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國強:論徐渭文人畫的歷史地位

2020-09-04 書畫喬國強


徐渭文人畫的歷史地位


鄭板橋曾經刻一枚印章:「青藤門下牛馬走」。

石濤曰:「青藤筆墨人間寶,數十年來無此道」。

吳昌碩曰:「青藤畫奇古放逸,不可一世似其為人,想下筆時,天地為之低昂,蛟龍失其天驕,大似張旭懷素草書得意時也。」

又曰:「青藤畫中聖,書法逾魯公」。

黃賓虹曰:「紹興徐青藤,用筆之健,用墨之佳,三百年來,沒有人能趕上他。」

齊白石曰:「青藤,雪個、大滌子(石濤)之畫,能縱橫塗抹。餘心及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餘於門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

又曰:「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老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潘天壽曰:「草草文章偏絕古,披離書畫更精神。如椽大筆淋漓在,三百年中第一人」。

從以上幾位耳熟能詳的幾位藝術大家的評語中可以看出對徐渭的評價之高,幾乎無人能及。

為何那麼多藝術大家對徐渭頂禮膜拜呢?

以下從徐渭的藝術特點、藝術風格所折射出的藝術人生,來解讀徐渭作為文人在文人畫的創作中所產生的意義和歷史地位。

徐渭,生於公元1521年,卒於公元1593年。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生,天池山人,山陰布衣,青藤道人,田水月等。

「田水月」是「渭」字的拆分,而自號天池,他曾有詩云:「予耽莊叟言真誕,子愛江郎石更奇。薄意取為雙別號,遂令人號兩天池。」「青藤」據說是其十歲時,親手種植青藤一顆,後成參天茂盛之勢,見證了他曲折的一生,故此詠青藤畫青藤,並號青藤,青藤老人、青藤山人、青藤道士,這些稱謂都與此株青藤相關聯。據說,「天池」也是指此株青藤下面的小水潭。

徐渭的繪畫藝術與其一生的坎坷經歷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與其說是繪畫創作的摹寫,不如說是他一生坎坷的真實寫照,是他對人生不平的傾訴,是對世態及時弊的鞭撻和嘲諷。總之,在他的畫中總能看到意識的表達和思想的深度以及動人心扉滌蕩人們心靈的深意。縱觀徐渭的繪畫作品,其藝術特點表現在:


側鋒橫掃如千軍,水墨淋漓自天成

縱觀徐渭的作品,他不是「寫」,而是「掃」、是「塗」,這與徐渭的經歷和性情是聯繫在一起的,他把自己的憤怒,鬱悶聚於筆端傾瀉而出,是「狂掃」、「狂塗」,筆勢勢若卷席,又勢若千軍萬馬,滿目的水墨從胸中流淌,自然而成卻又無規矩可循。墨色厚薄有致,虛實相間,濃淡適宜,在輕重緩急中層次分明,增加了畫面的透氣感,表現出文人畫的逸氣。如局部的《魚蟹圖》(見圖1),在他的這幅作品中將這一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整幅作品中,用筆灑脫自然,是「塗」和「掃」出來的筆墨,既蒼茫律動又自然奔放。遠近觀看,既無魚蟹,又有魚蟹,蒼蒼茫茫,意猶未盡。細品畫面,魚蟹既真實可見,又若隱若現,給讀者帶來無窮的想像,始終處在「似與不似之間」,讓讀者浮想聯翩。

圖1《魚蟹圖》(局部)

