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領悟到《九成宮》的精髓——善學歐書者終以師其淳古為第一義

2020-09-27 彪哥的書法生活

簡介

唐貞觀六年(632)四月刻。魏徵撰,歐珣詢書。正書。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額陽文篆書「九成宮體泉銘」六字。據王昶《金石萃編》:「碑高七尺四寸,寬三尺六寸。」在陝西麟遊。傳世宋撮尚多,明代明代馬李琪藏北宋掲本為最,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集評

宋釋居簡《北碉集》:「貞觀初,歐、虞、褚、薛以王佐才弄翰,追配二王,謹嚴瘦勁,歐陽絕出,流落天壤間者何限,獨《化度寺記》、《醴泉銘》最為珍玩。習之者往往失其韻致,但貴端莊如木偶死於活處,鮮不為吏牘之歸,假刻誤人,人亦罕識。」元虞集題:「楷書之盛,肇自李唐。歐歐、虞、褚、薛,尤其著者也。餘謂歐公當為三家之冠蓋蓋其同得右軍運筆之妙諦。觀此帖結構謹嚴,風神遒勁,於右軍之神氣骨力兩不相悖,實世之珍。但學《蘭亭》面而欲換凡骨者,惜其即此為金丹之供?」明汪砢玉《珊瑚網》:「歐陽率更書,米海嶽稱其眞到內史,石刻惟《醴泉銘》、《化度寺》二碑特妙。」明王世貞孽孽州山人稿》:「信本書太傷瘦儉,獨《醴泉銘》遒勁之中不失婉潤,尤為合爾。」明陳繼儒《眉公全集》:「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清梁巘《承晉齋積聞錄》:「歐陽信本《化度》、《九成》二碑,猶是學王書,轉折皆圓。」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率更正書《九成宮》、《皇甫》、《虞恭》皆前半毅力,入後漸歸輕斂,雖以《化度》淳古無上之品,亦後半斂於前半,此其自成筆格,終身如一者也。惟《醴泉銘》前半遒勁,後半寬和,與諸碑之前舒後斂者不同。豈以奉敕之書為表瑞而作,抑以字勢稍大,故不歸斂,而歸於舒與?要之合其結體,權其章法,是率更平生特出匠意之構,千門萬戶,規矩方圓之至者矣。斯所以範圍諸家,程式百代也。善學歐書者終以師其淳古為第一義,而善學《醴泉》者正不可不知此義耳。」又:「歐書以圓渾之筆為性情,而以方整之筆為形貌,其淳古處乃直根祗篆隷,觀斯銘者,必知此義然後為得耳。」清蔣衡《拙存堂題跋》:「歐陽信本書直逼內史,《醴泉銘》尤其傑作,其結構精嚴,縱橫跌蕩。」

賞析

說到歐陽信本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和影響,自古至今能與之相較的,不過數人而已。大凡中唐以後千餘年來,凡習書而不學歐的大約極少。即便在當代中國,也可算是婦孺皆知的人物。而《九成宮體泉銘》正是歐書中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此碑刻於唐太宗貞觀六年,歐珣詢七十五歲時書。此碑寫得靜安安詳安詳、神清氣爽。筆法瘦硬遒勁,結字雍容婉麗,寓險峻於平正之中,融豐腴於渾樸之內。法度森嚴,雅俗共賞。從此碑入手,上追魏、晉、南朝,下窺唐、宋諸家均可無礙,所以歷來公推為學書之正途、初學之典範。此碑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特點,便是法兼南北,融為一體。既有南朝之清雅秀麗,又有北碑的遒勁雄強剛柔相濟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我國的書法藝術,自南北朝時期「南書北漸」,開始出現南北書風融合。至隋代統一中國,書風融合則成大勢,書學思想也從崇尚意韻轉向追求確立新的法度,終於開創了我國書法史上的全盛時期-唐迅詢詢詢歐詢詢正是這一轉變過程中的代表人物。他雖列為唐四家,實際上他身歷三朝,主要活動於隋代。唐代諸家中最具隋碑風格的當推他了。對他的書風,論者多雲其效法王羲之。其實他從北碑中吸取了大量齊梁秀媚萎靡之風,所以他能既得北朝方正峻利之勢,又有南朝文質彬彬、風姿秀雅之韻。形成他骨硬肉豐、儉勁平和、剛而不狠、健而不獷的獨特風格。然而此碑之中亦有過於規整緊峭而失於寒儉,或過於峻利而少溫秀之處,多為刻工不精之過。學者亦不可不知。此碑聲名早著,但捶撮過多,損壞嚴重。宋以後又經開鑿,點畫失真,已非本來面目。學者當選宋搨為佳



