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的法門是什麼?其實就是六祖說的這16個字,如何理解?

2020-12-08 問過藍天

在佛教的世界裡,佛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大多是記錄佛生前的言行。因此,所謂的研讀佛經,其本質就是通過研究和體會佛的言行,最終參悟出成佛的覺悟法門。

佛像

因此,佛經的本質其實就成佛的法門,是一種專門記錄成佛法門的書。

《壇經》也不例外,作為中國第一部本土化的佛經,它所記錄的成佛法門當然也非常重要,或者說它是在原始佛經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和優化,最終才形成的今天我們看到「簡化版」的法門。

佛寺

那麼,《壇經》的法門是什麼?

其實就是六祖在開篇時所說的這16個字:「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別看這句話只有16個字,但它卻包含著《壇經》所要表達的所有法門,或者說所有的法門的精髓都在這16個字裡面。

如何理解這16個字呢?

一、「菩提自性」。什麼是「菩提」?什麼是「自性」?所謂的「菩提」在佛學裡就是一種境界,一種成佛路上的境界。這種境界的要求就是見「自性」,能夠見其「自性」的眾生就是「菩提」。因此「菩提」就是「自性」,「自性」也是「菩提」,一個意思的兩種表達而已。

二、「本來清淨「。可以理解成原本清淨,」自性「原本一直清淨,不多不少,一直在那裡,從來就沒有繁雜過。這是覺悟最基礎最必要的認識,沒有這個認識,再多的見解和感悟都沒有任何意義。而這種認識的前提必須是離相,離相就是不著」有相"。因此,在《金剛經》中,有「著相」者為眾生,「無相「者是菩提的說法。

三、」但用此心「。說的是」如此發心「「如是發心」,這樣的發清淨心。《金剛經》中的」如是降伏其心「的說法,就是這個道理。也是只有這發心,才可以悟及無相、實相,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正等正覺無上之境。

四、」直了成佛「。學佛之人最終的目的就是覺悟成佛,前面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都是成佛的法門,也就是說只有悟到子前面說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直了成佛」。「直」這個在這裡譯成直接、立刻、轉念之間等。「成佛」是一種境界,見其「本心」的一種覺悟之境。這種境界,沒有人可以幫你得到,要想得到,只能通過自悟,沒有其它的辦法。

因此,慧能祖師在《壇經》的開頭,就說了一個總綱,覺悟法門的整體要求和綱領,只要按照這個原則來修行,最終才有可能「直了成佛」。

所以這16個字就是這部經書的底色,也就是說這本經書到這裡已經說完了,所有法門已經告訴你了,後面的文字只是解釋和補充。也可以說這部經書所有內容都是圍繞著這16個字來展開,所有「直了成佛」的法門都在這16個字裡面。體悟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菩提了。

