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的「度」字,有何說法?明白人把它當成2個字來理解

2020-12-05 問過藍天

在佛教的用語中,常常用到「度」這個字。如」佛度有緣人「、「普度眾生」等都有用到「度」這個字。

佛像

那麼,對於這個「度」字,如何理解呢?佛真的有能力度人或者眾生嗎?

其實真正答案是:未必!

也就是說佛並不是真的有能力度人或者眾生,因此明白這一道理的人,都把「度」這1個字當成2個字來理解,那就是:自度!

佛悟法圖

為了更加方便和直觀的理解,特引用《金剛經》原文如下: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以上的這段話,佛很明確的告訴須菩提:你們不要以為如來有普度眾生的想法,因為事實上是沒有眾生需要如來度的,如來了沒有那個普度眾生的能力。因此,如果有眾生是如來度的,如來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他就不再是如來了。

佛祖年少時

所以佛說:如來不度眾生。也不想度眾生。

如果如來有眾生可度,那就有了如來與眾生的分別了,那如來也就不是如來,如來就成了眾生。

所以,只有眾生才會以為如來要度眾生,也只有眾生才會度眾生。所以想要度眾生的,都是眾生;想要被如來度的,也還是眾生。因為如並不能度眾生,也不會想著要度眾生。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覺悟成佛

那麼如來為什麼不能度眾生?因為凡「度」、凡「想」都是著相。這也是如來之所以是如來,眾生是眾生的原因。

稱如來者,那是因為他已悟及無相。如果他還有眾生可度,那就著了眾生相、如來相、度相,就著了有相。著有相者, 不是如來而是眾生。 所以如來講法,最終的目的是讓眾生無相。

佛說法圖

如來度眾生,如來的「度」其實是讓眾生自度。並非他真的有「度」的能力,因此套用《金剛經》常用的表現手法,也可以說:如來以無眾生相度眾生,是「度」非度,而是名為「度」。因為眾生皆從如來而度,所以如來不能有眾生相。如來若有眾生相,如來即為眾生,也就不能度眾生。

