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給美國人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戰爭電影從來不敢涉足朝鮮

2020-12-17 稼軒讀歷史

眾所周知,美國的戰爭電影一向拍的十分出色,而美國人也熱衷於戰爭電影,許多優秀的戰爭題材片《拯救大兵瑞恩》、《決戰中途島》、《血戰鋼鋸嶺》等等,不但反映出了美軍作戰能力的強大,也在電影中透露著作為勝利者的驕傲的姿態。

但是在美國的導演和編劇眼中,對有一場戰爭大多諱莫如深,是電影界的禁忌,這就是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打垮了美帝國主義的威風的韓戰。不光是美國的電影界,在美國的文藝界、歷史界、政治界從來沒有人敢主動將韓戰這個話題擺到桌面上。

在美國,這場戰爭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如果你問一個普通美國人他們對韓戰的看法,他們反而會反問你,美國真的打過這樣一場戰爭嗎?

對於美國人對韓戰的漠視態度,不是因為百戰百勝的美軍在朝鮮遭遇了失敗,美軍在越南遭遇的失敗要比朝鮮更加巨大,但是美國人對越戰的關注程度一向是很高的。歸根到底,韓戰徹底改變了美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對中國的認識,以及他們對自己的認識。

一言以蔽之,韓戰改變了美國人,尤其是美軍的世界觀;同樣的,韓戰也改變了中國對待世界的態度和對中國自己的看法。

當時,在太平洋戰場上把日本人打得屁股尿流,被稱為東京「太上皇」的麥克阿瑟,在第二次戰役中一天之內潰敗二百多公裡,從朝鮮北部的雲田一路潰敗到了今天位於朝韓邊境附近的開城,讓這個不可一世的五星上將領略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實力。

在麥克阿瑟之後接替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克拉克將軍在籤署停戰協議時懷著極端複雜的心情說了這麼一段話:「朝鮮半島的戰爭,是我們美國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一個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因而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任美國陸軍司令員……我感到一種痛苦。"

而與之相對的,彭德懷元帥在韓戰取得勝利之後感慨而又豪邁的說到:「韓戰的勝利,向全世界莊嚴宣告:那個西方殖民者只要在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統治一個國家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

1950年底,志願軍發起了入朝參戰的第二次戰役——清長戰役。此次戰役中,美軍的飛機大炮傾瀉下來的彈雨,預示著這註定是一場不會輕易取得勝利的戰鬥,在一次又一次的攻堅、衝鋒、防禦中,我們的志願軍將士也付出了慘重的傷亡。

但是即使是在這樣極端不利的條件下,志願軍將士們依然頂住了壓力,經受住了考驗,他們迎著槍林彈雨,將中國軍隊的潛能發揮到了極限,用著並不先進的武器裝備擊敗了武裝到牙齒的美軍。

當1950年接近尾聲之時,清長戰役宣告結束,志願軍共殲敵3.6萬餘人,摧毀和繳獲各種的各種火炮、汽車、坦克與裝甲車不計其數。這一切戰果的取得,我們最可愛的志願軍將士們,功不可沒!

我們不得不承認,從立國以來從未打過敗仗的美軍,是一個強大的對手;但是我們更要清楚的意識到,堅強勇敢的中國人民,能夠迸發出一種怎樣偉大的力量。

此戰之後,志願軍收復了朝鮮的首都平壤,並將戰線推至"三八線"兩側,一舉扭轉處於危亡之中的朝鮮戰局,挽救了處於危難關頭的朝鮮。

今年正值抗美援朝戰爭七十周年,中國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百廢待興的中國,而我們卻依然面對著來自不同勢力的挑戰,遇到了一些困難。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回過頭去,看一看我們先輩戰鬥過的事跡,從中學習那種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來喚回我們血液深處的鬥志。

在這裡,我特別想給大家推薦一本我閱讀過的李峰先生的曠世巨著——《決戰朝鮮》,在之前所有描寫韓戰的書中,沒有任何作者像李峰先生一樣採用全局式的描寫來闡述這場戰爭。讀完之後不但對韓戰中的志願軍戰士們的愛國熱忱所感動,也會對當時的世界局勢有更深入的了解。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雖然我們目前面對著不小的挑戰和困難,但是我堅信最後的勝利一定會屬於光榮勇敢的中國人民!

曾經戰勝過的對手,我們不怕再戰勝他們一次!

