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實體書店與高科技相遇

2020-12-21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7月2日,24小時5G無人智慧書店在雄安新區容城縣新華書店成功試點運營。資料圖片

人臉識別、5G網絡、物聯網識別技術、掃碼支付……當新技術與實體書店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今年7月初,全國首家24小時5G無人智慧書店在河北雄安新區容城縣正式開門迎客,給讀者帶來全新購書體驗。這裡不僅可以體驗到5G高速網絡,還能24小時隨時進店閱讀選購,讓讀者無時無刻都能徜徉在書籍的海洋之中。

便捷購書 高速上網

沒有了導購,購書方便嗎?習慣了在傳統書店購書的讀者能否適應全新的自助購書流程?記者注意到,在5G無人智慧書店的門口設有人臉識別設備,讀者在註冊會員後可直接刷臉進入書店。尚未註冊會員的讀者,可通過刷本人二代身份證進入。

為了提高服務質量,防止盜書行為發生,5G無人智慧書店實行會員制,讀者可在書店的專用機器上完成會員註冊和人臉信息識別。會員制的另一好處是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會員讀者閱讀偏好,更好地開展精準營銷,提供給讀者符合閱讀口味的好書。讀者將書放到書店門口的機器識別區即可實現自助借書、還書、購書,通過掃碼支付實現「一鍵買單」,減少排隊等候時間。

物聯網智能識別技術的應用,這一技術可實現圖書的精準定位。而5G高速網絡是這些「黑科技」完美呈現的保障。書店內覆蓋5G信號,讀者可在購書過程中體驗5G網絡帶來的驚喜,切身感受高速率、大帶寬、低時延等5G網絡特性,提前過一把「5G癮」。

首家24小時5G無人智慧書店為何選址雄安新區?河北省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編輯部副主任鄭秋月告訴本報記者:「雄安新區很多服務設施的建設與開發都瞄準無人、智慧、智能新方向。容城新華書店作為當地重要文化空間,首次與通訊運營商合作,旨在通過5G等先進技術,打破傳統實體書店購書消費模式,為讀者帶來更加便捷、高效的消費新模式。」

創新模式 個性定製

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8年,包括紙質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中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為80.8%,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其中以網絡、手機和電子閱讀器等媒介為主要形式的數位化閱讀接觸率為76.2%,比2017年的73.0%上升了3.2個百分點。在人們感嘆網際網路銷售模式衝擊實體書店、電子閱讀衝擊實體書閱讀的同時,實體書店也利用最新科技開啟了「反擊」:無人書店通過「無人售賣」的新模式向消費者提供便捷獲取紙質書的途徑。

此外,一些書店還致力於打造全方位、多維度、高端智能書城。2018年7月深圳書城龍崗城正式開門迎客。書城通過大數據應用、行動支付、人臉識別等最新科技手段推出深圳首家「無人」書店。業態定位為主力書店、特色餐飲、智能體驗、原創服務等。

「隨著信息技術和消費支付模式的革新,這種智慧、智能、高效的實體書店新零售模式將會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功能上的創新、購物體驗的升級,讀者時間成本的減少,銷售模式的便捷,帶來的消費吸引力也隨之升高。書店通過新零售模式的改造,藉助採集的大數據信息,可為讀者提供更多、更加精準的個性化定製服務。」鄭秋月說。

拉動經濟 助力閱讀

24小時5G無人書店等實體書店經營新模式為拉動夜間消費、促進書香中國建設提供了新思路。繼2014年三聯韜奮書店掛牌「24小時書店」、被贊為北京的「深夜書房」後,不打烊書店的概念開始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24小時書店走進人們視野,在便利人們閱讀的同時,對拉動夜間經濟的增長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月12日,北京市商務局發布《北京市關於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提出繼續扶持24小時實體書店。從長遠角度看,應用5G、物聯網、行動支付、人臉識別等技術的無人書店更適合夜間經營模式,減少了因營業時間延長導致的人力成本上升。

近年來,在全民閱讀浪潮和國家政策支持下,實體書店數量上升,經營更加多元化。2018年中國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4.3%,從業人員同比增長5.5%,實體書店規持續擴大。「書店+咖啡餐飲」「書店+文創空間」「書店+特色主題」「書店+文旅」等新興業態引人注目。24小時5G無人書店的經營模式為實體書店轉型發展注入了科技元素。5G網絡、自助購書能夠更好地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吸引讀者選書購書,即使不能在書店中讀完一本書,前來翻閱挑選也能讓書籍走入人們的生活,從而培養愛書、讀書的生活習慣。(本報記者 張鵬禹)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7月22日 第 08 版 )