如來之所以稱為如來,最重要的就他能夠自度。如果如來不能自度(別的人或佛也不能度他,也不可能有能力度他,因此如來只有自度),如來就不再是如來,而是眾生。

佛講經圖

眾生若能自度(眾生也是只有自度,沒有他度),眾生即為如來。換句話說,如來若有能力度眾生,如來即為眾生;眾生若由如來度,那也是假「度」而不是真「度」。

因此如來要度盡一切相,來普度眾生,但實際上並沒有眾生是如來所度的。

所以一切眾生只有滅度掉心中所有一切相才能自證、自悟如來,自度成佛。

相關焦點

  • 希特勒的「卐」與佛教「卍」字有什麼不同
    關於萬字符,通常有不同的說法,有說左旋的(卍),有說右旋的(卐),學術界、佛教界一直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和結論,就是左旋右旋都有不同的定義。我把這個卍字稱為左旋(因為開口朝左),把這個卐字稱為右旋(開口朝右)。因為萬字符是佛教界的一個重要符號和標誌,所以,我很想知道,佛教真正的萬字符到底是怎樣的。
  • 佛教中的「卍」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說起佛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的,也都知道佛教在我們國家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我們現在,發展的一直都挺好的,要知道作為一個外來物,能夠在不是本土的國家發展的這麼好,也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佛教不論是古代還是我們現代,都是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因為它可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 王東嶽講佛教(八):理解佛教核心思想前的4個邏輯臺階
    因此它講「苦」至少講八苦,每一苦底下還有更多的細講,在這裡只介紹梗概,它的八苦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前四個字講肉體的苦難,後四個字講精神的苦難。還有一種表述,叫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前四個字講人體的苦難,後四個字講身外之物的苦難,所謂「成」,就是你對外做的那件事情看來你做成了,「住」,你暫時維持住它了,緊接著它就會壞掉,隨後進入大空。
  • 佛教之中,「離苦得樂」這四個字,如何理解?真懂的話就是覺悟了
    最近幾天,有網友在評論欄中問:佛教之中,「以苦為樂」如何理解?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於是有了這篇文章,其實佛教之中,並沒有「以苦為樂」這個說法,也就是說,「以苦為樂」這個說法是後世之人所說,並不是佛教原有的概念。
  • 為何佛教中經常有這個「卍」字?有何意義?信佛的人大多都知道?
    為何佛教中經常有這個「卍」字?有何意義?信佛的人大多都知道?所以,在查閱了很多資料,才了解其中的含義。「卍」的含義多和佛經的翻譯和佛教進入中國的流傳,有很大的淵源,佛教對於「卍」的解釋也有很多,佛教在我國的唐朝時最為鼎盛的時期。我們所熟知的玄奘增在佛經中把它翻譯成「德」,意在表示佛講求的功德無量,救贖大眾。
  • 佛教導人向善,常用的就是這8個字,如何理解?
    拜佛在現實當中,佛教導人向善最常用就是這8個字:「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雖然這8個字在今天已經是近於俗語,但它在佛教之中卻有深刻的內涵。換句話說人是完全有能力遠離苦難,只是大部分的人並不自知,不以「苦」為苦,反而以「苦」為樂。因此,佛教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就是教人如何遠離苦海,離苦及樂。
  • 佛教:這「八個字」是念佛的核心,學佛人不可不知!
    佛教:這「八個字」是念佛的核心,學佛人不可不知!佛教給我們常常念佛,常持菩薩名號,用意在那裡呢?念念提醒自己,用意在此地,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念提醒自己覺悟。阿彌陀佛四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一切時、一切處,無有不覺。覺就是佛,迷就是凡夫。叫我們常念觀世音菩薩,就是提起自己大慈悲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我們的慈悲心,就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不在心外,這正是佛法所講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淨宗常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 「寺廟」二字從何而來?「寺」與「廟」又有什麼分別?切莫將二字
    「寺廟」二字從何而來?「寺」與「廟」又有什麼分別?切莫將二字混為一談。從古至今佛教文化都令人矚目,隨著兩漢時期佛教在我國的傳入與發展,信徒人數呈直線升漲的趨勢。當然,寺廟也可謂是處處可見,這完全可以顯示出佛教文化在人們心中的位置之高。可你真的了解佛教嗎?為何我們從古至今把燒香拜佛的場所稱為「寺廟」?何為「寺」?何為「廟」?二字常常被人們連起來表達,這二字真的是同一個意思嗎?事實上並不是,「寺」和「廟」有著兩種不同的涵義,切莫再將二字混為一談。廟:是祭祀亡魂、供奉神靈的場所。
  • 有人能看清妹子肩膀上的字嗎?來個明白人解釋一下吧
    1、笨鳥先飛~~~果然是笨鳥2、小姑娘,你這樣惡作劇,真的好嗎?3、別看個子小,戰鬥力可是槓槓的……4、有故事的男人,卻在用生命起舞!6、有人能看清妹子肩膀上的字嗎?來個明白人解釋一下吧。7、有錢人也不一定有這位大哥活得瀟灑快樂8、這價格到底多高啊,嚇成這樣9、難怪你們一直單身這麼久,原來這都是有原因的10、哈哈,主人太壞了啊,給狗狗頭上套了個臭鞋,都快蒙圈了11、現在這些這麼假的視頻,
