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不到手,才是最好的?」其實,這是孩子「酸葡萄心理」在作祟

2021-01-09 梅媽育兒心經

一、引言

"媽媽,我想要妹妹手裡的那個棉花糖""你這個跟妹妹手裡的是一樣的,一個袋子裡拿出來的""媽媽,不一樣的,妹妹的是心形,我這個是小花形狀,妹妹那個比我這個好看,你讓妹妹跟我換一下"

這是盈盈跟她大女兒的對話,孩子手裡的棉花糖,都是從一個包裝袋裡拿出來的,沒什麼大的差別,唯一有差別的就是形狀了。於是就發生了上面的一幕,盈盈很無奈,讓小女兒跟姐姐換一下,她不同意,然後就惹得大女兒氣哄哄地對妹妹說"不換就不換,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下次有更好的",結束了這一次的棉花糖爭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到這樣的狀況,因為這樣的狀況好像還挺經常的,孩子總覺得別人的手裡才是最好的,自己的永遠比不上別人的,就想要拿過來。當他們拿不過來時,就會"吃不到嫌棄葡萄酸",孩子的這種心理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二、什麼是"酸葡萄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來源於一則寓言故事,大致意思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站在葡萄架下面說葡萄酸,形容的就是得不到就否定事物的情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現"酸葡萄心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不想在朋友面前丟面子,有時候他們也是為了給自己找個臺階,讓自己接受現實。

"酸葡萄心理"在生活中很常見,因為孩子的思維沒有發育完全,他們沒有很好的判斷能力,所以他們就會盲從,認為別人手裡的就是最好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長時間處於這種"酸葡萄心理"的狀態下,可能會帶來以下後果。

三、長時間"酸葡萄心理"可能帶來的帶來的後果

首先,孩子斤斤計較

當孩子得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時,這個東西很有可能就會變成孩子的執念,總是想著自己如何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孩子就會因為這種心理變得斤斤計較,也會變得偏執。到最後,他們會把得到這個東西當成自己的目標,即使自己不需要了,也要得到。

其次,孩子的眼界越來越窄

孩子糾結於別人手中的東西時,可能他們就只能看到別人手中的一點點東西,看不到其他新鮮的東西。這就會導致孩子的眼界變得越來越窄,像井底的"青蛙"一樣。這會讓孩子在與人的相處中變得不懂欣賞。

最後,孩子的嫉妒心越來越重

孩子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如果總是認為別人的就是最好的,這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嫉妒心,因為太想得到,但是沒有得到,可能會讓他們惱羞成怒,這就使得他們的嫉妒心越來越重。

"酸葡萄心理"會讓孩子的眼界越來越窄,會讓他們變得斤斤計較,明明是很小的事,卻看得很嚴重,也會讓孩子的嫉妒心變得越來越重,由此看來,家長要儘量幫助孩子,不要讓孩子形成"酸葡萄心理",家長可以試試以下三種做法。

四、家長可以怎麼做

第一、家長不能一味地順從孩子

孩子想要別人手中的東西,得不到就會給自己找藉口,也就是會"酸"別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太容易了,以至於他會自然地認為別人也要很容易地滿足自己,可是別人不是自己的家長,怎麼可能事事都順從孩子。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不要一味地順從孩子,讓孩子知道獲得不是那麼簡單的。

第二、教育孩子,不要讓孩子出現攀比的心理

孩子出現"酸葡萄心理",可能是因為孩子有了攀比的心理。比如,兩個小孩在玩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小朋友說"我媽媽今天給我買了飛機模型,還答應我明天帶我去公園玩,你有新玩具或者會去公園玩嗎?"說這話的小朋友可能是無心之舉,但是會讓另一個孩子記在心裡,他可能就會在心裡想要新的玩具,也想要出去玩,不能讓自己落後,在無形中,孩子就有了攀比之心。但是攀比不可取,適合別人的,可能並不適合自己。

第三、讓孩子通過合理的途徑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家長要在生活中引導孩子,想要獲得自己理想中的東西,要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不要想著投機取巧,別人手裡的東西,可能只是看起來好,然而並不適合自己。再說,通過自己獲得的東西,才更有意義。

五、結語

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告訴孩子,並不是"拿不到手的,才是最好的",也要告訴他想要別人手裡的東西,其實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可能並不是自己真正的需要。

