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光是珠寶鑑定領域,國人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推動之下,認為學習也可以不必按部就班,總覺得有省時省力的終南捷徑可尋,一夜之間便可攻城破寨的熟練掌握某種技能,成為某一行業的專家。於是書店裡就有了《教你十五天熟練掌握英語》,小說中就出現了跌落懸崖後偶遇高人,幾個月就練就一身奇功稱霸天下的傻小子。和田玉媒體上更是出現了60秒教你看穿籽玉真偽,三招教你區分新疆料、俄料的題目,也不必詳加駁斥,如果這種言論屬實有效,那麼大學中何必要開設珠寶鑑定專業的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課程?實驗室裡又何必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長時間研究和田玉的產地特徵?而那麼多愛好者又何至於花費數百萬都無法買到正宗籽玉,以至於自我開解說是「交學費」呢?
再三思量之下,參玉認為籽玉的鑑定還需要著眼於以下幾點,再加以長時間的實踐,才可以逐漸了解其中的奧秘所在。首先是要看大形態,籽玉是和田玉被衝擊到河水中形成的衍生礦,通俗些說它也就是和田玉的鵝卵石,那麼它的外形就要符合鵝卵石這種相對渾圓、自然、少稜角的特性。不要小看這一點,無論是字畫、瓷器、還是青銅器的鑑定,都是先要由遠觀大的氣韻開始,籽玉鑑定也當如是。「滾桶籽」、「修型籽」都是這樣被鑑定出來的。
(只留一條細線的皮子很多人就被矇騙了)
其次是詳察毛孔真偽,許多人只會對你說噴砂毛孔大小接近形狀趨同,這就可以辨別假毛孔了。但造假者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呆瓜,人家早就針對這一紕漏做了技術升級改造。五年前的高仿籽玉就已沒有這些問題了。現在要想辨別毛孔真偽要結合毛孔的形狀類別,在籽玉上的分布區域,玉質的結構特性,疏密排列規律,等要素的相互關聯作用來加以分析,才可以下最終判斷。時代進步了,抱著乾隆年間的老黃曆是解決不了日新月異的造假問題的。
(偌大一塊牌子只留微小一塊皮很有欺騙性)
和田玉皮色染制技術這幾年也有質的飛躍,過去用礦物著色劑加熱染色的技術也還有人用,但至色劑顆粒感強,常集中於玉石縫隙中,加熱後玉質細微結構炸裂這些缺陷是它的破綻所在,容易識別。
(猜猜看是天然籽玉嗎?)
如今的低溫有機染色法不破壞原始玉質,滲透性強,著色紮實,深入內部更難以識破,而且又有許多是用在無皮色、淺皮色天然籽料的加強皮上,這就更加大了鑑定難度。以往的經驗會說:皮與色一體,深淺漸變自然,這就是真皮色,但如今這已經被造假技術攻克。我們更應著眼於皮色色相的豐富性,真皮色成分以氧化鐵為主,但伴有其它複雜的微量成份。所以常多包涵淺黃、中黃、橘黃、朱紅、赭石、褐色、黑色等幾種顏色在一顆籽料的皮色之上。另外還要分析籽玉皮色濃淡分布位置與整體形態的對應關係,深入程度與玉質結構的聯繫,皮色與裂隙、水線、竄漿的內在聯繫,這樣才可最終確定一款籽玉的皮色真偽,這又怎是幾分鐘就能講清楚,又熟練掌握的呢?
再者就是要對和田籽玉上常見的缺陷加以研究,並分析其邏輯關係,熟悉其規律。例如籽玉中的水線形態,「天坑」與「斷口」邊緣稜角的自然磨圓度,竄漿、綹裂與整體玉石結構走向角度關係,活漿鈣化的時間漸變性,水草沁、釘子紋的生成位置,這些玉石上的瑕疵都是判斷籽玉真偽的重要觀察項。
因為上述籽玉鑑定的著眼點很多是以理想狀態下的籽玉原石為前提的。而我們更多購入的是經過一番深加工過的籽玉雕刻件成品。所以在實際購買中,還需仔細品味籽料玉質特有的老熟性、糯性、油潤度,脂粉感和玉質的內外、前後、上下的微妙變化。
(皮子做的有些像,玉肉缺乏老熟氣)
由於造假者近年常會選擇一些肉眼看來質地與籽玉極為相似的青灰色山料加工成玉器成品,僅在局部留小面積精做皮,來冒充籽玉銷售。正由於玉肉本身有一定欺騙性,留皮面積有限,原始的形態又不得而知,所以多數掌握了前述籽玉原石鑑定手法的行家裡手也都難免為之折戟沉沙。
(拿山流水冒充籽料)
更有機巧之人利用山流水局部上自然形成的皮,切料後只留下一小塊在玉器一角,令很多執著於外部鑑定特徵的業內人士上當後還百思不得其解。加上俄羅斯籽玉、唐河玉、羅甸玉、沱江玉這些衍生礦的外在形態與和田籽玉多有重合,我們只可從玉質本身下手去深入研究,才可沙裡淘金,去偽存真的找到屬於自己的籽玉鑑定之路。這顯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自我修養積澱的過程,常伴隨我們人生修行的終始。我輩切不可聽信玉器鑑定有何捷徑訣竅存在,那都是趁你心氣浮躁之際,以點帶面的推銷贗品的偽專家言論。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參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