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系列之夏至:最早被確定的節氣

2020-08-27 中國符號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明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

夏至是夏天的第4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

這個節氣,和其他節氣一樣,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體現著中國二十四節氣天人合一的理念,至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夏至在二十四節氣中排第十,但是,它卻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這又是為什麼呢?

還得從老祖先的智慧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發現,太陽升到天空時,明亮耀眼,在周圍什麼參照物也沒有的情況下,太陽光照在物體上的時候,總是會分出陰面和陽面,同時地上還會留下影子,而且這種影子還會隨著太陽的移動發生相應的變化。

老祖先想知道這種變化的規律,於是,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土圭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

具體手段就是豎一根直杆子,觀察投射的日影。



當然,這根杆子是有講究的,名為土圭,是一種玉器。

據說,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就開始使用土圭。《周禮》裡就有記錄:「土圭見有五寸,以至日……舊至之景,尺有五寸』。」這些均為對夏至日杆影長度的記錄,同我們現代測定的尺寸是一致的。

老祖先採用土圭,通過「立竿見影」的方式,測到了影子最短的這一天。這一天基本是在公曆每年6月22日前後,白天最長,夏天開始來臨,於是祖先就把這一天命名為夏至。夏至成為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後來,又測到影子最短的這一天,基本是在公曆每年6月22日前後,這天白天最短。這時候冬天開始來臨,祖先就把這一天命名為冬至。

通過這種古老的方法,我國古人確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

到了秦漢時期,我國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夏至節氣的特點

夏至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有很多自身的特點。

白天最長

夏至,是一年之中晝時最長、夜時最短的一天。

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而且越往北越長。

古書《恪遵憲度抄本》裡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意思是,說,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所以古時候又把這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動到最北的一日。

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立竿無影

夏至這天正午時分,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在這一地區陽光下,手拿一個垂直的物品,就會發現地面上的人或物,在陽光下的影子會落到這個人或物自身的垂直下方,這便是「立竿無影」現象。

「立竿無影」現象只有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才有,一年中有兩次太陽垂直射向地面的時刻。

我國最南在曾母暗沙,位於赤道以北,北回歸線以南,一年就有兩次「立竿無影」。




不是最熱

俗話說「熱在三伏」,「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不是最熱的天氣。

我們平時感受到的熱其實不是太陽照射的,而是地面反射給大氣的,因為地球被濃密的大氣層所包裹。夏至的時候,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

夏至過後的幾十天中,雖然太陽的位置不是最高,但還是相當高的;日照不是最長,但也還是相當長。每天接收到的熱量超過散失的熱量,所以日平均溫度繼續升高,到三伏天升到最高。


梅雨連綿

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溼,冷、暖空氣團在這裡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麼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


陽極而陰生

夏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陽光沒有遮攔地燒烤著大地,陽氣旺盛到了一年中最鼎盛的時刻。

陽熱至極而一陰始生,在此節氣,喜陰的生物開始滋生,喜陽的生物則開始死去,這是自然界萬物更替、陰陽交替的結果。

因為陰氣始生而陽氣始衰,所以夏至三候「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都說明的是這種自然規律:雄鹿的角開始脫落,雄蟬感陰氣始生而鼓翼鳴叫,喜陰的半夏草在沼澤地裡或水田裡瘋長。


是節氣也是節日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

也許是天氣太熱的緣故,夏至這天,古代做官的要放假,百姓們也都輕鬆一下。

據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清代之前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人們與親人團聚暢飲;宋朝則會給百官放假三天,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夏至的重視。


夏至三候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候,就是指物候,是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生命活動的季節性現象,以及在一年中特定時間出現的某些氣象、水文現象的特徵。

我們的祖先在創造節氣的時候,將一年設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十五天前後。

古代將五天稱為「一候」,所以一個節氣又分別有「三候」,一年共有七十二候。各候均與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

