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2020-12-19 儒釋道對人生的啟迪

惠能大師在答五祖的時候,直接就從「無相」一門契入,洃相而作出反問,從性上作答,引起五祖的刮目相看。《壇經》中僅以此二個相差的稱謂中,就將「無相」一下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

《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這些都是凡夫眾生不能體認有相法,不明它只是一種空性的存在,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道理。

六祖壇經

《金剛經》中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相都是有可壞,當屬虛妄的範疇。然有人言聲香味觸,這只是聞嗅嘗覺功能後的一種體現,並沒有所謂的相貌,但是,例如貪味而言,味本無相,但是因執成相。如我人所說空法,虛空本無相,但由於執著於有空的存在,那空就成為一種影像之相。

惠能答日:「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貓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弘忍見惠能答語非凡,很器重他,便把他留下了。惠能先在弘忍門下隨眾作務,踏碓八月有餘。後弘忍為付衣法,命眾門人各作一偈以成見解。眾人皆言,我等不需澄心用意作偈,神秀上座是教授師,待他得法後,我等自可依止。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

《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佛也是體於凡夫眾生對於有相執著的煩惱垢病,才有諸經論的諸多論說,謂「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所以一切經論,皆破眾生身心事相等執。」可見執相對於凡夫修道來說是一種障於出離的重要因緣。

神秀上座思惟良久後作偈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對此的評價是只到門前,尚未入得門見自本性。惠能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惠能所呈心地得弘忍印可,並因此而密受衣法,成為禪宗六祖。

《楞嚴經》中所說的「前塵虛妄相想」,它會成為一種影像落在於意識中,而成一種內在的有相法塵,成為一種障道的因緣。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倫理規範思想,將一家一戶的小「孝」闡發為普度眾生的大「孝」,以此獲得儒家思想的認可,可見其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性。因此,要讓這項傳統美德繼續得以發揚,關鍵在於思想的認可,將孝的菩提種子深植於內心,時時刻刻不忘父母之恩,至於外在的表現形式,就不需要拘泥於教條的刻板的形式,畢竟各家的具體情況不同,不能用一刀切的強制性方式加以解決。否則,即便法律賦予了父母起訴子女的權利,即使父母依法行使了這項權利,也不意味著孝心的真正回歸。

有相不可執,那所謂的「無相」又該作何闡述?佛在《勝鬘經義記》中這樣說道:「云何無相?如馬鳴說,是真如法,從本已來,離一切相。謂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如是一切妄心分別,皆不相應。」佛從無、有、非有、非無、一、異等諸方面對「無相」進行論說,最後總結這些無不是以妄心為源而出生的虛妄分別,當然不能與無相,也即不能與真如法相應了。

慧能強調佛法不離世間覺的道理,認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首偈語深刻地揭示了佛法與世間的關係。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

一切法在自性,名為清淨法身。自歸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歸依。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見。一念善,智慧即生。六祖壇經,六祖慧能。

佛的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和百千萬億化身。佛教認為,只要成了佛,必然就會具備這三身。但六祖這裡講的是「一體三身自性佛」,要成佛,離不開你那個自性,法報化這三身,也離不開你那個自性,離開了這個自性,你憑什麼去修行,去開悟,去成佛呢?我們學佛是為了成佛,但要成佛,就不能到外面去尋覓,必須在自己的自性上下手,這裡要看到六祖立法的精要啊!

一句話,「性功不徹,命功不圓」。光修命不修性是得不到圓滿的。到了最後,性就是命,命就是性。要知道,道家的丹道理論和實踐,真正發展成熟是在宋元時代,那時在國內是禪宗的一統天下。儒家要向禪宗學習和吸取養料,道家同樣在向禪宗學習、吸取營養。吸取的是什麼呢?就是明心見性。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

你若用功修行,把無明煩惱掃除了,本來面目就現了,自性清清淨淨,連動都未動一下。要知道,在這裡清淨是自性,無明煩惱是自性,掃除無明煩惱的力量也是自性,統統全是你自己。再進一步,法身、報身、化身還是你自己。這個自性真是妙不可言,能善能惡,能大能小,能上能下,簡直是自由自在的。如果自性只能善,不能惡;或只能惡,不能善,那麼這個自性就不完滿,就不自由,就是一個有缺陷的東西。

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光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提倡人間佛教可以不必重視對戒律的修學的看法,是錯誤的。不僅要持守戒律,更應當從自性上守戒,堅持無相戒、無相懺悔,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守戒。