相關焦點

  • 北京:實體書店 氣象萬千
    從2016年起,北京201家實體書店獲得政府資助,極大緩解了因房租和人工等成本上升所帶來的生存壓力。2018年7月,《北京市關於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出臺,提出到2020年,以大型書店為骨幹,打造一區一書城的綜合文化體驗中心,形成以16家綜合書城和200家標誌性特色書店為支點的遍布京城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
  • 日本實體書店探索新模式
    「東京書與床」店內一角(攝影 楊汀)《參考消息》12月14日報導 日本人愛讀書看報和實體書店發達常常被當作美談,但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和電子書的興起,日本的出版業和實體書店也受到很大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出版界和實體書店開始致力於探索書店的新模式,「旅館書店」、「只銷售一本書的書店」等書店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策劃書店旅行、與便利店聯營等經營形式也應運而生。
  • 實體書店如何實現數位化轉型
    【關鍵詞】大數據  實體書店  融合轉型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近幾年來,媒體持續報導我國實體書店遭遇的倒閉潮,許多老牌書店紛紛退出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為了突破大數據時代網上書店對實體書店的影響,實體書店開始摸索轉型發展的新思維、新模式,在空間布局、用戶體驗、經營方式、銷售渠道等多方面做出有益的嘗試。
  • 實體書店還能再賣幾本書?
    ,各地政府欲出手拯救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比較,實體書店的一些先天不足的缺陷無法根除的。首先,實體書店有工作時間限制,停車存在問題,其次,「圖書折扣也沒網絡給力,實體書店靠營業員服務,尋找查詢圖書不方便。」黃金地段是實體書店之痛    黃金地段開書店滋味如何,實體書店在這方面有著切膚之痛。
  • 網上書店兇猛 「實體書店+」5招應對「網際網路+」
    新華網圖【新民晚報·新民網】2014年網上書店出版物銷售額達到279.5億元,比上年增長了58.8%。僅噹噹、京東、亞馬遜就銷售了124億元,比全國127家大型書城的銷售總額還多。面對「來勢洶洶」網絡書店銷售巨頭,實體書店如何應對?
  • 實體書店求生記:盲盒?!
    疫情之下,書店也加入了盲盒隊列之中。看似屬性互不相容的二者,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二者的結合,能否讓處於困境中的實體書店煥發生機?實體書店推出圖片盲盒,能夠讓實體書店迎來它的柳暗花明書店+盲盒,如何產生化學反應?從書店的本質來看,二者的確難以達成品性上的完美貫通。
  • 有名的實體書店也倒閉了,那些小書店還好嗎?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行動受限讓我們的生活受限也讓全國的實體書店受限過去數月我們眼見著一家家書店奔走呼號緊急求救甚至陷入倒閉危機在你所在的城市一定也有這樣一家書店書店和書在你心裡燃起的微光曾帶給過你溫暖和力量如果此刻的你想起了常去的那家書店如果你正好開了一家書店請繼續往下讀書中漫步•燃亮心燈特殊時期,實體書店舉步維艱。
  • 疫情倒逼 實體書店終於發「威」了
    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調查報告   書店,作為豐富和薰陶人們精神文化食量的「供給站」,在此次疫情中,同樣步履維艱。   全國實體書店自救模式上線   l 自救模式一:直播帶貨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危機,很多實體商業在看清形勢的嚴峻性之後,迅速轉戰線上,採取直播自救,實體書店也加入其中。
  • 噹噹實體書店福州東百店將關閉 稱與疫情無關
    聯商網消息:近日,噹噹實體書店官方微信發表了一則關於福州店結業公告。噹噹方面表示,位於福州東百的實體書店將在3月底結業。圖/噹噹實體書店關於此次閉店,噹噹表示,與疫情無關,系商場所在樓層業態調整需要。會員退費相關事宜,將從4月展開。
  • 《長沙市實體書店扶持辦法》出臺 扶持實體書店發展
    《長沙市實體書店扶持辦法》出臺 扶持實體書店發展 2015-12-26 10:7 來源:星辰在線-長沙晚報   星辰在線12月26日訊(長沙晚報記者 朱敏)昨日,市政府辦公廳在市政府官方網站發布《長沙市實體書店扶持辦法》(簡稱《辦法》),自2016年起,市委宣傳部
  • 張抗抗委員:有關保護實體書店生存的再次提案