相關焦點

  • 趣味心理學:酸葡萄心理與甜檸檬心理,只有0次與100次的區別
    在失望了很久之後,狐狸突然想到,也許架子上的葡萄是酸的呢,只是看起來好而已。於是在一次次給自己洗腦後,每次看見葡萄內心裡都默認葡萄是酸的。事實上,我們都清楚這只是一種掩飾性的自我安慰,因為它本身就吃不到葡萄,這與文章開頭我看到的那個視頻裡的素顏女生,本質上是一樣的道理。
  • 戒除「酸葡萄」心理
    但是,現實中總有一些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對身邊同志的閃光點不能抱著欣賞、學習的態度,而是「羨慕、嫉妒、恨」。比如,有的人看見同事被評為先進,就說是「運氣好」,或把別人的提拔歸功於「拍馬屁」「走後門」,對其優異的工作表現視而不見。總而言之,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這就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 楊二車娜姆的酸葡萄心理
    □知塵: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最近,楊二車娜姆發博文,說天才的女人都不適合結婚,比如她和王菲。這讓我想到了那隻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狐狸。我們都聽說過這個古老的故事: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自己的個頭一輩子也無法吃到葡萄,因此它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了也難受,不如不吃吧,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 娃「酸葡萄」心理嚴重,想提升孩子自信力,是讓Ta做顆「甜檸檬」
    葡萄是酸的還是甜的?對於孩子來說,可能他吃到嘴裡的是甜的,而踮起腳尖努力地夠葡萄卻沒成功,就有可能在幾次嘗試後放棄了,然後斬釘截鐵地說「這葡萄是酸的」。但是也有的孩子不一樣,即使是手裡拿著一個檸檬也很開心,說這是一顆「甜檸檬」。到底孰是孰非呢?這其中涉及到的是孩子的自信力問題,是酸是甜,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是「酸葡萄心理」?
  • 用「甜檸檬心理」對待單身問題,別用「酸葡萄心理」抱怨戀愛
    實際上,這就是人們常說「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形象的稱之為「酸葡萄心理」,它是人們心理防衛的一種機制,即合理化自我安慰。前不久,我去同學家做客,酒足飯飽之後,便聊到了他的情感生活;同學這麼多年來一直單身,多次追求女生,都以失敗告終;於是我便開玩笑地對他說:「你再不找到女朋友,就要老了。」
  • 批判拜金女的男人是酸葡萄心理嗎?
    答|百度派 @河馬可能確實有些男士批判拜金女是因為自己沒錢,因此不甘,就跟狐狸覺得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一樣,所以我們自然會惡意的推測所有對拜金女持批判態度的人都是這樣。但是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難道那些不批判拜金女,跟拜金女眉來眼去的有錢男人,他們難道不是壓根就沒拿這些拜金女當一個人嗎?雖然我們仍然可以這麼說的,但是事實上無疑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如果一味的認為批判拜金女的男士是酸葡萄心理,或者認為跟拜金女在一起的男士對這些女士持一種自上而下的態度。這本身才是一種阿Q精神,甚至也可以算一種酸葡萄心理。
  • 酸葡萄和甜檸檬現象,你知道是什麼心理原理嗎?
    此機制是引申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1e)裡的一段故事,從前有一隻狐狸走進葡萄園中,看到架上長滿了成熟葡萄,它想吃,但因架子太高,跳了數次都摘不到,而無法吃到葡萄,它就說那些葡萄是酸的,它不想吃了。其實葡萄是甜的,它因吃不到,而說葡萄是酸的。
  • 印度的酸葡萄心理:中國營房的建設過於完善,太舒服也不是件好事
    印度人的酸葡萄心理:中國的營房建設的太過於完善了,有時候太舒服也不是件好事,他們的這番言論在多數人看來都是非常可笑的,完善的建設不就是國家強大的代表嗎?印度的酸葡萄心理印度這個國家的消息在網上並不少,有很多都是當地令人所不能理解的文化習俗,只不過就算是看多了他們比較奇怪的行為還有想法,但沒想到就連完善的建設也能夠被他們拿出來說事,這樣的消息一出來不免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吐槽,要知道軍人們在所有人的心目中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中國的軍人對於國人來說更是有著很大的信任度,印度的這番言論無疑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 酸葡萄效應:要不要拿孩子作比較?父母提高認知尊重孩子是關鍵
    這讓田田媽媽非常羨慕,每次看到鄰居時都不由得要誇上小女孩幾句,當然還會順便貶低一下自己的兒子,說田田什麼事都做不好,還經常給他們添亂。鄰居趕緊勸說田田媽媽不要這麼想,畢竟兩個孩子並沒有可比性。一個是男孩一個是女孩,一個5歲一個已經7歲,為什麼總是要拿他們相互比較呢?我們肯定田田身上也會有優點,只是父母不擅長發現而已。
  • 酸葡萄效應:看到別人過比自己好,心中嫉妒,有時候是好事?
    以前很多老同事處理的工作都讓她接手了,這讓老同事們都很不滿,此時應該怎麼樣調整公司氛圍和相處模式呢?在能力強的新同事來到公司之後,原本屬於老員工的工作都被她拿到手,這讓老員工的內心感到不平衡。最好的辦法是領導安排其他的工作給老員工,並且對他們進行鼓勵。其主要目的是要在他們的心中 ,把 「新同事拿了自己的工作」這件事變得合情合理,也就是利用「酸葡萄效應」。