相關焦點

  • 美國韓戰紀念碑
    美國韓戰紀念碑(Korean War Veterans Memorial),又名「韓戰退役老兵紀念碑」或「韓戰退役老兵紀念園」。由於韓戰給予美國的巨大陰影,美國官方一直「恥於談起」,被故意「遺忘」了幾十年。
  • 韓戰的戰敗,對美國有多大的影響?
    韓戰是讓美國最不願意提及的一場戰爭,甚至這一場戰爭,是他們在歷史上最大的恥辱之戰。畢竟當時他們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軍隊,擁有最先進武器的國家,還聯合了十幾個國家的軍隊,發動參與了韓戰。但是,最終在韓戰打響的時候,他們打輸了。所有,這是所有美國人都不願意提及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可以說是對美國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的。1、韓戰的失敗,讓美國知道他們並不是無所不能的。
  • 對於韓戰,美國人為什麼選擇了「集體遺忘」?
    道理非常簡單,撤退的時候大家都比較慌,一不注意就會演變成潰逃,指揮系統失靈後,沒有有效的抵抗,非常容易演變成屠殺和踩踏。英國人在二戰時期的最高光時刻不是怎麼和德國人玩命,而是成功的從敦刻爾克跑回了英國,這事被英國人吹噓了幾十年,後來還拍成了電影。整個敦刻爾克的撤退非常的複雜,但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把幾十萬人從戰場上撤下來是個含金量很高的技術活。
  • 《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韓戰是什麼樣的?
    電影《金剛川》正在熱映中,70年前的韓戰開始為更多的年輕人所知。影片中的志願軍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抵抗著敵機的狂轟濫炸,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讓人眼睛溼潤。這些最可愛的人,不容忘記。而作為交戰另一方的美國,又是怎麼看待這場戰爭的呢?美國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花費多年精力,寫就了一本內容恢弘的《最寒冷的冬天》,從美國人的視角,深刻剖析了這場「為平局而死」的戰爭。
  • 美國在韓戰中真的被打敗了嗎?這場戰爭對美國的影響有多大?
    準確來說,也許應該只能說是美國沒能打贏韓戰。朝鮮戰場,如果僅僅以雙方的損失及軍隊傷亡人數來看,美國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戰敗,但是作為主動挑起戰爭的一方,沒有打贏,就是失敗。這場沒能打贏的戰爭,對美國乃世界的影響,都是深遠的。
  • 韓戰對美國有多大的影響,以至於60多年來美國從不願意提及
    如果你到華盛頓國家廣場林肯紀念堂南側,你會看到這樣一群雕像,一群披著雨衣,不是面無表情就是一副驚恐不已如真人般大小的美軍雕像,沒錯,這就是美國的韓戰紀念館。碑身上隱隱若現許多士兵的臉龐,據說這些士兵的形象都是真實的,根據韓戰期間新聞照片而摹刻的。
  • 文史評論| 韓戰是美國難以治癒的「心病」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美國迅即統領「聯合國軍」入侵朝鮮半島,高光時刻達歷史之巔。但是,在短短3年時間裡,「世界老大」先勝後敗,盡嘗冰火兩重天之喜悲,對美國人的心理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艾森豪的兒子不得不到朝鮮作戰;杜勒斯的侄子被志願軍擊中頭部,後變得極度狂暴,被送到瑞士的一家醫院療養;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因座車與韓軍卡車相撞車翻人亡;後來的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的兒子被炸身亡;「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之子3次受傷,傷勢嚴重。共有142名美國將軍的兒子上了朝鮮戰場,其中有35人戰死或戰傷。戰爭也給美國民眾留下了難以撫慰的心理創傷。
  • 朝鮮停戰50周年:韓戰為何被美國遺忘
    50年過去了,戰爭雖已成為久遠的回憶,但和平依然沒有到來,韓戰剛剛結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美國人就把它遺忘了。美國人似乎從來沒有認真思索過這場戰爭的意義和教訓,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至今朝鮮半島仍無法平靜的原因之一。
  • 韓戰之殤——美國人眼裡的韓戰
    美國人究竟是怎麼看待韓戰的呢?(為了換位思考或者說揣摩清楚美國人的心態,我們以下的探討在涉及「韓戰」時儘可能像美國人一樣使用「韓戰」)有人說,因為韓戰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之間,所以容易被美國人忽略,從「被遺忘的戰爭」這個稱謂來看貌似如此。可是,為什麼美國人要把韓戰的史料珍藏在國家檔案館呢?珍藏不是為了更好記憶嗎?
