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經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和旅遊廳下發了《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意見》,開展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
經各地申報、專家評估、實地考察、社會公示等程序,確定了17個浙江省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名單。湖州1個地區入選。
各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地區,要儘快形成科學、合理的總體規劃及創建實施方案,積極實施各項舉措,建成浙江非遺保護和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發展示範引領區、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省文化和旅遊廳將加強指導和檢查,開展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建設評估,在2022年建成10個左右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
對德清蠶桑絲織文化
你了解多少?
一起來看看
↓↓↓
德清縣是杭嘉湖地區蠶桑的主要產地之一。德清蠶桑生產歷史悠久,據考證可推至馬家浜文化晚期。具有得天獨厚的栽桑養蠶的自然人文條件,23.8公裡長的大運河穿境而過,是承載蠶桑文化的重要水脈。《道光武康縣誌》中就曾完整地記錄了養蠶從「浴種」到「布子」「相種」的整個過程。
《道光武康縣誌》風俗·蠶桑篇
養蠶是農家主要的經濟來源,發展至今,德清蠶桑生產習俗已具有廣泛性、集體性和社會性的特點。
桑蠶絲織文化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以及在這一過程中衍生的相關民俗活動。德清「掃蠶花地」就是蠶桑生產習俗中重要的一環。2008年,「掃蠶花地」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作為「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的子目錄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傳承千年的「新市蠶花廟會」也是中國蠶文化的燦爛亮點。2007年,「新市蠶花廟會」成功入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全縣擁有蠶桑相關的非遺各級名錄項目17項。
來源:浙江發布、德清發布
編輯:黃娟娟
朝霞漫天
南太湖號拍客:莫新民
南太湖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