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在吃貨圈的存在感,一大半都是粉絲刷的。龍口粉絲太出名了,走到貨架上看一看,基本看不到別的包裝,全是齊整整的「龍口粉絲」字樣。就算遠離家鄉在外學習工作,買粉絲的時候,也沒有什麼隔離感,北京的貨架上都是龍口粉絲,甚至在臺灣的小超市,也都是龍口粉絲,只不過包裝換成了繁體字。
翻看資料會發現:龍口粉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遠銷世界數十個國家,泰國日本人都愛吃。都說物以稀為貴,龍口粉絲佔領了太多市場,早已超越了地域範疇的意義。每次出門在外,我就更不好意思說龍口粉絲是家鄉特產,人人都吃過,有什麼稀奇呀!只是偶爾在別人不知道龍口是哪裡時,我解釋說,龍口粉絲上的那個龍口!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還真有這麼個地方呢,不是品牌的名字,但是招遠的網友卻不是很開心:粉絲根本不是龍口的特產,是俺招遠的特產!
龍口粉絲吃了這麼多年,居然是招遠特產
龍口粉絲吃了二十幾年了,招遠卻說是他們的特產!翻開龍口粉絲的背面包裝,你會發現,上面的產地,還真的齊刷刷寫著招遠。咦,招遠不是產黃金嗎?什麼時候也開始生產粉絲了。從小關於招遠的印象,一個來自金礦石紀念品,另一個就是姥姥,她總念叨著自己從小是招遠長大的。
後來發現,招遠才是實打實的「中國粉絲之都」,生產粉絲的工藝聞名天下,歷史悠久每年數十萬噸,是中國最大的粉絲生產基地。但為什麼粉絲還掛著龍口呢?這要從徐登庸,龍口粉絲的創立者說起。
徐登庸是清朝年間人士,粉絲在此之前早有千年歷史。「碾破綠珠,撒成銀縷」,宋代人的書籍裡,就有綠豆粉絲的製作方法。雖說招遠粉絲晶瑩剔透,銀絲妙曼味綿長,可惜知道的人少;徐登庸在龍口開辦粉莊,採買招遠粉絲,由龍口轉運香港,再賣到世界各地。為和品質雜亂的粉絲區別開,這邊出口的粉絲的包裝上都有著「龍口粉絲——招遠基本地」的標誌。龍口粉絲,在清朝已經開賣到全世界,名揚天下了,時間久了,大家都叫著龍口粉絲,卻沒幾個人知道是招遠生產的了。
龍口粉絲怎麼做才好吃
徐登庸靠粉絲髮家,到現在都有著不少粉絲的稱頌之詞:絲條均勻、質地柔韌、光潔透明。甚至還有人研究,說粉絲放在水裡40個小時,都不會變色發脹,也是無比吸引人眼球的特性了。但說起來,粉絲還真是飯桌上不可缺少的做飯原料:海鮮單吃總是腥味太重,拌上菠菜和粉絲,加點粗醬油就美味到不行;膠東還有一道特色菜,鮮貝蒜蓉粉絲,粉絲泡好後,加上佐料放到鮮貝上一起蒸,出鍋即食。
在外面工作,家裡也總備上一份龍口粉絲,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剁一下娃娃菜,粉絲下鍋一起加蒜炒一炒,倒上醋和醬油,幾分鐘後就是一頓讓人食慾大開的熱菜。粉絲比麵條柔軟,口感輕柔,對於妹子來說,真是格外友好的居家食物。
小時候總在餐館裡見到一種粉絲主打的菜,名字叫螞蟻上樹;聽著很奇怪,其實就是粉絲和肉末炒了一炒,一筷子下去,肉末掛在粉絲上,就像是螞蟻上樹。但這樣做的粉絲,醬料的味道太過濃重,實在是招架不起。你最喜歡粉絲怎麼做著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