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我就要讓你倒,解析孩子「酸葡萄心理」的根源

2021-01-08 艾琳媽咪日記

導語:

這幾天,閨蜜因為兒子的問題而苦惱不已。

由於停課不停學,學校紛紛安排孩子們進行在線學習,當然,閨蜜兒子的學校也不例外,但閨蜜兒子卻死活不願意上課,任憑閨蜜怎麼說,他就是不為所動。

後來經過各方了解,才知道,因為閨蜜兒子的好朋友在期末考試中一舉奪魁,考了年級第一的好成績,而孩子自己卻排在50開外,至此,閨蜜兒子不禁刻意疏遠自己的好朋友,還時不時的嘲諷自己的好朋友:死腦筋也能考第一名,這都是他運氣好而已,沒什麼了不起的,下次指不定就名落孫山了。

說歸說,但沒想到,現在竟然演變成了,在班級群看見自己的好朋友就煩,因此死活不願意上課。

雖然孩子沒有挑明自己的心思,但閨蜜卻很清楚,孩子這是陷入了「酸葡萄心理」。

01

什麼是「酸葡萄心理」呢?

酸葡萄心理是指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而故意將目標貶低,聊以自慰的一種心理,簡言之就是嫉妒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嫉妒心理的表現,比如,明明很想得到某樣東西或名譽,卻在別人得到而自己沒得到時,表面故作不在意,實則對別人充滿敵意,或者貶低別人,更有甚者,抓住機會便落井下石,給人添堵、製造麻煩等等。

用相聲《只要你過得比我好》中的話來說就是: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一定要讓你倒,我就舒服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曾看過的相關新聞,一些孩子因為嫉妒,而霸凌、重傷同學的事件,令人唏噓的同時,也讓大家再次意識到,如果孩子的嫉妒心太強,不僅不利於孩子與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還會毀孩子於無形之中。

醫學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嫉妒情緒」實驗:把一隻飢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裡,讓籠子外面另一隻狗當著它的面吃肉骨頭,鐵籠子裡的狗看到這種場景,就陷入了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面情緒之中,長期在這種負面情緒狀態下,鐵籠子裡的狗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這個實驗證明:嫉妒、敵意、衝動等這類負面情緒,是一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情緒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

另外,還有研究顯示:嫉妒會激活與生理疼痛相關的腦區[Takahashi et.al.,2009],也是一種讓人痛苦的情緒。

因此,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嫉妒心理外露,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的時候,一定要及時介入,幹預孩子這種不良的情緒。

02

凡是皆有因,萬般皆是果,在父母介入,幫助孩子處理嫉妒這種不良情緒之前,首先,要了解嫉妒心理產生的原因。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嫉妒總是來自於自己與別人比較,如果沒有比較就沒有嫉妒。」

可見,嫉妒源於比較,而這種比較更大程度上是一種社會比較。

什麼是社會比較?

社會心理學家費思汀格指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依靠與他人的比較來定義自己的社會特徵(如能力、智力)等,這種現象叫做社會比較。

在社會生活中,不光成人會相互比較地位、收入、家庭等方方面面,孩子之間也會相互比較成績、技能、榮譽等等,這種比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

而在這些比較中,心理學家也已經證實,相比於跟我們差距很大的人,我們更不能忍受的是,跟我們相似的人比我們好。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會嫉妒比爾蓋茨比自己有錢,卻會嫉妒同學、朋友比自己有錢。

同樣的,孩子也不會去嫉妒全國第一名,但卻會嫉妒全班第一名。

加拿大心理學家布裡奇斯在情緒分化理論中寫道:幼兒到18個月的時候,分化出嫉妒的情緒。

可見,不止幾歲的孩子會嫉妒,就是很小的嬰兒也已經開始嫉妒別人。

03

現實生活中,除卻孩子本身的嫉妒,很多家長也因其自身一些不恰當的做法,成了孩子嫉妒心深重的推手,而不自知。

這些家長常見的做法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有比較才有進步,但卻沒考慮孩子的自我認知方式

有的家長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做比較,可能主觀出發點是好的,認為通過這樣的比較會促進孩子進步。

比如我一同學,就是典型的「愛比較」一族,從成績、行為習慣到才藝,方方面面都在比較,眼裡心裡看到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家孩子優秀,當我們告訴她,不要這麼去比較,不光打擊孩子的自信,還會讓孩子嫉妒、痛恨別的孩子,但我同學不僅嗤之以鼻,還義正言辭的說,有比較才有進步,這是培養孩子的心理忍耐力和抗挫能力,如果連這點耐力和受挫能力都沒有,今後怎麼能成大事。

乍一看,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我同學說得很有道理,人生在世,想要取得成功,忍耐力和抗挫能力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說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他們卻從沒考慮過孩子的自我認知方式。

