體演變史上,《漁父》無疑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的。

《漁父》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的形式,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四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
漢代學者劉向、王逸認為,《漁父》篇乃屈原自作;但現代《楚辭》研究專家,對此多持否定態度。馬茂元先生認為,乃是楚人悼念屈原之作,它從兩種不同思想意識的對比,表現了人們對於屈原沉湘自殺這一歷史悲劇的深刻理解。

《漁父》全文較長,其中最精彩的部分當屬漁父唱出的這四句,因此這四句也被單獨選出來,稱為《漁夫歌》也是最能體現全文主旨的,這四句就是: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從《滄浪歌》的角度講,《漁父》篇的重要性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翔實的背景。

從《孟子·離婁》篇關於孔子曾聽到孺子唱此民歌的記載來看,可知它在春秋末年即已廣泛流傳,後來又被載入《楚辭·漁父》篇。

郭沫若在《屈原賦今譯》說:「《漁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按之作品的實際,這一推斷還是比較可信的。

屈原與漁父兩個典型人物形象,他們秉持不同的人生態度與價值取向。屈原是一位恪守高潔的人格精神、「清白以取直、捨生取義」的理想主義者;而漁父則是一位順應時代,與世推移,隨遇而安的智者,看來他是一個隱士,並非真正以捕魚為業的漁夫。

作為一位堅守儒家傳統的思想家、堅持自己的理想去改變現實的政治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從未希圖逃避現實,更不肯在「蘭艾雜糅」中虧損了清白崇高的本質;他以自沉湘江,表現出抗爭到底的決心,和忠直清廉的高尚情操,這樣,就使他的人格與作品同歸不朽,永耀人寰。
而漁父所吟唱的《滄浪歌》,則代表了流行於楚地的典型的道家思想觀念。《莊子·人間世》篇有言:「天下有道,聖人成焉(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生焉(保全生命)。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這和漁父所說的「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同一意蘊。他們看透了塵世的紛擾,但並不迴避,而是主張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的人格、操守。這一點是屈原所不贊同,也並不真正理解的。

唐代詩人汪遵專門寫了一首《漁父》詩,用詩歌進行了評價:「棹月眠流處處通,綠蓑葦帶混元風。靈均(屈原)說盡孤高事,全與逍遙意不同。」

汪遵以屈原和漁父江畔問答的典故為題材,讚頌了漁父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間接表達了對屈原這一偉大愛國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操。

應該說,《滄浪歌》所主張的,並非純粹的消極避世,專為個人全生自保打算,而是強調人不僅要剛直進取,也要在不喪失本性、不同流合汙的前提下,能夠因時順化,與世推移。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這分明是鼓勵人們積極進取。「水清」比喻治世,而「纓」為帽帶,是古代男子地位的象徵,整飾冠纓喻準備出仕,有所作為;「水濁」比喻亂世,只能「濯足」。用老子的話說就是「和其光,同其塵」,大意就是涵蓄著光耀,混同著垢塵,這也符合孟子所持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觀點。

同樣也是進行「清濁之辨」,而在孔子那裡,對《滄浪歌》則作另一番解讀,他說:「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

這段話是孔子給學生講課時說的,大意是說:水清就能濯纓,水濁只可洗腳,這都是由水本身決定的。

據此,孟子引申曰:「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強調自身價值、主觀作用,同樣具有積極意義。