七十二候的候應有兩類:一類是生物候,其中動物候應有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植物候應有植物的幼芽萌動、開花、結實等;另一類是非生物候,屬於自然現象,非生物候應有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

七十二候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了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所蘊藏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

這種智慧,在夏至的三候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很多古詩文也很好的詮釋了相關的候應。


一候鹿角解。

《逸周書》曰:「夏至之日,鹿角解」,意思是,說到了夏至這個節氣,鹿角就會脫落。元崇仁吳澄伯清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則說:「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麋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意思包含了古代的陰陽學說,鹿角是陽物感陰氣而脫。鹿在中國古詩詞中時常出現,從曹操的《短歌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到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且放白鹿青崖間」,無不表現出詩人對鹿的鐘愛。


二候蟬始鳴。

夏至了,自然界中的蟬兒開始鳴叫了。古往今來,有關蟬的詩詞歌賦很多,多是借物言志、借物抒情,或高亢或幽怨,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候半夏生。

藥草半夏自夏至時開始生長。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塊莖,功效為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等。生用可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漢代醫聖張仲景便常使用半夏。半夏不像鹿和蟬,在古詩詞中出現的那麼多,卻也找得到。張籍《答鄱陽客》「江皋歲暮相逢地,黃葉霜前半夏枝。」便提到了半夏。


夏至的習俗

在我國,大到一個節日,小到一個節氣,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而且,每個節氣的節氣的習俗數不勝數。

那麼,夏至的習俗有哪些?

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吃「麥粽」與「夏至餅」

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麵等。《吳江縣誌》:「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吃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幹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麵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面和炸醬麵。「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九九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與冬至開始數九一樣,夏至起也數「夏九九」。

「夏九九」以夏至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

南宋人陸泳在《吳下田家志》中就記載了「夏至九九歌」,歌謠道:「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祖先無限的智慧,融在天地間,融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要好好體會,好好吸收其中的營養,好好地傳承弘揚。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感受中國味道。

