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這幾天,閨蜜因為兒子的問題而苦惱不已。
由於停課不停學,學校紛紛安排孩子們進行在線學習,當然,閨蜜兒子的學校也不例外,但閨蜜兒子卻死活不願意上課,任憑閨蜜怎麼說,他就是不為所動。
後來經過各方了解,才知道,因為閨蜜兒子的好朋友在期末考試中一舉奪魁,考了年級第一的好成績,而孩子自己卻排在50開外,至此,閨蜜兒子不禁刻意疏遠自己的好朋友,還時不時的嘲諷自己的好朋友:死腦筋也能考第一名,這都是他運氣好而已,沒什麼了不起的,下次指不定就名落孫山了。
說歸說,但沒想到,現在竟然演變成了,在班級群看見自己的好朋友就煩,因此死活不願意上課。
雖然孩子沒有挑明自己的心思,但閨蜜卻很清楚,孩子這是陷入了「酸葡萄心理」。
01
什麼是「酸葡萄心理」呢?
酸葡萄心理是指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而故意將目標貶低,聊以自慰的一種心理,簡言之就是嫉妒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嫉妒心理的表現,比如,明明很想得到某樣東西或名譽,卻在別人得到而自己沒得到時,表面故作不在意,實則對別人充滿敵意,或者貶低別人,更有甚者,抓住機會便落井下石,給人添堵、製造麻煩等等。
用相聲《只要你過得比我好》中的話來說就是: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一定要讓你倒,我就舒服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曾看過的相關新聞,一些孩子因為嫉妒,而霸凌、重傷同學的事件,令人唏噓的同時,也讓大家再次意識到,如果孩子的嫉妒心太強,不僅不利於孩子與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還會毀孩子於無形之中。
醫學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嫉妒情緒」實驗:把一隻飢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裡,讓籠子外面另一隻狗當著它的面吃肉骨頭,鐵籠子裡的狗看到這種場景,就陷入了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面情緒之中,長期在這種負面情緒狀態下,鐵籠子裡的狗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這個實驗證明:嫉妒、敵意、衝動等這類負面情緒,是一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情緒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
另外,還有研究顯示:嫉妒會激活與生理疼痛相關的腦區[Takahashi et.al.,2009],也是一種讓人痛苦的情緒。
因此,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嫉妒心理外露,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的時候,一定要及時介入,幹預孩子這種不良的情緒。
02
凡是皆有因,萬般皆是果,在父母介入,幫助孩子處理嫉妒這種不良情緒之前,首先,要了解嫉妒心理產生的原因。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嫉妒總是來自於自己與別人比較,如果沒有比較就沒有嫉妒。」
可見,嫉妒源於比較,而這種比較更大程度上是一種社會比較。
什麼是社會比較?
社會心理學家費思汀格指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依靠與他人的比較來定義自己的社會特徵(如能力、智力)等,這種現象叫做社會比較。
在社會生活中,不光成人會相互比較地位、收入、家庭等方方面面,孩子之間也會相互比較成績、技能、榮譽等等,這種比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
而在這些比較中,心理學家也已經證實,相比於跟我們差距很大的人,我們更不能忍受的是,跟我們相似的人比我們好。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會嫉妒比爾蓋茨比自己有錢,卻會嫉妒同學、朋友比自己有錢。
同樣的,孩子也不會去嫉妒全國第一名,但卻會嫉妒全班第一名。
加拿大心理學家布裡奇斯在情緒分化理論中寫道:幼兒到18個月的時候,分化出嫉妒的情緒。
可見,不止幾歲的孩子會嫉妒,就是很小的嬰兒也已經開始嫉妒別人。
03
現實生活中,除卻孩子本身的嫉妒,很多家長也因其自身一些不恰當的做法,成了孩子嫉妒心深重的推手,而不自知。
這些家長常見的做法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有比較才有進步,但卻沒考慮孩子的自我認知方式
有的家長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做比較,可能主觀出發點是好的,認為通過這樣的比較會促進孩子進步。
比如我一同學,就是典型的「愛比較」一族,從成績、行為習慣到才藝,方方面面都在比較,眼裡心裡看到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家孩子優秀,當我們告訴她,不要這麼去比較,不光打擊孩子的自信,還會讓孩子嫉妒、痛恨別的孩子,但我同學不僅嗤之以鼻,還義正言辭的說,有比較才有進步,這是培養孩子的心理忍耐力和抗挫能力,如果連這點耐力和受挫能力都沒有,今後怎麼能成大事。
乍一看,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我同學說得很有道理,人生在世,想要取得成功,忍耐力和抗挫能力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說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他們卻從沒考慮過孩子的自我認知方式。