世間萬物皆有情,奮筆寫來寓心聲


文人畫的特點之一是自娛。是藉助繪畫這一載體來表達發洩自己的情緒。而自然界中的所有表現對象,包括各種花卉草木等,在不同畫家的眼中所代表的寓意是完全不同的。在徐渭的筆下,葡萄,石榴,都把它比作「明珠」,其實也是比作自己,來抒發他懷才不遇、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荷花在一般的情況下,象徵著高潔、清廉、純情,堅貞的寓意,李白有詩句讚美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而在徐渭的《五月蓮花圖》中則將其比作嫉賢妒能的小人。畫中題詩曰:「五月蓮花塞浦頭,長杆尺柄插中流,縱令遮得西施面,遮得歌聲渡葉不?」。牡丹在一般看來,代表富貴,雍容,大氣,圓滿。劉禹錫詩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而徐渭一生窮困潦倒,與功名富貴無緣,在徐渭的眼中牡丹則成為貧賤的象徵。再比如,徐渭的《黃甲圖》(見圖2),畫中題詩曰:「兀然有物氣豪粗,莫問年來珠有無。養就孤標人不識,時來黃甲獨傳廉。」他把畫中的螃蟹比作沒有學問而金榜題名的「進士」,表達他對科舉考試的不滿情緒。

圖2《黃甲圖》

不求形似求神似,棄色重墨彰精神


不求形似是文人畫的又一顯著特徵,在表現形式上是重淡避豔。這裡講的不求形似並非不要形,而是強調了「精神」的重要性。「不求形似,重視筆墨」的審美標準,之所以在明代走向成熟,是與徐渭的理論堅持和繪畫實踐密不可分的。在元代倪瓚便已有論述:「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這裡已將「不求形似」和「自娛」作為文人畫的本質進行論述。而至徐渭將它發展到「筆精墨妙」的藝術巔峰,從而進入「不求形似求生韻」的妙境。徐渭曰「不求形似而有餘,則予之所深取也。」強調用內心深處的感受來創作繪畫作品,以達到生動感人,意境深遠的目的。「世間無事無三味,老來戲謔塗花卉。」則反映徐渭善用水墨,捨去浮華,追求自然,去除繁雜的細節追求,提倡內心情懷的抒發,實現「自我」「真我」的意識表達。

一筆一划皆純粹,文人品格垂千古


在徐渭的一生中,只有短暫的幕府生涯算是風光無限,即公元1557年,也就是徐渭36歲時,被胡宗憲招入府中。除此之外,徐渭的一生都是在窮困潦倒中過著悽涼悲慘的生活。正因為如此,他大部分生涯都與當時的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也對社會的不公產生不滿的情緒。今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徐氏家族墓徐渭紀念室的一幅對聯:「一腔肝膽憂天下,滿腔經緯傳古今」,可謂是對徐渭的一生很好的詮釋。有這樣一則故事:曾有山陰知縣劉尚志鳴鑼開道求見徐渭,徐渭不見,並寫詩:「傳呼夾道使君來,寂寂柴扉久不開。不是疏狂甘慢客,恐因車馬亂蒼苔」。知縣離去後,一讀書人劉尚志求見,說:「知縣劉尚志走了,讀書人劉尚志來了,此劉非彼劉,沒有車馬,也不會亂了屋前的蒼苔,先生不會不見吧。」主賓笑見。正是他不畏權貴,不攀富貴,永遠保持內心的那份純淨,故此,畫品如人品,在徐渭的藝術作品中才會散發出一種淡然、高雅和脫俗的氣質。

詩書畫相得益彰,隨手拈來妙趣生


在徐渭的作品中,書畫的融合表現在將書法的技巧用於繪畫,其畫面就如跌宕縱橫的草書線條在遊動,蒼勁淋漓,奇意跌出。詩畫的結合將作品置入靈魂,增加作品的思想性,讀之意猶未盡,精神得以延展。張岱曾曰:「今見青藤詩畫,離奇超脫,蒼勁中姿媚躍出,與其書法奇絕略同。昔人謂摩潔之詩,詩中有畫,摩潔之畫,畫中有詩;餘謂青藤之書,書中有畫,青藤之畫,畫中有書。」充分闡述了徐渭書與畫的結合上帶來的韻味。比如,《墨葡萄圖》(見圖3)圖中的書法與繪畫融為一體,畫有書意,書有畫意。畫中題詩曰:「幾串明珠掛水清,醉來將墨寫能成,當年何用相如壁,始換西秦十五城。」題詩中明確表明,我寫的明珠是何等的寶貴,當年藺相如如果見到我的畫,就不用拿和氏璧去換秦國的十五城了。詩意更增加了畫面的引申意義,表現出徐渭的高度自戀和自信。