相關焦點

  •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這是2020年 我們分享的第154篇文章 歡迎關注我們的 微信公眾號:boshanchaguan 夏至, 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
  • 夏至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它是最早的一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個節氣叫做夏至,這個節氣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關於這個節氣的風俗、傳統食物也是數不勝數,那麼這個節氣的含義大家要了解。   夏季節氣的含義: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
  • 二十四節氣——夏至
    節氣概述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
  • 夏至詩句古詩大全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夏至詩句古詩大全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2020-06-20 21:25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夏至詩句古詩大全 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這天,白天最長,夜間最短,代表的寓意是炎熱將至,開始有暴雨、梅雨、高溫桑拿天氣。
  • 二十四節氣夏至是什麼意思 這也是一個祭祀的節日
    2018年夏至在6月21日這一天,進入夏至也就進入了炎夏,那麼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夏至你了解多少呢?夏至又是什麼意思呢?   夏至節氣是什麼意思?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
  • 貫穿中華文明時間軸的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起源之二十四節氣夏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要說它的起源,就不得不說二十四節氣的出現。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統治者通過制定曆法指導農業生產,這促成了節氣一詞的出現。
  •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食之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在每年公曆6月20到22日之間。每年到了這一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 與二十四節氣同行——夏至(原創)
    這首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歌」,記載了一年從立春到大寒中的二十四個節氣。在古代,因為沒有天氣預報,「二十四節氣」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深深植入我們的生活,而且隨著歲月的延伸,它還衩人們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民俗文化和節日文化。
  •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節氣】夏至是什麼意思_2019年夏至是哪天_夏至...
    夏至迎來,時而雨水充沛,時而陽光明媚。夏至日是多地進入「燒烤模式」的時刻。夏至日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一年內受光最強烈晝長夜短。夏至也是我國最早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具有指導農事和預示進入三伏天的意義。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夏至節氣有許多豐富多彩的風俗活動,例如祭神祀祖、消夏避伏等等。
  • 夏至是24節氣裡的第幾節氣 這個節氣的意義非比尋常
    我國的24節氣每一個都有很重要的意義,這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放在現在依然能起到很大作用,後天就是夏至節氣了,這個節氣到來說明最熱的時候開始了。   夏至是第幾個節氣:第十個節氣   夏至前一個節氣是芒種,後一個節氣是小暑。根據二十四節氣表,夏至是第10個節氣。
  • 二十四節氣-夏至·陽曆6月21日-22日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一般在公曆/陽曆6月21~22日交節。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敲黑板·必考知識點: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
  • 二十四節氣詩書——夏至
    夏至 6月21日卯時(5-7點)  夏至是我國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夏至日最長,從夏至始日逐漸短,到冬至日最短。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夏至不是最熱的時候,到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進入「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候。  夏至氣候特點: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時有雷陣雨。唐代劉禹錫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名句。物候為: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  夏至陽極陰生,一直到「三伏」陽氣盛於外。《黃帝內經》主冬病夏治,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吸收陽光,多食苦菜,治療秋冬疾病。
  • 豐臺區「二十四節氣系列課程」之夏至主題課程開講
    千龍網北京7月1日訊 近日,豐臺區「二十四節氣系列課程」之夏至主題課程在北京市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室開講。該課程由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課程發展中心的王志強、賀凱強和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的程扉合作開發實施。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主任趙曉玲主持此次活動。
  • 夏至節氣代表什麼意思?一組圖告訴你夏至節氣的含義
    愛畫君這裡晚上七點多天還很亮,都感覺不到天要黑的感覺,因為夏至來了,所以炎熱的夏天也要到了,有的人會好奇夏至節氣的含義是什麼呢?在這裡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夏至節氣的小知識哦!夏至節氣的含義官方解釋:夏至是一年白晝最長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地理上說的「天長夜短」的時間,夏至在二十四節氣中也是最早被確定的節氣,每年陽曆6月21日或22日就是夏至日。夏至是什麼形成的呢?
  • 夏至是什麼意思含義 夏至節氣含義介紹與立夏有什麼區別不同
    夏至是什麼意思?立夏與夏至的區別是什麼?2019年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夏至,你知道夏至是什麼意思嗎?夏至意味著炎熱將至,需要吃什麼來降暑養生呢?今天,就來整理立夏與夏至的區別,以及夏至的氣候變化吧!夏至是什麼意思?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這天,白天最長,夜間最短。
  • 夏至節氣到,5句關於夏至節氣的俗語,古人靠它預測天氣
    據說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其在古代也被稱之為「夏至節」,所以其不僅是一個節氣,更是一個節日,在有些朝代到了夏至節氣還會放假三天的,而在民間有些地區還有在夏至節氣的時候有祭祖的習俗。夏至節氣在每年的6月21日-22日之間,而今年夏至是6月21日,農曆五月十九日。很多人都清楚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過去農民都是依靠節氣來進行農事安排的。
  • ...史記·封禪書|明清|二十四節氣與民俗|江南|夏至|二十四節氣|...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21日電(記者 上官雲)夏至,是夏天的第四個節氣,此時,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間一般在公曆6月21-22日。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時也是民間「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又稱「夏節」、「夏至節」,有拜神祭祖的習俗。炎炎夏季,人們也會調整飲食習慣,各種形式的麵條成了餐桌上的美食。
  •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晝長夜短、陽消陰生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夏至交節點,一般在公曆6月21-22日交節。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夏至:日至長而影至短,夏至有雨三伏熱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來確定的,反映的是季節的變化,是我國在農耕社會時期重要的農業生產指導策略,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預知氣候冷暖雨雪的重要依據。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夏至:日至長而影至短,夏至有雨三伏熱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來確定的,反映的是季節的變化,是我國在農耕社會時期重要的農業生產指導策略,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預知氣候冷暖雨雪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