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紙質書與竹簡,簡體字、繁體字與甲骨文……

2020-12-06 風之文章

人類的文明發展日新月異,但是直到人們已經完全適應了通過網際網路的「電子方式」來閱讀新聞、信息的今天,在電子書和紙質書孰優孰劣方面依然有著不同的說法、甚至是爭執。我個人對於電子書和紙質書都接受,並沒有任何偏見。因此,我覺得喜歡紙質書的人總是覺得「電子書」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化現象。

「抵制」電子書的一個論據在於「看紙質書不傷眼睛」,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現代科學方面的問題,如果科學家們真的出來論證,那麼一定會有「對錯」之分。如果科學得出的結論確實讀紙質書在實際執行方面更有利於人們的健康(而不是理論方面有利於人們的健康),那麼,從健康的角度而言,電子書可以說是毫無競爭力。

不過,本文要討論的卻是文化現象。

科學家只是少數人,更多的支持紙質書的讀書人,所持的論調在於紙質書的質感、手感,因為主觀,我無法說這麼認為是錯的,但是我的觀點在於「讀書讀的是內容」,而不是質感、手感以及翻頁時的聲音……,所以,對於我來說,我更在乎的是與「閱讀內容」有關的參數、屬性,而不是一本書籍的物理外觀表現形式。

況且,我覺得如果講究質感、手感的話,竹簡似乎又比紙質書要更「有感覺」,那麼,那些整天「抵制電子書」沒有感覺的朋友,為什麼不去讀竹簡而是去讀紙質書呢?從絲帛竹簡到紙質書是一種進步,從紙質書到電子書也是一種進步。個人方面,雖然我們可以喜歡讀紙質書,但是這種感覺並不應該成為我們抵制電子書的理由。

就好像一些抵制簡體字、推崇繁體字的人一樣,這些人會把「繁體字包含了更多的內涵」作為理由,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因為甲骨文而抵制繁體字」呢?難道更有歷史沿襲、更有文化內涵的文字不應該是甲骨文嗎?

文明的發展讓我們有了更多了解歷史遺蹟暢想未來的可能,優秀的文化需要傳承,但是這種傳承並不代表「固執地守舊」;同樣,科技會給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便利,但是我們對科技應用並不代表「放棄我們的思想」。

學習,我們可以通過老師講課來完成,也可以通過自學來完成,在這一事件上,我們的結果是「學會」。現場授課、觀看教學視頻、自己讀書……這些都只是我們達成結果的過程。有些人喜歡聽別人講述,有些人喜歡自學,這裡,我們無法、也不應該去因為自己喜歡某種模式就去抵制或者抨擊另一種模式。

讀書如此,我們讀書,難道不是為了去了解書裡的內容嗎?我認為一個真正喜歡讀書的人,會和我一樣,把書籍的內容以及自己在閱讀時的感受、心得放到更重要的位置,而電子書、紙質書、竹簡……,這些並不應該成為影響我們閱讀的「硬核條件」。

文字也是如此,我們應用文字,難道不是為了和別人交流嗎?重要的是文字是否可以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是否可以讓受眾通過對文字的閱讀產生和我們寫這些字時一樣的感覺。簡體字通用,書寫簡單;繁體字、篆書、甲骨文……可以成為書法家、藝術品的表現形式,面對不同的受眾,不同的文字字體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效果,其實並沒有高下之分。

如果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世界本沒有那麼多的「對錯」,在我們「自己喜歡」的同時,不該苛求別人也和我們有一樣的想法。文化,只要在尊重道德的前提下,本來就應當是多姿多彩的。

