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徐渭文人畫的歷史地位
鄭板橋曾經刻一枚印章:「青藤門下牛馬走」。
石濤曰:「青藤筆墨人間寶,數十年來無此道」。
吳昌碩曰:「青藤畫奇古放逸,不可一世似其為人,想下筆時,天地為之低昂,蛟龍失其天驕,大似張旭懷素草書得意時也。」
又曰:「青藤畫中聖,書法逾魯公」。
黃賓虹曰:「紹興徐青藤,用筆之健,用墨之佳,三百年來,沒有人能趕上他。」
齊白石曰:「青藤,雪個、大滌子(石濤)之畫,能縱橫塗抹。餘心及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為諸君磨墨理紙。諸君不納,餘於門外餓而不去,亦快事也。」
又曰:「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老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
潘天壽曰:「草草文章偏絕古,披離書畫更精神。如椽大筆淋漓在,三百年中第一人」。
從以上幾位耳熟能詳的幾位藝術大家的評語中可以看出對徐渭的評價之高,幾乎無人能及。
為何那麼多藝術大家對徐渭頂禮膜拜呢?
以下從徐渭的藝術特點、藝術風格所折射出的藝術人生,來解讀徐渭作為文人在文人畫的創作中所產生的意義和歷史地位。
徐渭,生於公元1521年,卒於公元1593年。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生,天池山人,山陰布衣,青藤道人,田水月等。
「田水月」是「渭」字的拆分,而自號天池,他曾有詩云:「予耽莊叟言真誕,子愛江郎石更奇。薄意取為雙別號,遂令人號兩天池。」「青藤」據說是其十歲時,親手種植青藤一顆,後成參天茂盛之勢,見證了他曲折的一生,故此詠青藤畫青藤,並號青藤,青藤老人、青藤山人、青藤道士,這些稱謂都與此株青藤相關聯。據說,「天池」也是指此株青藤下面的小水潭。
徐渭的繪畫藝術與其一生的坎坷經歷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與其說是繪畫創作的摹寫,不如說是他一生坎坷的真實寫照,是他對人生不平的傾訴,是對世態及時弊的鞭撻和嘲諷。總之,在他的畫中總能看到意識的表達和思想的深度以及動人心扉滌蕩人們心靈的深意。縱觀徐渭的繪畫作品,其藝術特點表現在:
側鋒橫掃如千軍,水墨淋漓自天成
縱觀徐渭的作品,他不是「寫」,而是「掃」、是「塗」,這與徐渭的經歷和性情是聯繫在一起的,他把自己的憤怒,鬱悶聚於筆端傾瀉而出,是「狂掃」、「狂塗」,筆勢勢若卷席,又勢若千軍萬馬,滿目的水墨從胸中流淌,自然而成卻又無規矩可循。墨色厚薄有致,虛實相間,濃淡適宜,在輕重緩急中層次分明,增加了畫面的透氣感,表現出文人畫的逸氣。如局部的《魚蟹圖》(見圖1),在他的這幅作品中將這一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整幅作品中,用筆灑脫自然,是「塗」和「掃」出來的筆墨,既蒼茫律動又自然奔放。遠近觀看,既無魚蟹,又有魚蟹,蒼蒼茫茫,意猶未盡。細品畫面,魚蟹既真實可見,又若隱若現,給讀者帶來無窮的想像,始終處在「似與不似之間」,讓讀者浮想聯翩。
圖1《魚蟹圖》(局部)
世間萬物皆有情,奮筆寫來寓心聲
文人畫的特點之一是自娛。是藉助繪畫這一載體來表達發洩自己的情緒。而自然界中的所有表現對象,包括各種花卉草木等,在不同畫家的眼中所代表的寓意是完全不同的。在徐渭的筆下,葡萄,石榴,都把它比作「明珠」,其實也是比作自己,來抒發他懷才不遇、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荷花在一般的情況下,象徵著高潔、清廉、純情,堅貞的寓意,李白有詩句讚美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而在徐渭的《五月蓮花圖》中則將其比作嫉賢妒能的小人。畫中題詩曰:「五月蓮花塞浦頭,長杆尺柄插中流,縱令遮得西施面,遮得歌聲渡葉不?」。牡丹在一般看來,代表富貴,雍容,大氣,圓滿。劉禹錫詩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而徐渭一生窮困潦倒,與功名富貴無緣,在徐渭的眼中牡丹則成為貧賤的象徵。再比如,徐渭的《黃甲圖》(見圖2),畫中題詩曰:「兀然有物氣豪粗,莫問年來珠有無。養就孤標人不識,時來黃甲獨傳廉。」他把畫中的螃蟹比作沒有學問而金榜題名的「進士」,表達他對科舉考試的不滿情緒。
