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明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
夏至是夏天的第4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
這個節氣,和其他節氣一樣,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體現著中國二十四節氣天人合一的理念,至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夏至在二十四節氣中排第十,但是,它卻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這又是為什麼呢?
還得從老祖先的智慧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發現,太陽升到天空時,明亮耀眼,在周圍什麼參照物也沒有的情況下,太陽光照在物體上的時候,總是會分出陰面和陽面,同時地上還會留下影子,而且這種影子還會隨著太陽的移動發生相應的變化。
老祖先想知道這種變化的規律,於是,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土圭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
具體手段就是豎一根直杆子,觀察投射的日影。
當然,這根杆子是有講究的,名為土圭,是一種玉器。
據說,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就開始使用土圭。《周禮》裡就有記錄:「土圭見有五寸,以至日……舊至之景,尺有五寸』。」這些均為對夏至日杆影長度的記錄,同我們現代測定的尺寸是一致的。
老祖先採用土圭,通過「立竿見影」的方式,測到了影子最短的這一天。這一天基本是在公曆每年6月22日前後,白天最長,夏天開始來臨,於是祖先就把這一天命名為夏至。夏至成為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後來,又測到影子最短的這一天,基本是在公曆每年6月22日前後,這天白天最短。這時候冬天開始來臨,祖先就把這一天命名為冬至。
通過這種古老的方法,我國古人確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
到了秦漢時期,我國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夏至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有很多自身的特點。
白天最長
夏至,是一年之中晝時最長、夜時最短的一天。
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而且越往北越長。
古書《恪遵憲度抄本》裡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意思是,說,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所以古時候又把這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動到最北的一日。
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立竿無影
夏至這天正午時分,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在這一地區陽光下,手拿一個垂直的物品,就會發現地面上的人或物,在陽光下的影子會落到這個人或物自身的垂直下方,這便是「立竿無影」現象。
「立竿無影」現象只有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才有,一年中有兩次太陽垂直射向地面的時刻。
我國最南在曾母暗沙,位於赤道以北,北回歸線以南,一年就有兩次「立竿無影」。
不是最熱
俗話說「熱在三伏」,「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不是最熱的天氣。
我們平時感受到的熱其實不是太陽照射的,而是地面反射給大氣的,因為地球被濃密的大氣層所包裹。夏至的時候,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
夏至過後的幾十天中,雖然太陽的位置不是最高,但還是相當高的;日照不是最長,但也還是相當長。每天接收到的熱量超過散失的熱量,所以日平均溫度繼續升高,到三伏天升到最高。
梅雨連綿
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溼,冷、暖空氣團在這裡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麼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
陽極而陰生
夏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陽光沒有遮攔地燒烤著大地,陽氣旺盛到了一年中最鼎盛的時刻。
陽熱至極而一陰始生,在此節氣,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喜陽的生物則開始死去,這是自然界萬物更替、陰陽交替的結果。
因為陰氣始生而陽氣始衰,所以夏至三候「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都說明的是這種自然規律:雄鹿的角開始脫落,雄蟬感陰氣始生而鼓翼鳴叫,喜陰的半夏草在沼澤地裡或水田裡瘋長。
是節氣也是節日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
也許是天氣太熱的緣故,夏至這天,古代做官的要放假,百姓們也都輕鬆一下。
據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清代之前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人們與親人團聚暢飲;宋朝則會給百官放假三天,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夏至的重視。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候,就是指物候,是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生命活動的季節性現象,以及在一年中特定時間出現的某些氣象、水文現象的特徵。
我們的祖先在創造節氣的時候,將一年設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十五天前後。
古代將五天稱為「一候」,所以一個節氣又分別有「三候」,一年共有七十二候。各候均與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
七十二候的候應有兩類:一類是生物候,其中動物候應有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植物候應有植物的幼芽萌動、開花、結實等;另一類是非生物候,屬於自然現象,非生物候應有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
七十二候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了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所蘊藏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
這種智慧,在夏至的三候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很多古詩文也很好的詮釋了相關的候應。
一候鹿角解。
《逸周書》曰:「夏至之日,鹿角解」,意思是,說到了夏至這個節氣,鹿角就會脫落。元崇仁吳澄伯清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則說:「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麋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意思包含了古代的陰陽學說,鹿角是陽物感陰氣而脫。鹿在中國古詩詞中時常出現,從曹操的《短歌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到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且放白鹿青崖間」,無不表現出詩人對鹿的鐘愛。
二候蟬始鳴。
夏至了,自然界中的蟬兒開始鳴叫了。古往今來,有關蟬的詩詞歌賦很多,多是借物言志、借物抒情,或高亢或幽怨,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候半夏生。
藥草半夏自夏至時開始生長。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塊莖,功效為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等。生用可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漢代醫聖張仲景便常使用半夏。半夏不像鹿和蟬,在古詩詞中出現的那麼多,卻也找得到。張籍《答鄱陽客》「江皋歲暮相逢地,黃葉霜前半夏枝。」便提到了半夏。
在我國,大到一個節日,小到一個節氣,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而且,每個節氣的節氣的習俗數不勝數。
那麼,夏至的習俗有哪些?
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吃「麥粽」與「夏至餅」
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麵等。《吳江縣誌》:「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吃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幹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麵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面和炸醬麵。「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九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與冬至開始數九一樣,夏至起也數「夏九九」。
「夏九九」以夏至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
南宋人陸泳在《吳下田家志》中就記載了「夏至九九歌」,歌謠道:「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祖先無限的智慧,融在天地間,融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要好好體會,好好吸收其中的營養,好好地傳承弘揚。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感受中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