相關焦點

  • 《壇經》中,六祖發四弘誓願是什麼?如何理解
    因此,我們在《壇經》中,看到六祖慧能跟眾弟子們發的「四弘誓願」,誓願原文如下:「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佛像我們從以上的四句話可以看出,這四弘誓願,並不是《壇經》獨家發明的,佛教的很多經典已經其實也有,但不同的是沒有「自心」和「自性」這四個字。
  • 六祖壇經|修習《法寶壇經》
    惠能說,我所說法,有抄錄流行於世,名為《法寶壇經》。你們可守護壇經,相傳相授,度化眾人。能夠依照《法寶壇經》所說,即是正法。我為你們說法,但不託付法衣,是因為你們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此外,根據達摩祖師所傳授的偈語,法衣也不需要再傳了。達摩祖師的偈語是: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圓覺經》解讀:如何成就「佛道」?法門就是這4個字,如何理解
    佛像那麼,在《圓覺經》中,佛對文殊菩薩所說的法門是什麼呢?也就是說,如何成就「佛道」呢?為了回答文殊菩薩的問題,佛說一段話,但真正的重點就是這4個字:「永斷無明」,也就是說,「永斷無明」就是佛所說的法門。為了解讀方便,我們先看原文: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不悟是你,悟了那個還是你,這個「自己」,可是不增不減的,所以不要在法上執著有什麼頓,有什麼漸,只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就絕對錯不了。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如。真為不假,如則不倒,宇宙的真實就是真如,而這個真如又決不能離開我們的認識。如果說宇宙有個真如,我們在真如之外,那就錯了。
  • 佛教:從《六祖壇經》可以引申出的幾個方便法門
    六祖慧能真是天賦異頂,是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極少數佛教中的成就者。雖然六祖重在講渡人的禪宗見性法門,但由於其聰慧無比,不經意間又傳出了許多方便的修行方法。今天就壇經引申出來的一些方便法門,與大家共享一下。01懺悔法門淨土宗有拜懺,《壇經》也講懺悔,只是六祖更側重從理上讓人契入進行懺悔。六祖首先解釋了懺悔的含義,」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什麼意思呢?懺就是對先前的過去表示悔過,並願意對其進行彌補。悔就是發願今後要洗心革面,努力不再犯錯。
  • 六祖壇經|三科法門與三十六對
    有一天,惠能將弟子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召集起來說,你們不同於其他人,我滅度之後,你們各自可成為一方的教師。如何才能不失本宗呢?惠能所教的方法,首先是講三科法門,然後是說三十六對,所說一切法,都不能偏離自性。如果有人問法,首先是從相對性來講,然後超越相對性,見無二之本性。先講三科法門,是因為三科法門都從自性起用。三科法門,分別是陰、界、入。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
  • 《六祖壇經》與生活禪
    大家還記得嗎,什麼是佛學呢?佛學從我們學佛的角度來講相當於「解」;學佛就是「行」。他的這個概括,我覺得對於我們一個真正想進入佛法的人來說,是非常有用處的,可以指導我們如何學、如何修。這就是佛學與學佛的關係,就是解和行的關係。大家要把這個概念記住,在今後學習和修行中可以不斷地加以落實。第二是關於學和修的問題。實際上剛才也講到了,就是佛學與學佛,再具體一點講,就是學與修的問題。
  • 六祖壇經|以惠能為師
    六祖惠能講完《自性真佛偈》,對眾弟子說,你們各自好住。我滅度之後,不要像世俗一般悲傷哭泣,身披孝服,讓人弔問,這並非是我的弟子,也並非是我教授的正法。只要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
  • 禪宗裡的「道」是什麼?《壇經》中的這16個字,已經說得明白
    佛像那麼,禪宗裡所說的」道「指的是什麼呢?《壇經》中的這16個字:「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已經說得很明白。如何理解呢?我們先看《壇經》的原文,慧能祖師是如此解釋:「善知識! 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題, 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 六祖慧能4點禪學思想,說破《壇經》宗旨,是參修人間佛教的法門
    六祖慧能4點禪學思想,說破《壇經》宗旨,是參修人間佛教的法門 | 文 青衫文齋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悟道,在人間弘法度化眾生,可以說佛的一切離不開人間。佛學具有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換句話說,佛學就是具有人間性。上個世紀初期,高僧大德太虛法師力主推行人間佛教,以眾生為中心,建立契合時機的佛學,普度一切有情,並使佛學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群體,悲智雙運,教化世間。後來,趙樸初居士等又進一步促使太虛的佛學思想得到發揚光大,把「愛國愛教」作為人間佛教的中心。
