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師在答五祖的時候,直接就從「無相」一門契入,洃相而作出反問,從性上作答,引起五祖的刮目相看。《壇經》中僅以此二個相差的稱謂中,就將「無相」一下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
《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這些都是凡夫眾生不能體認有相法,不明它只是一種空性的存在,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道理。
《金剛經》中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相都是有可壞,當屬虛妄的範疇。然有人言聲香味觸,這只是聞嗅嘗覺功能後的一種體現,並沒有所謂的相貌,但是,例如貪味而言,味本無相,但是因執成相。如我人所說空法,虛空本無相,但由於執著於有空的存在,那空就成為一種影像之相。
惠能答日:「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貓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弘忍見惠能答語非凡,很器重他,便把他留下了。惠能先在弘忍門下隨眾作務,踏碓八月有餘。後弘忍為付衣法,命眾門人各作一偈以成見解。眾人皆言,我等不需澄心用意作偈,神秀上座是教授師,待他得法後,我等自可依止。
《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佛也是體於凡夫眾生對於有相執著的煩惱垢病,才有諸經論的諸多論說,謂「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所以一切經論,皆破眾生身心事相等執。」可見執相對於凡夫修道來說是一種障於出離的重要因緣。
神秀上座思惟良久後作偈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對此的評價是只到門前,尚未入得門見自本性。惠能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惠能所呈心地得弘忍印可,並因此而密受衣法,成為禪宗六祖。
《楞嚴經》中所說的「前塵虛妄相想」,它會成為一種影像落在於意識中,而成一種內在的有相法塵,成為一種障道的因緣。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倫理規範思想,將一家一戶的小「孝」闡發為普度眾生的大「孝」,以此獲得儒家思想的認可,可見其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性。因此,要讓這項傳統美德繼續得以發揚,關鍵在於思想的認可,將孝的菩提種子深植於內心,時時刻刻不忘父母之恩,至於外在的表現形式,就不需要拘泥於教條的刻板的形式,畢竟各家的具體情況不同,不能用一刀切的強制性方式加以解決。否則,即便法律賦予了父母起訴子女的權利,即使父母依法行使了這項權利,也不意味著孝心的真正回歸。
有相不可執,那所謂的「無相」又該作何闡述?佛在《勝鬘經義記》中這樣說道:「云何無相?如馬鳴說,是真如法,從本已來,離一切相。謂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如是一切妄心分別,皆不相應。」佛從無、有、非有、非無、一、異等諸方面對「無相」進行論說,最後總結這些無不是以妄心為源而出生的虛妄分別,當然不能與無相,也即不能與真如法相應了。
慧能強調佛法不離世間覺的道理,認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首偈語深刻地揭示了佛法與世間的關係。
一切法在自性,名為清淨法身。自歸依者,除不善心及不善行,是名歸依。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見。一念善,智慧即生。六祖壇經,六祖慧能。
佛的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和百千萬億化身。佛教認為,只要成了佛,必然就會具備這三身。但六祖這裡講的是「一體三身自性佛」,要成佛,離不開你那個自性,法報化這三身,也離不開你那個自性,離開了這個自性,你憑什麼去修行,去開悟,去成佛呢?我們學佛是為了成佛,但要成佛,就不能到外面去尋覓,必須在自己的自性上下手,這裡要看到六祖立法的精要啊!
一句話,「性功不徹,命功不圓」。光修命不修性是得不到圓滿的。到了最後,性就是命,命就是性。要知道,道家的丹道理論和實踐,真正發展成熟是在宋元時代,那時在國內是禪宗的一統天下。儒家要向禪宗學習和吸取養料,道家同樣在向禪宗學習、吸取營養。吸取的是什麼呢?就是明心見性。
你若用功修行,把無明煩惱掃除了,本來面目就現了,自性清清淨淨,連動都未動一下。要知道,在這裡清淨是自性,無明煩惱是自性,掃除無明煩惱的力量也是自性,統統全是你自己。再進一步,法身、報身、化身還是你自己。這個自性真是妙不可言,能善能惡,能大能小,能上能下,簡直是自由自在的。如果自性只能善,不能惡;或只能惡,不能善,那麼這個自性就不完滿,就不自由,就是一個有缺陷的東西。
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光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提倡人間佛教可以不必重視對戒律的修學的看法,是錯誤的。不僅要持守戒律,更應當從自性上守戒,堅持無相戒、無相懺悔,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守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