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拜金女的男人是酸葡萄心理嗎?

2021-01-09 小派愛情感

答|百度派 @河馬

可能確實有些男士批判拜金女是因為自己沒錢,因此不甘,就跟狐狸覺得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一樣,所以我們自然會惡意的推測所有對拜金女持批判態度的人都是這樣。但是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難道那些不批判拜金女,跟拜金女眉來眼去的有錢男人,他們難道不是壓根就沒拿這些拜金女當一個人嗎?

雖然我們仍然可以這麼說的,但是事實上無疑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如果一味的認為批判拜金女的男士是酸葡萄心理,或者認為跟拜金女在一起的男士對這些女士持一種自上而下的態度。這本身才是一種阿Q精神,甚至也可以算一種酸葡萄心理。

對於拜金女來講,這種生活態度當然是個人的自由,我雖然對此並不持支持態度可是也談不上要去批判。因為就像我的很多男同事,男同學一樣,他們在大學期間就想做一個有錢人,住大房子開好車。我們自然不能說男人這樣的追求是有出息有野心需要表揚鼓勵,而女人這樣的追求就是自甘墮落需要被批判。

但是,我卻理解那些批判拜金女的人們的一些心理,就像我理解那些對有野心的男人持批判態度的人一樣。因為他們確實有做的不對的地方。

首先,把生活質量的好壞,簡單的總結為錢多和錢少,這本來就是不客觀與不科學的。的確有錢可以得到這樣那樣的好處,可以有更多的更豐富的選擇。但是如果人傻,那錢再多不也是白搭嗎。而拜金女的這種以金錢為標準的做法,無疑最終得利的只有那些商人,而不是他們自己。為什麼傳統貴族很看不上暴發戶,也是這個道理。

其次,想要不通過自己的努力工作而獲得財富,甚至將感情等等當做可以交易的對象來獲取自己想要的財富。感情是感情,金錢是金錢。有感情的基礎上,要保障物質生活的基礎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為了獲得物質,而把感情當做一種可以交易的對象來和他人交易,我以為這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並不是我保守,感情是感情,財富是財富,就像我們看不起那些用金錢去收買榮耀的運動員一樣,把不相干的幾樣東西,強硬的糅合在一起,可不是不對嗎。

