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中,六祖發四弘誓願是什麼?如何理解

2020-12-13 問過藍天

在佛門的修行之中,發願非常重要,尤其是發弘誓願,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們在《壇經》中,看到六祖慧能跟眾弟子們發的「四弘誓願」,誓願原文如下: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佛像

我們從以上的四句話可以看出,這四弘誓願,並不是《壇經》獨家發明的,佛教的很多經典已經其實也有,但不同的是沒有「自心」和「自性」這四個字。也就是說其它的經典的四弘誓願是這樣的:

「眾生無邊哲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 進門無盡警願學,無上佛道管出成」

通過以上的四弘誓願我們可以看,所謂的四弘誓願其實是相對於佛教最原始的經義四聖諦而言的。也就是說佛陀當年在菩提樹就所悟到的苦、集、天、道四諦。正是因這四諦,才有所說的四弘誓願。

僧人發願

那麼,在佛教的理論中,所謂的」四聖諦「是什麼呢?

其實佛教之中所謂的苦,是指生、老、病、死、忽增會、愛別離、求不得苦和五取蘊等。

集,是苦的原因。苦是集的果,集是果的因,但這個從何而來,在佛教所謂因指的是十二因緣中的第一個因:無明。指的是眾生在輪迴中生死流轉的過程,當然也包括現在,過去、未來三世起感,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以至於無窮無盡,正因為如此,佛才要眾生解脫輪迴,離苦得樂。

僧人發願

滅, 滅是消除、消滅,就是要滅掉「苦」。要用什麼來滅?用道來滅。

道,就是方法,就是八正道,滅諦的因就是道諦。 四弘誓願就是因為這四聖諦而來。如果這四聖諦都沒有了,也就無所謂發弘誓願了。

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其重點主要就是要把佛陀所說的四聖諦義理佛法落實在修行實踐之上,從四聖帝的佛教義理,落實到行動之中、實證的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了知無邊眾生的苦,所以願意發誓願度盡墮入無邊苦難的眾生,度不完眾生,誓不成佛。

