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歷千年而不衰

2020-12-10 儒釋道對人生的啟迪

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歷千年而不衰,到現在依然很流行,這種現象很值得我們去研究、探討。為什麼會這樣呢?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把印度佛教完全中國化了,融合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思維習慣和文化風格,從而創立了風行天下的禪宗,也就是說,禪從最初的一種修行方法,經過慧能的革新,而發展成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宗派。他提出的「頓悟」思想、創新精神,以及他的平民化的禪法作風,開創了禪宗一枝獨秀的格局,也為以後的禪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慧能一生的禪學思想、事業功績,都被其弟子記錄下來,並結集成為中國唯一稱為經的《六祖壇經》裡了,可以說是禪宗的根本典籍,不論在中國佛教史,還是中國思想史,《壇經》都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壇經》重在自我見性,直入人心的頓悟法門,強調自我具足,一切皆備,認為美好的、理想的東西,全在我之一心,宇宙萬物、人生窮達,均由一心創造。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

因此,覺悟和解脫之道,絕對地不能向外在世界追求,不能借外部力量達到,不能為外界環境所左右,唯一正途是認識自身的本性,確立自信,開發自我,實現自我。還有他提出的 「行直何用參禪,心平何勞持戒」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眾生平等,無有高下」「眾生皆有佛性」。「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國呢?」等思想,影響深遠。所以,可以說在中國佛教史、思想史、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被後人稱為「東方三聖」之一的偉人。

《壇經》重在靈活運用,六祖是以無上智慧,觀一切眾生,知其根性,大小不同,而以方便度化一切眾生。在《壇經》中,他提出一個原則:「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聖人的經典言教只能是藉以發揮自己觀點的手段,決不可被它們牽動旋轉。正如法常禪師去請問馬祖的公案就是一個很說明慧能禪法教學多變性的例子。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

有一位法常禪師,去參禮馬祖,問馬祖什麼是佛?馬祖說:即心是佛。法常禪師聽到這四個字後,馬上頂禮拜謝,離別馬祖自己找一個茅蓬住了下來。他想:既然「即心是佛」我便好好地保任,歷境煉心,看看自己之心與佛心是否相應。日久功深,果然他達到了大徹大悟的境界。他去住茅蓬後,多少年都不到馬祖那裡去,一天,馬祖想起這位學人來,想考驗一下,看他功夫是否真正有正知見,具正法眼。於是,他叫另一位學人到法常禪師那裡去對他說:馬祖的佛法又變了,現在是「非心非佛」了,法常禪師說:這個老頭子真會胡弄人,管他非心非佛呢,我還是即心是佛。學人回來後,把法常禪師的話向馬祖稟告,馬祖讚嘆曰:梅子熟了!

還有一個磨磚作鏡的公案,也說明了慧能禪法的靈活性。馬祖道一當年在南嶽傳法的時候,常獨處一室坐禪,不接待來訪者。有一天。南嶽懷讓禪師弄了塊磚頭在他禪室外磨了起來。磨了半天。馬祖就問他:「你使勁磨磚作什麼?」懷讓禪師說:「磨作鏡」。馬祖說:「磨磚豈能成鏡?」懷讓就說:「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能成佛?」懷讓就對他開示說:「你若是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禪。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

禪宗對於破除佛教的舊傳統,以及崇拜和信仰體系,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目的是教人不要死守教條,讓那些框框條條成為自己心中的枷鎖,要人們解放思想,頓悟人生。六祖禪的重要位置,突出衝破傳統佛教的一些框框條條,以直入人心,明心見性,頓悟法門,為禪修的方法。可是很多人認為,六祖創立的南宗禪,卻是不拜佛、不讀經、不坐禪,後來發展到呵佛罵祖。

惠能並非不拜佛、不讀經、不坐禪,他主要是要人們破除對那些泥塑木雕佛像的迷信,提倡解放思想,從自覺精神中去覺悟人生。他這種注重自我解脫,通過淨化人心來成就獨立人格,自行把握人生真諦,並獲得精神上的自由,這就是他在中國佛學史上所作出的主要貢獻。其實,六祖在思想上雖然主張頓悟,但在修行的方法上並不排斥漸修,後人以為禪宗不講經教的研習和不坐禪,甚至認為呵佛罵祖就是禪宗的作風,這是對六祖禪宗的大大誤解。

