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門的修行之中,發願非常重要,尤其是發弘誓願,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們在《壇經》中,看到六祖慧能跟眾弟子們發的「四弘誓願」,誓願原文如下: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我們從以上的四句話可以看出,這四弘誓願,並不是《壇經》獨家發明的,佛教的很多經典已經其實也有,但不同的是沒有「自心」和「自性」這四個字。也就是說其它的經典的四弘誓願是這樣的:
「眾生無邊哲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 進門無盡警願學,無上佛道管出成」
通過以上的四弘誓願我們可以看,所謂的四弘誓願其實是相對於佛教最原始的經義四聖諦而言的。也就是說佛陀當年在菩提樹就所悟到的苦、集、天、道四諦。正是因這四諦,才有所說的四弘誓願。

那麼,在佛教的理論中,所謂的」四聖諦「是什麼呢?
其實佛教之中所謂的苦,是指生、老、病、死、忽增會、愛別離、求不得苦和五取蘊等。
集,是苦的原因。苦是集的果,集是果的因,但這個從何而來,在佛教所謂因指的是十二因緣中的第一個因:無明。指的是眾生在輪迴中生死流轉的過程,當然也包括現在,過去、未來三世起感,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以至於無窮無盡,正因為如此,佛才要眾生解脫輪迴,離苦得樂。

滅, 滅是消除、消滅,就是要滅掉「苦」。要用什麼來滅?用道來滅。
道,就是方法,就是八正道,滅諦的因就是道諦。 四弘誓願就是因為這四聖諦而來。如果這四聖諦都沒有了,也就無所謂發弘誓願了。
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其重點主要就是要把佛陀所說的四聖諦義理佛法落實在修行實踐之上,從四聖帝的佛教義理,落實到行動之中、實證的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了知無邊眾生的苦,所以願意發誓願度盡墮入無邊苦難的眾生,度不完眾生,誓不成佛。

「煩惱無邊誓願斷」.這是針對集而言的,最根本的煩惱就是我們常說的貪嗔痴。
「法門無盡誓願學」,將這些煩惱都滅掉就要用法門,所以發誓願要學習無邊無盡的法門。
「無上佛道普願成」,發大誓願要成佛,因為只有成佛才能度無邊的眾生。
但慧能祖師別出栽加上了「自心」和「自性「這幾個字,他所要強調的是自性和自心,其目的是要讓眾生們自度。

因為所有的修行法門,其本質上其實都是圍繞著「自心」和「自性」這兩個內容來展開,因此,這也六慧的偉大之處,也是《壇經》之所以能成為佛經的真正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