圖3《墨葡萄圖》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徐渭的繪畫作品不是摹寫,而是在人生的曲折坎坷中的一種宣洩,是文人精神的自由釋懷。文人畫自唐代王維始,繼元代倪瓚,至明代徐渭把寫意花鳥畫推向一個歷史發展的高峰,他不僅僅是在中國繪畫史上,而且在中國書法史上和中國文學史上都將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無怪乎鄭板橋、石濤、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等諸位大家大為稱讚。徐渭的藝術成就在文人畫發展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文苑點評

點評人:張三鐵

文人畫又稱士人畫,走出匠作之樊籬,打破造型之桎梏,酣暢淋漓,抒發性情,把胸中之塊壘,傾瀉於筆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借物寓情,乃文人畫之真諦也!

徐渭是文人畫發展史上立於高山之巔的人物。喬國強先生的文章,立意高,選題準,觀點鮮明,樸實無華,大讚。

文人畫是一個亙古話題,就這個話題展開說,應如五千年濤濤江水,波瀾壯闊,川流不息。

期待著這樣有深度,有溫度,有涵量的作品相繼問世,構成《鐵群文苑》的靚麗風景。


作者簡介

喬國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河南省書協刻字委員會委員、河南美協、作協會員。民盟河南文化藝術委員會、詩書畫支部、詩書畫工作室主任、河南省鴻儒書畫院副院長、鄭州溱儀書畫院副院長。