六祖壇經,「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

六祖出生於廣東,弘法在廣東,圓寂在廣東。但卻很少人知曉惠能令整個世界「石破天開」的「頓悟」禪學體系是在哪裡形成的。可以說是在廣東懷集、四會的大地上潛修形成的。當初他逃脫了神秀一系的追擊後,就潛伏隱居在了這片土地上,前後共十五年。因為他遵照當年五祖對他說的「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的話。這在十五年當中,他一直把自已所感悟的佛法,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實踐去體驗,因為,現實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修行道場。也只有在這漁於河,耕於野的勞動人民中間,才能產生生活禪的理念,這就是慧能名偈「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可以說,在嶺南產生象惠能這樣一位中國禪宗的真正奠基者,是有其地域因緣的。作為禪宗偶像,信眾們很少涉及其產生的地域因緣,究其原因,是嶺南作為海傳佛教的登陸點,有其較豐厚的文化土壤;在這裡,東漢時產生過最早的中國佛教論著《牟子理惑論》,嶺南還是晉唐間較發達的譯經基地,四大佛經翻譯家之一真諦就終老於廣州。初祖達摩東來,首抵羊域。可以想像,沒有這樣的佛教傳播基礎,就很難產生出大的佛教思想家。惠能的產生,正是一位嶺南人對於產生於北方的正統學術的揚棄,他使佛性平等觀有了充分的體現,這是嶺南對於全中國的第一次文化的大貢獻。

所以毛主席說《六祖壇經》是勞動人民的佛經,他以出世的佛法,做入世的事業,來普度眾生,正如毛主席所說: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這就是禪宗六祖從廣東開始的佛教平民化革命,把當時的貴族佛教改造為普羅大眾的佛教,把佛法推廣融入社會使佛法大眾化,從而促成了佛教的中國化,使佛教真正具有了生命力而流傳至今。