最後我想說的是,現代社會,很大一個特點就是只要不違法,一個人想怎麼做都可以。我可以理解那些拜金女的行為,甚至不會去批判她們。但是她們也不要出於比如自己脆弱的內心,就把那些批判他們的人,說成多麼的不堪。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戒除「酸葡萄」心理
    但是,現實中總有一些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對身邊同志的閃光點不能抱著欣賞、學習的態度,而是「羨慕、嫉妒、恨」。比如,有的人看見同事被評為先進,就說是「運氣好」,或把別人的提拔歸功於「拍馬屁」「走後門」,對其優異的工作表現視而不見。總而言之,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這就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 楊二車娜姆的酸葡萄心理
    □知塵: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最近,楊二車娜姆發博文,說天才的女人都不適合結婚,比如她和王菲。這讓我想到了那隻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狐狸。我們都聽說過這個古老的故事: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自己的個頭一輩子也無法吃到葡萄,因此它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了也難受,不如不吃吧,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 酸葡萄和甜檸檬現象,你知道是什麼心理原理嗎?
    酸葡萄大家應該都聽說過狐狸與葡萄的故事,狐狸摘不到葡萄後就安慰自己說葡萄很酸,一點都不好吃,幸虧自己沒吃到。雖然這種心理現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但是你知道他是一種怎樣的心理機制嗎?在心理學上是怎麼被概括的嗎?想了解更多關於這種心理的其他具體表現嗎?仔細閱讀一下來了解這些有趣的小知識吧!我在這所要講的心理現象是屬於心理防禦機制裡的自騙機制,所謂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壓力時,自我發展出的一種機能,即用一定方式調解、緩和衝突對自身的威脅,使現實允許,超我接受,本我滿足。
  • 趣味心理學:酸葡萄心理與甜檸檬心理,只有0次與100次的區別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化妝與否也是每個人的喜好,並不能當做是終極原則捆縛他人,而此時素顏女的心理用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概括,就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在行為心理學上,我們叫做酸葡萄心理。所謂的酸葡萄心理,我們小時候看過的狐狸吃葡萄的故事,恰能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一隻狐狸經過一個葡萄園,看到葡萄架上的葡萄饞得很,可是架子太高,狐狸如何都摘不到。
  • 其實,這是孩子「酸葡萄心理」在作祟
    當他們拿不過來時,就會"吃不到嫌棄葡萄酸",孩子的這種心理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二、什麼是"酸葡萄心理"?"酸葡萄心理"是來源於一則寓言故事,大致意思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站在葡萄架下面說葡萄酸,形容的就是得不到就否定事物的情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現"酸葡萄心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不想在朋友面前丟面子,有時候他們也是為了給自己找個臺階,讓自己接受現實。
  • 職稱制度養懶漢:這是酸葡萄心理嗎?批評的對象好像錯了
    這種聲音將批判的對象指向的是已經評完高級職稱的教師。齋主看完後,深感人心複雜。對別人的成功,充滿了異樣的心理和過多的猜測,似乎成了網絡上的正常聲音。評完高級職稱的教師真的是懶漢嗎?以齋主的經驗來看,現代的工作考核制度是不允許懶漢存在的。不知道,網友所說的懶漢在哪裡?對教師的考核,各個層次的學校普遍採用績效工資制度。這裡暫且不論績效工資分配製度是否合理。
  • 用「甜檸檬心理」對待單身問題,別用「酸葡萄心理」抱怨戀愛
    實際上,這就是人們常說「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形象的稱之為「酸葡萄心理」,它是人們心理防衛的一種機制,即合理化自我安慰。前不久,我去同學家做客,酒足飯飽之後,便聊到了他的情感生活;同學這麼多年來一直單身,多次追求女生,都以失敗告終;於是我便開玩笑地對他說:「你再不找到女朋友,就要老了。」
  • 娃「酸葡萄」心理嚴重,想提升孩子自信力,是讓Ta做顆「甜檸檬」
    葡萄是酸的還是甜的?對於孩子來說,可能他吃到嘴裡的是甜的,而踮起腳尖努力地夠葡萄卻沒成功,就有可能在幾次嘗試後放棄了,然後斬釘截鐵地說「這葡萄是酸的」。但是也有的孩子不一樣,即使是手裡拿著一個檸檬也很開心,說這是一顆「甜檸檬」。到底孰是孰非呢?這其中涉及到的是孩子的自信力問題,是酸是甜,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是「酸葡萄心理」?
  • 印度的酸葡萄心理:中國營房的建設過於完善,太舒服也不是件好事
    印度人的酸葡萄心理:中國的營房建設的太過於完善了,有時候太舒服也不是件好事,他們的這番言論在多數人看來都是非常可笑的,完善的建設不就是國家強大的代表嗎?印度的酸葡萄心理印度這個國家的消息在網上並不少,有很多都是當地令人所不能理解的文化習俗,只不過就算是看多了他們比較奇怪的行為還有想法,但沒想到就連完善的建設也能夠被他們拿出來說事,這樣的消息一出來不免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吐槽,要知道軍人們在所有人的心目中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中國的軍人對於國人來說更是有著很大的信任度,印度的這番言論無疑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 對26歲的副教授,不要有「酸葡萄心理」
