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壇經》直指人心,六祖慧能是中國的「佛」

2020-12-11 尚思修善學佛

佛說的法很多,根據不同眾生示現的方便法門不一樣,而大乘佛經更是從空性方面,教人直了本性,直達菩提。《壇經》作為中國本土的唯一一部稱為「經」的經典,它代表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上更上了一個層次,也是外來的教派在中國的發揚、吸收、傳承,由外來的文化能被中國本土更好的發展的一個例證。《壇經》主要記載了禪宗六祖慧能的言行說教。根據《壇經》記載,六祖慧能在黃梅得到五祖弘忍所傳「心性大法」以及代表禪宗祖庭的衣缽。回到南方,曾經住在曹溪寶林寺,後應韶州刺史韋璩等人邀請,到韶州大梵寺說法。慧能的弟子法海(此法海非彼法海,不是白蛇傳上的那一個法海)將其說法記錄下來,彙編成《壇經》一書。

六祖慧能在五祖處舂米

根據《壇經》記載,六祖慧能是廣東嶺南人,俗家姓盧,本是範陽(北京以南河北保定以北一帶)人氏 ,因為父親被降職流放到了嶺南,以賣柴為生,家境貧寒,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心即開悟」。這樣的能力不是我們凡夫俗子所能比擬的,這是六祖慧能過去世,因為生長劫修行為的清淨因,配合此生聽聞《金剛經》的清淨緣,才會產生開悟的結果。為什麼那麼多人聽聞過《金剛經》、讀誦過《金剛經》沒有像六祖大師一樣得到菩提呢?主要是我們缺少善根利果的原因啊!是我們眾生累劫以來沒有種下「般若」之種子的緣故啊!

五祖傳授衣缽

六祖慧能以「肉身菩薩」之不滅、不腐,還有那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在中國家喻戶曉,不管信不信佛,以及各種行業幾乎都對六祖慧能有所知曉,也是因為六祖慧能的緣故,有好多人給「佛」有了不解之緣。六祖慧能因為沒有文化,不認識字,也是示現了當初釋迦摩尼佛「拈花一笑」不落語言文字,「以心傳心」的禪宗內涵;顯示了禪宗頓悟成佛與文字、文化無關的深意之外,還從果上顯示其說法辯才自由無礙的特徵,從而打破人們隨言而生執見,因言而產生爭辯的習慣。有人說,六祖慧能是文化造詣很深的,但是從《壇經》上來看,此說法推敲不住。

慧能肉身菩薩相

僧法達,七歲出家,誦《法華經》三千部(三千遍)而不得要領,心被相所執,無法突破這個障,而產生懷疑,求問慧能解疑除惑。慧能說:「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高聲念經,至《譬喻品》時,慧能就直了經義,點化法達說:「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從這上面看出慧能是不認識字的,被佛教稱為成佛的《妙法蓮華經》也沒有讀過,但是一聞此經典就能通達。彰顯了佛教的「一法通而萬法皆通」的道理。這樣的聖人能出現在中國,也是契合佛意,來度化眾生的。

六祖傳法

《壇經》的主要內容,分三個方面:一、六祖大師自述生平,講述了自己學法的過程,得到五祖的親傳身教 ,以及經歷的種種因緣。二、大師開壇授無相戒,經過種種考驗,慧能感覺到了弘揚佛法的時機成熟了,不再逃亡躲藏,出山到廣州法性寺,和印宗法師相見,把五祖傳付的袈裟和缽盂拿出來給大眾看,又給印宗法師傳授成佛的不二法門,被印宗事為師。慧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也就是從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除傳來的頓悟法門。三、慧能以機鋒(禪機,禪的境界,非語言文字之本義)三十六對(六祖壇經中,六祖用來教化眾生的三十六對法,辯證的對立統一)等教化弟子與弟子的問答和臨終囑咐等。這個第三部分是大師去世後,由弟子收集整理而成。