相關焦點

  • 紙質書不會消失-紙質書,電子書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媒體...
    電子書發展這麼快,紙質書會消失嗎?這是這兩年經常被業內提起的話題,人們的看法卻是各不相同。某電子書打出過一句廣告語——電子書取代紙張,就像紙張取代竹簡。真的是這樣嗎?從造紙術發明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此前東西方經歷過甲骨、羊皮、絲帛、竹簡等不同的書寫材料時代,但是這些材料用於書寫時,要麼笨拙、要麼昂貴,直到紙張的出現。當紙張開始逐漸流行,竹簡將要退出人們的視線時,古人或許也有過類似今天的焦慮。但載體的一路改變是為了物美價廉,紙質圖書發展到今天,已經近乎完美。
  • 為什麼人們願買紙質書不喜歡電子書?
    其實只要每個月少買一件衣服,就能讀到這個月你想讀的所有書了。閱讀紙質書擁有一種幸福感,在翻頁中找到指引我的字句,在指尖觸碰中感受與作者的共鳴,在迷茫困惑中找尋到內心平靜。這些都是電子書無法給予的。為什麼喜歡買紙質繪本?因為有翻的樂趣、書的香氣、頁的神奇。我是絕對不會買電子書的,總感覺不划算不值得。紙質書具有收藏價值,可作為禮物送人,還沒見過送人電子書的。
  • 簡體字打敗了繁體字?
    譬如,外國人赴大陸學中文者早就遠遠超過去臺灣求學者;原來使用繁體字的東南亞國家之中,馬來西亞改用了簡體字,新加坡則推行「識繁寫簡」;「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仍通行繁體字,但在民間用字上,細微的變化已經發生;甚至在臺灣,大陸原版的簡體字書籍越賣越好,閱讀簡體字的人正在增加……  有臺灣學者指出,這股潮流,已經很難阻擋。
  • 文化究竟如何傳承:繁體字比簡體字高貴嗎
    一句常見的話,繁體字愛好者拿來吐槽簡體字的:  親不見,愛無心,體無骨,龜無腳。  意思:繁體字好。簡體字不好。  更有甚者,把簡體字叫殘體字的,覺得繁體字高貴一等。  中國文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刻寫在龜甲獸骨上。  此後是大篆,狹義而言,即是籀文:為何是那模樣呢?答:那是銘刻在鐘鼎銅器之上的。這時期,金文、蝌蚪文,都是為了器皿與竹簡而存在的。  小篆,是秦始皇帝平定天下後統一的,所謂「書同文」。
  • 我對恢復繁體字和嘲笑簡體字的看法
    有些「國學大師」要求廢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了幾十年的簡化字,恢復原來的繁體字。理由之一就是:繁體字是國寶,不能變化。只有文字不變化,一萬年之後的人們讀古人的書,不會有距離感。把漢字簡化了,是一種割斷傳統文化的愚蠢行為,所以必須要恢復繁體字。
  • 簡體字歷史已有幾千年 甲骨文中有「身影」
    查看現有的歷史資料,無論是出土文獻還是影印典籍,都能清楚地表明,簡體字的歷史不是幾十年,而是幾千年,簡體字古已有之。例如,從商代甲骨文開始就能見到當今簡化字「從」的身影:兩個人一前一後,表示跟從的意思;而繁體的「從」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大約在西周)。又如,商代甲骨文裡就有象形的「網」字;在東漢的《說文解字》中以「網」為正體。
  • 書博會意猶未盡:電子書與紙質書,孰美?
    帶著這些疑問小布在書博會上進行了採訪電子書是購買紙質書之前的試驗田中南博集天卷文化出版人員:很多人會在網上看電子書,因為可能這本書實體書要50塊,電子書卻只要八塊或六塊就可以看到。但根據我們的讀者調查,還是紙質書比較受歡迎,很多人看過的電子書要是不喜歡就略過,要是喜歡就會專程買一本實體書來收藏和反覆閱讀。
  • 讀書載體:電子書還是紙質書
    原來我們讀書,以紙質書為主,在家裡讀書,在圖書館讀書,在書店讀書。現在,無論在上下班途中的地鐵上,還是在忙碌的空隙間,很多人都會用短期的碎片時間利用手機或其它電子設備來閱讀。那麼究竟是電子書方便還是紙質書合適?我想結合我自己的閱讀經歷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 電子書與紙質書二三事
    而又過了幾年,當電子書已然大行其道的時候,又有聲音開始呼喚紙質書的回歸了,有人說,電子書是沒有靈魂的!只有紙質書才能體現經典文學的價值!電子書閱讀找不到紙質書的感覺,不便於翻頁、做筆記;但反對的聲音說,紙質書不便於攜帶,浪費紙資源,佔用空間等等;諸如此類的爭論直到現在還在持續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看紙質書的人的確越來越少了,即使是在家裡,還是有許多人傾向於在手機或kindle上看電子書。
  • 什麼叫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是中國字哪個更好?
    二、簡體字是繁體字演變的邏輯結果      漢字從甲骨文慢慢演變到楷書,總的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和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又是楷書的簡化,還有不少簡化字源於草書的楷化。