  • 美國是怎樣看待韓戰的?
    而且麥克阿瑟拍胸脯保證:不會激起中國大規模入朝作戰,就算中國來了,美軍也能控制住局勢,將朝鮮半島統一了。書中,對於美國的失敗,毫不掩飾,因為麥克阿薩一意孤行導致了戰爭失利,而且不聽國防部的指揮,麥克阿瑟被解職。
  • 韓戰只打了3年,而越南戰爭美國為何敢打10年?
    而狹義的越南戰場,指的正是美國從1965年正式參戰一直到1972年戰爭結束這一階段,這一階段基本上屬於純粹的美國和北越之間的正式作戰階段。美軍正式結束參戰的時間為1973年,各方在巴黎籤署了停戰協議,美軍撤離越南。但是美國仍舊在越南留下大批地面部隊和軍事顧問人員。
  • 韓戰,美國人不講武德(下)
    開戰初有這樣一戰:原本有一段鐵路貫穿朝鮮南北,由於南北分治,北朝鮮那一段被北朝鮮拆除,但南韓那一段一直保留著。戰爭打響前,在夜色的掩護下,北朝鮮把三八線他們那一側拆毀的鐵軌重新鋪上,整整兩個營的士兵,大概1000多人裝滿15節車廂的火車,直接從前線運到南韓陣地的後方。南韓近1個師的部隊就這樣被堵住去路,南韓部隊一臉懵逼,整個前線一觸即潰。
  • 韓戰的失敗對美國有哪些影響?
    在這次戰役中,有朝鮮、中國,還有美國領導的多國聯軍參戰。當時中國、朝鮮的武器裝備水平遠遠不及美國,「小米加步槍」是最好的描述。韓戰爆發時,中國毫不猶豫地支持,氣勢磅礴地越過鴨綠江,支援朝鮮。但事實上,即使當時加上中國軍隊,戰爭也處於下風。即使是這樣明顯的差距,在中國給予支持之前,朝鮮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
  • 韓戰結束後,對美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戰爭結束後,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給美國國內帶來的影響也是沉痛的。但也正是這場不光彩的戰爭,使美國不得不重新審視並且改變其在全球的戰略布局。從冷戰開始一直到韓戰結束之前,美國的遏制政策主要表現在政治、經濟層面,如北約的建立和馬歇爾計劃的提出等。
  • 韓戰,美國空軍投彈70萬噸,越南戰爭投彈竟高達750萬噸
    1947年7月,隨著美國空軍的正式成立,空中力量在戰後美國軍事戰略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韓戰期間,美國始終在朝鮮維持了強大的空中力量,1950 年 10月,連同海軍艦載機在內,投入朝鮮戰場的美國空中力量共有14個聯(大)隊,有各型作戰飛機1100多架。
  • 美國人眼中的韓戰是什麼樣的?他們的歷史是如何記載的?
    美國人非常重視韓戰,在戰爭結束後,有多部著作和學術論文對韓戰進行了剖析,還將韓戰寫進了歷史教材。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書籍是《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作者是貝文·亞歷山大,他是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軍事戰略專家,也是韓戰的親歷者。
  • 美國拒絕蔣介石趁韓戰反攻大陸
    但蔣介石本身不敢反攻大陸,也沒能力反攻大陸,在敗退臺灣前國民黨大部分軍隊起義投誠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隊和武器都歸了解放軍,敗退到臺灣的國民黨軍隊也沒能將在大陸的武器運到臺灣 ,退到臺灣的蔣介石軍事實力是不夠的。要反攻大陸,蔣介石必須藉助美國。
  • 韓戰時,美國為何沒有擴大戰爭?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到底是啥?
    本對朝鮮不感興趣的美國,看到蘇聯打到朝鮮就急了,唯恐朝鮮被蘇聯獨佔,趕緊把朝鮮劃了條橫貫朝鮮中部的北緯三十八度線,也就是有名的三八線。美國拿著劃分方案和史達林商量,沒想到史達林同意了。朝鮮本來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後來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投降後,美蘇就以三八線為界劃為南朝鮮、北朝鮮,分別為美國、蘇聯管轄。
  • 韓戰:美國對中國有些什麼誤判?
    據《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東方出版中心 2007年)第十二編 「中國與韓戰」披露,美國當年對中國的誤判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認為蘇聯對韓戰持「不幹涉政策」,中國也肯定會聽命蘇聯指揮,不敢單獨行動。韓戰爆發時,開始美國認為是蘇聯挑動。在隨後與蘇聯打交道後,感到蘇聯對朝鮮實行的是「不幹涉政策」。
  • 韓戰最疑惑的點:韓戰結束,沒有人歡呼,全都號啕大哭
    韓戰最疑惑的點就是:當得知韓戰結束之後,已經連續作戰14天的戰士們,沒有人歡呼,全都號啕大哭。韓戰中的最後一戰——金城反擊戰連續作戰14天。剛完成任務回到駐地的志願軍們在這14天中幾乎沒有合眼,然而他們剛躺在床上就聽到了集合的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