    具體表現為全國各大城市實體書店的生存已岌岌可危。一家頗有影響力的媒體指出:曾經是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書業萎縮、實體書店瀕臨滅亡的現狀,直接威脅到知識生產的良性循環,影響「學習型社會」的建立、損害了精神文化建設的整體構架,違逆了目前我國文化大繁榮的良好趨勢。實體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標,即便進入電子資訊時代,實體書店仍然是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動空間。
  • 重新認識實體書店
    考察過不少國家實體書店的專家感慨,「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政策環境能比中國好。政府的堅定扶持是實體書店今天復興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出臺了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措施。這些政策利好極大緩解了因房租和人工等成本上升帶來的生存壓力。此外,實體書店的回暖也離不開經濟增長帶來的人們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升級。
  • 「書店+」 徐州實體書店的轉型與蝶變
    信息化時代,電子閱讀對紙質讀本的衝擊、讀者對網絡書店的青睞曾一度令實體書店消沉。陣痛後謀轉型,實踐中勤摸索,眼下的徐州,諸多實體書店在多元化經營下華麗轉身,購銷兩旺的場景平添一座城的人文氣質與和諧氛圍。怎樣做一家既有市場效益又有格調的書店,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 10家實體書店集聚海爾路 青島實體書店的春天來了?
    截至上個月底,嶗山區以海爾路南段為中軸,已聚集10家實體書店——青島實體書店的春天來了?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書店歸來,歸來的似乎又不是書店。截至上個月底西西弗書店的開張,已有10家實體書店落地在嶗山區海爾路南段周邊的區域內。
  • 實體書店的春天在哪裡
    據實體書店聯盟「書萌」2020年2月初對全國1021家書店的調查,截止2020年2月5日90.7%的書店選擇停業,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隨之而來的是各個實體書店「求助」。2月24日,單向空間的眾籌續命刷爆朋友圈。
  • 當實體書店撞上新科技,打破傳統購書模式,定製個性化服務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和電子商務的興起,信息溝通日益便捷,「電子書」和網購的出現極大程度上衝擊了傳統實體書店,使得實體書店一度萎靡,陷入「倒閉潮」。 7月2日,24小時5G無人智慧書店在雄安新區容城縣新華書店成功試點運營。
  • 稅收減負難救實體書店:房租才是實體書店最大的痛
    原標題:稅收減負難救實體書店:房租才是實體書店最大的痛   新華網瀋陽3月27日電(趙洪南)「其實房租才是實體書店最大的痛。」瀋陽席殊書店經理曹麗娟說,「房租年年都在漲,多少書店都是被房租這根最後也是最要命的稻草壓垮了。」   面對網絡書店的衝擊,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消失在城市的地圖中。
  • 實體書店逆勢崛起,不斷出新!實體書店和網上購書,如何選擇?
    文/飛羽如今,實體書店在中國各個城市的身影似乎越來越多,我們時常能看到各種關於新書店開業的新聞。這些實體書店,從經營的理念到店內的裝修設計以及書店功能的開拓,都在不斷地進行改變和創新,旨在打造多元化的文化休閒空間。這些實體書店日益成為城市的文化名片,為城市增添了不少色彩。
  • 實體書店試讀 網絡書店買書
    昨日,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發布了《中山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及應對建議》調查報告,根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不包括郵政報亭在內的中山年度核檢書店共有313家,其中只有5家達到限額以上批零標準,即屬於以銷售圖書為主要業務的大型書店,總體經營境況並不理想。
  • 實體書店,「活著」就行?
    想到前不久,微博上發起投票「你現在還去實體書店買書嗎?」,在已參與的3460人中,40%選擇了「偶爾買,碰到喜歡的書就買」,34%的人選擇了「不買了,網上買他不香嗎」,從中便能一窺電商平臺對於實體書店的擠壓效應。也許有人會說:環境如此,實體書店又能怎樣呢?「打敗你的不一定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