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世界裡,佛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大多是記錄佛生前的言行。因此,所謂的研讀佛經,其本質就是通過研究和體會佛的言行,最終參悟出成佛的覺悟法門。

因此,佛經的本質其實就成佛的法門,是一種專門記錄成佛法門的書。
《壇經》也不例外,作為中國第一部本土化的佛經,它所記錄的成佛法門當然也非常重要,或者說它是在原始佛經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和優化,最終才形成的今天我們看到「簡化版」的法門。

那麼,《壇經》的法門是什麼?
其實就是六祖在開篇時所說的這16個字:「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別看這句話只有16個字,但它卻包含著《壇經》所要表達的所有法門,或者說所有的法門的精髓都在這16個字裡面。
如何理解這16個字呢?
一、「菩提自性」。什麼是「菩提」?什麼是「自性」?所謂的「菩提」在佛學裡就是一種境界,一種成佛路上的境界。這種境界的要求就是見「自性」,能夠見其「自性」的眾生就是「菩提」。因此「菩提」就是「自性」,「自性」也是「菩提」,一個意思的兩種表達而已。
二、「本來清淨「。可以理解成原本清淨,」自性「原本一直清淨,不多不少,一直在那裡,從來就沒有繁雜過。這是覺悟最基礎最必要的認識,沒有這個認識,再多的見解和感悟都沒有任何意義。而這種認識的前提必須是離相,離相就是不著」有相"。因此,在《金剛經》中,有「著相」者為眾生,「無相「者是菩提的說法。
三、」但用此心「。說的是」如此發心「「如是發心」,這樣的發清淨心。《金剛經》中的」如是降伏其心「的說法,就是這個道理。也是只有這發心,才可以悟及無相、實相,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正等正覺無上之境。
四、」直了成佛「。學佛之人最終的目的就是覺悟成佛,前面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都是成佛的法門,也就是說只有悟到子前面說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直了成佛」。「直」這個在這裡譯成直接、立刻、轉念之間等。「成佛」是一種境界,見其「本心」的一種覺悟之境。這種境界,沒有人可以幫你得到,要想得到,只能通過自悟,沒有其它的辦法。
因此,慧能祖師在《壇經》的開頭,就說了一個總綱,覺悟法門的整體要求和綱領,只要按照這個原則來修行,最終才有可能「直了成佛」。
所以這16個字就是這部經書的底色,也就是說這本經書到這裡已經說完了,所有法門已經告訴你了,後面的文字只是解釋和補充。也可以說這部經書所有內容都是圍繞著這16個字來展開,所有「直了成佛」的法門都在這16個字裡面。體悟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菩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