  • 一部《壇經》直指人心,六祖慧能是中國的「佛」
    有人說,六祖慧能是文化造詣很深的,但是從《壇經》上來看,此說法推敲不住。慧能說:「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高聲念經,至《譬喻品》時,慧能就直了經義,點化法達說:「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從這上面看出慧能是不認識字的,被佛教稱為成佛的《妙法蓮華經》也沒有讀過,但是一聞此經典就能通達。
  • 六祖的36對法,其本質就是這6個字,據說悟懂後可以貫通所有經法
    讀過《壇經》的人都知道,六祖很少直接跟弟子們講解佛法,但在這本經書的最後,也就是在《咐囑品》這部分,他卻直接給那些後世獨立成宗的弟子們講解36對法。因此,這36對法在禪宗之中最顯得尤為重要,據六祖自己說,如果真悟得了這36對法,就可以貫通所有的經法了。
  • 《壇經》之中,「即心即佛」這4個字,如何理解?
    剛在網上見到這篇文章《佛是什麼?心是什麼?即心即佛是什麼?》,文章認為佛是心靈的一種狀態。本人並不認同,於是在此提出自己的觀點,當作交流吧!佛像「即心即佛」這個概念出自《壇經》,當時僧人法海向六祖請教:「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六祖的解釋是:「
  • 六祖壇經講,明心見性立地成佛
    各位善知識,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六祖壇經,何謂六祖壇經呢,禪宗從初祖,達摩祖師,傳到六祖慧能,共有六位高僧,這六位高僧大德奠定了中國禪宗的基礎,而六祖是集大成者,把禪宗發揚光大,其一生說法三十餘年,有名的弟子有四十三個,其餘的弟子也不計其數。
  • 六祖慧能,禪宗,壇經,六祖,慧能,佛
    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之後,接著向信眾講般若波羅蜜法,將他經過深思熟慮體悟出來的道理講解授給信眾。壇經,六祖,慧能,佛有的人一說修行,總想找個清淨地方,化募點錢,帶點油鹽醬醋,要去閉關了。你見那些閉關的有幾個成功的?
  •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
    禪是什麼?方廣錩說:「這個問題實在難以回答,因為在禪這個詞中蘊涵了太多的歷史積澱」。的確如是,自五千年前,達羅毗荼人開創了靜坐術之後,此法以其自身的魅力,在滾滾不息的歷史長河中,被融入了太多的哲學思想和人文傳統,而不同領域的人對禪有著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們很難用一句話總結禪是什麼?
  •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
    如其本來地認識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我們強加在那個事物上面的種種分別計度,就是執著。不是如其本來,所以它就是執著。把一切事物上因人們的妄想而附在其上的執著去掉就是中道。弘法寺本煥長老:禪宗強調一個「疑」字,就是起「疑情」。「疑」字從哪兒提起呢?從一個「不明白」上提起。當你在這個「不明白」上認真地疑起來,來回地參究,它就是止,就是觀,它是直指心性的。
  • 12000字的《六祖壇經》要告訴世人什麼道理?3個境界闡明佛理
    《六祖壇經》 在我國佛經中地位頗高,其影響力不亞於任何一部外傳佛經,因其是漢文原本所以在教授佛理,傳承經要這些方面更能令我華人所理解和易掌握。那麼《六祖壇經》的經義思想是什麼呢?他要告訴世人些什麼道理呢?接下來我們便通過三個方面來具體了解一下此經的中心思想。一,無念為宗經中有雲「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歷千年而不衰
    慧能一生的禪學思想、事業功績,都被其弟子記錄下來,並結集成為中國唯一稱為經的《六祖壇經》裡了,可以說是禪宗的根本典籍,不論在中國佛教史,還是中國思想史,《壇經》都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壇經》重在自我見性,直入人心的頓悟法門,強調自我具足,一切皆備,認為美好的、理想的東西,全在我之一心,宇宙萬物、人生窮達,均由一心創造。
  • 六祖壇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六祖慧能,大智慧
    在中國所有佛禪典籍中,三祖僧璨的《信心銘》、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五祖弘忍的《最上乘論》、神秀的《觀心論》等均不能以「經」的權威而成為禪宗的宗經,只有六祖慧能的《壇經》是唯一被稱為「經」的經典。「經」為佛所說,故慧能的地位就是佛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