六祖開壇授記

《壇經》的核心思想,可以用「見性成佛」四字來概括。六祖慧能是以《金剛經》為基礎來直了佛性的,因為佛法是由印度傳來的,通過佛法的翻譯,來展示給我們大眾的,很多經義「晦澀難懂」。沒有系統的學習和善知識的指導,往往會走彎路,甚至是曲解佛法的本義,特別是大乘佛法的「空性」理論,會使我們在原地「轉圈」,理解消化不了,而六祖慧能在《壇經》上表現出來的智慧,處處都是點睛之筆,通俗易懂,讓經義直達本性,彌補了大眾在學習大乘佛法上的不透徹,往往三言兩語,就讓我們透徹明了,《壇經》是我們中國大眾學習大乘佛法的基礎。可以說《壇經》是《心經》和《金剛經》的簡化本,把《壇經》弄懂了再理解《心經》和《金剛經》就方便多了。

菩提本無樹

為什麼說慧能是中國的「佛」?慧能的思想我們可以通過《壇經》來了解,大致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以空容有、空有相攝的心性理論。就像是《心經》裡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就是色和空是一體的,是不二的,這也是我們眾生對佛法很難明白的地方,不是著空相就是著色相,和《金剛經》裡說的:「不著相」是一個意思。二是即心即佛,自在解脫的解脫論。佛是什麼?佛就是我們的心性。理解了即心即佛,當下即空,即刻是佛。三是識心見性、頓悟成佛的修行觀。眾生的目的就是成佛,我們執著於種種妄想,才迷失了本性,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何必再糾結呢?六祖慧能頓悟,見到了自己的佛性,又教化我們找到自己的佛性,他的講經布道和當初釋迦摩尼佛說法的過程是一樣的,都是來承擔普度眾生任務的。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對於敦煌寫本《壇經》的研究,有了新的見地與研究視野,他在《敦煌壇經新書》中說:「敦煌寫本確是當時普遍流行的抄本,並非被後世輕視的所謂誤本惡本。
  •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不唯對佛教,中國傳統的儒道思想亦受禪宗之影響,而形成儒教禪、道教禪。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禪對於文人墨客來說,是閒情詩意的文化情感;對藝術家來說,是創造作品的靈感源泉;對思想家來說是無限超越的形上學
  • 六祖壇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六祖慧能,大智慧
    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佛《壇經》中,六祖惠能曾為無盡藏比丘尼宣說《大般涅槃經》妙旨,後在廣州法性寺聽聞印宗法師講《大涅槃經》。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佛《法寶壇經》,這是中國僧人作品中唯一稱「經」的典籍,標誌著中國禪宗的誕生,也標誌著佛教中國化的完成。
  • 六祖慧能,禪宗,壇經,六祖,慧能,佛
    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之後,接著向信眾講般若波羅蜜法,將他經過深思熟慮體悟出來的道理講解授給信眾。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他還對自己的寄坐禪於日常修行和生活的「無念」、「定慧等」的禪法作了詳細的講述。他在講述中,特別強調:凡夫與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關鍵在迷、悟之間,凡夫一念覺悟便可立即成佛,並且說修行不必遠離現實生活,即使在充滿煩惱的世俗環境也可以達到覺悟。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  版本  ①敦煌手抄本  六祖肉身像  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講》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   ②惠昕本(興聖寺本)  書前有惠昕序,系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弟子令韜說:「彼意在供養,且佛教慈悲,冤親平等。」柳刺史嘉嘆其言,釋滿不治。  《六祖壇經》由六祖首座弟子法海記錄整理六祖一生行履及法語而成,為唯一公認之中國僧人  所撰佛經。現存最早的《壇經》敦煌本,名曰:《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 壇經,自性,六祖慧能,禪宗,以心傳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三歲喪父,出身寒微,不識文字,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禪宗的主要創始人,被尊為禪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跡和佛教思想主要體現在《壇經》中,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和思想被譽為對傳統佛教的偉大突破和創新,其蘊含的戒律思想更是佛教戒律史上的重大革新。
  • 六祖壇經,文化的傑出代表,禪宗,壇經,六祖慧能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壇經,禪宗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這裡所指的禪,是指由六祖慧能創立的禪宗。為什麼六祖創立的禪宗能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呢?這跟六祖的創新精神不無關係。《嶺南禪文化》一書中說:「中國第一個著名佛教學者牟子是嶺南人,中國禪的實際創立者慧能也是嶺南人,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慧能,只有通過慧能的《壇經》,禪文化才真正變梵入華,通凡入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壇經校釋-序言》裡說:慧能以前,只有禪學,並無禪宗。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倫理規範思想,將一家一戶的小「孝」闡發為普度眾生的大「孝」,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喜歡簡易直截,所以,通過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終於把浩如煙海的佛法歸納成為三條綱領,一般人學修時就容易掌握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六祖壇經,慧能,相信自己就是佛,把自己作為佛來要求來看待,這麼一來就把信仰提升到一個最高的層次,六祖惠能的自信就是這麼來的。