  •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我就要讓你倒,解析孩子「酸葡萄心理」的根源
    雖然孩子沒有挑明自己的心思,但閨蜜卻很清楚,孩子這是陷入了「酸葡萄心理」。01什麼是「酸葡萄心理」呢?酸葡萄心理是指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而故意將目標貶低,聊以自慰的一種心理,簡言之就是嫉妒心理。
  • 家長「恨鐵不成鋼」,是「酸葡萄效應」所致,提高認知最重要
    過度的比較,逼孩子形成「酸葡萄心理」酸葡萄效應當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並因此產生挫折感時,人們為了更好的解除自己內心的不安感,會自動的編造「理由」進行自我安慰,用這些莫須有的理由消除自己的緊張感,同時減輕壓力,讓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狀態中得到解脫,保證自己免受其害。《伊索寓言》中,有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引發出一句經典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 原來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典故出自這個故事,酸葡萄效應
    常聽有人說某人得不到一件東西或事物,然後發牢騷說:「其實那東西我就沒想要」等,就用「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來形容對方,那麼這典故是從哪來的呢?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山腳下有一個葡萄園,綠色的葡萄架上,掛滿了沉甸甸的葡萄,看著各個飽滿晶瑩透亮,非常誘人。
  • 網傳好男三不娶,護士幼師銀行女,這是不是酸葡萄心理?
    這幾天無論高考,還是中考都在錄取階段,有些女生認為填報護理、學前教育專業將來容易就業,學金融更是熱門專業,這些專業的錄取分數很高。可是,她們到網上一搜索,嚇壞了,原來網上流傳一則順口溜:好男三不娶,護士幼師銀行女!乖乖,這簡直是一網打盡啊,讓高考中考生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 職稱制度養懶漢:這是酸葡萄心理嗎?批評的對象好像錯了
    這種設計是公平的,拿的錢多,必然要幹活多。高級職稱的好處體現在什麼地方?也就是省市統發工資高一些。為什麼有人說職稱制度養懶漢?還有很多教師朋友支持點讚。除了制度設計不合理之外,還有這些可能導致的。一種可能是他們身邊的確有高級教師少幹活的現象存在。這種現象在任何單位都有,無可否認的。但是要知道,少幹活不一定是高級職稱的能這麼做。每個人都可以這麼做。
  • 「吃酸葡萄」英語怎麼說?
    sour grapes酸葡萄(喻指由於得不到而加以貶低的東西);酸葡萄心理(指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便說它一文不值)。eat sour grapes:吃酸葡萄。你說你不想,你一定是吃了酸葡萄。This is a typical case of eating sour grapes.你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 對26歲的副教授,不要有「酸葡萄心理」
    &nbsp&nbsp&nbsp&nbsp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因素,那就是「酸葡萄心理」。一個26歲的博士剛剛畢業就評上了副教授,可能很多人工作十幾年都無法實現,對此自己的不如意,難免要多幾分羨慕嫉妒恨。
  • 吃不到的葡萄不一定酸
    這真是個好問題,你說她憑什麼?當然我知道,女孩子這麼問的時候,並不是要答案。「憑什麼」要理解成「哼」!不可否認,有氣鼓鼓的酸味兒。2.表妹不算學霸,但也成績優異,不沉魚落雁,但也有抖音同款,一笑可傾人。畢業了參加國考,正式入職公務員。大學時的男友,在表妹入職後,也自行離線,回老家發展了。
  • 酸葡萄效應下的情緒管理
    人們常說的酸葡萄心理總是說尋求自我安慰,自我解脫,減輕外部給自身帶來的壓力。伊索寓言中的《狐狸與葡萄》說的就是這個故事。這是一種精神勝利法,就如魯迅筆下的阿Q,人生百般無助,藉助各種理由聊以慰藉。其實說白了酸葡萄效應下就是一種情緒管理。
  • 心康知識普及|酸葡萄效應和甜檸檬效應
    酸葡萄效應與甜檸檬效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大家還記得《伊索寓言》中,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嗎? 炎熱的夏日,一隻狐狸路過一個果園,它停在了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狐狸想:我正口渴呢。於是他後退了幾步,向前一衝,跳起來,卻無法夠到葡萄。狐狸後退了幾步繼續試著夠葡萄。一次,兩次,三次,但是都沒有得到葡萄。最後,它決定放棄,它昂起頭,邊走邊說:「我敢肯定它是酸的。」酸葡萄效應以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為例,心理學上把個體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常將目標貶低說「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這一現象稱為「酸葡萄」機制或「酸葡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