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榮華皆短暫,唯有文化傳千秋。
漢服的歷史可謂久遠。據《史記》記載:
「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根據考古發現,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相傳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春秋戰國時期,衣服的款式空前豐富,主要表現在深衣和胡服上。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從那時起,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演進,漢服已經發展成一種宏大繁複、美輪美奐的文化體系,並對當時東亞朝貢體系中的朝鮮和日本產生了覆蓋性的影響。
直至清朝之前,漢服一直蓬勃有力的發展著,遺憾的,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以血腥屠殺為手段,強制推行剃髮易服,漢族從此失去自己的民族服裝達數百年。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洲的統治,實行「剃髮易服」,服漢衣冠、束髮者治重罪 。漢服曾一度衰落,但是漢服並未消失,而是在歷史的夾縫中頑強地存活了下來,剃髮易服給漢族造成的傷痕和隱痛是長期的。
網際網路的興起,讓一群真心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士在網絡上,聯合成一個小圈子,在一起交流、研究斷了幾百年、似乎已被淡忘的東西――漢服。他們從頭開始,研究典籍、壁畫,研究形制,研究漢服的未來。而後,事情慢慢有了起色,加入的人成倍增長。海內外的漢服愛好者首先聯合起來,特別是國內外各個大學,在學生自發或者老師的帶領下,紛紛成立了各類漢服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舉辦漢服婚禮,後來又有了漢服文化節,人們穿著漢服趕赴盛會,褒揚美德之風,讚頌仁愛之舉。
隨著漢服運動的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峨冠博帶,行走於鋼筋水泥構築的現代城市之間,帶著衝動和夢想,希冀在「漢服復興」的口號下,以漢服為載體重新審讀華夏文化。
漢服只是一個載體。想要復興的從來就不是這件衣服,而是這件衣服承載著的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
漢服能流傳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人類把持住富含道德內涵的漢服文化。所以,今天的漢服運動,也帶有縫合歷史傷口,治療歷史傷痛的意義。如今時機已然成熟,歷史的陰霾已經散去,沐浴著時代的陽光、雨露,漢服已重現生機。漢服的歸來,標誌著華夏文明即將迎來春回大地。
漢服,始於衣冠,達於博遠。漢服運動是以漢服為引子,引導更多的人去關注去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漢服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終,我們希望更多的人學習和弘揚漢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內涵、價值取向和文化風貌。學習然後繼承,繼承然後發展,發展使之日新。
我們應當記住曾經有一個時代叫漢唐,曾經有一條河流叫長江,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曾經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