當代僧人

「煩惱無邊誓願斷」.這是針對集而言的,最根本的煩惱就是我們常說的貪嗔痴。

「法門無盡誓願學」,將這些煩惱都滅掉就要用法門,所以發誓願要學習無邊無盡的法門。

「無上佛道普願成」,發大誓願要成佛,因為只有成佛才能度無邊的眾生。

但慧能祖師別出栽加上了「自心」和「自性「這幾個字,他所要強調的是自性和自心,其目的是要讓眾生們自度。

當代僧人

因為所有的修行法門,其本質上其實都是圍繞著「自心」和「自性」這兩個內容來展開,因此,這也六慧的偉大之處,也是《壇經》之所以能成為佛經的真正原因吧!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發四弘誓願
    在懺悔之後,惠能教弟子發四弘誓願。發願是希望實現某個願景,弘願是表示願望很大,誓願是表示決心很強。發四弘誓願,分別是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所謂自性自度,是對於自心中生出來的邪見煩惱愚痴等等眾生,能夠用自性中所生出的正見來度化它們。有正見,然後能用般若智慧打破愚痴迷妄等等眾生,各令自度。比如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這樣的度化,是真度化,以正見破邪見,以正心破虛妄。而正心正見也是來自於自性,度化一切眾生也就是要見自本性。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發四弘誓願是願力法,常念修行福德無量
    《壇經·懺悔品》原文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
  • 《壇經》發四弘誓願,真誠對待自己
    《壇經》中有無上般若智慧,對迷途中的眾生有啟迪作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遭受諸多煩惱,總被負面情緒影響,這是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淨,沒有面對生活的知識,更沒有應付生活的智慧。六祖惠能大師,讓我們真心實意地發出四個弘大誓願,讓我們接受這世間的善知識,從這四個弘願開始,我們需要實實在在對照自己的本心,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位置,如何好好地把握自己這一生,才能夠不欺心,不瞞心的好好生活著。我們學習《壇經》不要只當作是大道理,心靈雞湯去看,那只能停留在事情的最表面上,不能明白自己的本心本性,得到的力量只是一時的,不能長久的滋潤自己的心靈。
  • 《壇經》的法門是什麼?其實就是六祖說的這16個字,如何理解?
    《壇經》也不例外,作為中國第一部本土化的佛經,它所記錄的成佛法門當然也非常重要,或者說它是在原始佛經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和優化,最終才形成的今天我們看到「簡化版」的法門。佛寺那麼,《壇經》的法門是什麼?其實就是六祖在開篇時所說的這16個字:「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別看這句話只有16個字,但它卻包含著《壇經》所要表達的所有法門,或者說所有的法門的精髓都在這16個字裡面。如何理解這16個字呢?一、「菩提自性」。
  • 佛教「四弘誓願」
    佛教徒也不例外,我們可以定下每年的短期目標,甚至設訂未來十年的中期目標,但若要成就崇高偉大之無上佛道,那則要確立弘大的志向,這便是佛教有名的「四弘誓願」了。在佛教的行持中,發心立志是十分重要的,這亦可稱之為發願。我們每天的早晚功課時,例必發願,而願之中,有「別願」與「通願」二種。
  • 六祖壇經|修習《法寶壇經》
    惠能說,我所說法,有抄錄流行於世,名為《法寶壇經》。你們可守護壇經,相傳相授,度化眾人。能夠依照《法寶壇經》所說,即是正法。我為你們說法,但不託付法衣,是因為你們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此外,根據達摩祖師所傳授的偈語,法衣也不需要再傳了。達摩祖師的偈語是: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六祖壇經
    **內容簡介** 在中國佛教中,禪宗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之一。慧能(638—713)被禪宗奉為直承弘忍之後的六祖,記述慧能的生平事跡和語靈的《六祖壇經》,是中國人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為「經」的文獻,是禪宗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解脫,所謂「識心見性,自成佛道」。
  • 《六祖壇經》簡介
    《六祖壇經》還主張唯心淨土思想。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惠能反對離開世間空談佛法,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六祖大師亦如孔孟出身貧微,採樵自給。偶聞經句而赴黃梅求道。證悟本來面目後,攜信物衣缽遁隱數載。觀因緣時至,至法性道場,解「風幡之辯」,語「仁者心動」,釋「涅槃妙義」,啟「東山法門」;時為住持之印宗法師心開意會此為忍祖之真傳,於丙子年初菩提樹下,普會四眾為薙髮,集諸名德乃授具。
  • 與六祖的故事---《壇經》漫談之四
    後來還拍過一個電影《六祖惠能傳》,六祖在獵人隊伍中,專門有個獵人,就看他不恭,讓他去看個網,他還把懷孕的、小的都給放走,所以就各種作踐他,各種的欺負六祖,六祖幾次都險些命喪於那個獵人手裡,結果獵人隊伍首領的女兒就專門照顧六祖,幸好尊重我們禪宗,沒有編出這些過分的情節來。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如何「轉識成智」,來自《六祖壇經》的開示
    2019年2月27日,由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上海大圓通寺圓通學府,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任重書院院長、復旦大學教學名師王德峰教授,隆重舉辦了2019年第三期覺群人生講壇——「《六祖壇經》的智慧」系列講座。這是王德峰教授《六祖壇經》系列講座的第五期。
  • 王德峰教授現場講述《六祖壇經》中「禪」的智慧
    2018年第九期覺群人生講壇,邀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任重書院院長、復旦大學教學名師王德峰教授為大家做了「《六祖壇經》的智慧」系列講座。數百名觀眾到場聆聽了此次講座,跟王德峰教授一起透過《六祖壇經》體味禪宗智慧。
  • 《六祖壇經》與生活禪
    他的這個概括,我覺得對於我們一個真正想進入佛法的人來說,是非常有用處的,可以指導我們如何學、如何修。這就是佛學與學佛的關係,就是解和行的關係。大家要把這個概念記住,在今後學習和修行中可以不斷地加以落實。第二是關於學和修的問題。實際上剛才也講到了,就是佛學與學佛,再具體一點講,就是學與修的問題。我們幾位法師和居士的講演,可以說始終沒有離開這個主題。
  • 六祖壇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六祖慧能,大智慧
    如「不思善,不思惡,是上座本來面目」(《壇經·行由品》)這些話明顯地改造了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的性惡說;《壇經》中不少地方提到「尊卑」、「孝悌」、「仁義」等觀點,也和孔孟思想有相通之處。眾生皆有佛性,且佛性平等無礙。以上可知,惠能時代,佛性思想非常普遍;並且,《壇經》所闡發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也可以認為是對佛性思想的進一步升華和開展。
  • 壇經,自性,六祖慧能,禪宗,以心傳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且亦由文字般若中,理會禪門之精要,始為初學愚鈍者入門之基。筆者由拜讀祖師之作,並引諸經文而寫些許心得體會,淺識薄見,以貽諸方。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三歲喪父,出身寒微,不識文字,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禪宗的主要創始人,被尊為禪宗六祖。
  • 夜半挑燈讀壇經
    在禪宗龐大的典籍中,《六祖法寶壇經》被視為是一部無上的寶典,在中國佛學思想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力量;宋明兩代理學家的語錄,也深受此《壇經》影響。因此,《壇經》不但在佛教裡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尤其將之與《論語》、《孟子》等書並列為探索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一;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禪學的偉大著作。
  • 《壇經》中六祖「黑」他的師兄「神秀」,是「真」是「假」?
    佛教雖然不是中國本土成長出來的思想,但在唐朝時期,尤其是「六祖惠能」大師那個時候,他把佛教的思想更加平民化,去除了那些複雜難懂的成分,建立了一個大家都能夠理解且接受的思想體現,這樣一來大家只要能「自覺」便能「自悟」,完善自己這一生從而體現出自己本該有的價值。有本核心的經典名叫《六祖壇經》。但讀《六祖壇經》的朋友們,不感到疑惑嗎?
  • 淵回學佛:禪宗《六祖壇經》中「何期」怎麼理解?這是唐朝的官話
    淵回學佛:禪宗《六祖壇經》中「何期」怎麼理解?這是唐朝的官話這個詞大家都解釋錯了!語言是會變動的人類的語言是會經常變動的。六祖壇經唐朝的時候,語言經歷了數千年。語言詞語的解釋,好多時候早已經脫離了本來的含義。我們現在的官話是普通話。在唐朝時候的官方語言是「河洛音」。也就是現在的閩南話。閩南地區的方言,堪稱語言的活化石。完整地保留了隋唐以前的中原古漢語的真實發音。
  • 詳說《六祖壇經》第一集丨「六祖」其人,「壇經」其事
    這是《六祖壇經》的核心要義。何為自性?人如何了解自己的內心?怎樣見性?對此,《六祖壇經》中有最核心的解答,其透過一則則生動的故事以及佛法真義,讓我們在當下煩惱的生活中體會到本性,成就最智慧的自己,歡迎收聽由中國民商書院首席傳習導師揚子先生為您詳細講述的中國人自己的佛學經典《六祖壇經》。  佛教共有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種法門,典籍浩瀚,博大精深。