圖2《黃甲圖》
不求形似求神似,棄色重墨彰精神
不求形似是文人畫的又一顯著特徵,在表現形式上是重淡避豔。這裡講的不求形似並非不要形,而是強調了「精神」的重要性。「不求形似,重視筆墨」的審美標準,之所以在明代走向成熟,是與徐渭的理論堅持和繪畫實踐密不可分的。在元代倪瓚便已有論述:「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這裡已將「不求形似」和「自娛」作為文人畫的本質進行論述。而至徐渭將它發展到「筆精墨妙」的藝術巔峰,從而進入「不求形似求生韻」的妙境。徐渭曰「不求形似而有餘,則予之所深取也。」強調用內心深處的感受來創作繪畫作品,以達到生動感人,意境深遠的目的。「世間無事無三味,老來戲謔塗花卉。」則反映徐渭善用水墨,捨去浮華,追求自然,去除繁雜的細節追求,提倡內心情懷的抒發,實現「自我」「真我」的意識表達。
一筆一划皆純粹,文人品格垂千古
在徐渭的一生中,只有短暫的幕府生涯算是風光無限,即公元1557年,也就是徐渭36歲時,被胡宗憲招入府中。除此之外,徐渭的一生都是在窮困潦倒中過著悽涼悲慘的生活。正因為如此,他大部分生涯都與當時的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也對社會的不公產生不滿的情緒。今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徐氏家族墓徐渭紀念室的一幅對聯:「一腔肝膽憂天下,滿腔經緯傳古今」,可謂是對徐渭的一生很好的詮釋。有這樣一則故事:曾有山陰知縣劉尚志鳴鑼開道求見徐渭,徐渭不見,並寫詩:「傳呼夾道使君來,寂寂柴扉久不開。不是疏狂甘慢客,恐因車馬亂蒼苔」。知縣離去後,一讀書人劉尚志求見,說:「知縣劉尚志走了,讀書人劉尚志來了,此劉非彼劉,沒有車馬,也不會亂了屋前的蒼苔,先生不會不見吧。」主賓笑見。正是他不畏權貴,不攀富貴,永遠保持內心的那份純淨,故此,畫品如人品,在徐渭的藝術作品中才會散發出一種淡然、高雅和脫俗的氣質。
詩書畫相得益彰,隨手拈來妙趣生
圖3《墨葡萄圖》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徐渭的繪畫作品不是摹寫,而是在人生的曲折坎坷中的一種宣洩,是文人精神的自由釋懷。文人畫自唐代王維始,繼元代倪瓚,至明代徐渭把寫意花鳥畫推向一個歷史發展的高峰,他不僅僅是在中國繪畫史上,而且在中國書法史上和中國文學史上都將書寫濃墨重彩的一筆。無怪乎鄭板橋、石濤、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等諸位大家大為稱讚。徐渭的藝術成就在文人畫發展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文苑點評
點評人:張三鐵
文人畫又稱士人畫,走出匠作之樊籬,打破造型之桎梏,酣暢淋漓,抒發性情,把胸中之塊壘,傾瀉於筆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借物寓情,乃文人畫之真諦也!
徐渭是文人畫發展史上立於高山之巔的人物。喬國強先生的文章,立意高,選題準,觀點鮮明,樸實無華,大讚。
文人畫是一個亙古話題,就這個話題展開說,應如五千年濤濤江水,波瀾壯闊,川流不息。
期待著這樣有深度,有溫度,有涵量的作品相繼問世,構成《鐵群文苑》的靚麗風景。
作者簡介
喬國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河南省書協刻字委員會委員、河南美協、作協會員。民盟河南文化藝術委員會、詩書畫支部、詩書畫工作室主任、河南省鴻儒書畫院副院長、鄭州溱儀書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