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文明發展日新月異,但是直到人們已經完全適應了通過網際網路的「電子方式」來閱讀新聞、信息的今天,在電子書和紙質書孰優孰劣方面依然有著不同的說法、甚至是爭執。我個人對於電子書和紙質書都接受,並沒有任何偏見。因此,我覺得喜歡紙質書的人總是覺得「電子書」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化現象。
「抵制」電子書的一個論據在於「看紙質書不傷眼睛」,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現代科學方面的問題,如果科學家們真的出來論證,那麼一定會有「對錯」之分。如果科學得出的結論確實讀紙質書在實際執行方面更有利於人們的健康(而不是理論方面有利於人們的健康),那麼,從健康的角度而言,電子書可以說是毫無競爭力。
不過,本文要討論的卻是文化現象。
科學家只是少數人,更多的支持紙質書的讀書人,所持的論調在於紙質書的質感、手感,因為主觀,我無法說這麼認為是錯的,但是我的觀點在於「讀書讀的是內容」,而不是質感、手感以及翻頁時的聲音……,所以,對於我來說,我更在乎的是與「閱讀內容」有關的參數、屬性,而不是一本書籍的物理外觀表現形式。
況且,我覺得如果講究質感、手感的話,竹簡似乎又比紙質書要更「有感覺」,那麼,那些整天「抵制電子書」沒有感覺的朋友,為什麼不去讀竹簡而是去讀紙質書呢?從絲帛竹簡到紙質書是一種進步,從紙質書到電子書也是一種進步。個人方面,雖然我們可以喜歡讀紙質書,但是這種感覺並不應該成為我們抵制電子書的理由。
就好像一些抵制簡體字、推崇繁體字的人一樣,這些人會把「繁體字包含了更多的內涵」作為理由,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因為甲骨文而抵制繁體字」呢?難道更有歷史沿襲、更有文化內涵的文字不應該是甲骨文嗎?
文明的發展讓我們有了更多了解歷史遺蹟暢想未來的可能,優秀的文化需要傳承,但是這種傳承並不代表「固執地守舊」;同樣,科技會給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便利,但是我們對科技應用並不代表「放棄我們的思想」。
學習,我們可以通過老師講課來完成,也可以通過自學來完成,在這一事件上,我們的結果是「學會」。現場授課、觀看教學視頻、自己讀書……這些都只是我們達成結果的過程。有些人喜歡聽別人講述,有些人喜歡自學,這裡,我們無法、也不應該去因為自己喜歡某種模式就去抵制或者抨擊另一種模式。
讀書如此,我們讀書,難道不是為了去了解書裡的內容嗎?我認為一個真正喜歡讀書的人,會和我一樣,把書籍的內容以及自己在閱讀時的感受、心得放到更重要的位置,而電子書、紙質書、竹簡……,這些並不應該成為影響我們閱讀的「硬核條件」。
文字也是如此,我們應用文字,難道不是為了和別人交流嗎?重要的是文字是否可以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是否可以讓受眾通過對文字的閱讀產生和我們寫這些字時一樣的感覺。簡體字通用,書寫簡單;繁體字、篆書、甲骨文……可以成為書法家、藝術品的表現形式,面對不同的受眾,不同的文字字體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效果,其實並沒有高下之分。
如果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世界本沒有那麼多的「對錯」,在我們「自己喜歡」的同時,不該苛求別人也和我們有一樣的想法。文化,只要在尊重道德的前提下,本來就應當是多姿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