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經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和旅遊廳下發了《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意見》,開展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
經各地申報、專家評估、實地考察、社會公示等程序,確定了17個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其中,我市鹿城區「甌越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入選。
甌越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
千年東甌國,詩畫白鹿城。山水鬥城文化孕育了溫州市鹿城區的尚商傳統,甌江之水滋養了鹿城的溫潤特質。
溫州市鹿城區在傳統文化浸潤下發展出南戲文化、山水詩詞文化、航標文化、刺繡文化等,這些造就了鹿城傳統甌越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成為新時代溫州人精神的傳承內核。
作為「中國刺繡藝術之鄉」、「百工之鄉」核心區,鹿城通過打造非遺傳播網絡、實施「帶薪學徒」舉措、做好「非遺+旅遊」文章,鼓勵非遺項目開展傳承活動等多種方式,使鹿城非遺文化成為鹿城乃至溫州文化發展的硬實力,以及對外文化展示的亮麗名片。
楊冰傑 攝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化遺產保護良好氛圍。鹿城高度重視傳承人的保護和發展,一方面,創新實施「帶薪學徒」舉措,即由鹿城區文廣旅體局為專職學徒提供一定金額的受訓學習經費,待培訓期滿評估考核合格後一次性發放;同時向考核合格學徒的「師傅」發放一定金額的教學培訓經費,吸引更多新鮮血液投身非遺、鼓勵優秀人才潛心學藝從藝,從而加強非遺項目特別是瀕危項目的搶救性保護。
截至目前,鹿城現有區級及以上非遺項目176個、非遺傳承人157人,其中國家級項目2個、省級項目15個。另一方面,依託非遺創藝坊,大力開展非遺專項志願者培育工作,探索走出傳承人→志願者(學徒)→市民的活化傳承傳播路徑,已形成「街鎮全覆蓋、輻射全鹿城」的非遺傳播網絡體系,年均開展非遺活動800餘場。2020年3月以來,舉辦非遺手作類在線課程379節次,服務5872名群眾,非遺在線講座(中醫養生、節氣、民俗文化等)12期,2萬餘人次收看,實現了非遺體驗和非遺活動的常態化和受眾群體的廣覆蓋。
傳承甌江山水詩路文脈,打造文旅融合樣板地。聚焦南戲文化、航標文化、山水詩詞特色,在江心嶼改造提升中挖掘李白、謝靈運詩詞並做好當代解讀,打造「一城一詩」人文空間格局;將南戲博物館、葉同仁中醫藥館等特色非遺場館及華蓋山大觀亭、謝池巷池上樓等歷史遺存古建築融入旅遊線路,提升非遺體驗;圍繞「江心孤嶼」、五馬街等鹿城代表性文化符號,聯合文創公司製作江心嶼系列文創產品並推向市場,豐富了旅遊產品供給。
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彰顯千年古城歷史風貌。堅持修舊如舊、建新如舊原則,對沿街道路、背街小巷和單體建築修繕工程進行修繕提升。目前,已累計修復傳統街巷9條,修繕歷史建築4幢,改造不和諧建築262幢,打造了五馬街-蟬街「十二景」、公園路「十景」、中山公園「十二景」等特色景點。從溫州1800年郡城文化精髓著手,形成了以「三個千年(千年子城譙樓、千年淨光寺塔、千年摩崖題刻)」「三個百年(百年老字號、百年慶福寺、百年中山公園)」為主題的文化標識,並運用於工程設計和業態布局,實現了溫州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