相關焦點

  • 喬國強:一幅畫、一首詩、一生悲涼——淺談徐渭的《墨葡萄圖》
    書與畫的結合更將滿腹經綸的徐渭無法施展抱負而產生的悲憤之情表現無遺。下面結合畫面和徐渭的人生解讀詩題:一.半生落魄己成翁。從畫面的題跋來看,徐渭沒有標明該作品的創作時間,但從內容的推斷應屬徐渭五十歲以後的晚年所作。
  • 書寫生命的浪漫詩情——喬國強花鳥畫欣賞
    喬國強的繪畫作品是文人畫一路,他深受歷代文人畫家的影響,他們的人格魅力,思想品格,以及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文人風骨,激勵著他,成為他人生修煉之標杆。在文人畫家中,他尤其對倪瓚、徐渭、八大山人、鄭板橋、吳昌碩等大師的作品頂禮膜拜,常常沉入「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的往返留戀之中。
  • 寄情詩畫,心泊靜美——走近喬國強
    喬國強先生是一位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文化情懷的商人,也是一位出色的藝術家。在把企業做的風生水起的同時,又能夠靜下心來潛心研究詩畫篆刻,生意藝術兩相兼顧,詩情畫意樂在其中,喬國強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樂趣和人生追求。1.不忘初心,寄情詩畫憶鄉愁。鄉愁,是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對故土的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
  • 書寫生命的「浪漫詩情」——喬國強花鳥畫欣賞  張本平
    他通過一系列的作品建立了一種重劍無鋒、大道拙成、樸素凝重、富有詩情畫意的新文人畫寫意畫風。與自然的親和力讓我們重返生活之真。在他的作品中重建了一個語言的故鄉和本真醇厚、自然親切的生命家園。通過他的作品,重新闡釋、打開了中原大地生活的情景。喬國強的繪畫作品是文人畫一路,他深受歷代文人畫家的影響,他們的人格魅力,思想品格,以及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文人風骨,激勵著他,成為他人生修煉之標杆。
  • 畫到星落月兒圓
    與董其昌等精英文人的文人書畫不同,徐渭等科考失敗或無意於仕途的布衣、隱逸類文人的文人畫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出現了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吳昌碩、齊白石等一大批花鳥畫大家。當代京劇界有「十淨九裘」的諺語,寫意花鳥畫界也是如此,大多走的是隱逸類文人畫的路子。
  • 從徐渭、吳昌碩到黃賓虹齊白石,書法是文人畫登上大師地位的鑰匙
    書法是文人畫的鑰匙來源:尚藝書院 文章編輯單位:天哲教育,籤約衝刺中書協國展達不到目標全額退費的機構!書法入畫是宋以來文人畫的玩法,書寫性成就了文人畫的寫意精神。文人畫的精神背景是士人的莊禪隱逸思想,因而文人畫將形而下的繪畫提升到形而上的道境,這是莫大的精神貢獻。
  • 下筆寫我花鳥情——喬國強花鳥畫審美意蘊「解碼」
    下筆寫我花鳥情——喬國強花鳥畫審美意蘊解碼文/楊天才中國畫的傳統以文化內涵為重,從中國畫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原地區的花鳥畫創作,得益於歷代文人推崇的「書卷氣」滋養,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和創作傳統。喬國強寫意花鳥畫創作,將大自然中的一切可以入畫之花鳥蟲魚盡歸於筆下,寄託自己的情思,表達自己的感悟,表現豐富多彩的生活趣味。其創作的《遊春》《玉兔》《閒鴨》《鴝鵒圖》等畫作,花鳥、蟲魚、小景,虛與實、動與靜相互交織,在筆歌墨舞中抒寫鮮明的個性,使畫中的情境、意趣得以升華。
  • 素處以默,飲之太和——喬國強花鳥畫品評
    在文人花鳥畫的領域中,寫意花鳥最受青睞,宋代的蘇東坡、文同等以文人畫思想加入到寫意花鳥的行列而成為其中的代表,有別於流行時尚的清新風格,進而獲得朝野稱讚。同時他們的畫風成為新的時尚。這一新思想的注入,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說是統領了之後寫意花鳥的江山。在題材上以梅、竹、松、蘭、菊等的淡墨揮掃,整整斜斜,不專形似,獨得於象外方式,加以擬人的手法,將文人的崇高、貞潔、虛心、向上、堅強寄情於「四君子」當中。
  • 徐渭花鳥畫的審美情趣,將傳統的文人畫提高到了一個更新的境界!
    徐渭以其獨特的筆觸,開創了大寫意花鳥畫風,將傳統的文人畫提高到了一個更新的境界。 徐渭開創了潑墨大寫意畫法的同時,還把詩、書、畫三位一體的表現形式推至更完美的境界。從來的花鳥畫中所包含的思想內涵,都是比較隱晦曲折的。作為文人畫的作者,大抵是長於詩、書的文人士大夫,他們自然也是深於詩論,並以詩論畫。主張藝術所描寫的「景」、「象」不應該僅僅止於具體感性的直接性的「景」、「象」本身,而應該比景象本身具有更深遠、更生動的意境或境界層。
  • 談士人、文人與士人畫、文人畫