由於兒童的心智還不成熟,其進行自我認知的方式很大程度來源於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他心目中的權威人物,比如,父母、老師,長輩等等,這些人的評價具有很強烈的暗示作用。

如果孩子長期接收到這些「權威人物」的負面評價,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之中,不僅會在孩子心中埋下一種強烈的嫉妒,更會讓孩子陷入自卑,懦弱、甚至自暴自棄的境地。

第二種:教育焦慮下的「選擇性」失明,以孩子短處,比別人長處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家庭的殷切期盼,只因孩子寄託著家庭的希望,因此,很多父母想盡辦法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才藝,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補習班等等,而這就是典型的陷入教育焦慮中的父母的做法。

處於教育焦慮中的父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別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這方面優秀、那方面優秀,便心急的鞭策自己的孩子奮起直追。

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常常「選擇性」失明,自動忽略自家孩子優秀的方面,總是以孩子的短處,去跟別人的長處比,這不僅會使孩子因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對父母口中的孩子產生強烈的嫉妒,還會讓孩子失掉自己的個性與優勢。

第三種:謙虛效應

我們常說:滿招損,謙受益,謙虛是一種美好的品德。

因此,很多父母在別人誇讚自己孩子的時候,總會推遲一二,以「沒有,你家孩子更優秀」「他這次考得好,純屬運氣」之類的話進行回應,以示謙虛。

當然,孩子不在場的情況下,這種「謙虛效應」式的回答並無不妥。

但如果孩子在場情況下,這樣的回答很可能會讓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信以為真,從而產生嫉妒心理。

有的孩子甚至會鑽牛角尖的認為,父母喜歡別的孩子,不喜歡自己,才會這樣說。

以上三種做法皆是導致孩子嫉妒心深重的原因。

另外,不良的家庭環境也會引起孩子嫉妒心重的問題,比如,家庭成員愛攀比,凡是都喜歡與人一較高下,當自己比別人強的時候就得意,自己比人差時就嫉妒,在這種氛圍的潛移默化之下,孩子自然有樣學樣。

04

通過以上,我們了解了嫉妒產生的根源,那麼,如何引導孩子走出嫉妒這種痛苦又有害的情緒呢?

1、 幫助孩子認識嫉妒、接納嫉妒,化嫉妒為積極競爭

很多孩子在看到別人超過自己,或者比自己好,心裡不舒服,甚至憎恨別人,雖然他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嫉妒,但因為他們對嫉妒沒有正確的認識,反而從主觀上臆想,別人的成功,給自己造成了威脅,只有貶低、給別人製造麻煩,別人就會變差,就會和自己一樣。

但現實是,別人沒有因此而變差,自己反倒在嫉妒的痛苦中越陷越深。

因此,這時候父母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們認識嫉妒,接納嫉妒,化嫉妒為積極競爭。

告訴孩子,之所以你會嫉妒別人,是因為他擁有你所沒有的東西(比如,成績、榮譽等),這就是你們之間的差距,但這個差距不會因為你的嫉妒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你希望對方失去而失去,這就是切實存在的事實,我們唯有通過努力進取,積極競爭,贏得對方,才能讓這個差距消失。

2、正確比較,人有所長,己也有所長

不管家長拿孩子做比較是出於「幫助」孩子,還是因為陷入教育焦慮而有所迷失,都要遵循孩子的自我認知規律,以事實為依據,客觀公正的比較。

同時,也要引導孩子正確地看待比較,以欣賞的眼光,分析並找出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再結合自身的優劣,取長補短,積極進取,那這樣的嫉妒便是一種促進孩子成功和成才的助推力量。

就算孩子在這方面天賦確實不足,或通過努力仍達不到,我也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人有所長,但己也有所長,每個人的天賦不同,不必執意於自己不擅長的方面而陷入嫉妒的糾結中。

3、培養孩子的自信

日本作家三木清曾說:如果要消除嫉妒心,就必須保持自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賞識孩子的進步,即使孩子只是取得了很小的進步,也要讓孩子知道這是他努力地結果。

同時,家長也可以人為的創造困難,讓孩子在克服不同困難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自身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抗挫能力,還能讓孩子從進步和成功的喜悅中獲得自信。

4、運用同理心,讓孩子遠離嫉妒

當孩子陷入嫉妒的情緒之中,家長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也可以運用同理心,鼓勵孩子換位思考,反問孩子:如果你是那個被嫉妒的孩子,你接收到別人莫名其妙的敵意或針對時,你的心裡會作何想?