  • 周叔迦:佛教信眾的三重人格 善人、修行人、明白人
    任何人在社會上不能作惡人,所以只是善人一重不能便認為佛教徒,也不足以表示佛教的全部精神。所以必須更加上是修行人。這有兩種義意。第一便是尚有一般世間所認為善而佛教認為不善,根據佛教的戒律來行持,社惡防非。便是將善字更嚴格的進一層來努力。第二便是世間一般人所不作的而佛教認為必須作的,根據佛教的儀軌來行持,念佛參禪,誦經拜懺等。假使佛教徒但只能作善人而不能作修行人,那不能成為佛教的忠實信徒的。
  • 解讀佛教中這2個字的意義
    在佛教的各種概念當中,「因果」這2個字非常重要,可以說這2個字貫穿著整個佛教的始終。對於佛教,它具有著完全不可代替的現實意義。通俗的說,正是因為世人相信有「因果」,佛教才有今天如此多的信眾。佛寺那麼如何理解佛教中的「因果」呢?
  • 佛用這8個字來概括,太經典了
    佛用這8個字來概括:「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何理解呢?佛曾把」法「比作舟筏,過河則棄,因而也稱之為「非法」,表明不著「法相」之意。所以佛所說的一切法,雖是法、卻又不是法,而是名為法。眾生之所是眾生,就是因為他們有「法」這個概念,因為有「法」可修,有法可學、可得,才不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既然是無法可說,佛為什麼要說法呢?答案是為了普度眾生,因為眾生愚昧,他不得已才以」有法說非法「。
  • 佛經解讀:萬法從何而來?《心經》用了6個字來說明,如何理解
    佛像因為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皆是心生的幻象,並非是真實存在,包括所有的佛法。關於這個問題,《心經》用了6個字來解釋:「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根。因為一切法因六根而有,世界萬物也因有」六根」才能夠感知到其存在。但這個能夠感知到存在「六根」並非是真我。因此,《心經》進一步強調:「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 「覺悟」二字的真相是什麼?佛在《圓覺經》中,用這16個字來解釋
    這其中當然跟沒有「正思惟」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不能正確地理解「覺悟」的真相,以至於對於「覺悟」有著不同程度的誤解。那麼,「覺悟」二字的真相是什麼?佛在《圓覺經》中,用這16個字來解釋,他告訴普眼菩薩: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 高智商人群中只有少數人成為明白人其中原因就這八個字
    高智商人群中只有少數人成為明白人其中原因就這八個字 《高智商人群中只有少數人成為明白人其中原因就這八個字而不會所有的時候,都把自己簡單的投到完全不需要的勝負裡去消耗。因為他知道自己「只需要勝什麼」。更讓它有點近於書札的截取之感。八個字中,有意思的是兩個非字。喜愛臨池揮墨者,可以多留意在文字中常有重複的情況。
  • 其實就是六祖說的這16個字,如何理解?
    在佛教的世界裡,佛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大多是記錄佛生前的言行。因此,所謂的研讀佛經,其本質就是通過研究和體會佛的言行,最終參悟出成佛的覺悟法門。其實就是六祖在開篇時所說的這16個字:「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別看這句話只有16個字,但它卻包含著《壇經》所要表達的所有法門,或者說所有的法門的精髓都在這16個字裡面。如何理解這16個字呢?一、「菩提自性」。
  • 定和慧這2個字,慧能祖師用燈和光來比喻,有何深意?
    在《壇經·定慧品》中,並於定和慧這2個字的關係,慧能祖師用燈和光來比喻,有何深意嗎?為了方便解讀,故引用原文如下: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
  • 辯音菩薩問修「圓覺」的法門有幾種?佛用8個字來回答,如何理解
    「修習」這一概念,在《圓覺經》中,意為修行法門的意思,因此,辯音菩薩向佛請教時說「有幾修習?」,就是問修悟「圓覺」的法門有幾種?佛用了8個字來回答,即「依於未覺幻力修習」這8個字,這8個字不但說出的修行的方法,也道出了修悟「圓覺」的本質,如何理解呢?
  • 佛教:「僧」這個字,如何理解?真懂的人並不多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之中有「僧團」和「僧人」這樣的說法。那麼,所謂的「僧」這個字,如何理解呢?真懂的人並不多。因此,「僧」指的是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組織的一個宗教團體,而不是個人,據說只有四個和尚以上在一起才可以稱為「僧」。《智度論》中也說:「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所以,「僧」這個概念並非指單人之意。事實上,在古老的印度,在佛教尚未興起之前,「僧伽」一詞就已經在社會中普遍使用。後來人們根據職業性質的不同而組織成許多不同的團體,這樣的團體,就以名「僧伽」之名而稱之。
  • 藏傳佛教「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六字真經或六字大明咒,是藏傳佛教誦咒「嗡、嘛、呢、叭、咪、吽」六個字。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藏傳佛教把這六個字看作是經典的根源,主張信徒循環往復持誦思維,念念不忘,認為這樣才能積功德,功德圓滿可以解脫;(2)松贊幹布《嘛呢教言集》闡述了「六字真言」的多種修持方法和深刻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