    王弼玄學的以無為本、本末不二與佛學的「空有不二」中道哲學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極大地開發了士人們的智慧;儒家的心性論與佛家的佛性論互為結合,以亞聖維摩詰為榜樣,以菩薩行高尚心志為理想,使「風度」與「清談」風潮,顯出了崇高的思想精神境界。從而推動了以表現人性與人格高尚精神的純文藝的大發展,創造了空前絕後的文論、詩論、書論與畫論,文人田園詩、山水詩,文人書法、繪畫的開創與勃興,為文化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 詩畫心象氣韻通——喬國強的繪畫藝術
    這些內心情思自然流露於筆端,展現於畫面,具有鮮明的傳統文人畫的基因。二、多元綜合的繪畫基礎喬國強注重綜合性文化修養,涵養自己的底蘊。眾所周知,詩、書、畫、印的綜合性運用形式自宋代「文人畫」興起而逐漸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面貌。
  • 中國文人畫的歷史
    美國漢學家、藝術史家卜壽珊女士在其《心畫:中國文人畫500年》一書中總結道。這本書寫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內容涵蓋了從北宋到明代五百年間的文人畫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被作為中國文人畫研究的經典著作。  不同於工匠畫的「文人畫」  文人善畫在中國不算罕有,但文人畫之概念卻是從宋代才興起的。11世紀,時為北宋文壇領袖的蘇軾率先提出了關於文人藝術的新理論,即「士人畫」。
  • 略談徐渭繪畫的「本色論」
    明代畫家徐渭是戲曲與書畫的通才,作為戲曲研究的徐渭,不僅有《南詞敘錄》這樣了不起的理論著述,更有梨園界的曠世傑作《四聲猿》。徐渭一向倡導戲曲創作的「本色論」,講求文辭率真,提倡尊崇自然的市井情感,並在他自己的劇作實踐中得以體現。
  • 信手拈來的禪味  ——讀喬國強的書畫和詩歌
    楊同軒2015年仲春,一個綿綿春雨的日子,一本詩稿從鄭州寄到了我的書桌案頭,隨即我放下手頭的事情,翻開詩稿,走進了喬國強構築出的詩歌殿堂。五年前,也是一個春雨綿綿的日子,我認識了喬國強,進到國強的家,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國強家裡的那張很大的畫案,這張畫案幾乎佔去了客廳的大部分。這張畫案也成了在鄭州的那些天,我與國強喝茶聊天,看他寫字畫畫的中心。
  • 陳傳席教授:論「骨秀」從徐渭陳淳的畫談起
    徐渭的畫則更加淋漓放縱,皆順手點染,墨潑毫狂,磅礴之氣盡蘊於筆墨之中。其畫「無古無今」,推倒一世,開拓萬古。凡是懂畫的人觀之無不為之傾倒。但有更多的人學陳淳、徐渭,或者雖不學此二人,也用墨筆隨意塗抹,卻被人視為惡墨俗筆,不堪入目。然則皆用水墨,皆有濃淡乾濕的變化,外表看上去似乎差不多,而實質卻有天淵之別。一者格高無比,一者俗惡不堪,關鍵在哪裡呢?就在「骨秀」和「骨俗」。外表似相似,但骨相卻大異。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王維遂被後人稱為文人畫的鼻祖。蘇軾在畫論中提到「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又言,「時時出木石,荒怪軼象外。」可見,文人在審美格調上自古尚意,更重視畫外之主觀情感流露。文人畫家以「不以技法評判高低」的高姿態區別於富麗精緻的職業院體畫家。
  • 文人畫大致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
    (1)文人畫亦稱「士人畫」。泛指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繪畫。(2)文人畫起於宋代。蘇軾所提倡的「墨戲」、「士人畫」,被認為是文人畫的開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山水畫被視作文人畫山水最早的典型。明代董其昌推王維為始祖。
  • 王伯敏:「文人畫」的特點
    陳衡恪先生在《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以較多的篇幅闡述了它的特徵,幾乎給「文入畫」下了定義。雖然所論未有盡善,但其中也道出了「文人畫」的實質。他在這篇文中說「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這裡所說的「性質」,指的就是文人(士大人)的世界觀與審美觀點,所謂的「趣味」,當然是繪畫的表現形式和它的特點。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文人畫是指由文人所作,且畫中帶有文人情趣,流露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多種因素促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宋代統治者建國之初就極為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得以提高,文人的思想得以張揚。
  • 美術研究|徐渭的繪畫與王維的傳說
    在這樣熱熱鬧鬧的花卉畫創作的時代氣氛中,徐渭不是特例,而是最好的例子。徐渭依賴他高超的文學修養和豪放的筆墨趣味,把吳門畫派花卉畫創作中的熱鬧甚至柔膩的市井氣息,提升到文人的熱情、熱烈和慷慨激昂,從而賦予文人繪畫以一種不同於宋元悽清格調的嶄新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