    &nbsp&nbsp&nbsp&nbsp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因素,那就是「酸葡萄心理」。一個26歲的博士剛剛畢業就評上了副教授,可能很多人工作十幾年都無法實現,對此自己的不如意,難免要多幾分羨慕嫉妒恨。
  • 「吃酸葡萄」英語怎麼說?
    sour grapes酸葡萄(喻指由於得不到而加以貶低的東西);酸葡萄心理(指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便說它一文不值)。eat sour grapes:吃酸葡萄。你說你不想,你一定是吃了酸葡萄。This is a typical case of eating sour grapes.你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 叮咚快評|對26歲的副教授,不要有「酸葡萄心理」
    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因素,那就是「酸葡萄心理」。一個26歲的博士剛剛畢業就評上了副教授,可能很多人工作十幾年都無法實現,對此自己的不如意,難免要多幾分羨慕嫉妒恨。看看李晟曼的學霸經歷,或許會讓這些人少點「酸葡萄心理」。李晟曼雖然年輕,但在博士期間就在光電集成與納米製造領域發表10餘篇SCI論文,也曾多次在如美國物理學會會議等國際大會上作口頭報告。
  • 心康知識普及|酸葡萄效應和甜檸檬效應
    酸葡萄效應與甜檸檬效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大家還記得《伊索寓言》中,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嗎? 炎熱的夏日,一隻狐狸路過一個果園,它停在了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狐狸想:我正口渴呢。於是他後退了幾步,向前一衝,跳起來,卻無法夠到葡萄。狐狸後退了幾步繼續試著夠葡萄。一次,兩次,三次,但是都沒有得到葡萄。最後,它決定放棄,它昂起頭,邊走邊說:「我敢肯定它是酸的。」酸葡萄效應以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為例,心理學上把個體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常將目標貶低說「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這一現象稱為「酸葡萄」機制或「酸葡萄」效應。
  • 酸葡萄甜檸檬定律:不要讓男人牽引你的喜怒哀樂
    聽說過《伊索寓言》裡的一則故事:一個炎夏,狐狸經過一個果園的時候,看見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狐狸口渴難忍,急於摘到葡萄,於是後退了幾步,向前一衝,跳起來,但無法夠到葡萄。狐狸後退又試。經過反覆的嘗試,最終還是沒有夠到葡萄。他決定放棄,並邊走邊說:「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 原來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典故出自這個故事,酸葡萄效應
    這時候,有一隻狐狸剛好路過,看到這些又大又圓的葡萄,禁不住地流口水。但是它仰頭相望,太高了根本夠不著,狐狸想了想,向後推了幾步,憋足了勁,猛然跳了起來,可惜的是,還差一點點距離,狐狸想沒關係,再來。就這樣反覆幾次嘗試後,筋疲力盡的狐狸還是沒有吃到美味的葡萄。就在狐狸休息的時候突然颳起了風,葡萄上的綠葉沙沙作響,從上面掉了幾片葉子。
  • 酸葡萄效應下的情緒管理
    人們常說的酸葡萄心理總是說尋求自我安慰,自我解脫,減輕外部給自身帶來的壓力。伊索寓言中的《狐狸與葡萄》說的就是這個故事。這是一種精神勝利法,就如魯迅筆下的阿Q,人生百般無助,藉助各種理由聊以慰藉。其實說白了酸葡萄效應下就是一種情緒管理。
  • 網傳好男三不娶,護士幼師銀行女,這是不是酸葡萄心理?
    我認為這純粹是沒事胡咧咧,是酸葡萄心理,自己沒本事,卻有本事到處貶低別人,是一種大男子主義思想在作怪。按照這種邏輯,那應該娶誰呢?銷售員容易喝酒,司機不太安全,廚師容易長胖,老師容易生氣,公務員風險太高,工地搬磚又累又曬,男人乾脆都打光棍得了。這種人就是在搞性別歧視,職業歧視,傳播的是一種滿滿的負能量。
  • 酸葡萄效應:千萬不要只盯著你沒有的
    酸葡萄心理來源於一個小故事:狐狸想吃成熟的葡萄,但是葡萄架太高了,狐狸怎麼也夠不到,於是它就想:反正葡萄是酸的,我也不是很想吃。於是就有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一說。這事人們想得到的東西無法獲取,而產生自我安慰以達到自我的解脫的方法。墨菲定律說:「沒什麼事情像看上去一樣簡單。」
  • 趙立堅:美國有些人對中國純粹是酸葡萄心理
    美國有些人所謂中國項目「好得令人難以置信」這種論調純粹是酸葡萄心理。關於部分國家的債務問題,我想強調的是,這既有相關國家經濟基本面的原因,也同全球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等因素密切相關。美國等發達國家商業債權人和國際金融機構貸款佔不少國家債務的大頭。中國並不是造成部分國家債務問題的責任方。
  • 家長「恨鐵不成鋼」,是「酸葡萄效應」所致,提高認知最重要
    過度的比較,逼孩子形成「酸葡萄心理」酸葡萄效應當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並因此產生挫折感時,人們為了更好的解除自己內心的不安感,會自動的編造「理由」進行自我安慰,用這些莫須有的理由消除自己的緊張感,同時減輕壓力,讓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狀態中得到解脫,保證自己免受其害。《伊索寓言》中,有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引發出一句經典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