相關焦點

  • 端午佳節讀《漁父》,出世還是入世?兩種人生觀的對話
    端午佳節,對著美味的粽子,總會想起兩千多年前的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端午佳節屈原因小人讒言而被放逐,在江岸徘徊流連,遇見一漁父,兩人展開對話。兩問兩答間,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入世和出世。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漁父》(選自《楚辭》)屈原遊於江潭屈原的入世屈原出身王族,具有強烈的國族意識。年輕時,憑著博學多能,深得楚懷王寵信,官居高位,參與內政、外交等重大決策。
  • 屈原和漁父:捍衛理想與順應現實,兩種對峙千年的人生觀
    屈原說:「剛洗過頭必要彈彈帽子,剛沐浴完必要抖抖衣裳,怎能以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漁父莞爾一笑,搖槳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江水搖櫓邊,兩種人生態度赫然對峙。
  • 屈原和漁父:捍衛理想與適應現實,兩種對峙千年的人生觀
    漁父莞爾一笑,搖槳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江水搖櫓邊,兩種人生態度赫然對峙。最終,沉沒的是獨守清白的堅貞傲骨,漂流下去的是與世推移的圓融通達。千年以來,屈原和漁父拋出的人生命題,被身處相似境遇的人們反覆叩問。是不為瓦全的執著,還是難得糊塗的自洽?世事皆有正確答案,唯有回到人生態度上,沒有誰可以評判他人的選擇。因此,世人既緬懷屈原的清高,又讚嘆漁父的處世。沒有幾個人想成為聖人、偉人,但人人都想過好這一世。屈原般的堅貞孤傲,讓一個人名垂千古;漁父般的與世推移,卻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根源。
  • 端午憶屈原,再思滄浪水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在《楚辭·漁父》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湘沅之地的江邊遊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
  • 2200多年前的水產人漁父和屈原的真實對話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與水產人也有一段很深的淵源,今日再讀這篇《漁父》,看看那時的水產人都和屈原說了些什麼?
  • 漁父的智慧與屈原的堅守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丁健)《漁父》是楚辭中的一篇作品,講的是一位漁父和三閭大夫屈原之間的一番對話,對話內容很是精彩,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兩人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方式,也可進一步體會到屈原潔身自好、堅守自持的情懷與操守。關於此文作者,歷來專家有幾種說法,一說為屈原,一說為楚人。
  • 朗誦 漁父(屈原)
    茅盾《楚辭與中國神話》和[2] 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學生宋玉或戰國時期楚國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學史》[3-4] 亦引以上觀點。主張各異,但說服力似還不充分。 也有人力主《漁父》《卜居》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興祖、王夫之等。
  • 滄浪之水,清濁皆有道
    近日到小浪底看開閘放水,看到激蕩渾濁、噴湧而出、奔流不息的黃河水,不免感嘆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偉大,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放雄邁,然突然靈光一現,感懷於「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精妙與智慧。看似在寫生活瑣事,實則在向我們闡述兩種生活智慧:「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前者是一種人生態度,後者亦是另外一種人生態度。
  • 漁父的智慧與屈原的堅守 - 文化 - 濟寧 - 濟寧新聞網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丁健)《漁父》是楚辭中的一篇作品,講的是一位漁父和三閭大夫屈原之間的一番對話,對話內容很是精彩,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到兩人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方式,也可進一步體會到屈原潔身自好、堅守自持的情懷與操守。關於此文作者,歷來專家有幾種說法,一說為屈原,一說為楚人。
  • 滄浪之水清兮,滄浪之水濁兮,屈原的選擇,隱士?還是志士
    楚懷王的後期,屈原還擔任過三閭大夫。屈原知識廣博,記憶力驚人,他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又精通辭令。在楚國宮廷內部,屈原和楚王議論國事,發出號令。這表明,屈原是參與國家大政設計的人,是操作楚國政治中樞的重要人物。
  • 「死心眼」的屈原和圓滑的漁父
    屈原《楚辭》裡有篇《漁父》,說的是屈原和漁父的故事:「屈原被排擠出朝廷流放,在江邊徘徊遊蕩,一邊走一邊嘴裡還在吟唱。江上的漁父見了就問道:『你不是三閭大夫嗎?是什麼事情使你成了這個樣子?』屈原回道:『世道混濁,只有我清白;世人昏昏,只有我清醒,所以把我流放了。』漁父就說啦『聖人不會被事物框死,隨著時勢而變化,世人不醒,你就攪混水揚波,世人皆醉,你就吃酒糟喝淡酒,幹嘛要高尚突出,自找流放的苦頭吃!』……漁父莞爾一笑,划槳而去,還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 入世乎,出世乎,再讀《漁父》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所以沒寫作者,主要是說法還不統一,沒有確切的權威確定就是屈原。最早認定為屈原作品的,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在《楚辭》中,《漁父》是作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的。
  • 屈原《漁父》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⑨。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汶(mén)汶:汙濁的樣子。湘流:湘水,流經今湖南省。赴湘流:指投江自殺。皓皓之白:指純潔高尚的品格。莞(wǎn)爾:微笑的樣子。鼓枻(yì):敲擊船槳。滄浪: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內。蔣驥以為「本滄浪二山發源,合流為滄浪二水。」濯:洗。纓:繫結帽子的絲帶。《滄浪歌》又見於《孟子·離婁》,可能是流傳於江湘一帶的民歌。
  • 《漁父》——紀念屈原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白話譯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遊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
  • 屈原:漁父
  • 滄浪之水清兮,源頭在哪裡
    湖北日報訊 記者 韓曉玲「滄浪之水清兮
  • 文|〔先秦〕屈原《漁父》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gǎo)。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gǔ)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 古文閱讀-漁父(屈原)
    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注釋】1.既:已經,引申為「(在)……之後」。2.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3.三閭(lǘ)大夫:楚國官職名,掌管教育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職。4.是以見放,是:這。以:因為。見:被。5.淈(gǔ):攪渾。《說文》:「淈,濁也。從水,屈聲。
  • 水啊,河啊,屈原啊
    大家都知道屈原的故事。屈原有過被流放、被迫害的經歷,最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而死。可以說屈原與水有著不解之緣,人們甚至在雨水豐沛的季節裡,以端午節來紀念屈原,足見屈原的人格魅力。據說《漁父》有可能為屈原所創作。《漁父》中的漁 父是一位避世士,在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要保持自己清白之身;後來漁父走了,唱出幾句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大意是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
  • 中國文化史上最神秘的馬甲:漁父
    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其實也是內心的掙扎。   按理來說,屈原這麼高層次的文化人,應該和江邊釣魚的人是沒什麼共同語言的,然而,屈原還是率性地回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大家都渾濁,我卻清澈;大家都醉了我卻清醒,我和這個世界不同調,因此被流放。   屈原面對的這個人生大困惑,在漁父那裡卻很簡單,他爽朗地說:哥們,這不很簡單嗎?聖人不拘泥於物,隨機應變,跟隨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