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大寫意的真性 ——觀王耕花鳥作品有感
王耕號次山江蘇常州人,1954年生,早年拜王個為師,並得到大師的薰陶和名人的指點。王耕性格靜遠,他的大寫意水墨花鳥畫氣勢縱橫奔放,不拘小節,筆簡意胎,用墨多用潑墨,色彩明快,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水墨淋漓,生動無比,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滋彩,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當人們品味他的畫、書更深切的領會這其中承載著畫家埋藏心中高超的人格魅力,而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王耕的潑墨大寫意花鳥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大寫意」所擁有的無窮魅力來自於畫家對「超脫於形」「無窮於道的一種意境的表現。何為大寫意中的「大」?這個大並非指尺幅大,而是畫作的氣象大,內容大,意境大。其表達的意境和道家思想聯繫很緊密。
老子說:「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對「無」的追求是道家哲學思想和最高境界,大即是無,這與大寫意繪畫中的留白不謀而合,留白所體現出的虛實相生樹託出寫意的意境。所有畫種都能傳達意境,意境雖無高低之分,都有大小之別。小寫意的意境傳達的是小情小調,猶如一個待字國中姑娘,面若桃花,羞羞答答,觀者的確感覺到「她」的美,卻不能盡其意也。大寫意的意境就要突出一個「大」,大象無形,就如我們頭頂上的藍天一樣,真正的「大」是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卻又時時身在其中,超脫「形」的束縛,是一種筆盡而意無盡的意境之美,使人心靈得以釋放,與觀賞者、品味者產生共鳴王耕先生常說有一種東西眼晴看不到卻觸感覺到它的存在。這就是大寫意所追求的境意。和古人的無為無不為的世學思想一脈相通,這也是王耕先生大寫意作品的獨到之處,與眾不同我們在欣貫作品的同時,應該領略到這般感受凡是
大寫意這一派的人無一不對徐謂推崇之至,情有獨鍾鄭板橋情願「青藤門下牛馬走」,齊白石則是:「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齊白石常說畫畫容易,畫像更容易,唯格局最難。王耕先生在構圖和格調方面有過人之處,在繼承傳統上開自已獨有的藝術語言,這得有多難而且這不是盲目的創新,而是心手追,吃透古人,然後才是突破古人,這和他的激情,他的見解,他的膽識,他的悟性都是分不開的大寫意繪畫,講究以書入畫,王耕先生以書法入畫,其畫作氣勢磅,走筆如神,志意揮毫,在蒼動中姿端躍出,而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用水墨與線相結合,其線條富有的律感,潑墨又甜暢淋漓,千變萬化,使整個畫面渾然一體,達到直抒胸臆,物我化一的意境在南朝謝赫六法中的「傳移模寫」、「應物象形」、「骨法用筆」、「經營位置」、「隨類賦彩」都是中國畫的基本功,而第六法的「氣韻生動」說的是一種意境的營造能力,將以為意境一到則「氣韻」自然生動。人如其畫,畫如其人,「氣韻生
動」是要通過個人長時間的修養提升自已的精神境界來達到的,不同人的營造能力肯定有所不同,王耕先生長時間的訓練自已這種意境的營造力,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和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說的都是積累與領悟的過程,書畫作品應多搜素材,多觀事物,才能進發靈感,於反覆磨練中不斷摸索,以便將「搜盡奇峰」所產生的創作靈感和意境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於作品當中,觀王耕先生的畫作,技法的超群和內心的孤獨我相信是這整大師的必然心理處境。高人往往春是孤獨的,不被時代理解的,因為他們超越時代,引領時代,等時代追上他們的腳步時,才會嘖稱奇,讚嘆不已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他的作品不以喜俗,以怪著稱,
在他的代表作「傷心鳥」和「白眼魚」中,魚鳥本無人類的情感。在八大的筆下卻被賦子了自已的情感色彩,託物言志,形成「以我觀物,故物皆看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這是對大寫意的理解,不要藏著掖著,不要過度的含蓄美,就是要宣洩自我最真實的一面,正是最打動人心的,王耕先生畫作正是有著這股真氣,其花卉真,鳥獸真,山石真,情感真,其每一筆都是帶有生命力的。你看那水仙仿佛站在你面前,清風徐來,可聞花香他的作品中藤本植物最為常見,紫藤以大筆畫現主幹,再通過畫筆的中、側、偏、、頓、挫的變描畫,這樣一族族盛開重疊懸垂的紫藤便躍然紙上,曲曲彎彎的藤蔓則一氣可成,再用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盛開的紫藤花,他將紫藤比做明珠,比如「翠蓋明珠」「明珠滴玉」「葉底明珠」等都是王耕先生曾為繼
承前人傳統創作等作品王耕先生的落款常帶禪意,道家之意.比如其自作詩間臥孤枕無伴侶,獨唱無聲一曲歌。還有宣將景物紙上塗,拾得還需避眾家。再有生來柴物半不得,屋中只有老氏經,更有驚人的詩句是,醉迷狂象別吾師,夢覺觀空始自己宗白華說:「人間第一流的文藝,縱然是同時通俗,構他們的普遍性與人間性,然而光是這個,絕不能使它們成為第一流。它們必同時會藏著一層最深層的意義與境界,以待千古的真正知已」。我想王耕先生的知音已經徐徐追來王耕先生以豪邁姿態,追求藝術巔峰,繼承傳統與現代爭鳴,堅持以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為已任,立足固本,以文人畫筆墨傳統中求創新發展,融貫古今,作品面目一新,風格獨特,精妙逼人,開闢出一派源於王個簃先生作品,既有缶翁筆墨一脈動相承,又有新意,更是出彩,體現了缶翁老辣滋潤、韻味,為王個簃先生衣缽一燈相傳繼承者,而又不同於王個簃的筆墨設色之新天地,為中國文化傳承和發展一帶一路書畫藝術不斷地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