當孩子想通了這個問題,自然就會淡化、遠離嫉妒。

總之,孩子嫉妒心太強不可怕,只要父母以身作則,且正確引導孩子,便能讓孩子避免踏入嫉妒這個令人痛苦的漩渦。

相關焦點

  • 用「甜檸檬心理」對待單身問題,別用「酸葡萄心理」抱怨戀愛
    實際上,這就是人們常說「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形象的稱之為「酸葡萄心理」,它是人們心理防衛的一種機制,即合理化自我安慰。前不久,我去同學家做客,酒足飯飽之後,便聊到了他的情感生活;同學這麼多年來一直單身,多次追求女生,都以失敗告終;於是我便開玩笑地對他說:「你再不找到女朋友,就要老了。」
  • 楊二車娜姆的酸葡萄心理
    □知塵: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最近,楊二車娜姆發博文,說天才的女人都不適合結婚,比如她和王菲。這讓我想到了那隻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狐狸。我們都聽說過這個古老的故事: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自己的個頭一輩子也無法吃到葡萄,因此它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了也難受,不如不吃吧,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 其實,這是孩子「酸葡萄心理」在作祟
    當他們拿不過來時,就會"吃不到嫌棄葡萄酸",孩子的這種心理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二、什麼是"酸葡萄心理"?"酸葡萄心理"是來源於一則寓言故事,大致意思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站在葡萄架下面說葡萄酸,形容的就是得不到就否定事物的情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現"酸葡萄心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不想在朋友面前丟面子,有時候他們也是為了給自己找個臺階,讓自己接受現實。
  • 娃「酸葡萄」心理嚴重,想提升孩子自信力,是讓Ta做顆「甜檸檬」
    「酸葡萄心理」或者「酸葡萄機制」,是因為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挫折感時,為了解除內心不安,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比如孩子在中考中失利,只考取了一所普通的高中,心情抑鬱了多日,後來安慰自己說:「那所重點中學在市區內,空氣品質不好,幸虧我沒去,要不然得呼吸多少廢氣啊!」
  • 戒除「酸葡萄」心理
    但是,現實中總有一些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對身邊同志的閃光點不能抱著欣賞、學習的態度,而是「羨慕、嫉妒、恨」。比如,有的人看見同事被評為先進,就說是「運氣好」,或把別人的提拔歸功於「拍馬屁」「走後門」,對其優異的工作表現視而不見。總而言之,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這就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 酸葡萄和甜檸檬現象,你知道是什麼心理原理嗎?
    酸葡萄大家應該都聽說過狐狸與葡萄的故事,狐狸摘不到葡萄後就安慰自己說葡萄很酸,一點都不好吃,幸虧自己沒吃到。雖然這種心理現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但是你知道他是一種怎樣的心理機制嗎?在心理學上是怎麼被概括的嗎?
  • 趣味心理學:酸葡萄心理與甜檸檬心理,只有0次與100次的區別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化妝與否也是每個人的喜好,並不能當做是終極原則捆縛他人,而此時素顏女的心理用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概括,就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在行為心理學上,我們叫做酸葡萄心理。所謂的酸葡萄心理,我們小時候看過的狐狸吃葡萄的故事,恰能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一隻狐狸經過一個葡萄園,看到葡萄架上的葡萄饞得很,可是架子太高,狐狸如何都摘不到。
  •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
    愛人站在6樓窗前,指著對面樓頂嘰嘰喳喳的喜鵲告訴我,兩群喜鵲又吵架了,一會又會打起來。就為了在樓前兩棵樹上搭個窩,一方搭,一方不讓,另一方在旁邊樹上搭,另一方就給破壞。外面的樹多的是,地方足以容下數千個喜鵲窩,偏偏2群喜鵲爭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兩棵樹,偏偏誰也不讓誰搭成。
  • 批判拜金女的男人是酸葡萄心理嗎?
    答|百度派 @河馬可能確實有些男士批判拜金女是因為自己沒錢,因此不甘,就跟狐狸覺得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一樣,所以我們自然會惡意的推測所有對拜金女持批判態度的人都是這樣。如果一味的認為批判拜金女的男士是酸葡萄心理,或者認為跟拜金女在一起的男士對這些女士持一種自上而下的態度。這本身才是一種阿Q精神,甚至也可以算一種酸葡萄心理。對於拜金女來講,這種生活態度當然是個人的自由,我雖然對此並不持支持態度可是也談不上要去批判。因為就像我的很多男同事,男同學一樣,他們在大學期間就想做一個有錢人,住大房子開好車。