  • 壇經諦義:認識六祖慧能的六個視角
    慧能(公元638—713),中國禪宗的創立者,以「明心見性」為標誌,開創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這個法門「惟論見性」,成為中國禪宗的特色,因此可稱之為「見性佛教」。因為有了「見性佛教」,印度傳來的佛教才在這片文化土壤上紮根,成為中國佛教。
  • 《六祖壇經》簡介
    ,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六祖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作品」。《六祖壇經》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故法海於書名補上「兼授無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六祖壇經》是一部以惠能講經為核心、經惠能弟子以及其他僧俗在200多年間集體完成的著作。
  • 六祖壇經,佛,禪,內心的無明煩惱,六祖慧能,菩提自性
    六祖壇經,一切法不離自性,六祖慧能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六祖壇經,一切法不離自性,六祖慧能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六祖壇經,一切法不離自性,六祖慧能靜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一切法不離自性,六祖慧能六祖壇經,煩惱菩提不二,生死不二,等等等等,一切回歸不二。
  • 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
    慧能大師是禪門六祖,是中國的佛陀,慧能大師的《六祖壇經》是佛門唯一的一部由中國人宣說的經典,這是教界公認的。印度佛教傳至中國,變成了禪,禪是真正的中國佛教,也是地道的中國文化,這種轉換的樞紐便是慧能。縱觀中國歷史,每當國家產生危機,時代面臨抉擇,產生巨變升華之前,都有一個興滅國、繼絕學、舉逸民的過程,慧能禪法的光大與否,與當下我國的國運密切相關,是重提慧能、重興禪法的時候了!《六祖壇經》是慧能大師禪學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的佛教」一一禪法之根本經典,因此研究《六祖壇經》,吃透《六祖壇經》,是了解慧能思想和實踐慧能禪法的最佳途徑。
  • 六祖慧能,禪宗,五蘊,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六祖為什麼要在這裡大談這些內容呢?我想六祖是有其用意的。因為禪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看來很簡單,又不立文字,書也不必看。這對自己,你有那個因緣,你開悟了,這個路子當然對。但如果要給眾生說法呢?太簡單了不行。如同現代有的人學祖師,任何人來請教,他都不開腔,什麼都不說,那怎麼行。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歷千年而不衰
    慧能一生的禪學思想、事業功績,都被其弟子記錄下來,並結集成為中國唯一稱為經的《六祖壇經》裡了,可以說是禪宗的根本典籍,不論在中國佛教史,還是中國思想史,《壇經》都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壇經》重在自我見性,直入人心的頓悟法門,強調自我具足,一切皆備,認為美好的、理想的東西,全在我之一心,宇宙萬物、人生窮達,均由一心創造。
  • 六祖慧能經典語錄,句句直指人心!
    六祖慧能大師,中國佛教南禪宗祖師。中國佛教最後一位嫡傳佛祖。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著作《壇經》流傳於世。慧能禪師的真身,供奉於廣東南華寺靈照塔中。這三句話就是《六祖壇經》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時候所說的話,這句話是禪宗最根本的思想之一。這 裡的「善、惡」,代表所有分別的。有了分別智,我們就失去了本心。三、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 六祖慧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真正徹悟之時,一切法空,煩惱沒有,佛也沒有。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六祖壇經,六祖慧能鳩摩羅多尊者,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
  • 《六祖壇經》的文化影響
    《壇經》為什麼稱為「壇」? 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二月八日,六祖慧能大師即在此壇受具足戒,並在這棵菩提樹下開始傳佛心印,因此弟子們將六祖前後語錄的匯集統稱為「壇經」。 六祖大師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方式,使來源於印度的佛法徹底中國化,令佛陀的智慧與中國本土三玄(易、老、莊)的智慧水乳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國化佛教——禪宗,促成了佛教在中華文明土壤下的輝煌發展。可以說佛教發源於印度,但光大於中國,這一輝煌燦爛局面的開拓者正是六祖慧能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