  • 英國電子書暴跌,紙質書回潮
    電子書要吞噬傳統紙質書嗎?不見得。英國《衛報》27日援引英國出版商協會最新統計報告稱,英國人近年來出現「屏幕疲勞」,面向普通消費者的電子書銷量去年下跌近19%,紙質書銷量則創下5年來最高值。數據顯示,去年,英國面向普通消費者的電子書銷售額2.04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8億元),處於2011年以來的最低值。
  • 簡體字繁體字均可傳承文明
    不論是作為文明載體,還是作為表達工具,繁體字到簡體字的演變,只是載體和工具狀貌的變化,並不會構成對文明內涵的損害與削減。  香港知名演員黃秋生近日在微博發聲:「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他所說的中文正體字即指繁體字,此言經媒體報導後,引發輿論熱議。
  • 電子書與紙質書,共存還是替代
    原標題:電子書與紙質書,共存還是替代(經濟透視)   最近,美洲的電子書市場有兩則消息。一是亞馬遜南下,開始在巴西銷售Kindle電子書閱讀器;二是阿根廷一家名叫「下載書」的電子書店北上,登陸美國市場。該書店擁有6萬種電子版的西班牙語書籍,憑藉其在拉美的經營經驗,將專攻美國的西語讀者群。
  • 漢字是從什麼時間開始使用簡體字,繁體字與簡化字比較一下
    古文字階段:甲骨文、金文、篆書。秦隸、隸楷階段:隸書、楷書。隸書盛行於漢代;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楷書盛行於隋唐。繁體字「飛」正是人民大眾對繁體字的書寫辨認極不方便,多則達30-40多筆劃的繁體字,令很多人望洋興嘆。
  • 再論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存廢
    作者 | 一灣灣流水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態據說2020年有196萬種圖書賣出不到上千冊,有近一半賣出不到10本書,看來中國人真要和紙質閱讀漸行漸遠了?網上關於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存廢之爭,大致有三種看法,一種認為電子書取代紙質書成大勢所趨,一種認為兩種閱讀形式可以並存,第三種觀點認為紙質書永遠存在,不會退出人們的閱讀方式。最佳的當然是兩種閱讀並存,「道並行而不相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嘛。對於那些和網際網路一同成長起來的人來說,豈止是紙質書多餘,連電子書都嫌麻煩,一切都」一網打盡」,一隻手機在手,想查啥查啥,想看啥看啥,多方便呢。
  • 人民日報海外版:港臺有人宣稱「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
    近日,一些香港媒體和激進政治組織炒作特區政府將推行「簡化字替代繁體字」,並批評此舉「洗腦」。為此,香港教育局特地在網上發文澄清,從未倡議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只是建議學校「先繁後簡」,在學生基本掌握繁體字後例如高中階段,可酌量學習簡體字,以便認讀簡體字排印的書刊,拓寬閱讀範圍。但是,仍有人批評這是「名義上擴寬學習面,實際是搞內地化」。
  • 電子書衝擊下的蘭州紙質書市場
    原標題:電子書衝擊下的蘭州紙質書市場 電子書的出現改變了傳統閱讀習慣,連日來,記者在蘭州市一些書店、圖書館採訪了解到,受電子書衝擊,紙質圖書銷量、借閱量大幅下降。 圖書館借閱率下降 10月28日,星期四。
  • 紙質書被淘汰?請看紙質書PK電子書!其實他們各有優勢,相輔相成
    雖然電子書擁有著操作簡便,攜帶方便等優點,但紙質書依舊擁有電子書無法替代的優勢,紙質書從封面到內頁都有不同的裝幀設計、不同的格式和不同的紙張,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以及紙質書的獨特書香味。但到底電子書好還是紙質書好呢?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倉頡作書,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倉頡在鳥獸和蟲蟻的行進之中,得到靈感,創造出了漢字。對於這樣的說法,史學界一直表示不完全正確。理論上,倉頡只是漢字的整理者,並非是唯一的創造者。01且不論倉頡造字的真實性,先秦時期出現的甲骨文、金文等,與現代漢字有相當大的差異,除非專業的研究者,很少有人能夠說出所以然。
  • Z說客:紙質書or電子書 誰是你的心頭好
    然而在一些公共場所如地鐵公交上,我們也經常會看到很多人拿著本紙質書看,儘管紙質書早已被磚家學者唱衰了好多年,但到底還是有很多人對其情有獨鐘不忍捨棄,被他們視為「心頭摯愛」。那麼,究竟是紙質書比較好還是電子書好呢?That's a question!今天,就這個話題我們也請來了許多小夥伴和大家共同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