  • 酸葡萄效應:看到別人過比自己好,心中嫉妒,有時候是好事?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寓言故事。這其實是一種自我調節,在面對「摘不到葡萄」的情況下,「說葡萄酸 」能夠降低人們心中的期望值。也就是使自身和對方的差距縮小,能夠儘可能地滿足自己,讓自己得到慰藉,這種心理被人稱為「酸葡萄效應」。
  • 酸葡萄效應:千萬不要只盯著你沒有的
    酸葡萄心理來源於一個小故事:狐狸想吃成熟的葡萄,但是葡萄架太高了,狐狸怎麼也夠不到,於是它就想:反正葡萄是酸的,我也不是很想吃。於是就有了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一說。這事人們想得到的東西無法獲取,而產生自我安慰以達到自我的解脫的方法。墨菲定律說:「沒什麼事情像看上去一樣簡單。」
  • 原來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典故出自這個故事,酸葡萄效應
    常聽有人說某人得不到一件東西或事物,然後發牢騷說:「其實那東西我就沒想要」等,就用「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來形容對方,那麼這典故是從哪來的呢?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山腳下有一個葡萄園,綠色的葡萄架上,掛滿了沉甸甸的葡萄,看著各個飽滿晶瑩透亮,非常誘人。
  • 有一種溫柔,叫做,我希望你過得比我好
    「我希望你過得好,但不希望比我好。」陳果教授的這句話,一語道出了多少的人間真相,揭露多少道貌岸然的面孔。叔本華也曾說:「嫉妒和幸災樂禍是人的兩大惡毒根源,嫉妒尚可理解,而幸災樂禍是來自地獄的聲音。」人的情緒是很複雜的,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有一點攀比的心理,在看見別人過得比自己好的時候,總是遏制不住內心深處的嫉妒。有些嫉妒得不到妥善的處理,愈演愈激烈,經過層層的演變,最終變成根深蒂固的惡意,這種惡意甚至不是只針對某個人,而是只要看到過得比自己好的人都會有發自內心的惡意。
  •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文字原創,禁止抄襲人和人相比,很多人的內心深處,是希望別人比我過得差,不管是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姐妹,還是相交多年的朋友,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心態,只是有的人會理性克制,我承認,我也會嫉妒身邊過得比我好的人
  • 墨菲定律之酸葡萄甜檸檬定律——只要你願意,總有理由幸福
    酸葡萄心理:快樂是自找的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隻飢餓的狐狸路過果林時,發現了架子上掛著一串串葡萄,垂涎三尺,可自己怎麼也搞不到。於是就安慰自己:「那些葡萄還沒成熟,肯定還是酸溜溜的」。於是高高興興地走了。事實上,葡萄還是沒吃到,狐狸的肚子仍舊餓,但一句自我安慰,還是走出了沮喪自我,變得快樂起來。
  • 職稱制度養懶漢:這是酸葡萄心理嗎?批評的對象好像錯了
    根源在於,職稱評審條件要求高,大部分教師達不到。如果職稱評審過程中,再有不公平的環節,更導致老師們厭惡。廣大教師的普遍心聲是,教齡滿三十年自動晉升高級職稱。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大家都一樣了,不會再望洋興嘆。這種願望體現出教師群體的普遍焦慮。還有另一種聲音迴響在對職稱制度的批評中:職稱制度養懶漢。這種聲音將批判的對象指向的是已經評完高級職稱的教師。
  • 「吃酸葡萄」英語怎麼說?
    sour grapes酸葡萄(喻指由於得不到而加以貶低的東西);酸葡萄心理(指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便說它一文不值)。eat sour grapes:吃酸葡萄。她那麼漂亮,你為什麼不聚她?你說你不想,你一定是吃了酸葡萄。This is a typical case of eating sour grapes.你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 只要你們過得比我好.我就難受
    當各大公眾號都在寫《我是餘歡水》,說出了中年人的憋屈時,更喜歡本.斯蒂勒的《布拉德的中年危機》。這是前幾年的美國電影,剛開片主角布拉德和妻子躺在床,討論著妻子父母的財產,妻子懟他怎麼也不可能歸自己呀!父母都不得留給兒子嗎?從布拉德的身上看到多少人的影子,一味的索取,都盤算到妻子父母死後的房產上,妻子睡著了留下布拉德輾轉反側,思緒萬千。
  •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
    由馬魯劍執導,張國強、溫崢嶸、陳創、李琳、宋軼、戚跡等共同主演的家庭情感大劇《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將於7月14日在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上星播出。
  • 「春運故事」我願意為你不辭勞苦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
    春運路上歸途再遠也甘願只因家人在盼念春運特別報導奮鬥2020溫情篇:"我願意為你......"在進站口,一個瘦小的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名不到一米六個頭兒的女士,背著一個巨大的背包,裡面是一床棉被。我上前與女子交談起來,得知這是她給老家的爸媽親手做的新年禮物。女子名叫賀群,懷化人,四年前,從老家來到株洲向陽村的一家服裝廠打工。她說,女兒在邵陽上大學,兒子今年就要高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