由於兒童的心智還不成熟,其進行自我認知的方式很大程度來源於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他心目中的權威人物,比如,父母、老師,長輩等等,這些人的評價具有很強烈的暗示作用。
如果孩子長期接收到這些「權威人物」的負面評價,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之中,不僅會在孩子心中埋下一種強烈的嫉妒,更會讓孩子陷入自卑,懦弱、甚至自暴自棄的境地。
第二種:教育焦慮下的「選擇性」失明,以孩子短處,比別人長處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家庭的殷切期盼,只因孩子寄託著家庭的希望,因此,很多父母想盡辦法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才藝,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補習班等等,而這就是典型的陷入教育焦慮中的父母的做法。
處於教育焦慮中的父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別的孩子,看到別的孩子這方面優秀、那方面優秀,便心急的鞭策自己的孩子奮起直追。
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常常「選擇性」失明,自動忽略自家孩子優秀的方面,總是以孩子的短處,去跟別人的長處比,這不僅會使孩子因為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對父母口中的孩子產生強烈的嫉妒,還會讓孩子失掉自己的個性與優勢。
第三種:謙虛效應
我們常說:滿招損,謙受益,謙虛是一種美好的品德。
因此,很多父母在別人誇讚自己孩子的時候,總會推遲一二,以「沒有,你家孩子更優秀」「他這次考得好,純屬運氣」之類的話進行回應,以示謙虛。
當然,孩子不在場的情況下,這種「謙虛效應」式的回答並無不妥。
但如果孩子在場情況下,這樣的回答很可能會讓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信以為真,從而產生嫉妒心理。
有的孩子甚至會鑽牛角尖的認為,父母喜歡別的孩子,不喜歡自己,才會這樣說。
以上三種做法皆是導致孩子嫉妒心深重的原因。
另外,不良的家庭環境也會引起孩子嫉妒心重的問題,比如,家庭成員愛攀比,凡是都喜歡與人一較高下,當自己比別人強的時候就得意,自己比人差時就嫉妒,在這種氛圍的潛移默化之下,孩子自然有樣學樣。
04
通過以上,我們了解了嫉妒產生的根源,那麼,如何引導孩子走出嫉妒這種痛苦又有害的情緒呢?
1、 幫助孩子認識嫉妒、接納嫉妒,化嫉妒為積極競爭
很多孩子在看到別人超過自己,或者比自己好,心裡不舒服,甚至憎恨別人,雖然他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嫉妒,但因為他們對嫉妒沒有正確的認識,反而從主觀上臆想,別人的成功,給自己造成了威脅,只有貶低、給別人製造麻煩,別人就會變差,就會和自己一樣。
但現實是,別人沒有因此而變差,自己反倒在嫉妒的痛苦中越陷越深。
因此,這時候父母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們認識嫉妒,接納嫉妒,化嫉妒為積極競爭。
告訴孩子,之所以你會嫉妒別人,是因為他擁有你所沒有的東西(比如,成績、榮譽等),這就是你們之間的差距,但這個差距不會因為你的嫉妒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你希望對方失去而失去,這就是切實存在的事實,我們唯有通過努力進取,積極競爭,贏得對方,才能讓這個差距消失。
2、正確比較,人有所長,己也有所長
不管家長拿孩子做比較是出於「幫助」孩子,還是因為陷入教育焦慮而有所迷失,都要遵循孩子的自我認知規律,以事實為依據,客觀公正的比較。
同時,也要引導孩子正確地看待比較,以欣賞的眼光,分析並找出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再結合自身的優劣,取長補短,積極進取,那這樣的嫉妒便是一種促進孩子成功和成才的助推力量。
就算孩子在這方面天賦確實不足,或通過努力仍達不到,我也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人有所長,但己也有所長,每個人的天賦不同,不必執意於自己不擅長的方面而陷入嫉妒的糾結中。
3、培養孩子的自信
日本作家三木清曾說:如果要消除嫉妒心,就必須保持自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賞識孩子的進步,即使孩子只是取得了很小的進步,也要讓孩子知道這是他努力地結果。
同時,家長也可以人為的創造困難,讓孩子在克服不同困難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自身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抗挫能力,還能讓孩子從進步和成功的喜悅中獲得自信。
4、運用同理心,讓孩子遠離嫉妒
當孩子陷入嫉妒的情緒之中,家長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也可以運用同理心,鼓勵孩子換位思考,反問孩子:如果你是那個被嫉妒的孩子,你接收到別人莫名其妙的敵意或針對時,你的心裡會作何想?
當孩子想通了這個問題,自然就會淡化、遠離嫉妒。
總之,孩子嫉妒心太強不可怕,只要父母以身作則,且正確引導孩子,便能讓孩子避免踏入嫉妒這個令人痛苦的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