相關焦點

  • 吳玉如:不多讀書者,書法亦不能佳。
    吾念嗜書之人,此境必皆有之。[13]/由程邈到鍾繇,漢而魏,即隸而楷。質文之跡,消息井然。質莫忘厚,文莫忘韻。隋唐之紹,遞承以明。歐-禇各成馨逸,有由來矣。不為因襲,豈偶然哉!然變化處,終不平凡。次則米之臨古,實高出有宋一代,《方圓庵記》之作,惜不得見其墨蹟也。[22]/鄧石如前作篆書者,皆是畫,非寫也。不必遠數,如孫星衍、洪亮吉皆可證。鄧氏出而是寫,不是畫矣。有清三百年,楷尚館閣,頓失柔和。行草遂失其傳。傅青主而後,已無筆法可言,更無論神韻。書法云何!
  • 歐體《九成宮》最後一字「書」
    歐體《九成宮》1108個字中帶長橫的,長橫很少有向「右」字寫成「上凸」的。(學歐體《九成宮》者其字本未得歐楷之「險」,再加根彎曲的大「扁擔」找平衡,「歐」味殆盡。)4、精臨此「書」除注意橫豎畫的長短、粗細、方向走勢外,還要學習歐陽詢起筆、收筆等處的方圓變化(先得其形,沒有其形何談其「神」、其「韻」)。
  • 馬怡:扁書試探
    陳槃認為,「簡策之文縣於門戶者,皆可以扁稱之」,漢代的詔文、教令等「每署書木版,懸鄉市門亭顯見處」,而這種木版就是「扁」; 陳槃:《漢簡賸義之續·扁書》,《漢晉遺簡識小七種》,《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六十三,1975年,第95—96頁。大庭脩認為,詔令最初頒佈時,為使人民曉喻,「寫在板上,公示於裡門等人口聚集之處」;(日)大庭脩:《木簡》,[東京]學生社1979年,第152頁。
  • 明刻本東垣十書
    【東垣十書十六卷 明刻本 六冊】半頁十行二十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框高19. 7釐米,寬13釐米。前有王肯堂序。東垣者,為李杲。杲,字明之,晚號東垣老人,金元間河北真定縣(古稱東垣)人。嘗以納貲得官,監濟源稅。生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時年五十五,入元十七年乃終。初杲母嬰疾,為眾醫雜治而死,迄莫知為何症,杲自傷不知醫理,遂捐千金從易州張元素學,盡得其法,而名乃出於元素上,卓為醫家大宗。《元史》入《方技傳》。
  • 毛澤東是如何評價曹操的
    在毛澤東眼中,評價古代帝王不僅要看其政治上的成就,也要考量其文學才華。那麼對於二者兼具的一代梟雄曹操,毛澤東是如何評價的呢? 「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毛澤東愛讀曹操的詩歌。他曾經這樣稱贊曹操的文才:「曹操的文章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
  • 象形文字「活化石」水書搶救保護迫在眉睫(圖)
    圖為三都水族自治縣檔案史志局搶救整理的水書。 楊雲 攝   中新網三都4月24日電 題:象形文字「活化石」:搶救保護迫在眉睫   作者 楊雲 黃蕾瑾   「絕大多數水族人不懂水書,懂水書文化的人被尊稱為『水書先生』。」三都水族自治縣檔案史志局局長潘中西告訴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三都縣尚有500多位水書先生,轉眼之間離世了200多位,目前僅剩下200餘位,且多已年逾古稀,水書搶救保護迫在眉睫。」
  • 歐陽詢 九成宮 臨習——246(最後一節) 「歐陽詢奉勅書」
    今日臨寫九成宮全文 最後一節: 「歐陽詢奉勅書」。其中,「奉勅書」前面已出現過,書友們可看前面的內容。歐(歐):1、帶框的字,外框筆畫宜粗,框內筆畫宜細。奉:強調下:1、有長捺的字,其橫畫不宜寫平,宜向右上傾斜,增加險峻之勢。
  • 讀同美的《象雄文明研究》一書有感
    原標題:讀同美的《象雄文明研究》一書有感 讓世界了解象雄文明的殊勝奧妙 ——讀同美的《象雄文明研究》一書有感   幾天前收到了我的朋友同美寄來的《象雄文明研究》一書,由於這幾年搜集整理舟曲民間古藏文苯教文獻,文獻中多多少少涉及到有關象雄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