相關焦點

  • 六祖慧能4點禪學思想,說破《壇經》宗旨,是參修人間佛教的法門
    六祖慧能4點禪學思想,說破《壇經》宗旨,是參修人間佛教的法門 | 文 青衫文齋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悟道,在人間弘法度化眾生,可以說佛的一切離不開人間。後來,趙樸初居士等又進一步促使太虛的佛學思想得到發揚光大,把「愛國愛教」作為人間佛教的中心。早就指出其實,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就完美地體現了人間佛教的精神,他開示說:要成佛,必須在人間磨練、修行,脫離人間,是無法成就佛道的。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主要通過《壇經》,總結成4點,成為《壇經》說法的法門和宗旨。
  • 六祖壇經,文化的傑出代表,禪宗,壇經,六祖慧能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壇經,禪宗六祖的創新精神對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種民族、思想、文化要求得發展,就必須具有創新精神。而六祖慧能的禪宗,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創新精神。作為中國禪宗史上開一代新風的大師,其創新禪學思想的精神,是十分有利於社會文化建設的。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弟子令韜說:「彼意在供養,且佛教慈悲,冤親平等。」柳刺史嘉嘆其言,釋滿不治。  《六祖壇經》由六祖首座弟子法海記錄整理六祖一生行履及法語而成,為唯一公認之中國僧人  所撰佛經。現存最早的《壇經》敦煌本,名曰:《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 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
    慧能大師是禪門六祖,是中國的佛陀,慧能大師的《六祖壇經》是佛門唯一的一部由中國人宣說的經典,這是教界公認的。印度佛教傳至中國,變成了禪,禪是真正的中國佛教,也是地道的中國文化,這種轉換的樞紐便是慧能。慧能是孔子以後兩千年來對中國文化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第一大聖人,是一位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宗教的文化巨人,不僅德行超邁,證悟透徹,影響深遠,學說圓融,而且神通自在,至今肉身不腐,堪為空前絕後的人間奇蹟。慧能身後,倍受尊崇,唐宋期間,數代皇帝多次追加諡號,其歷代弟子中多有被奉為國師者。
  •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
    佛教創立後,也把瑜伽禪作為重要的修行方法,不過佛教通過無我思想,對其修行方法和思想內容予以改造,使其成為佛教的禪定之學。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定之學漸趨走上了獨立化的發展道路,最終使佛教的禪學躍身一變,而形成了禪宗。禪宗隨後對中國佛教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故太虛指出,「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  版本  ①敦煌手抄本  六祖肉身像  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講》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   ②惠昕本(興聖寺本)  書前有惠昕序,系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倫理規範思想,將一家一戶的小「孝」闡發為普度眾生的大「孝」,
  • 六祖壇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六祖慧能,大智慧
    他們把禪宗教義和中國道家的自然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如禪宗的「報怨行」融化了道家的「安命」思想,「無所求行」融化了道家的「無為」思想。到了慧能時,又進一步把禪宗思想和中國傳統的儒家孔孟之道結合起來,使佛教更加中國化、通俗化、人情化,更接地氣。
  • 六祖慧能,禪宗,壇經,六祖,慧能,佛
    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之後,接著向信眾講般若波羅蜜法,將他經過深思熟慮體悟出來的道理講解授給信眾。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他還對自己的寄坐禪於日常修行和生活的「無念」、「定慧等」的禪法作了詳細的講述。他在講述中,特別強調:凡夫與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關鍵在迷、悟之間,凡夫一念覺悟便可立即成佛,並且說修行不必遠離現實生活,即使在充滿煩惱的世俗環境也可以達到覺悟。
  • 六祖壇經,慧能的戒律思想與中國儒家思想相融合
    慧能的戒律思想與中國儒家思想相融合,增加了入世的色彩,也因此被認為是世俗化的表現。但其戒律思想仍然堅持止惡揚善,「利、樂、有、情」,普渡眾生,所不同的只是不拘泥於具體的戒相,注重內心自性。所以,不能將慧能的戒律思想等同於不守戒律,而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強調對戒律的持守,後人將無相戒闡發為完全不守戒律是一種極端的做法,並非正確的理解。
  • 壇經,自性,六祖慧能,禪宗,以心傳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三歲喪父,出身寒微,不識文字,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禪宗的主要創始人,被尊為禪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跡和佛教思想主要體現在《壇經》中,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和思想被譽為對傳統佛教的偉大突破和創新,其蘊含的戒律思想更是佛教戒律史上的重大革新。
  • 勞動人民的佛經——《六祖壇經》音頻版面世
    慧能圓寂後,被唐中宗李顯追諡為大鑑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高僧。  禪宗創始人 為何是六祖不是始祖?  很多剛剛接觸佛學的信眾不解,既然始祖是菩提達摩,六祖是慧能,那麼為何把慧能說成是中國禪宗的創始人呢?  這是因為,達摩時期的中原禪學,僅僅是當時諸多禪學中的一家。
  • 六祖慧能—頓悟成佛
    《禪宗的足跡——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將分八個篇章呈現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的禪宗源流,涵蓋人物生平、人物思想、歷史貢獻、傳承等方面。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慧能所講的禪法,由弟子法海等人記錄、整理為《六祖壇經》。
  • 一部《壇經》直指人心,六祖慧能是中國的「佛」
    《壇經》作為中國本土的唯一一部稱為「經」的經典,它代表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上更上了一個層次,也是外來的教派在中國的發揚、吸收、傳承,由外來的文化能被中國本土更好的發展的一個例證。《壇經》主要記載了禪宗六祖慧能的言行說教。根據《壇經》記載,六祖慧能在黃梅得到五祖弘忍所傳「心性大法」以及代表禪宗祖庭的衣缽。回到南方,曾經住在曹溪寶林寺,後應韶州刺史韋璩等人邀請,到韶州大梵寺說法。
  • 六祖壇經
    慧能(638—713)被禪宗奉為直承弘忍之後的六祖,記述慧能的生平事跡和語靈的《六祖壇經》,是中國人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為「經」的文獻,是禪宗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解脫,所謂「識心見性,自成佛道」。
  • 六祖壇經,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六祖慧能,禪,自性自悟
    可知,觀世音菩薩的思想內涵和慈悲精神,正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六祖慧能,六祖壇經當今社會,如果我們能人人學觀音,做觀音,我們的社會就一定能夠安定和諧,就一定能改變和抑制住普遍存在的自我中心、物慾橫流、金錢至上、道德淪喪、信仰缺失等社會不良現象
  • 六祖慧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一直把自已所感悟的佛法,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實踐去體驗,因為,現實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修行道場。也只有在這漁於河,耕於野的勞動人民中間,才能產生生活禪的理念,這就是慧能名偈「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亦如心靈之明燈,燭照四方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作為禪宗開宗立派的根本經典,《六祖壇經》正是通過惠能大師的生命證悟,通過他對大乘心法的創造性理解,使佛教真正融化為中國文化的血液,讓佛教真正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和生命《壇經》中不少地方提到「尊卑」、「孝悌」、「仁義」等觀點,也和孔孟思想有相通之處。此外,他還注意到中國人的禪修心理,鑑於中國的農耕文化,中國人農民居多,鄉土觀念重,所以惠能提倡「隨所住處恆安樂」,而早期的佛教傳入之時,強調「頭陀苦行」,週遊各地,慧能改革,廢除了「頭陀苦行」,有利於修行。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喜歡簡易直截,所以,通過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終於把浩如煙海的佛法歸納成為三條綱領,一般人學修時就容易掌握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六祖壇經,慧能,相信自己就是佛,把自己作為佛來要求來看待,這麼一來就把信仰提升到一個最高的層次,六祖惠能的自信就是這麼來的。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師,一氣呵成,見性成佛
    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壇經在佛教史上,「南能北秀」代表的是當時弘化於南、北二方禪法的派系。南方主要是以慧能為代表的「頓悟」禪法,弘化於北方的主要是以神秀為代表的「漸修」禪法。慧能雖然家庭出身、文化學識、社會地位等都不及神秀大師,但是他對佛學的理解以及後來他主張的「頓悟」思想,卻給後世禪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響。因此,可以說,頓悟和漸修,是慧能與神秀禪法思想的最大差別。所以要明白為什麼慧能的偈頌能得到弘忍的認可並付與衣法,而神秀的偈頌卻落選了的原因,就必須對他們的所主張的禪法思想加以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