相關焦點

  • 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
    慧能大師是禪門六祖,是中國的佛陀,慧能大師的《六祖壇經》是佛門唯一的一部由中國人宣說的經典,這是教界公認的。印度佛教傳至中國,變成了禪,禪是真正的中國佛教,也是地道的中國文化,這種轉換的樞紐便是慧能。《六祖壇經》是慧能大師禪學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的佛教」一一禪法之根本經典,因此研究《六祖壇經》,吃透《六祖壇經》,是了解慧能思想和實踐慧能禪法的最佳途徑。
  • 六祖慧能,禪宗,壇經,六祖,慧能,佛
    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之後,接著向信眾講般若波羅蜜法,將他經過深思熟慮體悟出來的道理講解授給信眾。壇經,六祖,慧能,佛有的人一說修行,總想找個清淨地方,化募點錢,帶點油鹽醬醋,要去閉關了。你見那些閉關的有幾個成功的?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得到衣缽之後,便馬上離開了寺院,後來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之後,心裡都不服氣,都去追趕。其中有一位惠明法師,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將軍,體質很好,因為跑得最快,最後追到了惠能大師。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壇經,自性,六祖慧能,禪宗,以心傳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三歲喪父,出身寒微,不識文字,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禪宗的主要創始人,被尊為禪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跡和佛教思想主要體現在《壇經》中,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和思想被譽為對傳統佛教的偉大突破和創新,其蘊含的戒律思想更是佛教戒律史上的重大革新。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弟子令韜說:「彼意在供養,且佛教慈悲,冤親平等。」柳刺史嘉嘆其言,釋滿不治。  《六祖壇經》由六祖首座弟子法海記錄整理六祖一生行履及法語而成,為唯一公認之中國僧人  所撰佛經。現存最早的《壇經》敦煌本,名曰:《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 六祖壇經,文化的傑出代表,禪宗,壇經,六祖慧能
    而「嶺南葛僚」的六祖慧能,在廣東文化名人當中,名揚四海,影響最為巨大。他可以說是珠江文化孕育出來的聖哲,由他創立的禪宗文化,是最具嶺南文化的風格與特色。他不但是禪宗的六祖,是佛教的一位大師和領袖,也是中國禪宗文化的創始人,在中國和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哲學家。
  • 六祖慧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一直把自已所感悟的佛法,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實踐去體驗,因為,現實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修行道場。也只有在這漁於河,耕於野的勞動人民中間,才能產生生活禪的理念,這就是慧能名偈「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 一部《壇經》直指人心,六祖慧能是中國的「佛」
    有人說,六祖慧能是文化造詣很深的,但是從《壇經》上來看,此說法推敲不住。二、大師開壇授無相戒,經過種種考驗,慧能感覺到了弘揚佛法的時機成熟了,不再逃亡躲藏,出山到廣州法性寺,和印宗法師相見,把五祖傳付的袈裟和缽盂拿出來給大眾看,又給印宗法師傳授成佛的不二法門,被印宗事為師。慧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也就是從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除傳來的頓悟法門。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喜歡簡易直截,所以,通過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終於把浩如煙海的佛法歸納成為三條綱領,一般人學修時就容易掌握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六祖壇經,慧能,相信自己就是佛,把自己作為佛來要求來看待,這麼一來就把信仰提升到一個最高的層次,六祖惠能的自信就是這麼來的。
  • 六祖壇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六祖慧能,大智慧
    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佛《壇經》中,六祖惠能曾為無盡藏比丘尼宣說《大般涅槃經》妙旨,後在廣州法性寺聽聞印宗法師講《大涅槃經》。在中國所有佛禪典籍中,三祖僧璨的《信心銘》、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五祖弘忍的《最上乘論》、神秀的《觀心論》等均不能以「經」的權威而成為禪宗的宗經,只有六祖慧能的《壇經》是唯一被稱為「經」的經典。「經」為佛所說,故慧能的地位就是佛的地位。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無念是對於內在妄念與貪慾的否定,無相是對於外在虛幻色法的否定,而無住則是不執著於內在妄念、貪慾與外在虛幻色法之義。六祖惠能的三無禪法理論是以無住為中介,以此聯繫無念與無相,形成了無念(內在)——無住(不執著)——無相(外在)的三合一的模式。」
  •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不唯對佛教,中國傳統的儒道思想亦受禪宗之影響,而形成儒教禪、道教禪。禪宗傳至日本後,與日本神道教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相融合,而形成了日本禪。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禪對於文人墨客來說,是閒情詩意的文化情感;對藝術家來說,是創造作品的靈感源泉;對思想家來說是無限超越的形上學;對士大夫來說,是遊任官場的處世妙法,對普通世人來說則是塵世俗事中的心靈雞湯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亦如心靈之明燈,燭照四方
    《壇經》與禪宗精神依然可以和現代中國人的生命發生呼應,可以進入平凡的生活,成為我們現實的一部分。因此,在佛教中國化的歷程中,惠能大師和《六祖壇經》樹立起一座精神的豐碑,不僅是中國佛教完全本土化的標誌,而且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影響至深至遠,猶如智慧之源泉,源遠流長;亦如心靈之明燈,燭照四方。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漢傳佛教唯一的一部經文。壇經,是漢傳佛教對佛法般若智慧的總結。壇經,是漢傳佛教禪修方法的總結。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的禪學思想歷千年而不衰
    慧能一生的禪學思想、事業功績,都被其弟子記錄下來,並結集成為中國唯一稱為經的《六祖壇經》裡了,可以說是禪宗的根本典籍,不論在中國佛教史,還是中國思想史,《壇經》都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壇經》重在自我見性,直入人心的頓悟法門,強調自我具足,一切皆備,認為美好的、理想的東西,全在我之一心,宇宙萬物、人生窮達,均由一心創造。
  • 六祖壇經
    慧能(638—713)被禪宗奉為直承弘忍之後的六祖,記述慧能的生平事跡和語靈的《六祖壇經》,是中國人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為「經」的文獻,是禪宗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解脫,所謂「識心見性,自成佛道」。
  • 六祖壇經,佛,禪,內心的無明煩惱,六祖慧能,菩提自性
    六祖壇經。《心地觀經》說:「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可見,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由此可以知道,淨化人心,提升人的品質,實為世界和平的源頭活水。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從心開始。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 《六祖壇經》簡介
    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佛教在線精品法寶流通供圖)《六祖壇經》常見的版本有兩個:一是法海本。全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約12000字。二是宗寶本。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摘錄《壇經》部分經典法語。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